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败家子(校对)第13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79/1946

  而接下来,就是布置宴会了。
  百官们跪在行在之外,双膝已是僵硬,汹涌歌歌冻得浑身颤颤。
  可是……好像已经有人遗忘了他们。
  而此时……毛纪的车马,已至。
  和毛纪同车的,乃是县令杨平。
  听闻毛纪到了,杨平亲自去城门迎接。
  二人同车。
  毛纪面带笑容,看着这位父母官。
  杨平对于毛纪,自是极尽殷勤。
  这位毛纪先生,当初,可是翰林学士,此后辞官,那更是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自己和他相比,不过是一个蝼蚁罢了,区区县令的官身,不足道哉。
  “毛公……”杨平道:“此次陛下亲来昌平,便是慕了毛公之名而来,毛公声誉卓著,现在陛下再三传召,可见陛下对毛公的厚爱,只怕今日之后,毛公又要重新起复,一飞冲天,真是可喜可贺。”
  毛纪却有清醒的认识,面如止水,道:“这哪里是陛下慕名而来,只是陛下害怕了而已,哎……”
  “啊……”杨平不解:“这,是何意?”
  “太子和齐国公,鼓捣出了新学,陛下乃是天子,他怎么不会知道,这天下,已是干柴烈火,多少人心怀不满和憎恨,陛下召吾,乃是不得有而为之啊。”
  杨平若有所思,点头:“下县在昌平,确实也听说过许多读书人和士绅的抱怨,不少人提及某些事,都是咬牙切齿,毛公实是手段高明,一眼,便看穿了矛盾所在,那么……是否,陛下为了缓和这些矛盾,哪怕是心里还赞同太子和齐国公,却也不得不,征辟毛公,委以重任吧。”
  毛纪微笑:“这是礼贤下士的姿态,是做给天下人看的。可是,现实的情况,已经不容许陛下瞻前顾后了,今日承蒙召唤,在这御前,老夫正好,可以在陛下面前,据理力争。”
  杨平道:“先生真是高士啊,风骨如此,世所罕见。不过,陛下还召附近的读书人和士绅,一同宴请,这……倒是有些蹊跷。”
  “你不了解我们的皇上。”毛纪叹口气;“当今陛下,最爱展现的,就是他的仁爱之心,他召士绅和读书人赴宴,乃亲民之举,这样也好,正好,让陛下看看,这昌平的民心如何。”
  ……
第一千二百六十三章:礼崩乐坏
  毛纪至行在。
  他的出现,引发了一场轰动。
  因为附近的许多士绅和读书人都来了。
  足足有数百人之多。
  这些人,几乎是昌平县里真正的‘百姓’,他们左右着昌平县一切息息相关的产业,甚至可以影响到县令的决策。
  得知陛下设宴,这让他们顿时面上有光。
  显然,这对于他们而言,是一场盛会。
  人们在行在之外,翘首以盼。
  都候着毛纪先生。
  而毛纪下了马车时,他抬头,看着这乌压压的人。
  有朝廷命官,有士绅,有纶巾儒杉的读书人。
  他面带微笑,顿时,引发了热烈的回应。
  “毛纪先生,有礼了。”
  “毛公,请。”
  毛纪在杨平的指引之下,徐徐的踱步,到了行在之外,早有宦官等候。
  宦官道;“陛下有口谕,请百官与诸位地方士绅入席。”
  于是,众人鱼贯而入。
  整个后衙,已重修的修饰,许多宅邸,都已经直接打通。
  弘治皇帝高高在上的坐着。
  可这数百人一下子涌入,还是让这里显得憋屈,既是宴会,却没有桌案,大家只好席地而坐,乌压压的全是人。
  不是请吃饭吗?
  酒呢,菜呢?
  桌子都没有?
  这吃个啥?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弘治皇帝身前有一方案牍。
  他微笑,四顾左右,身边,方继藩和萧敬垂立,笑吟吟的看着所有进来的人。
  方继藩还是有点摸不透陛下的心思。
  不过这不要紧。
  他乐见于接下来发生的任何结果。
  弘治皇帝目光,落在了毛纪身上。
  他对毛纪是有印象的。
  当初毛纪在翰林院,曾有过伴驾的经历。
  弘治皇帝却很快,目光落在了其他的士绅身上。
  他看到了一个熟悉的人。
  赵毅!
  赵毅显然也察觉出了什么。
  他进来时笑呵呵的,能蒙皇帝赐宴,这足以让自己吹嘘一辈子啊。
  赵毅满面红光,可抬头,见了一眼弘治皇帝,有点眼熟。
  当然,他不敢往深里去想。
  只是觉得眼熟而已。
  因为弘治皇帝已换了正式的冕服,虽觉得眼熟,但是赵毅绝不会去将眼前这个至尊天子,和那个路过的读书人联系起来。
  说实话,他心里有些紧张。
  很快就垂下头。
  跟着所有人一起,行了大礼。
  “平身吧,不必多礼。”弘治皇帝淡淡道:“朕是慕名来昌平,早就听说过,昌平文风鼎盛,蔚为壮观哪,今日召诸卿来此,便是想见识一二。”
  下头鸦雀无声。
  弘治皇帝笑道:“大家不必拘谨,来,给大家传菜吧。”
  萧敬会意,朝宦官使了个眼色。
  片刻之后,在所有人的期待之中,无数的宦官鱼贯而入,他们取了食盒,从食盒里,取出一个个窝窝头来,开始分发。
  窝窝……
  一个个人,手里捏着这么个玩意。
  懵了。
  而且……这并非是寻常的窝窝。
  事实上,窝窝头在北方,乃是常见的食物,虽是寻常百姓食用,可大富人家们,偶尔也会食用,譬如唐朝时的名士刘宽夫就曾在《日下七事诗》,末章中说及“爱窝窝”,小注云,“窝窝以糯米粉为之,状如元宵粉荔,中有糖馅,蒸熟外糁自粉,上作一凹,故名窝窝。”
  当然,现在大家手里的窝窝,可没有刘宽夫所注解的窝窝那般,长的像宵粉荔,里头,也不会拿糖来做馅,糖是很贵的,至于外头,更不会掺上白面。
  这就是个穷苦人家用杂粮造的窝窝头,用的是没有完全脱壳的麦子,没有馅,当然,更不会放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79/19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