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臣(校对)第49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8/677

  山道的尽头是一座数里方圆、地形平阔的谷地,上方有溪河流淌下来,在谷地的一角汇聚成湖,又从下方的宽溪流出。
  虽然溪河湖泊都覆盖在冰雪之下,但河道的模样还在那里。
  山谷里修建数以百计的屋舍,被高大的栅墙围住,有军卒严密防守,禁止村民无故靠近。
  数以千计衣裳褴褛的苦役,正从山里将铁煤等矿石运到山谷里。
  要是旁人看到这一幕,或许以为这里仅仅是成德军控制下的一座炼铁场而已。
  河朔等地冶炼铜铁有上千年的历史,而梁楚晋蜀等国不仅中枢重视冶铁铸造等业,重要的军镇、军州都有掌握一定的铜铁冶炼铸造能力,以保证军队的需求。
  成德军作为晋国五镇之一,麾下能几座铁矿场、炼铁场,实在稀疏平常得很。
  然而韩豹潜伏在山谷的高处,借用铜望镜往冶炼场内看去,成德军的这座冶炼场,分明采用的就是叙州最近几年才推广开的双炉炼铁法,实在是叫他们吃惊了。
  而几座高炉都建在溪河之侧,看附属建筑结构,分明是连接炼铁炉、用作鼓风的大型水排。
  而接下来几天,韩豹、石如海等人,除了潜入冶炼场抵近侦察,还绑了一名工师头领规模的人审讯,才确认这座治炼场乃成德军节度使府内吏王景荣于五年前差人所办,早年开采石煤、烧制石灰、青砖供给定州,两年前又用双炉法炼制精铁、打造大量的兵甲、战械,供给成德军将卒。
  从前朝中晚期起,作为藩镇之首的节度使,在内宅使用宦臣已成常态。
  石崇嗣建立晋国,对河朔诸镇控制力一直都不强,为了笼络其心,也一直默许河朔诸镇节度使继续在内宅使用宦臣作为一种特殊的荣宠。
  通过讯问,也知道内吏王景荣早年在晋太子石承祖身边任事,与王元逵交好。早年王元逵在晋军不过是一员普通将领,他能得晋太子石承祖的信任,得以担任晋太子侍卫统领,将女儿嫁给晋太子为妃,一直到出任成德军节度使,王景荣在背后出谋划策、居功甚伟。
  王元逵出任成德军节度使,王景荣就追随王元逵到恒定来,他也是王元逵最亲信的嫡系大宦。
  确认这一切无误后,韩豹叫石如海将那名俘虏的脖子扭断,推入山沟里伪造成失足摔死的假象,再悄无声望的撤出进入定州城外的一座农舍之中,之后将这些天来的所见所闻写入秘信之中,着人立即返回棠邑。
  韩豹身边的人手有限,当中还有七八人沿途潜伏下来,在暂时还没有在梁晋境内里建立稳立的通传渠道情况下,一封信函想要送到棠邑制置府,便要派人在梁晋境内藏匿身份跨越逾两千里山川,极其不易。
  要不是特别关键的信息情报,韩豹他们都不会单独派人赶回棠邑送信……
  ……
  ……
  韩豹在定州所写的秘信,传回淮阳,已经延佑五年二月初。
  沿途没有暗桩居中接应、没有续替的人手,又要想尽一切办法避免引人注意,不能骑马,更多时候要徒步避开人群赶路,遇到城池防塞要从山川绕行,还要应付山匪路寇。
  要是普通人,恐怕花上半年时间,都未必能从定州走回到棠邑来。
  随韩豹北上的斥候,都是军中百里挑一的精锐健卒,就算是如此,赶了一个半月的路,将信送到棠邑也是极快的。
  “这个王景荣应该也是神陵司的旧属,而双炉炼铁诸法应该是姚惜水她们暗中传到定州去的吧……”
  韩豹传来的秘信,奚荏转译过来,第一时间送到韩谦的案头。
  二月初旬,棠邑天气已经没有那么冷了。
  正午时分,韩谦穿着一件薄袄,坐在衙司后宅的院庭里,太阳晒在身上,正是舒适。
  他接过转译过来的抄件,蹙着眉头看了一会儿,说道:
  “前朝覆灭于梁帝朱温手里,梁军对前朝的残余势力清剿、打击最不遗余力。而蜀楚晋三地,在前朝覆灭之前,虽然割据制霸地方,却也一直都奉前朝中枢为正朔,在前朝覆灭后对遗留势力的梳理也都相当克制、容忍,并没有赶尽杀绝——神陵司在晋国境内犹有根基,那是一定的事情,但目前还不能确认的,成德军节度使王元逵的牵涉有多深。”
  不仅仅梁晋楚蜀四国,南面占据岭南的清源军(静海节度使)刘氏,以及占据闽东的威武军节度使王氏,都是奉前朝为正朔延伸下来的地方割据势力。
  晚红楼一度特别迫切想从韩谦手里得到祛瘴酒的药方,韩谦就怀疑他们跟静海军或威武军内部的神陵司残留势力还有密切的联系,却没有想到他们跟晋国的神陵司残留势力联系更为密切,竟然在五六年前就将从他这里得到的那部分《天工匠书》直接送到定州去了。
  而在定州早在两年前就试行双炉炼铁法,这是《天工匠书初编》之外的内容,可见晚红楼这几年一直都有密切关注叙州的动向,从而很早就窃取到双炉炼铁之法。
  韩谦对这些都不甚在意。
  他是很注重保密,但他也不会因为纯粹为了保密,就不扩大生产规模,就不推广新技术的应用范围了。
  晚红楼难以渗透到他身边来,但仅龙牙山里的冶炼铸铁场目前就雇佣近两千匠工做事,韩谦很显然不将他们都当成囚犯监管起来,这时候,大规模得到应用、同时又谈不上特别繁琐的新工艺被窃取,韩谦不会多吃惊。
  他此时更关心成德军节度使王元逵与神陵司的牵扯,以及他在梁晋大战中将会发挥怎样的作用,这极可能直接关系到北方乃至整个中原地区的局势发展……
第六百二十三章
山间
  王珺走进院子里来,香云提着鸽笼跟在她身边后。
  看到韩谦与奚荏坐在院子里说话,王珺高兴地说道:“前天王樘去龙潭,我特意叫他将阿紫、阿朱也带去龙潭放飞,你们看,阿紫、阿朱刚刚都飞回来了,还带回王樘在龙潭写的信!”
  王珺从香云手里接过鸽笼,叫韩谦、奚荏看笼中一对灰白色的家鸽。
  “是嘛?!”奚荏振奋的问道。
  远距离快速传讯在当世乃是最难解决的难题之一,但棠邑发展到这一步,迫切建立体系更完整、更严密的情报侦察传递体系,又极为迫切需求。
  虽说当世对禽鸟传书,特别是家鸽传书有一定的认识,韩谦在叙州时也想过这个问题,但是却没有做这事的条件。
  当世即便有一些世家子弟养家鸽赏玩,但也是极少,而且叙州与他们的关系也绝谈不上和睦。
  此外,利用家鸽的归巢属性,进行应急通信,只能是单向的。
  也就是说,家鸽在甲地饲养,最终只能在外地放飞家鸽,由家鸽将信件带回鸟巢所在的甲地。
  而要确保家鸽的认巢能力不减弱,带出鸽巢的时间不能太长。
  这时候想要确保某个地点对鸽巢所在地的应急通信功能确切有效,差不多需要同时喂养多组信鸽,轮替着带到外地去。
  这样才能确保信鸽主要时间留在鸽巢喂养,尽可能缩短在外地滞留。
  此外,家鸽长距离飞行,选种、培育、伺养以及对疫病的防治要求极高。
  当世即便对家鸽传书有一定的认识,但诸多复杂的技术性问题都决定了。
  有史以来还没有哪家政权有能力正而八经的大规模伺养信鸽作为应急通信的手段,长期以来,偶尔会有个别世家子将其当作玩耍物养着玩。
  还是在乌金岭大捷之后,王珺托人从湖州找来几对家鸽,着身边的侍婢先喂养起来,目前才孵化到第三代。
  还是要去年入冬时,将一部分雏鸽带到淮阳大营喂养,最近才着手验证通过信鸽,外部地区与淮阳大营的应急通信能力。
  目前看似有些效果,但要据此建立真正的应急通讯体系,还要克服太多的困难。
  好在棠邑的资源,目前算是稍稍宽泛起来,同时又正着手建立更完善、强大的情报侦察搜集体系,有些事也有条件去推动。
  着香云将一对灰羽家鸽放回到鸽巢里,王珺这才注意到从定州传回来的秘信,看过片晌后,蹙着秀眉沉吟说道:
  “或许未等梁军攻陷潞州,王景荣便会劝说王元逵投靠蒙兀人……”
  奚荏吃了一惊,有些不确定地说道:“王景荣手掌晋军东北边兵精锐,坐拥河朔最肥沃的三个州,不至于这么没骨气吧?”
  王珺说道:“晋帝驾崩,太子被逐朔州不得进太原府,潞王窃位,王元逵拥兵塞井陉,拒潞王兵马进入河朔,此时看他应该还是要奉太子登位。而梁军伐北,王元逵虽然以晋将自居,先杀梁使,但后续用兵多有犹豫,一直到梁军围潞州,其兵马前锋都没有正式从太行山杀出,这里面就有一些矛盾之处了……”
  韩谦点点头,说道:“要说王元逵杀梁使,干脆利落的表示绝无投梁之意,出兵便不应该犹豫,这背后多半是成德军内部有分歧。”
  “有分歧,也不应该那么干脆利落的杀了朱裕派去的游说使者啊。”奚荏说道。
  王珺说道:“现在能确认王景荣乃神陵司旧属,倘若假定是王景荣在里面捣鬼,甚至王元逵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被王景荣牵着鼻子在走,很多事情便能解释得通。杀梁使,并不需要多少人参与,甚至王景荣先斩后奏,先使人杀之,便能迫使王元逵捏着鼻子先认下来。而兵马调动以及从井陉出兵西击梁军,牵涉面极广,成德军大大小小的将领意见能否统一,辎重战械以及粮秣的筹备会不会被人故意拖延,就不是三五人能暗中操控的了……”
  “你是说王元逵未必真想跟梁军翻脸,有可能是开始被王景荣用手段胁裹没有选择,后续王景荣也会逼迫王元逵投向蒙兀人?”奚荏问道,细想也确实有这个可能,不然很多事情真是解释不通。
  王珺说道:“我觉得确有这个可能。王景荣乃是神陵司旧属,与梁军有深仇大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既然从晚红楼得到《天工匠书》,当也知道《天工匠书》早就传到梁国。而在梁帝朱裕的亲自干预之下,双炉炼铁等法在汴京、洛阳得到远比成德军更为广阔的推广跟应用,王景荣也就比北边绝大多数人心里都要明白潞州难守,而潞州失陷后,成德军仅靠三万多精锐边军以及三个州的地盘,是很难抵挡不住梁军东出井陉的!我们此时实要考虑王元逵投蒙兀,使蒙兀铁蹄得以从河朔平原长驱直入,直接奔袭梁军重镇魏州的局面。当然,王景荣与晚红楼确有密切联络,那针对成德军在定州可能会有的动作,吕轻侠、李知诰应该会提前有所准备,我们或许要更密切的盯着义阳一线的动静……”
  奚荏无法确认王元逵是不是会像王珺所判断的那般,轻而易举的就投向蒙兀人,但王珺说棠邑此时应该时刻盯着晚红楼在义阳的动静,她觉得再正确不过。
  韩谦敲着院子里的石桌,思虑片刻,跟守在院门口的侍卫说道:“你们将郭荣、冯缭、田城、郭却、韩东虎他们找过来。”
  整个冬季,韩谦在迎接袁国维到任后,并没有留在东湖或历阳,而是很快就率领侍卫骑营赶到新置的淮阳县,一直到二月初旬,都留在金乌岭河谷、以沈家集改建的淮阳大营里坐镇。
  整个冬季,韩谦都亲自敦促在乌金岭南侧、南淝水河上游两岸的浅丘河谷里,建造一座城池。
  淮阳山东北坡腹地,存在大片的溪谷、河谷平原,但怎么算都是山区,建造城池的成本与难度,要数倍于平原地区。
  不过,淮阳山东北坡百余里纵深,即便后续不断的往外迁出人口,腹地栖息繁衍的人丁都不会低于七八万,这已经是达到一个设立上等县的标准了。
  为加强对淮阳山东北坡腹地的统治,避免豪民大户反攻倒算搞反扑,以及为了尽可能的就地开采矿场、开发资源,借助上游溪河的水力、水运,发展治炼、铸造、织纺、榨油、制皂等业,支撑对乌金岭北面的防线建设,不用什么物资都从东湖大费气力运来,都有集中建造山城的必要。
  这也能充裕的使用山里的富足劳动力,改善耕地紧张、民户贫困的局面。
  当然,韩谦冬季到乌金岭来坐镇,也是方便将寿州军东线精锐兵马都吸引过来,以便能缓解其他地方的防御压力。
  还有一件事,就是韩谦亲自指导华柱尖以西山区的底层贫困及奴婢发动工作。
  从华柱尖到淮阳山西侧的九里关,直线距离约一百七十余里,属于淮阳山纵深更为广阔的北坡地区。
  即便这些区域山岭颇险,腹地没有东北坡及东坡那么多的溪谷、河谷平原,但这些年藏入其中栖息繁衍的山民,保守估算也在八万到十万人之间。
  特别是乌金岭大捷之后,寿州军强制勒令霍州南部的民户北迁,使得这一次又有大量的民户逃入山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8/67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