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校对)第6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83/1605

  他虽然已经有一个东宫,也有不少官属。但东宫重要的官员,现在基本上都是有朝官们兼任的,比如李超是太子詹事,马周是太子中舍人,房玄龄是左庶子,杜如晦是右庶子等,李超还兼了一个太子左卫率呢,东宫的重要武卫都由李超率领着。
  李承乾发现,自己居然没有几个心腹。
  “老师你帮我推荐几个人吧,李家管事多。”
  “这个没有问题,我可以帮你。”
  李家最早也没有人,早前李超还得自己抛头露面主持生意呢,但等有了些实力后,李超也不再抛头露面了。一开始,人是秦琼程咬金他们给的几个。后来自己买了几个,再后来娶了崔莺莺,她带来不少人。
  然后是李超名声大了,主动来投效的。
  渐渐的,李家现在门下也收罗了一大批人。
  承乾主要还是太年轻,要不然,想投太子门下的人不要太多。李世民夫妇对太子管的较紧,宫里的人基本上都是他们以前身边的老人。人是可靠,但都是皇帝皇后的人,并不是很让承乾满意。
  “老师你在做什么呢?”
  承乾看着李超桌上好些图纸,不由的好奇的问。
  “一些海船的图纸!”
  “海船图纸?”承乾越发的好奇了,这个老师总让他觉得无所不能的样子,现在居然还在研究海船图纸。
  他转着轮椅绕到李超身边,凑过去看着桌上摆开的图纸,这些用铅笔画的图纸,很详细,各种线条图形,还附有许多数据。
  虬髯客他们远渡重洋的海船,称为木兰舟。
  这种船跟花木兰没有关系,是用一种叫木兰花树干做成的巨型远洋海船。这种船相当大,可同时搭乘六七百人。
  结构坚固而且抗风浪能力还强,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都声名远播,甚至在波斯湾中航线行,因为船身过大,这些船只能依靠在后世伊朗南部的港口,货物得换小船才能继续向西航行至幼发拉底河口。
  虬髯客等中原海商,正是凭借着这种坚固安全的木兰舟远洋贸易,他们还拥有很娴熟的航海技术,擅于利用季风扬帆航海。
  虬髯客他们的商船,每年都是在冬季等候季风到来后,在冬春季出航到南洋各地。而在夏秋时,他们就会从波斯、印度、南洋等地扬帆起航回中原,或者从中原航行到新罗和日本去。
  李超跟张仲坚已经算是达成了合作协议,虬髯客也把这些海上的具体情况说了许多给李超听。
  李超听的都不敢相信,隋唐之时,居然就有了这么成熟的航海技术。
  对于木兰舟,他也很好奇。
  虬髯客给过他木兰舟的图纸,还有不少详细的数据。这种船,应当说还是比较古老的,远不及后世的宝船、盖伦船等大帆船,可他们却依然就靠着这样的船,能一直航行到波斯湾去。
  让人惊叹。
  更让人佩服的还是他们对于季风的掌握和利用。
  也正是因为他们早就掌握了季风的利用,使得以前的海商们,在海外的时候因等待季风而要暂时居住海外,珍珠岛的那些汉商,最早正是为了等候季风而暂时居住在那里。有的人后来在当地开起了商铺,有的人娶妻生子,还有的人则是因为逃离中原,有家难回,渐渐的,许多人不再回去,珍珠岛等航线上,就有了许许多多旅居在外的汉人。
  不过惊叹之余,李超这段时间对隋唐时的航海技术做了仔细的调查之后发现,木兰舟其实也没有那么牛,航海技术也没有超出时代的限制。
  这时代的航海,其实不是那种李超原来想象中的直接从东南沿海,一直航行到波斯湾。而是分段航线,比如从广州出发的木兰舟,可能只航行到交州。船进港,货物下船,然后再转由交州港的船装货南航,航行到林邑,换林邑的船到珍珠岛等,这样一段一段的接力航行,最终到达波斯。
  货主和货物没变,但船和船主船员其实换了许多批。
  出现这种原因,还是因为许多技术限制原因。比如从广州到波斯,太遥远,很少有船主能够完全掌握那么长的航线。而一条船只跑一段,航线掌握就要详尽的多。
  就连长江上的船,都不是跑整个长江的,也分成下游、中游、上游多段,许多船都只跑固定的一段。
  这样,当然是更熟悉,也更安全,更局势。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分段航运,也与航线上当地的国家等有关系。比如到了波斯湾,用阿拉伯人的船,就更安全可靠。
  真正全程直航,那得到中晚唐的时候,那时的航海技术才更加先进。宋朝之时,更加灿烂。
  木兰舟虽然很大,但缺点也不少,比如,没有尾舵,没有水密舱,用的是硬帆,再其次,木兰舟没有导航罗盘,只有极简陋化的指南针,十分不精准,因此在海上,对于经验丰富的老船长需要极高。
  没有这些经验丰富的船长,就算有航海图,也没有用。
  在李超看来,这时代的航海,简直就是在拿生命开玩笑啊。太没有保障了,这些人居然敢沿着海岸航海,真让人佩服。
  如果南海商行要建立,要把规模弄起来,李超认为,首先就需要打造一批新型的海船。
  新的海船,得有导航更精确的航海罗盘,得有船尾舵、还得有水密舱和软帆。
  当然,若是把六分仪给制出来,教导他们用这个定位导航,能更好些。
  要造新型的海船,采用这些新型的技术,李超觉得直接用大航海时代的欧洲大帆船就不错,装上八牛弩、襄阳炮这些,纵横海上,安全性能大大增加。
  最好是再开一所航海学校,请那些经验丰富的老水手来上课,招募年轻的学员们,让他们系统的学习航海知识,学的差不多送到船上实习,积累几年经验之后,就能真正的担当大任了。
  那个时候,有了船,又有了人,那才是真正大航海的时代。
  承乾看着李超的那些图纸,惊讶万分。
  “这船好多桅杆啊。”
  “嗯,这是一艘三桅帆船,最后一根桅杆使用的是三角帆,其它则配以横帆。我们这船以橡木为龙骨,松木作为桅杆,用硬木作为船身和甲板。这样的一帆船长一百尺,宽二十五尺,吃水一丈一尺,载重为三千石。”
  “这船设计有二十五名船员,可载一百名左右的乘客。”
  这条船其实算是大航海时代里的轻型船了,只是一帆三桅帆船,比起那些四桅五桅小的多,只是两层甲板的三桅帆船,排水量也就不到二百吨左右。
  但放在这个时代,李超拿出的这条小帆船,却显得非常的先进了。
  船首较低,船长又很长,这样能让他在海上航行时稳定性更强,而且减少了前舷的风阻,让航行速度更快,也更易于操舵。
  李超还给他加入了水密舵技术,能更安全,不会轻易漏水沉船。一个舱破了,水密舱隔离开来,也不会影响到整条船,可及时修补。
  软帆也更易于利用风力,尤其是远洋航行。
  这艘三桅船,只是李超拿出来的第一艘试验船,若是成功了,以后肯定还会在这个基础上,建造出四桅、五桅帆船来。
  “这样的船,真的能远渡重洋?”
  “等我完成了设计,到时就招募工匠,正式开工建造。这样的一艘船,起码要几十名船匠,花费几个月的时候来打造。”
  “真想到时侯建成了,可以亲自坐着他航行到南海去!”承乾望着图纸道。
第705章
李超不回来了
  鱼梁洲,行宫。
  李世民问去武当山传旨回来的内侍,“李超说他不回来?”
  “回陛下,李相国说要在武当山照顾太子,说太子伤势,暂时不宜回来。”
  听到这话,李世民眉头紧皱,这个李超,这是登鼻子上脸了啊。
  “李超在襄阳城干什么呢?”
  “李相国在襄阳城照顾太子。”
  “除此之外呢?”
  内侍不敢隐瞒,只得如实的把自己看到的说了。李相国在武当山上研究海船,正和虬髯客打制海船模型,还在研究建立南海商行等等。
  “这个李三,简直胡闹。朕这里正是用人之际,召他回朝他不来,却呆在武当山上造船,真是胡闹,在山上造船,他怎么不上天!”
  房玄龄在一边笑道,“陛下息怒,文远也是一心照料太子。至于造船,那估计也是有空的时候,陛下不是答应李超要打造海上丝绸之路嘛。文远做事,总是着眼于末来的。估计他造的海船,肯定是更适于大海航行的。”
  “就算要开发海上丝绸之路,那也应当是以后的事情,现在造什么船?去,再去趟武当山,跟李超说,无论如何,都马上给朕回襄阳。”
  武当山。
  李超这些天费了许多功夫,终于把一艘三桅帆船模型给弄出来了,这船的数据是李超在夜半无人之时,打开电脑,从硬盘里找到的大航海时代风帆船的资料。以前他想过写一本大航海时代的书,因此电脑里搜集过许多帆船的资料,各种资料存了许多,不但有普通的单桅小船,两桅快船,还有三桅四桅五桅的大船,甚至是四五层甲板的超级风帆战列舰的资料都有。
  很详细,图纸、模型,各种数据,许多后世人研究帆船的详细书籍,李超都下载过不少在电脑里。
  不过现在有这些资料他也没用,那得许多优秀的船匠,得有系统的造船业,才有可能建造的出那么庞大的战列舰。
  现在,李超直接上马三桅船,都算的上是一个巨大的跨越了。
  张仲坚这些天,全程参与建造模型。
  他跟太子承乾一样,对于李超拿出来的三桅船设计图纸,充满着惊讶。在这个时代,不少人航海还在利用划浆人力的时候,汉人也全靠硬帆的时候,李超弄出来这么一艘线条狭长,造型优美,拥有三根桅杆,可以悬挂着多软帆,还有水密舱,船尾舵这些新技术的船只,真是无比惊叹。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虬髯客一下子就看出这船的先进之处。
  有了水密舱,那么航行的时候,也就不那么怕撞礁触底了,因为下面有许多个单独封闭的小舱,船底破了,也只破一个小舱进水,其它舱是隔离安全的。
  张三惯行海上,对于船很了解,李超的模型,李超负责设计,张三倒是主要负责制造。建个小模型简单,但要建成船只,却难。因为真正的船不是只要建成就好,还得能适应风浪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83/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