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臣(校对)第1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1/677

  而且韩谦所造的面具仅遮住她们颧骨以下的半张脸,这么一来,眉眼部位还露在外面,没有丝毫的呆滞,唯有颧骨以下的脸形毫不留痕迹的改变了,从容貌上看也就变了一个人,达到改善、遮掩面貌的目的。
  “为何要将姚惜水安排到张大人身边?”
  姜获、袁国维不可能看过名册之后,心里的疑问就荡然而解,还有一些问题,他们还是要当面询问韩谦。
  “我们并不知道张大人跟安宁宫有多深的牵连,我们效忠殿下,这是我们必需第一时间确定的事情。”韩谦说道。
  “那张大人是否可靠?”姜获问道。
  “殿下在淅川城头遇险,张大人以身挡落石,韩谦亲眼所见,作不得假,但姚惜水已经安排到张大人身边,当然不能随便撤出来。张大人早年与幼妹因战乱离散,幼妹长像极肖姚惜水,这也算是对张大人的慰藉。”韩谦说道。
  “除了这份名册之外,韩大人是否还遗忘了谁?”姜获问道。
  “不管两位老大人信或不信,韩谦的回答自然是没有,两位老大人大概也没有指望韩谦回答有,为何多此一问?”韩谦绕着弯子反问道。
  姜获、袁国维也是能听得韩谦这话里有一些情绪的,说道:“我们也是职责所在,请韩大人见谅。”
  “唯愿两位老大人所说效忠殿下之言不虚,韩谦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韩谦眼睛这一刻也陡然凌厉起来,盯住姜获、袁国维二人,以示他这次公开这么多的秘密,是有条件的。
  姜获、袁国维相望了一眼,面对韩谦此时张扬出来的盛气凌人,他们两人眼里的精芒则藏得更深,说道:“殿下要有三长两短,我们二人则死无葬身之地,这么说,韩大人可是明白。”
  姜获、袁国维这话只能说明他们是天佑帝派出的死士而已,但只要不是颠覆大楚的危急事件,还是能将他们视为三皇子的嫡系。
  韩谦微微颔首,说道:“那韩谦以后还要请两位老大人照拂。”
  “这个好说,”姜获打量凝香楼这后院里的布置,说道,“韩大人将这里布置得十分雅致,要比缙云楼还要幽静,郡王府的东院墙或许可开一道暗门,也方便韩大人进出。”
  姜获的这个建议倒是十分的贴心,这样韩谦就能避开安宁宫或者其他势力盯住郡王府正门及后门的眼线,从凝香楼后院进出郡王府。
  韩谦甚至可以将凝香楼的后宅当成日常处理公事的公所使用。
  韩谦心想姜获如此建议,大概也是想表明,他们并无意盯住他的一举一动,谢道:“多谢两位老大人体谅,韩谦乃至殿下,日后可能都会需要有这么一条能隐蔽进出郡王府的通道。”
  “哦,对了,世妃午前派人将赏给韩大人的田庄地契以及十二户奴婢的身契,送缙云楼来了,等着韩大人去取。”姜获说道。
  韩谦带着田城等人随姜获、袁国维回郡王府,拿到世妃派人送来的地契、奴婢身契,跑去找三皇子谢赏。
  接下两天,韩谦带着田城、高绍、林海峥、郑通在缙云楼,与姜获、袁国维一起梳理左司的事务,同时也将郭奴儿、林宗靖等韩家部曲及家兵子弟,从左司撤出来,算是将公私梳理分明了。
  到第四天,韩谦才脱开身,吃过中饭后带上赵庭儿、奚荏、赵老倌、杜益君、杜益铭以及赵无忌、林宗靖、郭奴儿等人,出城接手世妃赏赐的田庄。
第二百一十三章
雁荡矶田庄
  “少主在秋湖山花了那么多心思,投入那么多的心血,佃户也都是用熟了的,花那么大气力建的水磨房,一天能碾二三十石谷子,算算帮军屯碾米的工钱能赚多少?现在即便赏赐的田庄面积大上一倍,多出十多户奴婢,怎么也不如秋湖山别院啊。”
  赵老倌午后骑着一匹老马,随韩谦拿着地契出城,还是不满的嘀咕不休,他帮韩谦算账,怎么算怎么亏,而他心里更是惦记着他在秋糊山别院西沟新建的五间大瓦房。
  虽然他们一家此时都住进城里,但世人都讲究一个叶落归根。
  赵老倌一家本来就是桃坞集人,即便桃坞集整个划为龙雀军的屯营军府,但手里头稍稍宽裕些,赵老倌还在山庄里划了一块地建了一栋院子。
  赵老倌还特地狠下心的,都用青砖小瓦建造,造价比粗陋的土坯茅草房,不知道高出多少。
  院子刚刚建成没多长时间,也就年后风声紧张时,赵老倌带着妻女回山庄避风头时住过十多天,现在那边都要并入郡王府的产业,他心里怎么乐意?
  “什么如不如的,世妃赏赐还不够你臭屁的?”韩谦笑着跟赵老倌说道,“田庄跟三皇子得陛下所赐的皇苑挨着,也应该有管田庄的屋舍院落,到时候你先挑一套院子,再挑几个长相端庄的奴婢侍候你,说不定明年这时候,无忌、庭儿能多出一两个弟弟妹妹来。”
  “少主你可不要糟践赵老倌了。”赵老倌老脸臊得通红。
  这些天金陵的天气一直都闷热不堪,今天午时难得下过一阵豪雨,午后乌云未散,东南风阵阵吹来,也是难得的凉爽,赵庭儿、奚荏都穿着清凉的裙衫,骑马出来透气,出城看秋浦河水浑浊浩荡,两侧草树疯长,蝉声噪鸣,几头老牛在水田地里耕作,则是另一番情趣。
  秋浦河从金陵城东南角拐过一道大弯,便笔直往北,一直到流入长江之际,又往东斜出数里。
  河口原本是荒滩地,再加上天佑帝入主金陵时,所征没的金陵旧主之地,合计有五六万亩地,早年是少府,之后归入内府局管辖,一直都是皇家的一处猎苑。
  目前秋浦河往东、往南的这部分,也是猎苑的主体,此时都作为郡王府的庄田赐给三皇子,但秋浦河口往西,与长江相夹有大约六百亩的三角滩地,则是这次世妃赐给韩谦的庄田,与郡王府的田庄隔河相望,只是规模要小得多。
  入夏后江河水位涨了上来,这块长满芦草的滩地,大部分都浸泡在江水中,看到这一幕,赵老倌的心更是凉了半截,压根就无法跟秋湖山别院相提并论。
  秋湖山别院除了建成的院落,山庄范围内就有近三百亩地,更不要说上游造水库后,左右能够灌溉种植谷物的两千多亩山地,理论上也应该是属于秋湖山别院的,现在却换得这么一处荒滩地,还得谢世妃的赏赐。
  怎么算都是亏得血本。
  韩谦却是怡然自得的带着众人,驱马驰上河北岸的一处高地。
  这处高地叫雁荡矶,深秋时会有大群的秋雁在附近水泽地落地而得名,说是高地,自然也就十多米高,但草树异常的茂盛。
  雁荡矶的东侧,临秋浦河建有二三十栋破旧的院落,那里便是田庄的看护庄院以及负责耕种这处田地的十几户官奴婢居住的地方。
  韩谦勒马停在矶石之上,长江岸滩就在北面三四百米开外,而雁荡矶南侧延伸进秋浦河之中,与官庄之间围出一座十数亩大小的水塘,是一座天然的河港,而且塘口相当狭窄,仅有二十多米宽,要是打下木桩子,仅留出船舶进出的闸口,便是一座攻防兼备的水营驻寨。
  看雁荡矶东北面,仅有两百余亩田地得到耕种,水塘边角地以及庄院前后,大约种植有百余棵桑树,韩谦估计这些田地大概只能勉强养活居住在这里的十多户官奴婢。
  更多的地方都浸泡在水泽之中,或许等入秋水退之后,能种一季作物,但也不要指望能有什么收成。
  不过,韩谦看中这里的,还是雁荡矶内侧围出来的这座水塘,能当作叙州船帮的专用河港使用。
  叙州新造的快速帆船,吃水颇深,必需要造专门的码头才能停靠。
  金陵城附近的长江沿岸,虽然岸陡水深、适合用作码头的地方很多,但这些地方要么是水营驻地,要么是皇庄猎苑,要么早就被大户豪族收入囊中。
  像雁荡矶都不需要怎么改造,便能直接停靠两千石的大船,价值显然不是五六百亩地所能相比的。
  现在货栈、钱铺以及秋湖山别院都划为郡王府的产业,叙州船帮要在金陵有一处自己的落脚地,没有比雁荡矶更合适的了。
  天佑帝不时会带着禁随到对岸狩猎,雁荡矶则是楼船军水师的一处警戒哨岗,不仅看护的院落建得宽敞,能额外容纳二三百将卒入驻,雁荡矶与庄院间的水塘及塘岸也都修整过,水塘内的淤积也会得到及时的清理,水塘面积看似不大,却足够深得让两千石帆船停泊进来。
  韩谦接手后,差不多可以直接拿来就用。
  要不然的话,不知道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以及时间才能整出一座叙州船帮在金陵的驻泊地来。
  虽然韩谦在秋湖山别院花费那么多的心血,但秋湖山别院在整个桃坞集军府范围内的位置太核心了,现在要重新平衡郡王府内部的权力,韩谦都将左司直接置于姜获、袁国维二人的监管之下,他再将秋湖山别院拽在手里,不是徒惹猜忌吗?
  要是金陵城能熬过三年内的风波不被摧毁,这里作为水陆码头好好经营,潜力未必就在秋湖山别院之下,毕竟他以后所能依赖的是叙州船帮。
  这时候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吏走出院落,往雁荡矶这面迎过来,高声询问道:“来者可是郡王府的韩谦韩大人?”
  这里原为世妃的妆田,世妃自然不可能亲自打理,所居住的长信宫也没有能信任的人手,主要还是内侍省派出一名老吏驻守在这里打理,每年照定数将钱粮交到世妃手里便是。
  老吏早在四天前就接到通知,没想到韩谦拖到今天才出城过来接手庄子。
  韩谦下马来,与老吏揖手行礼,便叫赵老倌、杜益君拿着世妃所赐的地契、奴婢身契,去跟内侍省的这位老吏去交接,他带着赵无忌、林宗靖、郭奴儿、赵庭儿、奚荏等人,围着田庄转悠,察看地形。
  韩谦绕了一圈,再回到庄院,这时候赵老倌、杜益君二人已经跟老吏交办好手续。
  老吏朝韩谦行过礼,便牵了一匹瘦马,带两名同样老态龙钟的老卒,面带不舍的离开庄院,沿着荒草蔓长的小径,回城去了。
  对于内侍省的老吏,看守皇田官庄,是相当悠闲自得的差使,换了谁都会有依依不舍之心。
  看着夕阳下老吏萧索的身影很快就消失在草树之间,韩谦收回视野,随赵老倌往庄院里走去。
  庄院颇为开阔,奴婢所住的屋舍破落不堪,但官舍却是三进三出的大院子,东西还各有一座跨院,地方要比韩家在兰亭巷的大宅要宽敞三四倍。
  “目前庄子里有十二户老小六十七口奴婢,种植水田二百四十余亩,桑田五十余亩、麻田三十亩,另有黄牛八头、瘦马两匹、三十六头羊,鸡鸭若干。以往每年往宫中定数缴纳粟米二百五十石、绫绢十匹、麻布六匹以及牛羊鸡鸭禽肉若干。”
  韩谦站在官舍的麻石台阶前,看着衣衫褴褛的六十七口奴婢,一个个都面黄肌瘦,神情间充满了麻木,似乎都不关心新换的主子是何等人物,毕竟对他们这些奴婢而言,命运总是恒定不变的。
  要是田庄所定的六百亩田地都能得到耕种,或者种植桑麻,每年即便要往宫里缴纳这么高的定数,十二户奴婢居住在这里还是能养家糊口的,但目前能种植的田地仅有一半,加上水师官兵每年还要过来驻扎两三次,这些奴婢没有饿死太多,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
  韩谦拿过名册,看六十七口奴婢,扣除老幼,青壮男丁及健妇约占一半左右,只是身体都相当的孱弱、消瘦,都未必能当壮劳力使用。
  官舍里油盐米面什么都有,兼之城外要比城里凉爽许多,韩谦决定带着众人在庄院里住两天熟悉一下环境。
  杨钦、冯宣他们此时正将船停到桃坞集军府那边的码头卸货,但庄院里有一艘丈余长的乌篷小舟,趁着天色没黑,韩谦带着赵无忌他们下河,网了三四十斤江鲢,又宰了一头大肥羊,炖了满满两大铁锅的鱼羊汤。
  韩谦他们吃下一锅鱼羊汤,便吃得油光满面,还有一锅鱼羊汤便赏给十二户奴婢分食。
第二百一十四章
询问旧事
  入夜后,点上大烛,将官舍的大堂照得通明如昼,韩谦让赵老倌将两名奴婢唤了过来。
  这是两名面容削瘦的汉子,都二十五六岁左右,穿着破旧的葛衣,左右脸颊皆刺有“官奴”黑字,十分的醒目,以示他们在官奴婢里也是特殊的存在。
  毕竟普通的官奴婢,受黥刑也一般只是在手臂或颈脖处刺字,不会十分的醒目。
  两人在赵老倌的引领下,走进大堂,眼神闪躲的蹩着脚走进来。
  赵庭儿、奚荏百无聊赖的陪着韩谦在灯下读书,好奇的抬头打量两个汉子。
  两名削瘦汉子眼睛扫了屋里一眼,便小心翼翼的在堂前跪下来,低垂下头盯着眼前的青砖看,不知道新换的主子为何事专门召他们到大屋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1/67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