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校对)第8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11/1605

  两个计划一起采纳。
  刺杀吐蕃赞普朗日论赞的事情,交由李超,由他去选派刺客。护送苏毗王子回国联络苏毗旧部的事情,也交他负责。
  另一方面,朝廷直接选派一位大将,亲赴西南,征调东女等国兵马,并联合吐谷浑的兵马,一起讨伐对大唐不敬的吐蕃。
  李超想说,其实大唐不需要做这个带头人,就在后面静静的看着他们交战不好吗?可李世民却不这么认为,既然是讨伐不臣,那当然得大唐亲自统兵出征,至于东女国、白狼国、吐谷浑国,这些只能是附属协同出兵。
  于是乎,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
  枢密院这边列席的一众大将军们开始在争夺统兵机会。
  和吐谷浑议和了,和突厥议和了,高句丽也一直没敢来撩拨大唐,大唐也没机会去理会他,贞观二年伊始,天下出奇的太平,边境也出奇的安稳。
  而随着新军制的推行,越是高级的将军们,越是闲的没卵事。他们除了偶尔去讲武堂吹吹牛逼,吹嘘下自己的当年勇武,战场无敌什么的,也真没什么事了。
  多数时间,他们在家里操练自己家的马球队,现在也就这么点爱好了。长安的马球联盟,已经转到了襄阳,大家没事干,就开始买好马,招好球手,经营自己家的马球队,跟其它权贵豪门家的球队争雄。
  不过球队毕竟是球队,他们身份限制,也不能上场参加联赛,只能偶尔在自家的球队里过下瘾,骨子里面,他们还是期待着战争的。
  现在好不容易有一个上场的机会,哪个愿意错过?
  一众大将军里,程咬金、牛进达、罗士信、单雄信这几个家伙声音最大,侯君集、张亮、张公瑾几个的声音也大,可程咬金他们的声更大。
  吹胡子瞪眼的,还不时的向侯君集他们亮拳头。
  选将之权在天子,枢密院和兵部还有宰相们都没这权。
  李世民看着吵吵闹闹的将领们,还挺高兴的,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征战沙场,在大帐点兵时的感觉。
  “区区一个吐蕃,哪用的着一位大将军出马,随便找个将军或者折冲都尉都可以了。”李世民笑着说道,吐蕃嘛,不就是一个野蛮的部落,还狂妄的想求娶大唐公主,是要教训下他们。
  “陛下,狮子搏兔,亦用全力。吐蕃虽小,但也不能小瞧。这一战,我们得拿下的干净利落,不能拖泥带水,免的节外生枝。臣向陛下请战,如陛下让臣统兵,臣只要半年,就拿下吐蕃,将那什么赞普朗日论赞亲自押到襄阳来!”
  程咬金仗着嗓门大,高声喊道。
  “半年……”李世民考虑。
  “臣只要三个月!”侯君集连忙在一起喊道。
  结果李世民只是瞪了他一眼。
  程咬金说要半年,你只要三个月,你怎么不说你会飞呢?打仗这个东西,不是靠吹牛就行的。李世民以前可是沙场老将,清楚的知道,打一场仗不简单。从集结士兵,到准备粮草,再到路上行军,这两支兵马没开打前,花费的时间就不知道多久了。
  万一遇到一场攻坚战,打成了相持对峙,就更费时间了。
  如果还没开打,就把时间定成三个月,那么急急忙忙间,肯定容易出问题。
  “拟旨,程咬金加青海道行军总管,侯君集为副总管,统兵一万,召集东女和吐谷浑诸部,联合出兵,讨伐不臣之吐蕃!”
  得了行军总管之职,程咬金有点得意洋洋,侯君集则有点失望。虽然得了出兵机会,却只是个副总管,位在程咬金之下。
  会议结束。
  一群将领都给程咬金道贺。
  在他们看来,领兵出征吐蕃,那就是去捡军功的啊。小小吐蕃而已,还不是一击即溃。
  李超上前。
  “恭喜。”
  程咬金笑着道,“是我老程运气好,这机会让我争到了。”
  李超看了一下旁边,侯君集身边也聚了张亮等几个将领在说话,他压低点声音,对程咬金道,“莫要轻敌,吐蕃兵马很彪悍,加之高原气候特别。陛下虽让你带兵一万,但到了那边,这些兵怕是难以适应那边气候,你还是要早做准备,到时得多靠吐谷浑和东女白兰等部兵马对付吐蕃兵。”
  “还有,小心侯君集,这个人,不是什么好鸟。”
  对于李超的话,程咬金很认真的听。这个以前的自家侄子,如今已经成为大唐的擎天巨柱,哪怕是带兵打仗,这位年轻人,也早超越了他。对他的话,程咬金没敢大意。
  “要不,我干脆找个机会,在那边把那小子弄死得了?”程咬金笑道。
  李超摇了摇头,“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无,对那个家伙,多留一个心眼就好。”
  侯君集这人,李超始终看不上眼,觉得这人功利心重,品性有点问题。可李世民却很信任侯君集,毕竟这人是他的心腹,也为他出生入死。再加之,如今朝中,不少大将都是来自于山东,这让李世民也有意的重用侯君集这些既是他潜邸旧部,同时也跟这些山东将领不怎么合的来的将领。
  对于皇帝来说,这是帝王术,平衡之法。
第849章
皇后病重
  御书房。
  李世民听户部尚书马周做财政报告,越听越皱眉。
  “怎么朝廷财政状况丝毫不见缓解,不是发行了盐引盐债盐股吗?”
  马周合上手里的账本,“回陛下,臣自接手户部之后,萧规曹随,按李相留下来的办法,加紧发行了盐引,招募盐商发行盐引,而且是超发了一倍之数,募集盐引钱不少。又发行了盐债,再募集了一笔资金。此外,盐务公司成立,公开向天下发行盐股票,招募股东,也募集了不少资金。”
  “那怎么还缺钱?”
  马周也有点无奈。
  不当家,不知道油盐柴米贵。他当了这个户部尚书,才知道,大唐如此大的国家,财税收入很多,但开支更大。到处都要钱,处处请款。
  好在李超执掌户部的时候,建立了一个财政开支预算制度,每年底,都会预估次年的财政收入,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次年朝廷的开支,做一个预算分配。
  这样一来,大的开支预算做好分配,再留下部份做调剂,也就免的左右难支。这个预算制度,最大的好处,还是把钱合理分配。
  但再好的制度,也还是得有钱。开支太多,各处压缩削减预算,结果就是各处都拿不到足够的钱,没有钱就办不成事,最终各处还是不断的请款。甚至许多地方,都派了专人,整天就呆在襄阳,天天蹲在户部衙门外,守贼一样的守着他们,每天来亮个相报个到。
  马周手里虽然还会留一笔预算款,这笔钱是做紧急之余的,轻易不能下拔。
  能弄钱的地方,他都想办法了。光是一个盐,他就按李超的法子,又发盐引,又发盐债,还发行盐股票,总之,一个盐愣是弄出好几千万贯钱。
  他甚至还已经组建了茶业公司,发行了茶引,募集茶股票,茶引都是超发的。
  但朝廷的开支也确实大,去年北方的大灾刚结束,朝廷又是搞移民,又是搞均田授地,还对北方受灾和移民的百姓搞两年免税赋。
  加之此前的战争,开支大的惊人,这个时候,还得加紧搞北方的九边防御,又要修新京。
  李世民叹了声气。
  “朝廷国库空虚,朕的内府也一样空虚了。但朕看朝廷的贵族们,却一个个很有钱,很富裕。就连那些商贾,也一样很富裕。锦衣玉食绫罗绸缎,出入马车,养马球队,起高楼豪宅,建庄园别墅。”
  “今年正月十五的元宵灯节,你看襄阳的那些大户富商们,搞的花灯多奢侈豪华。”
  李世民说起这些,心里既是生气,又还有点羡慕。
  “陛下,贵族商贾只要依法纳税,没有偷税漏税,那么朝廷不可随意加征税费啊。如今市场繁华,这是好事。如果朝廷因为缺钱,就随意打破自己订立的税法规矩,向百姓商人征钱,那样做,无亦于杀鸡取卵,涸泽而渔,这非长远之策。”
  “朕知道,文远也跟我说过几次,朝廷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什么市场繁荣了,朝廷的税赋才能增收,这些我都知道,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眼看着北方局势这么紧张,朝廷不得不加紧北方的防御建设,但这些要钱。要移民实边,开垦屯田,这也要钱。处处都要钱,朕也变不出钱来了。”
  马周也没有办法了。
  “陛下,只能量入为出,按照朝廷的收支,来决定开支预算。把一些不必要,不是非常紧要的开支压缩、削减、甚至是取消。对其它各项开支,也要该减的减该削的削。”
  “暂时只能这样了。不过这非长久之策,李超之前提出的两税法,要尽快推行下去,今年夏就要先把上半年的户税地税征上来。这笔税钱要是征上来了,能缓解不少财政空缺。”李超提出来的两税新法,是朝廷租庸调正税的补充税法。
  简单点说,租庸调,就是按丁收税。不管你几户,不管你田地多少财产几何,一个成丁就收一份税。
  如果均田制能够保证,那么这个税法倒是相对公平的,也不算重。但另一方面来讲,制订这个税法的时候,其实就是偏视袒了那些权贵富人们。因为他们钱财田地再多,也一样只是按丁收税。
  而现在李超推出两税法作为补充,则在丁税之外,还要按户租户税,户按等征税,等于是每个人都加了一笔税,穷人加的少点,富人加的多点。
  这个税,对富人来说负担其实不大。
  但地税就不同了。
  因为李超的地税是按田地来征税的,而且这个税完全只按田亩数量征收,且不计上限。田地越多,征的地税越多,不论官员还是贵族,都不能免除这个税。
  对于朝廷来说,这个税才是真正的大头。
  天下有多少田,就能征收上来多少税,这个税地方上还是无法欺骗到朝廷中央的,因为多少田地,都会随着这次人口普查调查的一清二楚。
  到时朝廷只要按着官方的登记数,来核对地方上交纳的地税就好了。
  李世民现在很需要这笔两税补充。
  如果能把两税都征上来,按官方预计,这甚至会超过正税的收入。
  结束议事,李世民回到寝殿。
  “父皇,母后的气疾又犯了。”
  听到太子的话,李世民紧张起来,“宣御医了没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11/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