唐朝好地主(校对)第2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5/1605

  孙伏伽这个秀才,和其它十几人参加了随后的吏部试,又有四个没得到授官,因为年龄、相貌、出身等问题被刷下去了,十一个授了官,孙伏伽授了个正八,四个进士授了从八,那六个明经只授了正九品。
  至于其它的那几百个,都没官做,只是补充到各部衙等做了吏员而已。
  而且这次科举考试,张超看来完全就是乱来的。
  有一半都不是看成绩录取的,是看名声、看出身。
  这样的科举,栓子他们是一辈子都没机会的。就算是白鹿书院的那些平民学生,以后书读的好了,得到荐举参加科举,可以这种科举制度,他们百个里有一个能够考中就算了不起了。
  不讲成绩,不讲公平的科举,寒门子弟机会太少了,除了这个制度能变。
  栓子和柱子都是年轻人,十多岁的年轻人跟着张超身边,也算是开了眼,见过许多世面的。他们并不甘愿做一辈子的长随,也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良民,甚至挣个出身。有房有田,甚至有个勋职。
  要想达到这个目标,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当兵打仗了。
  平时还没这机会,这次招募志愿兵,是他们难得的机会。
  “栓子、柱子,你们想去当兵打仗挣功名,这是好事,说明你们有追求有梦想。人如果没有了追求和梦想,那就跟一条咸鱼没什么区别了。不过一将功成万骨枯,战场之上刀枪无眼,活命都艰难,想挣功名就更难了。尤其是这次,是跟突厥人交战,这不是对付那些叛军。突厥人不论装备还是体格都是很强的!”
  两个少年站在张超床前,低着头,但神情却很坚决。
  “你们想去,我不会拦着你们。不过你们得经过你们父亲的同意!”
  张超让人把栓子父母张管家和张周氏叫来,又让人把柱子的父亲郑老爹和郑崔氏还有他姐姐红线叫来。
  “你们是否愿意让他们去当兵?”
  老张和老郑都不太愿意儿子去当兵,他们已经年过半百,活了大半辈子,已经不指望大富大贵,只希望能平平安安就好。
  儿子跟着三郎做长随,挺轻松,待遇也好,再做几年,到时蒙三郎开恩,还能放免为良,到时娶良家女做妻,生儿育女,再有点积蓄,就很好了。
  可儿子坚决要去,他们也无法拦着。
  “柱子,当兵哪有你想的那么好,太危险了,你就呆在家里不好吗?”红线拉着弟弟的手劝说着。
  “算了红线,人各有志,不能勉强的。栓子和柱子两个既然这么有志气,就让他们去闯一闯,要不然他们以后一辈子都会后悔的。”
  “让府上给他们置办一些行装,备好干粮。”张超对着两个少年道,“既然选择去了,就不要后悔,更别到了战场上当怂货逃兵。好好干,努力拼一拼,也许能挣个功名回来。”
  “谢谢三郎开恩,我们一定不会丢张家的脸的。”
  “别这样说,上了战场,就为自己负责。”
  对于张家府上的其它仆佣,张超也是这个态度,愿意去的,且朝廷接收的,那就随他们自己。去报上名的,张家还给他们置办行装,给他们置衣服毯子,准备干粮,甚至每人备了一些药品。
  难得的机会,张家还真不少人报名去的。
  最后有八个人通过了招募,栓子和柱子两少年也都录用了。张超找了牛见虎几个过来,这几个货虽然也是志愿兵,但人家国公之子,而且之前都当过六品官了。因此这次他们虽加入了募军,可去都是直接做了校尉的。
  张超把张家的八个人交给他们,算是走了个后门,让他们成了牛见虎他们的亲兵了。
  “帮我照看着点,都是些新手,以前刀枪都没握过。”
  牛见虎几个倒是大大咧咧的,“放心吧,可惜三郎你这个时候生病,要不然跟咱们一起去河北了。”
  “三郎要是没生病,人家都是呆在太子身边,坐在中军帅账的,哪会跟我们募军呆一起。”李感笑道。
  “你们几个也多注意下自己。”
  张超嘱咐几个,虽然他们是募兵,算是预备队。但战场形势复杂,谁知道什么时候预备队就被顶了上去。
  他知道这些勋贵子弟们总有追随父兄,战场建功立业的想法,而张超并不想上战场,这不能说谁对谁错,只是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而已。
  上次河北战场走了一趟,差点死在洺州城里,张超觉得李世民坑自己,可在秦琼程咬金甚至是牛见虎李感这些人的眼里,这很正常。战场之上,谁还会跟你讲究那么多。
  不说入城招降有危险,战场上哪里没危险。派将领冲锋陷阵,甚至是去做诱饵,都是十分寻常的事情,若是畏敌怕死,那就别来战场。哪怕是个文职甚至是民夫,关键的时候,也得提刀上阵。
  不过张超不想再来一次了。
  心脏受不了这刺激,他还这么年轻呢,都已经是家财万贯,娇妻美妾,日子过的这么好,干嘛要去打仗?
  再说了,他本来就不是府兵,那不是他的战场。
  栓子他们走后,整个长安城似乎都冷清了许多。
  “莺莺,马上让人去采买粮食,能买多少是多少,就算涨价,也买!”长安城的粮价还没涨,但张超知道马上就要涨了。
  突厥大举南下,而东南江淮又大规模叛乱,南北同时用兵,而且还是在这个青黄不接的时候。大量的青壮出征,这必然还会影响到今年的夏粮。
  趁这个时候买些粮,这是上策。
  “粮价真要涨了吗?”
  张超点点头,灾害、战乱,这都必然会导致粮价上涨。而江淮还是重要的粮产区,那里叛乱,肯定要影响今年的夏粮。加之北方突厥南下,多路进攻,南北战争究竟会打多久,打到什么规模,都难以预料。
  但这种极坏的形势下,百姓肯定恐慌,粮商们也会趁机囤粮,粮价短期内肯定会快速上升的,除非朝廷能在夏收前就平定江淮和北方的战事。
  要不然,这粮价有的涨。
  “好,我马上就去安排,三郎你好好休养身子。”
第302章
插秧忙
  身体稍好一些,张超便去了乡下。
  正是暮春时节,春粟已经种下,不过张家的秧田里却有许多人。秧苗已经长成,开始拔秧栽禾。
  拨秧是个辛苦的活,扎个马步蹲在田里,一点一点的把秧苗从地里拨出来,还得小心,不用能蛮力,要不然嫩嫩的秧苗就断了。这就需要秧田管理的好,晒田和水得控制的精准,这样拔秧的时候,秧才容易拨,也不会沾太多的泥。
  右手拨秧,左手整理,凑成一把之后,还要在水里慢慢的把根上的泥洗净,要不然把秧挑到田里去会相当的麻烦。
  “好一派热闹的生机景象。”
  孙伏伽站在张超的身边,看着秧田里那一派忙碌景象。
  这位大业三年的进士,武德五年的秀才,通过礼部试又通过了吏部试,结果授官的时候只给了他一个八品校书郎之职。
  孙伏伽免官之前可是御史中丞,这已经是御史台的次官,通常再往上就有机会进入三省,不出十年,往往都有机会做到宰相的。可是现在,却只授了个校书郎。这还不如当年他在隋朝考取的进士,好歹当时他还做了尚书令史。
  当年与他同科的进士五人中,就有一个是房玄龄,可如今房玄龄也是秦王府要员。也不知道最后吏部是怎么想的,给了他一个校书郎不说,还把他调到了东宫,分到了崇文馆。
  孙伏伽于是成了张超的属下,既是张超的门生又是张超的属下。
  不过做张超的手下也有个好处,比如现在,张超跑到乡下来,于是孙伏伽也跟着马周、岑文本来到了张家沟,孙伏伽也成了光荣的张超秘书了。
  这次打仗,张家的长工也有上百个去当兵了,这让张家也有点措手不及,不得不临时招短工,可关中好多青壮男子都去当兵了。
  现在张家秧田里拔秧的就基本上都是群妇人和小姑娘,七八岁的也有。
  秧被拨出来,整理洗净后扎成一只只的秧把,有专门送秧的少年们,他们背着柳筐或挑着柳筐,把秧送往稻田。
  一块块的梯田里,不少张家的长工短工男人们,赶着牛推着耖,正进行插秧前的最后一次碎地平整,田里放满了水,地耖平后,还有男子挑着一担担的沼肥,进行施肥。一亩地,二十担的沼肥,这相当于基肥。加上之前施的肥,一亩地已经相当于有两千斤肥,以后还要追加几次肥,起码还得千斤左右。
  张家沟已经建了许多个发酵池,另外长安城外也有许多干肥场。
  “一亩地施如此多的肥,真是惊人。”
  “没有肥,如何长的出好庄稼。”
  张超看着那片忙碌的梯田景象,心里十分自豪,他将带来的是全新的耕种方式,在有限的田地里,提高产量。不再只是粗放式耕种,田地有限,也没有那么多的地可垦种,但新的耕种方式,让田地提高产量,却是有很大的空间。
  一亩地一年施加三千斤左右的有机肥,将能充份的保证张家梯田水稻一年起码五百斤的产量。
  四十担沼肥,这是个很大的数字。一亩四十担,这里一千亩,那就是四万担。
  光是插秧前,给每亩地浇二十担肥,就是个很大的劳动量。一个壮男子,一天从张家沟运肥过来,动用骡车,也顶多浇个两三亩地。
  更别说,这么多的沼肥,还得需要很多发酵池。
  “如果亩产真能达到五百斤,我觉得就算沤这么多肥和运肥浇地比较辛苦,但也非常值得。”孙伏伽心里算了个账,本来如洗澡沟这样的荒坡,还是头一年,就算一季产一石都算不错了,现在张超弄成梯田水田,施那么多肥,结果有望一季产四石,这等于翻了四倍。
  一亩荒地变成了四亩坡地,相当于三亩左右不错的田。
  仅这片梯田,张家就等于让张家沟一下子多出来三四千亩地的收成,若把张家其它的两千来亩地算上,那些地也全施足肥,产量翻上一倍,等于又多了两千亩地。
  张家沟一个小村子,突然多出了五六千亩地的收成,这有多惊人。
  若是整个白鹿乡都用上这肥,都施足了肥,岂不等于产量翻倍,田地增了一倍?
  关中如今每年粮食有缺口一百多万石,如果全部用了张文远的这种种田法,施足肥,岂不是关中产量能翻倍,那关中一下子就能粮食自足了。
  孙伏伽也知道想一下子把这种方法推广到整个关中有些困难,土地施足肥也不容易,成本也有不少。
  但是,说一千道一万,能够让土地产出翻倍,这都是惊世骇俗的。这个肥的成本,也完全是可以忽略的。肥的成本高,岂会比朝廷每年从关外辛苦无比的运粮进京更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5/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