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校对)第9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59/1605

  “嗯,估计他是写不好了。”
  李世民和房玄龄两个先嘲笑了下李超的字。
  “其实赵国公的硬笔书法不错的,开创流派。不过这毛笔字,确实没进步。”
  “什么没进步,他根本就是懒得练。有功夫,都忙着去赚钱去了。”
  房玄龄仔细的看着奏章,洋洋洒洒的奏章很多字,但却写的非常清晰。
  “摊丁入亩,原来是这个意思。细一思量,似乎也并没有问题啊。”房玄龄道。
  李世民已经说不出话来了,他后悔自己刚才太过大惊小怪,失了帝王的稳重。
  “这等于是废除了人头税,以后征的是财产税。”长孙无忌也惊叹着道,并且一句话就总结出了李超这摊丁入亩的精髓之处。
  废人头税,征财产税。
  丁税按人头来收,但许多百姓较穷,他们本身是没钱的。尤其是他们很难抵抗灾害,一旦遇灾,那么他们可能就没钱交税。
  而财产税,以田地财产来定户税定地税,然后把丁税这部分摊到田赋里,纳税的主力就成了拥有田地最多的地主们。
  同时,李超的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地主都要交税,这等于是扩大了税源,增加了进行的财政收入,也相对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另外一方面,摊丁入亩,把丁役也折为役钱,摊入田亩之中,进行的税收也简单了许多,征收起来容易,计算简单。
  “玄龄,你怎么看这摊丁入亩?”李世民心里也觉得李超这个新法,似乎挺好。但好的政策构思,到底能不能推行实用,这却还是一个问题。
  他们得先考虑好这个新政,会有哪些好处,同时又会遇到哪些阻力,要权衡利弊得失。
  房玄龄仔细的想了想。
  “要推行此新法,最关键之处还是在于清量出贵族地主们的田地数量,把隐田清出来。再一个,则是贵族官僚地主商人都须一体纳税。如果不能做到这两个,则摊丁入亩,就不可能推行下去。”
  哪怕现在朝廷的财政收入,工商关税这片,已经超过了来自土地和农业的税收,但没有谁会觉得土地和农业的税收不重要。
  摊丁入亩,就意味着要把原来朝廷收取的租庸调全摊入到全国的耕地中去。
  大唐有多少耕地?
  李世民最清楚,经过这几年大唐的开拓,以及移民拓荒,刚刚结束不久的上一次普查显示,大唐现在大约有八百五十万顷田地。
  这就是八亿五千万亩地。
  大唐现在有多少人口?
  大约五千万多一点人口,丁男一千五百万左右。
  平均大唐每个人占有十七亩地,每个丁男占有五十六亩地。
  如果以全国的人均占田算,田地占有量很少。而如果只以丁男算,则也不算多。因为一个丁男拥有的田地,其实是差不多一家人的田。
  大唐八亿五千万亩地,包括了许多肥力较差的田。而且,这些田也不能全用来种粮食,还得拿出大部分来,种桑种麻,甚至种榆树枣树这些,这都是朝廷规定必种的。
  此处还要种一些其它的经济植物等等。
  因此真正能用来种粮食的地,其余也不多。而这个时代,亩产量更低,哪怕有李超推出的沤肥施肥法育种法等,也依然还是较低的亩产。
  “如果朝廷以一千五百万丁男这个数额来计算,则一年朝廷的租是三千万石粟收入,调收入是绢一千五百万匹,绵四千五百万两。另外庸折绢两千两百五十万匹。合计,一年租庸调收入,三千万石粟,绢三千七百五十万匹,绵,四千五百万两。”
  这是最理想的数字,事实上现在大唐虽有一千五百万丁男,但有许多不课丁。课丁的数量并不多,加之每年总有许多地方受水旱霜冻等灾害,朝廷照例要给灾区减免。
  而庸,多数情况下朝廷都是调百姓服役,甚至是超期服役,超期服役的百姓,不但不用以绢代役,而且还能减免租调。
  因此,朝廷实际上的租庸调收入,比理想状态下少许多。
  不过如果以现在的这个丁额来摊丁入亩,摊入八亿五千万亩田地中,并且永不加赋的话,每亩田的丁银倒不多。
  “每顷地摊租三石五斗三升,合每亩,三升五合三。”长孙无忌迅速的报出一个数字。
  李世民皱眉,“比原来的租还高。”原来是每丁租两石粟,而均田制是每丁百亩地。
  “陛下,均田每丁百亩,只是狭乡边地,实计上内地授田往往不足百亩,尤其是中原等地,更是只有一丁二三十亩。因此,如果按宽乡计,则摊入的租确实比原来高,但如果按实际情况算,那么这每亩三升五合三的租,不算高。”长孙无忌提醒道。
  “调,折每顷地折七丈绢左右,绵五两多点。每亩折绢七寸,绵半钱。”
  “另外庸,折每顷地折绢三匹。每亩折绢一尺二。”
  房玄龄把这几个数字写在纸上,最后得出的结果就是,如果以现在一千五百万丁额来摊丁入亩,那么摊入全国八百五十万顷地后,每亩地等于是摊入三升五合三粟,绢一尺九,绵半钱。
  三升五合三的杰,一尺九的绢,半钱的绵。
  似乎不多。
  李世民这样想着,折到每亩里确实不多。如果一个农民,他家只有二十亩地,那不管他家几口人,他家的两税外摊入的这个丁钱,就是七斗多杰,三丈八的绢,十两的绵。
  “实际推行时,我们还应当按照田地肥力分出上中下田,三等田摊入的钱应当有区别。上田多摊,下田少摊。”宇文士及建议,这也是考虑到田力好坏情况,尽量做到更公平些。
  李世民却想着,如果真能按那个一千五百万丁的额来摊丁税,这笔钱其实相当巨大。
  一年三千万石粟,绢三千七百五十万匹,绵四千五百万两。
  这还仅是摊入田亩的丁税,还没算两税的户税和地税呢。
  夏税,上田亩税六升,中田亩税五升,下田亩税四升。秋税,上田亩税五升,中田亩税四升,下田亩税三升。这是现在的两税地税。
  一亩上田,两季税一斗一升,中田九升,下田七升。
  算上摊丁的租,一亩上田可能在一斗四升五左右。
  如今大唐的亩产平均在一石斗左右,这么算来,每亩的田赋,其实不算高。就算只种一季粮,也不超过十税一。但许多地方种两季,或者三年两季,那税率就相当于二十税一,甚至是三十税一。
  在不少地方,亩产也不只一石斗,好田两石三石的都有,最好的田,如果用肥,甚至能达到四石的。
  “陛下,如果推行这新的两税法,摊丁入亩,纳钱缴税,一年起码是三千万贯的两税。加上朝廷工商税关税专卖税预计的五千万,那朝廷年财收能达到八千万贯钱。”
  “全部折钱,年财收八千万贯?”李世民听到这个数字的时候,也不由的兴奋起来了。
  八千万贯啊,武德的时候,才二百余万贯,哪怕还有其它实物税收,可加起来也顶多千把万贯。
  但现在,如果推行这个新法,朝廷却可能让年收迈入八千万贯钱的大关。
  一年有八千万贯的收入,就算朝廷要给京官给地方官甚至给那庞大的吏员群发工资,也不怕啊。就算给他们都再涨一波工资,都不怕。
  以后朝廷养七八万常备军,也有钱了。
  八千万贯,李世民一下子觉得自己很有钱了。早知道如此轻松就能有这么多财收,他之前又何必卖那么多地给贵族们。
  李世民突然有点后悔了,觉得自己卖的太不值了。
第982章
领主才是出路
  长生岛。
  “你知道此岛为何叫长生岛吗?”李超站在长生岛的岸上,对着崔瑾几个问道。
  “姐夫,我听说当年秦始皇欲得长生不老药,派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出海寻找仙药。海上久寻无果,后来得到一位仙人点话,于是便派人带了十余对童男童女,乘一艘船劈波斩浪,找到了这个岛。但见这岛上景致与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几无二致,岛上有清泉自涧中涌出,甘甜爽口。”
  漫山长满棘枣,其味酸而带甜,食之,醒智益心。更见海中有大群游物,身长尺许,呈深灰色,多肉刺,食之,鲜美滑腻。久食,竟百病不生,因其外形像长白山人参,功能也似人参,遂命名为“海人参”。
  “于是,一行人便以此岛为家,生息繁衍,代代相传,有些人竟活到百岁以上,后外来者疑问,岛上人回之只缘身居长生岛,于是这海中之洲便作长生岛。”
  李超点头。
  这确实是长生岛名字的由来,不过岛上之人最初是不是秦朝徐福手下的童男童女就不得而知了。
  但长生岛环境很好,而且周边确实盛产海产,海参等极多。就算在后世,长生岛也是极好的养殖场。
  沿岛环绕一圈,越发到这是一处宝地。
  长兴岛有极好的建港资源,可利用的海岸线有六十余里。
  水深、浪小、不淤、不冻,其中近岸七丈,深水岸约一丈七左右,建港条件极好,具备建深水泊位。也极适合建造船厂。
  李超看过一圈后,已经打算在这里建造一个商港和一个造船厂。
  岛上的百姓以打渔和耕种、打猎为生。
  码头。
  岛上的高句丽岛民,现在都被捉起来,关在了码头的俘虏营里,足有三千余人。
  岛的百姓几乎没有反抗,他们也反抗不了什么,在这支庞大的船队登陆之时,他们还以为是唐船来这里依靠补给,还挑着各种土产来贩卖呢。
  “又是不错的收获。”程咬金笑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59/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