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败家子(校对)第11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68/1946

  说着,加急了脚步。
  这一次,是真的震怒了。
  萧敬一愣,心里却很踏实,陛下虽然这样说,可还是不会舍得自己死的,他是个重感情的人啊,于是快步跟上去,可怜巴巴的样子。
  弘治皇帝的心思却很乱,一行人转眼,便至容城县。
  一到了保定的容城境内,就完全变了模样。
  新修的道路开始出现,虽是道路窄小了一些,只容许两车通行,可这柏油的道路,顿时让车马好行走起来。
  远处,则是一片片的麦田,麦田里的庄稼,竟是长势不错,农夫们挖了许多的沟渠,对田地进行灌溉。
  这麦子……
  弘治皇帝倒也不是五谷不分之人,他下意识的走入了田埂之中去,几乎每年,弘治皇帝都需去祭祀地坛,而后象征性的挖挖土,表示天子对于农耕的重视,何况他还去过西山……
  弘治皇帝弯腰,摸了摸这矮小却粗壮的麦秆,此时麦子还未熟,不过却可见,到了秋收时节,可能要大丰收了。
  他心里的郁闷之情,顿时消散,朝方继藩招招手。
  方继藩忙是上前。
  弘治皇帝道:“这麦子,似有不同。”
  方继藩道:“听说,是用了屯田所最新培育的新麦种。”
  弘治皇帝颔首:“这就难怪了,为何朕一路来,在其他的府县,不曾见过这样的麦种?”
  方继藩道:“屯田所研制不易,所以这麦种,比寻常的麦种要贵一些,其他的府县,舍不得种植吧。可保定不一样,听说保定的粮价颇高,有利可图,需求量也是极大,因而催生了许多士绅,愿意高价雇人种植新麦种,不只如此,他们还舍得投入新的农具,并且组织人力挖渠灌溉,还有,听说附近的河堤,府县里,也重新组织人进行了加固,所以没有河水泛滥之忧,于是,人们就更舍得投入了。容城县令,好像叫梁敏,此人从前是个书吏,治河有一套,府里专门拨付了一笔银子,就用来兴农的,包括了修建水库,加固河堤,对一些田地引水灌溉,还有引入大漠的种牛,还有与屯田所进行合作,根据保定府的情况,培育新的良种……”
  弘治皇帝恍然,想不到在这背后,竟有这么多的弯弯绕绕:“这里的麦田,更密实,却不知到时亩产有多少,到时,要报到朕这儿来。”
  方继藩道:“陛下,这是张信三号麦苗,去岁的时候,用的是张信一号,亩产可达六百五十斤。以往,能亩产四百斤,就已算是不少了。”
  这产量,竟是提高了近一倍。
  方继藩到了保定府之后,整个人精神饱满,仿佛原地复活一般,他如数家珍的道:“以往,务农就是靠天吃饭。可现在,依旧还是靠天吃饭。正因为靠天吃饭,且粮价又起伏不定,这就导致,哪怕是大士绅,也不愿意大量的投资自己的粮地,陛下想想看,这耕牛,新的农具,高产的秧苗,可都是要银子的,且不说未来长势如何,单说若是遭了虫害、旱灾、水灾,哪一样,都是让人血本无归的。哪怕是丰收了,若是粮价暴跌,岂不也是损失惨重?”
  “士绅们,心里都有一个算盘,这些人,比商贾还锱铢必较呢,毕竟,这世上,像儿臣这般,心里只想着为国为民的人不多了。”
  弘治皇帝瞥了他一眼:“正题。”
  “噢。”方继藩便继续道:“因而,想要让人愿意务农,且愿意投入,精耕细作,增加产量,官府要做的事,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有所为。比如加固河堤,可防治水患;兴建水库和灌溉的沟渠,是防止旱灾。引入屯田卫的校尉和力士,是寻求防治虫害以及提高产量。再加上,修了路,路通了,哪怕是再偏僻的地方,也可保证,粮食可随时送去市场兜售,足以保障收益。有了这些,那些士绅,还有寻常的农人,才舍得给自己的田地投入,投入越多,花费的心思越多,这粮产才可高涨,这也是为何,保定府大量的土地,转化成了道路和其他设施之后,粮产非但没有剧减,却还是日益攀高的原因。”
  弘治皇帝听罢,恍然,这……不就是富国论中的内容吗?
  “有所为,有所为……”弘治皇帝口里念着。
  弘治皇帝直起腰来:“这县中农事,不错。”
  至少……通州的麦田,让弘治皇帝心里舒服了一些。
  他回到了大路上:“走吧,去容城县看看。”
  远处,那汉子,坐在车上,似乎还在为背井离乡而郁郁不乐。
  弘治皇帝面带笑容,打起了精神,朝那汉子招手。
  这汉子叫常成。
  弘治皇帝道:“你是去保定府城,还是容城?”
  常成道:“我有不少的同乡,都在容城县的一处作坊里做事,此次,就是要投靠他们。”
  弘治皇帝打起精神:“正好,我们又是同路,一道去吧,我也想见见你们的同乡。”
  常成则心里嘀咕,这一路,一行人虽是朴素,餐风饮露的,可瞧弘治皇帝的做派,却不似寻常人,可若说不寻常,又不知他们到底经营什么。
  好在,他只是寻常的百姓,自然不会往深里去想,一路来,弘治皇帝都表现的和气,常成自然也对他客客气气:“这样也好,就怕让大叔见笑了。”
  大……大叔……
  弘治皇帝面上的笑容,有些僵硬。
第一千零九十四章:上达天听
  容城县在定兴县之下,又与保定府城比邻。
  正因如此,这里成了保定府的西大门。
  在此时,这里到处都是尘土飞扬。
  因为向西山钱庄借贷,兴资修建保定府城和定兴县的道路,虽是道路还未完全贯通,可在此时,却已是一派新气象了。
  数不清的商贾涌入进来。
  毕竟,虽是在新政的区域,商贾需缴纳税赋,可机会也多的很。
  百废待举,利润尤其的高。
  一个个作坊,直接搭建了起来。
  为了赶工,不少的作坊都是临时的工棚,招募了人手,进了原材料,便开始进行生产。
  这里的环境糟糕到了极点。
  却到处都是年轻人,他们寻觅着工作,而掮客们也如苍蝇一般,寻觅机会。
  商贾们不辞劳苦,来到此,便开始四处熟悉环境。
  县衙的公人,早已忙碌开了。
  因为县衙收了商税,有银子,再不靠寻常的百姓来服役了,而是招募了大量的吏员,以往那些目不识丁的百姓,统统被一群颇有精神,能勉强读书写字的年轻人顶上。
  这些人,有精力,能学习。
  当然,最重要的是,他们有希望。
  自己的上官,可都是靠着小吏升上去的。
  倘若自己干得好,岂不是也有机会能够成为司吏,甚至成为典吏和主簿,甚至是县令和县丞……
  正因为如此,所以有不少读过书的人,肯入衙里,原本这衙役被人称之为贱吏,可如今,地位却是不同了。
  县里六房要管得事多,从巡捕到招商,再到丈量土地,收税,甚至下乡,乃至于协调各处工地,甚至是维护交通。
  从前是政权不下县,现如今,催生的太多新事物,非要有人协调和管理不可。
  这些县吏,也都是生手,完全靠自己摩挲。
  好在县令梁敏,乃是精明强干的人,人家就是从小吏一步步爬上去的,跟着欧阳府君身边,对于这等事,得心应手,下头小吏的事,没一样能瞒住他,什么事该怎么做,有时下头束手无策,梁敏只好亲力亲为,犹如带着一群小学徒一般。
  那常成的同乡,并不是在容城县内,而是在县城外头十几里地,这儿,虽通了路,却显得荒芜,土地都平整了,一个个作坊,拔地而起,因为来不及所有的作坊如入驻,显得有些荒凉。
  常成领着弘治皇帝等人到了一家木具的作坊。
  作坊外头,是一个老头儿一面拿着大陶碗喝着茶,一面悠闲的样子。
  见到了常成,这老头儿竟是认得他,一口通州口音道:“呀,常成你也来了?”
  “来了,来了。”常成听了乡音,格外的亲切。
  老头儿忙是领着他去门房,让他们坐下,而后,便飞也似得进了作坊里。
  片刻功夫,就出来了七八人,显然,都是通州人,且还都曾和常成有些关系。
  为首的一个,穿着半旧的员外衫,既像商贾,却又风尘仆仆,这是保定这儿作坊主们的普遍形象。
  一面天天待在作坊里,督促生产,一面要和人谈买卖,每日累得气喘吁吁,尤其是近来需求增加,多出一批货,就多赚一笔银子,时间不等人,缓不来,于是乎,这些人个个都是行色匆匆的样子。
  这人见了常成,上前:“就晓得你也要来,狗东西,几次催你,也不见你人影,通州那地方,还能活吗?跟着我,保管你这一身气力,能丰衣足食,来,老梁,明日你带着他,先教他如何上漆,现在缺人手呢,人都招募不到,再不交货,就完了。”
  这作坊主,是急红了眼睛。
  现在作坊多,工地又多,似他这样的小作坊,又在城郊,怎么争的过那些大作坊,招募不到人手啊,现在见常成来了,似乎觉得自己的事业,又多了一根羽毛,虽不是如虎添翼,却也感觉自己要飞了。
  他目光穿过了常成,看到了弘治皇帝和方继藩几人。
  一下子,眼睛亮了。
  他上前:“这几位,是常成是朋友,都是咱们通州的吧?哎呀,先生……先生……是读书人?”
  弘治皇帝穿着一件半旧的儒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68/19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