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校对)第8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20/1605

  李超坐在尚书省衙门前,萧瑀陈叔达长孙无忌马周杨恭仁等一群仆射尚书侍郎等省内高官也坐在一边。
  其它几百省内官员,今天也全都坐在大门口。
  衙门前,点着一支香,香挺长,但刚好够燃半个时辰左右。
  香点燃还没到一刻钟,就有第一个吏员赶到了。
  他是骑着马来的,跑的太快,衣冠都还没有正好,到了衙门前,看到这大阵面,吓的连忙滚鞍落马。
  李超只是大马金刀的坐在那里。
  没人说话,场面十分肃静。
  那吏员很年轻,也就不到三十的样子,出身还算不错的,大族里的分支庶子,在尚书省谋了一个吏职。虽说是吏,但尚书省的吏还是不错的,待遇好福利高,甚至有不少的权柄。
  平时也算是很有排场的人,一般人甚至都入不了他眼。
  可是此时,他只觉得口干舌燥,面目发白,心跳的无比剧烈。
  衙门的大门敞开着,可他的脚却迈不动。
  扑通一声,这吏员跪下了。
  李超只是低头看了他一眼,便收回了目光。
  那边有一个官员过来,这是这吏员所在部门的上司官员。他过来低喝一声,“一刻钟就赶到了,你的病看来好了啊。既然好了,那还跪在这里干什么,还要尚书令来请你进去不成,滚,马上滚进去做事。”
  那年轻吏员头也不敢抬,连忙起身,低着头弯着腰一路小跑着进衙门。跨过衙门大门的时候,太过慌张,被那高高的门槛一勾,踉跄着差点摔了个狗啃屎。
  后面有更多的人赶到。
  他们刚才已经看到那吏员下跪,因此下马过来后,第一个动作,就是扑通一声跪下。
  然后,就会有这个吏员的上司官员出来,或是主事或是从事等过来,把这手下吏员骂着领走。
  一刻多钟。
  尚书省衙门前跪了一大片,一个被领走,又有一个跪下。
  然后再被领走,每个吏员起来后都暗暗长松口气。
  等最后一个人也被官员领走后,衙门前又恢复了之前的样子。
  一群官员站在李超等宰相尚书们的旁边。
  李超抬头看了下那支香,才烧了一半多点。
  “都回来了吗?”他问。
  “回令公,除去被大理寺带走的那几十个罪吏,其余一千余人,皆已经回来了。”一名官员拿着登记簿向李超禀报。
  李超点了点头,“很好,那就都回衙门,各回各岗,认真办事。”
  说完,李超第一个起身进入尚书省衙门内。
第859章
让贤
  尚书省的吏员半个时辰内都回衙的消息传到宫里的时候,李世民长叹了一声。这事总算是过了,只是抓了几十个贪腐老吏,就震慑住了那些吏员,这也算是一个比较好的结果了。
  “文远也挺不容易的。”李世民对自己面前的房玄龄和杜如晦说道。
  “还是有些过于急躁了些。”侍中杜如晦说道。今天皇帝召他们两个人来,没召其它宰相,就是谈李超最近的这些动作。
  李超最近推行的种种变革,已经引的不少人反对,甚至是人心不稳。
  “文远推行两税法,增加户税,按户增征一笔税,又加地税,按亩征税。这户税,让天下所有人都加了税,而地税,则不但所有人都加了税,而且让那些田地多的地主富户加的税更多,现在不但是一般百姓在埋怨两税法,贵族官僚地主们更加反对新法。”
  新的两税法,固然让朝廷的税赋大增,但另一方面,也确实增加了税负,尤其是对于那些拥有许多田产的人来说,现在没有了免课户之说,也没有什么纳税上限,有多少田就得纳多少地税,这个不上限的地税法,可是要让许多大户出血的。
  这还不是一次性,是每年都得这样,以后年年都要按此新税法纳税。
  两税法后,又有工商税法,对于商人商业的赋税增加了力度,而许多贵族官僚地主之家,其实也是经营商业的主力,他们拥有大量田地之余,也还经营许多商业,现在这新工商税法一出,这些人以后经营商业,要多缴纳不少税。
  再加盐铁茶酒矿等专卖法,经营这些利润很高的产业,一般人是不能经营了。哪怕要经营,也得取得特别牌照,税额大大提高。而本来过去经营盐场盐井、酿酒贩,开矿冶铁这些的,也基本上都是实力雄厚的大商人,或者直接就是那些贵族豪强们在经营。
  李超一刀刀,都在向着他们的头上砍去的。
  何况,还有个什么劳动保障法案,要给奴隶最低工资,要给他们基本保障,要给他们赎身自由等等,这样搞,他们的农庄、他们的茶园、他们的工坊矿山盐场等等,到哪里弄那么多人去?
  虽然这些新政,其实都是冲着富国强兵去的,但那些人可不管这些,他们只看到,新政如果实施,他们的利益大受损害。
  “治大国如烹小鲜,文远的这些新政,确实都是于国有大益,能富国强兵之法,但有些太操之过急,诸法一起实行,只怕将引起极大的反弹。”
  连房玄龄都忧心忡忡。
  李世民道,“是朕给文远逼的,但朕也没有办法,朝廷财政赤字这么大,欠的国债这么多,北方突厥人如狼一样盯着我们。要防突厥人,得修武备,九边加强,可这些都要钱。”
  “可以慢点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杜如晦说道,说着,他咳嗽不止,咳嗽的面红耳赤,好不容易才止住。
  李世民关切的要传御医,杜如晦笑着摇头。
  “陛下也知道,臣这是顽疾旧症,御医也不知道看了多少次,药天天吃,可依然是老样子,还是不用麻烦御医了,咳过这阵要好点了。”
  “杜相要好好保养身子,朕是须弥离不得你啊。”
  回到刚才的话题,李世民无奈表示,如果有时间,他倒愿意放缓下脚步,但突厥人如芒在背,他时刻不敢放松。
  再者,他觉得眼下时机也算成熟。
  天下一统,又打退了突厥,眼下吐谷浑、高句丽也还算安稳,这个时候,朝廷推行新政改革,也是为了迅速的富国强兵。
  “文远有一句话说的很对,朕很喜欢。大唐的江山社稷安全,靠的是大唐的铁骑长刀,强弓硬弩,而不能指望外族仁慈。”
  “既然知道一些不足之处,此时变革又有何不对呢?等,等到什么时候,今天,那些人会不满改革,明天,也一样会不满改革,既然如此,还不如现在就改。”
  面对着这个年轻又充满着进取之心的君主,房玄龄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文远有好的改革之法,又有朕的坚定支持,如果再加上卿等重臣支持,试问,这改革难道还会失败吗?”
  房玄龄和杜如晦对视一眼,都有些无奈。
  现在皇帝是一心要改革,而且动作还大,要大改。
  皇帝是个喜欢冒险的人,他们都是知道的。当年他们跟着还是秦王的皇帝,东征西讨,甚至是夺嫡宫变,经历过多少凶险之事。
  不论再凶再险,一旦皇帝打定主意下定决心,那么就很难再劝的动他了。这是一个身为皇子亲王,甚至是三公尚书令天策上将,却依然要带着几百号人去侦察敌情,甚至拿自己当诱饵的胆大主上。
  皇帝经历的艰难险阻多,但却从没有一件事情拦住他。现在皇帝打定主意要支持李超变法,哎,他们两个也无法劝阻了。
  如今,朝野里都开始在传一个词。
  变法。
  对于李超一个又一个的新政,朝野直接呼之为李超变法。
  变法是改革,史上最有名的变法,莫过于战国之时秦国商鞅变法了。商鞅的变法,是成功的,让秦国从西部一隅小国,成为战国之强国,最后为秦一统六国奠定了基础。
  但就算是商鞅变法,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依然很艰难,甚至最后商鞅得了个车裂的结果。
  历史之上,其它的改革也不少,但都非常难。
  当然,历朝历代的那些变法改革,也不全是对的,也有一些乱政。比如说王莽,一系列新政改革,就多是乱法,脱离实际,最终王莽的新朝,也没存在多久就灭亡了。
  于往近了说,其实隋朝的杨广,也推行了许多新政,差不多也算的上是新政变法了。
  变法,对于许多百姓来说,这其实是个不好的词,是个让人担忧,让人恐惧的词。
  因为变法重点在于变,而对于许多百姓们来说,他们最想要的就是安稳,最怕的就是变。
  “你们莫要过于担忧,朕跟文远做过一次深谈。他跟朕说,变法革新,本质就是打破旧有不合适的制度,这必然会损害许多旧有制度的利益既得者。我们的变革,是在去除压在朝廷身上的枷锁,给他一双更适合的鞋子,让他减轻负担,轻装上阵,跑的更快。”
  “陛下,文远说的确实没错,变革会引发许多矛盾的。”
  李世民却只是摇摇头。
  “变革就如生产,必然会伴随着阵痛,但阵痛过后,会有一个崭新的生命降生。”
  “可如果太多人反对?”
  “变法改革不是请客吃饭,没有那么多客气,朕不能为了那些人的利益,就不顾帝国的长远未来。如果真到了那一步,朕不惜流血。”
  流血,皇帝当然会流别人的血,而不是自己的血。
  这话,已经充分表明了皇帝的态度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20/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