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败家子(校对)第11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64/1946

  弘治皇帝行至高处,放眼看去,面带微笑:“诸卿都来。”
  众臣纷纷上前,不知陛下心里打着什么算盘。
  弘治皇帝左右眺望,萧敬怕陛下吹了风,染了风寒,忙是将一见斗篷,要给陛下披上,弘治皇帝摆摆手,微笑:“诸卿啊,前几日,有人说民生凋零,说宫中仁义不施,可朕放眼看来,这沿途,百姓们……似乎比之往年,少了几分菜色……”
  萧敬笑吟吟的站在一旁,陛下……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事呢。
  这些个大臣啊,你们批评陛下什么不好,偏偏要骂陛下仁义不施,陛下固然仁厚,可……某些时候,心眼却是极小啊。
  马文升、张升等人,尴尬的笑了,清流偶尔会发一些批评,这本是无可厚非,大明不是一直都如此吗,这叫仗义执言。
  他们对此,固然不太认同,认为仁义不施四字,有些言重了,却绝不会反驳这个观点,否则……就显得自己谄媚皇上,这是讨好宫中。
  一个部堂,若是对陛下如此溜须拍马,处处逢迎,是会坏名声的,士林会认为你没有骨气。
  方继藩站在一旁,立即道:“陛下,却不知是何人所言,陛下乃当今之尧舜,是历朝历代都不曾见的圣君,儿臣每每想到,上天竟赐予了陛下为天子,就不自觉的,为天下的百姓,而庆幸。陛下,此等胡言乱语,陛下万万不可放在心上……”
  “……”
  所有人面无表情。
  大家习惯了。
  弘治皇帝笑吟吟的看了方继藩一眼,心里却想,果然是自己的女婿,虽然这话说的有些过了,可是……比那些说仁义不施,卖弄直名的人,却不知好了多少倍。
  这弘治皇帝一唱一和,让吴宽听得刺耳,摆明着,是来讥讽自己的。
  吴宽上前,道:“齐国公,仁义不施,这是臣在奏疏中所言的。”
  方继藩只一笑,被风吹的衣袂飘起,可能做驸马,当然是人中龙凤,他站在弘治皇帝身边,伫立,风度翩翩,却连眼角都不看吴宽,道:“你是谁,谁认得你!”
  吴宽脸胀红。
  气歪了。
  他张口想说什么。
  弘治皇帝却压压手,道:“好了,不要争辩了,吴卿家,你上的奏疏,朕已看过,奏疏中真假勿论,朕却知卿的好意,自会三省吾身,仁义不施……民生凋零,哎……”
  他值得玩味的笑了笑。
  吴宽道:“陛下啊,臣只是具实禀奏,这天下,多少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宫中何时去关心过这些苦寒的百姓,却是一心一意积攒内库的钱财,此非圣君所为啊。倘若陛下,将内帑的钱财,分发百姓,又可使多少百姓,能够吃饱穿暖呢,陛下,君为轻,民为重。”
第一千零九十章: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吴宽说的言辞恳切。
  眼泪都要出来了。
  这拳拳爱民之心,跃然于脸上。
  弘治皇帝:“……”
  作为天子,他是极想反驳的。
  朕的内帑银子,凭什么就一定要所剩无几,才显得朕圣明。
  你们这么爱民,受了国恩,为何就不拿出自己的银子来救助百姓呢?
  当然,弘治皇帝还不至于和吴宽争辩。
  只微微一笑:“朕有吴卿家为肱骨,又以吴卿为镜,可以正衣冠,吴卿家,你说的好。”
  只轻描淡写,便算是揭过了。
  终究,自己还是比不上这些臣子啊。
  他们个个……情真意切,说话又诚恳,大道理又一大堆。
  方继藩在旁傻乐,其实……看着有人盯着陛下的银子,自己居然很有爽感。
  看来,狗财主都遭人记恨。
  吴宽听罢,似乎对陛下的夸奖,并不满意。
  吴宽道:“陛下既是爱民,又觉得微臣所言,颇有道理,微臣斗胆进言,陛下何不,将这内帑之银,分发贫民,使其可以自足呢?”
  弘治皇帝看了吴宽一眼,却没有吭声。
  其他诸臣,自是沉默不言。
  吴宽很有名气,而陛下又是天子,两边都为难,索性,谁都不说话。
  马文升看在心里,心里更想,这吴宽将来的前途,只怕不可限量啊,今日当着陛下的面质疑陛下,一旦传播开去,势必又要名闻天下,不知多少读书人和百姓,为之拍手叫好了。
  弘治皇帝自是一脸的不高兴,却又不愿表露,只是微笑:“这里风冷,朕上乘驾。”
  萧敬早就等着陛下的话了,忙是搀扶着弘治皇帝,上了马车。
  方继藩心里,倒是同情起弘治皇帝了,果然……人善被人欺啊,倘若换做了太祖高皇帝在,这世上断不会有吴宽的。
  方继藩上前去,笑吟吟的道:“陛下,儿臣扶您上车。”
  弘治皇帝的手边松开了萧敬,抓住了方继藩的小胳膊,这一抓,气力很大,方继藩的小臂被抓的生疼,差点要叫唤出来,侧目一看弘治皇帝,可弘治皇帝面上,又似乎带着微笑,表面平和。
  这平和之下,是怎样的波涛汹涌啊。
  咦,自己怎么就会想到波呢?莫非是受到了陛下的鼓舞,因而想起了伏波将军?
  如此一来,男儿的豪情万丈,在方继藩的血液里沸腾,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好诗,好诗!
  弘治皇帝登车,方继藩依旧面带微笑,却见众臣都嫌弃的看着自己。
  这可以理解,大臣们不喜欢溜须拍马的人,他们喜欢风骨,喜欢凛然正气。
  方继藩无所谓的看了他们一眼,翻身上马,大叫:“动身。”
  浩浩荡荡的队伍,依旧南行。
  迎着烈阳,方继藩突然冒出一个大胆的念头,若是上一世,嘉靖皇帝做了天子,那么……这大明朝,一定很有意思吧。
  ……
  通州。
  圣驾即将来了。
  通州上下,早已忙碌开了。
  运河暂时封闭,不得船只通行,先行的骁骑营,已开始协助差役,驱逐无关的人等。
  杨一清领头,其余诸县的县令纷纷来了,早在一天之前,就在城外驿站外侯驾。
  整个通州内外,固若金汤一般,三步一岗、五步一哨。
  为了迎接圣驾,各处搜集来的贡品,早已妥当。
  杨一清在这通州,可谓是尽心竭力。
  而他身边,自是少不得一群能干的官员,有他们协助,可谓是挥如臂使。
  此刻,诸官在驿站里歇脚。
  杨一清显得颇为焦虑,他屡屡的起身,巡视了迎驾的队伍是否有所纰漏,而后,又回到了驿站的堂中,摆在他案牍上的茶水,因为凉了,所以换了一副又一副。
  到了正午,他方才来得及,呷了口茶,紧接着,紧锁着眉,不禁苦笑:“陛下此番巡游,劳费通州民力诸多啊。”
  “是啊,明公。”说话的乃是武清县令朱杰,朱杰苦笑:“地方上,真是鸡飞狗跳,可有什么法子,此次陛下巡游,似乎……是有观察民情之意,明公,有何看法?”
  其他几县县令,以及知府衙门诸官,都是微笑。
  这一年多来,他们可算是殚精竭虑,新政的推行,很是顺畅,尤其是通州,本就靠着运河,商贾云集,先天条件,比之那保定府,不知好了多少倍。
  听说要新政了,商贾们非但没有畏惧,反而颇为振奋。
  这商税,竟是收的很顺畅。
  今年通州所缴纳国库的银子……不少。
  而杨一清,更是两袖清风,其余诸官,也知自己是被庙堂诸公寄以厚望,都卯足了劲,也大抵能做到两袖清风。
  整个通州,一派新气象。
  何况,杨一清爱民如子,士绅百姓,无不欢颂,今年,京察之中,几乎整个通州上下官员,都得了‘称职’的评价,实是鼓舞人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64/19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