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色生枭(校对)第9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35/1382

  楚欢说自己公务繁忙,倒也并非完全是托词。
  后勤除了粮草,兵器装备也是不可或缺。
  这一点,在肖焕章陈兵边界的时候,裴绩就已经向楚欢提醒,而楚欢知道此事也是事关重大,并没有怠慢。
  西北土地十分贫瘠,虽然耕地面积不少,但是由于西北恶劣的气候,粮食的收成很低,与关内相比,相差极大,一直以来,西北的粮食不但不能够供应关内,反倒是每年都要从关内输入不少粮食,如此方能解决西北三道的吃饭问题。
  而且在西北三道,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也不在西关,而是在北山,北山青州六县之地,其中五县的粮食产量都很高,仅青州一州之地,便是西北三道九州粮食总产量的将近一半,所以若真要说起来,北山三州的粮食产量,倒是足以供应北山一道的口粮,真正需要从关内进口粮食的,便是西关和天山。
  西关曾经在西北三道实力最强,归根到底,只因为西关确实有一项过硬的经济支柱。
  在楚欢开发新盐之前,西关的最大经济支柱,便是矿石,西北多戈壁,但是山峦也是不少,西关境内,崇山峻岭也不在少数。
  朝廷每年要从国库调出粮食支援西北,但是从西关得到的好处,却也是不在少数,除了可以从金州之地得到金沙,最紧要的是,朝廷在西关设立了专门管理开发矿石的衙门,西关群山之中,蕴藏着诸多的矿物,除了楚欢发现的寒石,铁矿也是西关境内丰富的资源。
  朝廷一直在西北开发铁矿,而帝国的兵器铸造,大部分便是使用了从西北运输过去的铁矿,炼制出的上等铁质制作出来的兵器,首先是用来装备皇家近卫军,尔后配置给十二屯卫军,所以卫戍京城的不对,其武器装备的质量都很高。
  当初西谷关日夜人来人往,其中往关内运输铁矿的车队极其频繁,而且盐铁官营,帝国对盐道和铁矿都有着极其严苛的管理,地方衙门都是不能过问,地方私自开矿,等同于买卖私盐,在大秦帝国的律法之中,都是处以极刑。
  所以西北虽然铁矿充足,但是西北无论是西北军还是地方军,其武器装备,也都是由朝廷配发,地方上不得私造兵器,更不得私自开矿。
  西梁人打进来之后,几乎占领了西关全境,西梁人在攻城略地同时,对西关的资源也是大肆掠夺,强迫占领区的百姓开采矿石,甚至就地炼造兵器,至若管理矿藏的衙门,在西梁人打过来之时,早已经一溜烟离开西北,等到西梁人撤退,西北兵荒马乱,矿石衙门也一直没有恢复过来。
  楚欢听从裴绩的劝说,立刻召集了工部司衙门的一干人,重新开启矿石开采以及武器的炼制。
  他很清楚,因为之前的库存,西关军手中目前的兵器倒也不算缺乏,但是西北争雄在所难免,紧靠目前手中的这些兵器,并不足以支撑太长事件的战争,每场战争之后,都会有不少武器装备损毁,后勤在武器装备之上,也必须及时供应上。
  虽然帝国禁止地方上私自开矿,更不允许地方私造兵器,但是当楚欢召集工部司一干官员商议开矿炼制兵器的时候,没有一名官员提出异议,倒是积极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这其中有不少官员曾经都是遭到越州知州公孙楚的连累,被东方信等一干朱党排挤打压,后来楚欢启用公孙楚,公孙楚又召回了一大批被打压的官员重归其位。
  虽然当初的开矿炼制兵器等事务都是朝廷直接派人在这边管理,但是具体到事务的处理,还是要工部司的人去做,这批人中,导游许多人对于开矿事务轻车熟路,十分熟悉,楚欢一声令下,这些人到也是当仁不让。
  谁都没有说这是被朝廷法令所禁止,大家都不是蠢人,大秦帝国现在什么样子,大家心里都不是不明白,关内一片混乱,朝廷的手脚已经无暇伸到西北,而且大家都看的清形势,虽然没有一个人举起旗杆,可是谁都知道,西北三雄争霸,那已经是瞎子都能看出来的事情,现在考虑的不是朝廷的法令,而是要想尽一切办法,在这场西北争霸中取得胜利。
  所以最近一段时间,楚欢不但要忙着想粮食的事情,还要想着开矿炼铁的事情,早在年前,工部司就已经开始准备了开矿锻造兵器的各项事务,大年初三一过,工部司在工部司主事韩海的带领下,日夜继业开足了马力。
  楚欢来到西关之后,六部司衙门,只有工部司和礼部司还没有被东方信所调配,其他四司衙门,都更换了主事,楚欢除掉东方信之后,重新任用官员,朱党在西关的势力被打击一空,其他四司衙门,虽然不少官员都是官复原职,却都是楚欢下令,说起来,都是楚欢启用的人。
  工部司主事和礼部司韩海虽然依旧掌管各司,但是却实在不清楚楚欢心中所想,他们也不属于楚欢嫡系,更不是楚欢启用上来,所以心里倒是想着在楚欢手底下建下功劳,稳住自己的位置,礼部司主事范玄好歹还在前番毛遂自荐出使了一次北山,韩海心中自然焦急,当楚欢提出开矿,自然是正中下怀,找到了立功的机会,毫不犹豫地拍胸保证,一定会将楚欢交待下来的事情办的妥妥贴贴。
第一四二四章
你三千来我一万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北山和朔泉两边的使者络绎往来,极其频繁,若不是刚刚发生过一场战事,会让人错以为两道亲善和睦如兄弟。
  阳春三月,西北的冬季已经过去,但是天气还兀自有些寒冷。
  入春之后,双方终于就和议达成了最后的共识,北山割让了丹阳、高陵、雁塔三县交由西关控制,此外再赔付六万石粮食。
  虽然楚欢也想多从北山捞取一些粮食,罗定西也确实想以这次机会,名为赔偿实为赞助给予楚欢一些支持,好让他抖开手脚去与朱凌岳拼杀一场,但罗定西毕竟不是冤大头,打着肖焕章的名义,能够提供五万石粮食已经是相当不错,纠结了许久,最终添加了一万石,便再也不增加一颗粮食。
  楚欢的心思,罗定西虽然不能完全摸透,但是他也很清楚,北山做出如此大的牺牲,除非楚欢真是铁了心要打下去,否则绝不可能在这样优惠的条件下,还要兵戎相见,而且北山虽然囤积了不少的粮食,但终究不是大水打来的,罗定西也不可能将北山的资源敞开了向楚欢送过去,他的目的本就是为了给予楚欢一定的支持,让西关和天山拼个两败俱伤,并非真的想要让楚欢强大起来,而且还要以掏空北山作为代价。
  西关方面提出至少要赔偿八万石粮食,被罗定西拒绝,双方使者往来磋商,最终以六万石的粮食达成了最终的协议。
  按照双方的协议,北山先行送出三万石粮食,这批粮食直接送到青唐城,粮食抵达之后,青唐城将会只留下少量驻军,西关军南线主力将撤往后方的甲州城,与此同时,北山军也将在西关军撤退之时,也只留下在丹阳留下少量驻军,主力后撤。
  等到双方按照约定撤军之后,剩余的三万石粮食,再行交付西关。
  至若青州割让的三县驻军,罗定西本来提出在两个月之内撤军,交由西关军控制,但是楚欢对于这条入关走廊的需求实在是太迫切,坚决要求北山三县驻军务须在一个月内全部撤离,西关将会排出少量的驻军前往接受,同时向三县派遣官员。
  由于楚欢态度坚决,罗定西最终同意,但是他当然不会在割让之地给楚欢留下什么物资,吩咐三县兵马撤走之时,能带走的财物务须带走,至若三县的大户富户,也必须迁徙到后方。
  双方虽然达成了协议,但是这些协议,自然不能以书面公布于众,道理很简单,无论是楚欢还是罗定西,在名义上也都还是大秦的臣子,并没有举旗自立,而西关道和北山道,在名义上也都还是大秦帝国的领地,罗定西割让土地,楚欢接受土地,从律法上来说,已经等同于拥兵自立,割据谋反。
  有些事情可以做的,但是却说不得。
  楚欢和罗定西自然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名义之上,双方达成和议的那一天,两道使者同时对外宣称,之前双方因为一场误会,兵戎相见,经过查明,杀害北山村民的凶手并非西关兵士,而是土匪乔装打扮,双方经过友好协商,化干戈为玉帛。
  同时因为北山盗贼横行,北山总督恳请西关道出兵协助平乱,将三县之地的平乱之事,交由西关道协助处理。
  为了表达对西关道的友好,同时感谢西关将士出兵剿匪,地主之谊自然是要尽到的,提供一些军粮马料,那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西关道得了实惠,而且对百姓们没有丝毫损伤,自然是拿来戏谈,但是北山百姓却多少有些怨声载道,特别是三县的富贾,本来在当地作威作福,可是一纸书文下来,却要强迫迁徙本土,这对他们的损失着实不小。
  官员富贾大批迁走,留下了破落坛子丢给西关人善后,楚欢少不得要与公孙楚紧急商量,选派官员即刻去三县赴任,临行之前,楚欢再三对派赴的官员强调,到了当地,第一要务是要安定民心,要让老百姓不会因为官员的人事变动生出反感之心。
  为此,楚欢特地定下了十三条律令,严格规范西关将士和官员在北山三县的行为,楚欢也知道想要消化这三县,绝不是容易的事情,也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事情,除了选派一批能员干吏,也一再提起,西北民风剽悍,西关官员赴任北山,势必会引起百姓的抗拒,想要消化三县,最紧要的,便是让三县的百姓形成一种归属感。
  楚欢深知,对老百姓来说,要让他们产生归属感,并不是简单的事情,但是却要对症下药,黎民百姓,图的就是风调雨顺,太平无事,能吃饱吹暖,楚欢不是神仙,自然保证不了风调雨顺,但是却希望通过吃饱穿暖来让三县百姓产生归属感。
  楚欢和公孙楚选定的这些官员,其中有一部分都是随着公孙楚一起在西关施行过均田令,楚欢知道北山那边为了不至于让西关的到得太多的便宜,竟是让三县的豪门大户大肆迁徙,却不知楚欢对此正中下怀,他心知一旦在三县施行均田令,贫苦百姓必然会欢喜鼓舞,消化三县归根结底就是让三县百姓能够融入到西关的政令之中来,均田令能够取得百姓的好感,一旦实施开去,让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他们必然会迅速对西关的政令产生归属感。
  本来楚欢还担心在三县施行均田令,当地的豪门世族必然会起逆反心理,甚至因此而大动干戈,但是罗定西打着自己的算盘,却是弄巧成拙,倒是帮着楚欢先行清理了三县的诸多大户,让楚欢的均田令在三县施行起来更为容易。
  三县有影响力的豪门大户迁走,虽然还有一小部分士绅留了下来,但是势力微弱,已经难成气候。
  双方一切都按照协议施行,罗定西固然不希望多生事端,楚欢这头也希望事情能够顺利进行,不久之前还在沙场上拼得你死我活的双方,在协议具体落实的问题上,倒配合的十分默契。
  西关的驻军和官员进入之后,楚欢也没有放松南线的警戒,肖焕章的死讯没有公之于众,楚欢自然不清楚罗定西已经将精力放在控制北山的事物之中,心中提防着肖焕章这条老狐狸玩花样,所以轩辕胜才依然留守在甲州,但是却率先从甲州先抽调了三千兵马赶赴西线贺州增援。
  当初南线战事随时爆发,而朱凌岳按兵未动,楚欢只能先以南线为主,制定了西阻南战的战略,甲州这边,集结了将近两万兵马,实际人数也达到了一万七千兵马,如今南线战事既定,达成了速战速决的战略目的,而且双方达成了协议,自然不必继续在甲州驻守太多的兵力。
  反倒是西线的气氛日益紧张,楚欢只能从西线调兵增援贺州,贺州裴绩手下,加起来不过八千人马,其中一千五百人还在狼娃子的带领下,进驻了葫芦山,贺州的实际战力,只有六千多人,实在是太过薄弱,楚欢只能先做试探性地从甲州调出三千兵马。
  北山军虽然从丹阳撤军,但是显然也对西关心存顾忌,近三万人马大半还驻留在青州,当知道甲州调兵往越州,北山这边也立刻做出反应,手笔比楚欢更大,从近三万人马之中,直接抽调出一万人马,紧急调往北山信州玉田防线。
  楚欢担心朱凌岳的西线攻势,罗定西虽然相信朱凌岳必然会拿楚欢先开刀,但是战争之事,风云变化,他不是朱凌岳肚中的蛔虫,朱凌岳最后到底会采取何样的军事策略,他也不能打包票,说不定朱凌岳就有可能从西线先杀到北山来,而北山在玉田县一带布置防线,北山主力调到青州之后,玉田防线不到万人,而且这万人的战斗力,与西关驻守在贺州的六千人相比,无论战斗经验还是素质都是远远不如,所以对北山来说,西线的压力同样很严重。
  如今和西关息兵,楚欢率先调军而去,罗定西自然是松了口气,也立刻往玉田增兵,加强西线的防线,他想着让楚欢和朱凌岳拼个你死我活,在此之前,自然是要先保住北山为要,楚欢调兵离去,显然是已经将矛头指向朱凌岳,那么北山眼下的策略,自然是竭尽所能,守住西边的防线即可。
  接下来的一个月内,双方就开始进行了这种宛若游戏般的调兵行动,这边调走三千人,那边调走一万人,这边调走两千人,那边再调走五千人,等到南线这边最后只剩下六千兵马之时,北山军在青州也只留下了一万兵马,楚欢调走一万人马增援贺州,罗定西这边调走近两万人进入信州。
  轩辕胜才最终只带领着三千兵马镇守甲州,其中五百人驻守青唐县城,而另外三千人,则是驻守在青州三县。
  楚欢一面关注与北山的协议落实情况,一面却是严密主意西线朱凌岳的动静,而西线的情况,情势也确实不容乐观。
  虽然却是达成了速战速决解决南线困境的问题,避免西关陷入两面作战,但是西北形势变幻,稳住了北山这头狼,朱凌岳却又多出了如同虎一样的西北军作为盟友,实际上这样的形势,比之当初面临的天山和北山两线进攻,还要严峻得多。
  相比起北山军,甘侯麾下近四万西北军,当然更为凶悍,也更为让人恐惧。
  裴绩先后派人连续来报,朱凌岳的兵马虽然没有兵卒过境,但是已经向两道交界之地集结了兵马物资,谁都知道天山军和西北军联手之后,必定会有所行动,而朱凌岳如今倒似乎是财大气粗,他无论是在兵马数量还是在钱粮装备上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所以向边境调兵,并没有遮遮掩掩,倒似乎是以这种方式给予西关施加压力。
第一四二五章
军威
  西北甲州之战,北山和西关先战后和,此事自然第一时间传到了河西道,河西道总督冯元破虽然对此事很清楚,但是却无暇西顾。
  武平府城北二十里地,联营驻扎,连绵的营地却是飘荡着不同的旗帜,这是夷蛮十三部族的兵马,驻扎在明湖之畔,明湖是武平府城以北最大的一处淡水湖,大秦在河西总督冯元破的建议下,最终是应允了夷兵入关,十三部落,每部族出兵两千人左右,总计两万五千兵马,分成数批进入了河西境内。
  十三部族的酋长,都已经被冯元破安置在了武平府之内,冯元破很清楚,夷兵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伤敌,可是一不小心,也能伤了自己。
  冯元破当然不希望这把利刃伤到自己的身体,所以对这两万夷兵,也都是有着妥善的安置,除了将十三部族酋长软禁在武平府城内,作为一种控制夷兵的手段,而且已经下令,将两万夷兵分成几部,编制到河西军中。
  河西军不属于边军,与关内的军制相同,是以河西禁卫军和地方州军结合而成,河西下辖云、武、应三州之地,云州处西北侧,与安邑道接壤,应州居南,过了林谷关,便是河北境内,而北面便是武州,武平府城便座落在武州境内。
  不过由于要应付北方的夷蛮各族,所以河西三州的州军编制数量都不少,河西禁卫军加上三州州军,军力达到将近三万人。
  无论是河西禁卫军统制还是三州千户,对冯元破自然都是惟命是从,而且因为作为北方屏障的缘故,比之其他各道总督,冯元破对州军的控制也是名正言顺,三州千户,也都是冯元破一手提拔起来。
  冯元破一身甲胄,骑在骏马之上,身后跟着一群武将,除了河西禁卫军统制,三州千户也都跟在其后。
  河西禁卫军统制也姓冯,但是却并非冯元破的亲眷,五百年前算是一家人,不到三十岁年纪,给人一种精明干练之感。
  此人十多岁的时候,就跟随着冯家父子占山为王,打家劫舍,后来也随着冯家父子归顺了瀛元,南征北讨,也是立下了赫赫战功。
  冯家父子被委派到河西镇守北方,此人也跟一直跟从效命,可说是对冯家忠心耿耿,他如今的名字叫做冯破虏,乃是冯元破之父为其取了这个名字,名义上那是要破除北方夷虏,而冯元破等其父过世之后,接替了父亲的官位,登上了河西总督之位,立马就将冯破虏提拔为河西禁卫军的统制,更是与冯破虏私下结为了义兄弟。
  冯元破坐上河西总督之位,对北方夷蛮恩威并用,分化挑拨,数次出兵漠北,冯破虏都是他手下先锋,所向披靡,杀敌无数,冯破虏的名气在秦国未必有多响亮,但是在河西甚至在漠北夷蛮诸部,那却是声名赫赫,被誉为冯元破麾下第一杀神。
  几十人的骑兵队伍,以冯元破为首,在夷蛮营地穿梭。
  冯元破治军严格,令行禁止,麾下的兵马,但凡有丝毫差错,必然受到严厉的惩处,所以河西军上下严守军规,号令严明。
  只是这夷蛮人却显然没有如此觉悟。
  夷蛮十三部族,每隔一段距离驻扎一步,绕着明湖一圈,刚刚入春,天气还十分寒冷,但是明湖之内,一大帮夷蛮兵士赤身裸体在湖中游弋,大呼小叫,至若营地之中,夷蛮兵三五成群,有的围城一群,喝着冯元破拨过来的美酒,大声喧哗,有的则是聚在一起,正在叫嚷着下注赌博,更有的则是赤着上身,就在营地比试摔跤。
  夷蛮十三部族的兵马,装束却也各有差异,虽然被秦国人统称为夷蛮诸部,但是诸部的风俗习惯却都有些差异,便是在发型之上,有些部落都不尽相同,有的留着长发,额头用一根皮质的带子裹在额头上,任由长发飘飘,有的虽然留着长发,却将头发编成几十个鞭子,有的干脆只在头顶处留一撮短发,四周光秃秃的。
  至若兵器,也都是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但是夷蛮人的战马,却是颇为健壮。
  “冯都,这帮人真的能帮咱们打仗?”云州千户卫庵看着一片狼藉的夷蛮军营,禁不住皱起眉头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35/13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