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臣(校对)第6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2/677

  然而当年速战派声音不强,郑氏后期都被迫选择主张和议,而作为缓战派的代表,杨致堂更是被驱出朝堂。
  这些年过去,随着梁军在北线一系列的军事胜利,东梁军、蒙军在梁军的强势,都不得不采取守势,目前看梁军在淮西的驻兵还不是特别的多,但想在极短时间出兵成功收复淮西,已经不再是现实的想法了。
  这时候,倘若还想对梁国采取强硬的态度,帝都南迁,与梁军南线兵马的兵锋拉开一定的缓冲纵深,则成为朝中相当一部分将臣的共识,私下议论者甚众,只是暂时还没有谁公开上书,将这层窗户纸直接揭开。
  当然,顾芝龙也知道迁都之事涉及极其复杂。
  首先以长信太后为首的主和派是绝对反对迁都的,而就算日益鼓躁对梁态度强硬的少壮派,也有不少激进人士反对迁都。
  他们声称“天子守社稷”,以为韩谦既然当年能将梁都定于洛阳,面对强势的蒙军不退半步,大楚岂能弱了气势?
  在这些人看来,既然担忧大楚中枢与梁军南线兵马兵锋之间的纵深不够,大楚将卒更应该奋勇作战拿回淮西、邓均等地才是,更不是灰溜溜的选择迁都这一畏敌、怯敌的决定。
  而即便在赞同迁都的官员当中,国都迁往哪里,是江西洪州,还是江东杭州,却也还有争议。
  见顾芝龙沉吟颇久,富耿文又接过话头,但他却没有直接回答张宪的这个问题,而是看向阮陶、杨聪,问道:“却不知道信王殿下,对迁都之事如何看?”
  信王杨元演亲率三万精锐坐镇楚州,富耿文并不难想象,真要是叫信王杨元演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必然是希望大楚二十万兵马一拥而上,先夺回淮西再说,但问题这事并非信王杨元演能独断。
  在这事上寿王杨致堂的态度或许更关键。
  富耿文并不觉得张宪会直接将寿王杨致堂的态度相告。
  他此时问阮陶、杨聪,心里想着他们二人与寿王府接触颇密,应该早就了解寿王杨致堂对迁都的态度是什么,那他们在寿王府的张宪面前,回答这个问题的语气坚定与否,都不难看出寿王杨致堂的真正态度是什么。
  “梁军战斗力再强,在淮西总计仅有三万兵马,而司马氏举徐泗之地来投,我大楚于淮西之外,有二十万精兵可用,是梁军七倍之多,难道还真畏之如虎吗?”信王世子杨聪毫无掩饰地说道。
  富耿文瞥了张宪一眼,见他对杨聪的强硬语气并没有表现出什么不耐烦或轻蔑的样子,转头看向顾芝龙以及洗英、洗射声、洗射鹏父子三人。
  顾芝龙心里显然是有疑虑的,洗英则若有所思,洗射声、洗射鹏却神色一振,似对杨聪话里所暗含的意味极感兴趣。
  虽然富耿文此时以顾芝龙的左膀右臂自居,但在张宪、杨聪等人面前,也不能夺得顾芝龙的风头,定睛看着顾芝龙,看他如何回应杨聪这些话。
  “话是这么说不假,”顾芝龙迟疑地说道,“但说到对梁军的态度,长信太后不用说了,而沈相与杨侯爷近年来似乎也多主张对梁军妥协。这样的话,我大楚在淮西之外即便有再多一倍的精锐,又能抵得上什么用?”
  “要说梁军将卒有多强,真就未必,强还是强在梁国军政悉出梁主一人,而大楚军政却牵扯处太多,难下决断,也难谋大事。”富耿文说道。
  “先帝年满十三年出宫就府,谁那时能想到仅仅相隔一年,先帝十四岁就率龙雀军守淅川城重创梁帝——陛下今年已经年满十四岁了啊。”张宪笑道。
  张宪这话则说得更明显了,顾芝龙则迟疑的朝富耿文看过去。
  顾芝龙虽然也随时关注朝中的动向,他的幼子顾雄畅作为“质子”也一直在朝中任职,但顾雄畅的能力、干练,毕竟比他战死于郎溪城的次子顾兆远远不及,在金陵也是浪荡不羁,不务正业,并不能帮他掌握宫禁之中的细枝末节。
  而顾芝龙回到京中,虽然参加过两次朝会,还特地得进宫觐见过一次,朝会及进宫觐见,都是长信太后主导,他对新帝没有留下特别深的印象。
  富耿文点点头,示意张宪所暗示的话不假,他这时候也隐约能知道信王府与寿王府在背地里筹划着什么了……
第七百七十章
金陵诡局
  “我的这些老对手们,这次可又都凑到一起去了啊!”
  韩谦翻阅最新从金陵传回来的信报,笑着将蘸墨笔搁到一摞文书之上,伸着懒腰跟奚荏说道。
  “要是沈漾、杨恩能继续掌握楚廷中枢,梁楚关系或许还能缓和几年,但他们年纪毕竟大了。而沈漾独霸相位逾十五年,这是前朝也仅有三五例,即便没有杨致堂、黄化、杨元演等人在背后煽风点火,他继续恋栈不去,也会如坐针毡吧?”奚荏跪坐在长案一侧,替韩谦整理案牍,说道,“不过,南边有你的小情人在,她怎么都不会轻易放沈漾、杨恩离开朝堂的;而楚太和帝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了,他也应该更信任沈漾、杨恩。我觉得沈漾、杨恩或许还能在朝中支撑两三年,不至于今年就被迫告老辞去……”
  “什么我的小情人?”韩谦笑问道。
  “那么珍贵的一座钟,洛阳学院才勉强将偏差控制在八分之一刻时,你就迫不及待的送往金陵献宝,你还真是惦记人家啊!”奚荏说道。
  “我就不惦记你了吗?”韩谦伸手要将奚荏搂入怀里。
  奚荏闪身让开,嗔怪的瞪了韩谦一眼:“也不看什么地方,瞎动什么手?”
  如今也只有陪同韩谦出洛阳巡视军政事务时,避开赵庭儿、王珺的眼线,她才会与韩谦温存一番,但绝少在韩谦身边侍寝;在上阳苑里就更不叫韩谦挨到她,也不想得到什么册封。
  韩谦将奚荏坐在御案对面,无奈的笑了笑,回到刚才的话题上,他早就注意到金陵城里渐渐流传开的别有用心传言,再结合今日传来最新情报,金陵城的形势也确实叫人担忧,说道:
  “少年热血最易为人利用。司马潭举徐泗之地投楚,这么大的诱惑,楚廷没有几人能不心动,然而司马潭必然要看到杨致堂重归中枢才会放心去投。楚帝年少气盛,满心想着开拓大楚的疆土,沈漾、杨恩不站出来劝阻则罢,倘若站出来劝阻,都未必需要杨元演、黄化、杨致堂在幕后搞什么事,第一个看沈漾、杨恩他们不耐烦、不顺眼的,或许就是他们一手培养的这个少年了。”
  “年少轻狂,也许真的只顾盯着大梁为敌,而看不到身边的危险与杀机——沈漾、杨恩要是也意识到这点,或许已有心灰意冷了吧?不过,这么一来,你的小情人不是麻烦更大了,连自己的儿子都掌握不住?”奚荏问道。
  “也许这样,能叫最终的问题变得更简单一些?”韩谦也带有一丝不确定地说道。
  这时候秦问走进来禀报说王辙带着参谋府的司吏,已经将近日重新梳理过一遍的寿州军资料拿来凌云阁了,问韩谦是不是现在就要看。
  “李知诰、田城、郭却他们都在参谋府?”韩谦问道。
  “这时候都在。”秦问说道。
  “那派人将他们也都找过来。”韩谦说道。
  秦问着人去参谋府召李知诰、田城、郭却来见,王辙带着司吏,先将一大摞资料搬进大殿。
  这些资料所涉及的情报,王辙、殷鹏等人都随时会对韩谦禀报,但韩谦每隔一段时间,总是习惯亲自将一段时间内的资料会过一遍,以期能否有新的发现。
  “徐明珍卧床不起有几个月了,徐晋、赵明廷率三千骑兵在汴梁,也没有什么作为,宋州有什么动静?”韩谦一边翻阅文牍,一边问王辙。
  “徐明珍身染恶疾,这消息反复确认过,目前也是其子徐嗣昭在宋州处理寿州军的事务;内线还传出消息说,徐明珍之所以将徐晋、赵明廷派到汴梁增援,应有防范之意……”王辙说道。
  “这也不叫人感到意外。”韩谦说道。
  “不过寿州军的将吏之间,暗中还有一些议论在隐秘的传播,说徐明珍病殁之后,倘若是徐晋执掌寿州军的兵权,却是能消除重投楚廷的障碍,”王辙说道,“微臣怀疑徐晋、赵明廷即便被派到汴梁增援,但宋州这些的小动作实际上还是他们在暗中派人搞出来的……”
  韩谦摇头一笑,感慨道:“都是聪明人啊!也的确,即便徐晋、赵明廷等人都在当年的逆叛名单之列,但不管怎么说,徐惠及徐明珍等人才是首恶必诛的主犯。”
  “既然温公及温大人都能得到楚廷的宽赦,最终在君下帐前效力得以重用,那在寿州军很多将吏眼里,只要在徐明珍病逝后,不是徐嗣昭继徐晋、赵明廷等人重新投附楚廷,他们怎么都应该有在楚廷悔过自新、乃至以功赎过的机会,”王辙说道,“而更为重要的,徐明珍之下,徐晋虽是养子,但能力、声望,都要强过嫡子徐嗣昭——至少在当前的状况之下,徐嗣昭并不是一个能叫赵明廷、徐晋等寿州军诸将安心的继承者;现在不能确认的是,徐晋、赵明廷有无暗中与信王府或寿王府的人联络……”
  李知诰、田城、郭却三人很快接诏赶到凌云阁来。
  搓着手走进凌云阁,田城行过礼,在长案后坐下来,说道:“这天眼见着就冷了下来,围困晋城的将卒可是要熬上一段苦日子了!”
  “今晨推开窗,看到园子里的白霜,才意识到天气是真冷下来了。”韩谦说道。
  冯翊完全出使蜀国的任务,从梁州转道赶往金陵时,孔熙荣与韩东虎、李秀率三路兵马,成功将泽州以西的阳城以及南面太行陉之中的诸多关隘城寨攻陷下来,将兵锋推进到泽州州治晋城城下。
  目前除孔熙荣、韩东虎率六万兵马从南北夹攻晋城、控扼太行陉及沁水河谷诸隘之外,李秀则率太岳行营军往泽州以北、潞州南部地区横扫而去。
  不管敌我双方,在冰天雪地之中鏖战,都是极其艰苦之事。
  然而大梁最需要警惕的,还不是数以万计的将卒要坚持在冰天雪地之中作战,而是要紧盯着南线形势随时都有可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
  北线有温博、孔熙荣、韩东、李秀等将帅负责对太原及晋南两个方向的作战与防御,局势相对明朗,没有什么好值得洛阳这边为之寝食难安的,反倒是南线看似平静的水面充满太多的诡异变数。
  现在好不容易将蜀军稳住,金陵城里却又波澜涌动,局势已经不受他们暗中主导了。
  韩谦也才迫不及待的将冯翊派往金陵,但也未必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目前蒙军还在不断从太原、河朔、燕云,甚至从渤海征调兵马,填入晋南北部的潞州城中;除了作为衔接太原与河朔及河内的晋南地区,战略地位不容忽视外,韩谦也相信蒙军必然也注意到楚廷内部的氛围正发生微妙的转变。
  事实上除开寿州军这个变数外,司马氏举徐泗之地投楚廷的形势已经基本明朗下来。
  而不管大梁在水军战舰上的优势有多大,倘若梁楚关系转为恶劣,淮南行省仅以现有的三万驻兵,去对抗三面高近二十万的楚军包围,还笃定以为楚军不会抢先翻脸出手,多多少少有些盲目自信、妄自尊大了。
  而他们此时甚至并不能排除杨致堂、杨元演有密谋出兵袭夺淮西的可能;他们在淮西驻兵不足,也将成为促成杨致堂、杨元演出手的一个直接诱因。
  “张宪等人在金陵鼓吹延佑帝十四岁便率军斩获淅川大捷,用意还是颇为明显了。”
  李知诰针对最新传来的信报,沉吟说道。
  “倘若楚帝身后仅有长信太后一人临朝称制,不管杨致堂、杨元演这些人如何搞事,长信太后应该都能拖到四年之后再叫楚帝亲政,但当年搞出来的长信太后与明成太后两宫并尊,遗患这时候才算是真正体现出来了。一旦楚帝年少气盛、受人挑唆,与长信太后发生冲突,明成太后则会成为杨致堂、杨元演推动局势发展最为关键的一步棋!”
  “这么说,杨致堂、杨元演还是有可能绕开楚廷,擅自用他们所直接掌握的兵马,冒险进攻淮西,然后利用楚帝年少气盛,对抗长信太后以及沈漾、杨恩等人的责难,从而将整个楚军都拖入战局?”田城蹙着眉头,带有一丝不确定的问道。
  韩谦点点头,现在多方面汇拢过来的情报,都指向这个可能性,他们目前也必须要照这个方向进行预防。
  目前杨元演在楚州直接掌握三万嫡系精锐,寿王府一系的兵马主要驻扎在扬州、润州,有两万兵马,此外还有赵臻率领驻随州的一万五千多精锐兵马。
  这是杨致堂、杨元演所直接掌握的兵力,就高达六万多人。
  倘若考虑到司马潭的徐泗军很有可能会冒险参加他们的计划,那他们相对大梁在淮西的驻军,就是占据很大的优势。
  不过,韩谦相信杨致堂、杨元演这些年在手下吃了这么多亏,应该不至于盲目以为他们就一定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准西完整的夺下来,也应该不至于盲目到以为仅以他们的嫡系兵马,在攻入淮西后,就能抵挡住大梁从豫西、雍州抽调精锐增援淮西。
  所以杨致堂、杨元演即便起初会冒险绕开楚廷中枢行事,但后续必然还要想办法,将楚国都拖入对大梁的战事中来。
  唯有这样,他们才有足够的自信,夺下整个淮西,并守住淮河一线。
  而在他们先擅自用兵之后,年少气盛的楚帝杨彬,将极可能是成为他们能否成功将整个楚国、整个楚军拖进战事的关键。
  “以杨致堂的谨慎,他或许还是要在说服顾芝龙参与他们的计划之后,才敢如此冒险行事吧,”王辙说道,“现在我们有两点还不能确认,一是徐晋、赵明廷有没有暗中派人跟杨致堂、杨元演联系?要是有,这也将促成杨致堂他们冒险的一个因素;还有一个就是顾芝龙他自己是不是也有冒险行事的念头,目前我们的暗桩还不能肯定……而从另一方面,我们或许可以从徐晋、顾芝龙两人身上做文章,令杨致堂、杨元演打消冒险行事的念头。”
  要是能说服徐晋、赵明廷在徐明珍病殁之后夺寿州军投梁,而非去投楚国,这将直接改变南线形势的格局,对杨致堂、杨元演的震动定然不会少;而同时能使顾芝龙与杨致堂、杨元演划清界线,成为支持长信太后的主和派,则能进一步削弱杨致堂、杨元演他们冒险行事的信心。
  “你们觉得徐晋、赵明廷有可能愿意交出兵权,快快乐乐的当个富家翁吗?”韩谦看向李知诰、田城问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2/67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