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败家子(校对)第14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87/1946

  刘瑾:“……”
  卧槽……自己的爹和叔伯们,真厉害。
  他唯一庆幸的是,自己认了一个爷爷,否则,若和这么一群人为敌,真的会被碾的连骨头都剩不下了。
  好可怕!
  真是让人胆颤。
  可此时,刘瑾心里生出的,却是满满的幸福感。
  就如后世,某些人所说的小确幸一般。
  开心!
  ……
  真腊国很快就稳定了下来。
  西山钱庄一开业,便立即人满为患。
  人们恨不得立即将旧币,迅速的换来宝钞。
  宝钞的信用,寻常人可能不知道,可是真腊的商贾,却是或多或少有耳闻的。
  有了商贾带头,甚至许多商户直接在铺子前,挂出了招牌,只收宝钞时,这宝钞在此时,推行的极快,犹如瘟疫一般,迅速的蔓延。
  许多真腊的百姓,将无数的破铜烂铁,换来了一张张的纸。
  虽然兑换的价码,使许多人的身家,缩水了不少。
  可对他们而言,能够渡过眼前的危机,就足以让他们心满意足了。
  紧接着,真腊国发出了王诏,所有的叛军,立即放下武器,可以既往不咎。
  与此同时,虽是国库枯竭,可真腊国终究还是从西山钱庄借贷了一笔银子,发放了军饷,军心开始稳住。预备平叛的军马,也已开始磨刀霍霍。
  一切……都在向好的情况发展。
  新学的儒生们,开始四处纵横,安抚饥民,同时,也招降了不少的叛军。
  更多的人,却还沉浸在学习之中。
  宝钞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都是陌生的。
  而这精美的宝钞上,那栩栩如生的人,他们需要学会辨认,十两银子是什么样子,五两银子上头的头像该是谁,或者是一两,五钱……一钱。
  唯有学到了各个钞种的不同,才能保证自己在交易时,不会遭人欺骗。
  他们努力的区分着不同的汉字,哪怕是再穷乡僻壤,再不识字的人,也将这,当作了头等大事。
  尤其是听说,在有些地方,某些不法之徒,居然拿着一钱银子的宝钞,诈称为一两四处欺诈,这消息一出,就更加令人不得不防范了。
  人们拼命的进行区分,生怕错过一个细节。
  这一个个方块组成的文字,也渐渐开始耳熟能详。
  至少……绝大多数人,首先需要明白的就是一件事……
  那便是,正面是一个穿着蟒袍的年轻人,这就是一钱,但凡是长这样的家伙,它不值钱!
第一千三百三十五章:入宫报喜
  有了真腊国做为表率,后续的事,就好办了许多。
  刘文善来往于诸国,东奔西走。
  真腊国既是个好榜样,又是一个糟糕的榜样。
  国王无礼,被揍了,威严扫地,此事,已是人尽皆知。
  因此,各国现在焦头烂额,哪里敢对刘文善有半分的无礼,个个都是恭恭敬敬的。
  而真腊国又是一个好榜样。
  在刘文善的推动之下,西山钱庄在发行了宝钞之后,给与各国贷款,暂时缓解了各国财政的状况,与此同时,四洋商行开始在各国扩张,而四洋商行之后,则又是数不清的汉商铺天盖地而来。
  亚齐,三佛齐,暹罗……
  一个个西洋国不得不接受这些条件。
  事实上,哪怕是他们接受也不成。
  随着本币的信用破产,在真腊国开始推行宝钞之后,各国商贾,已经开始私下里使用宝钞进行交易了。
  在他们看来,大明乃天朝上国,地大物博,信用远比寻常的小国要高得多,这虽是纸币,可只要寻到了西山钱庄,可随时兑换真金白银,而且人们还发现,西山钱庄的金银,纯度极高。
  起初,商贾们交易之后,得到了大量的纸币,心里还略有不放心,于是忙是去了钱庄,兑换金银。
  可当他们到了西山钱庄,却发现在这里,竟是可以随兑随取,没有丝毫的障碍,所得的金银,也都是足额。
  渐渐的,人们放了心,也就懒得再去取兑了,纸币方便,大笔的财富,都可以贴身藏匿,除此之外,交易起来,也没有丝毫的麻烦。
  除此之外,西山钱庄的铜钱,也开始推行。
  一时之间,商贾们就不再接受任何其他形式的货币了。
  各国哪怕是对西山钱庄产生抗拒心理,可依旧还是挡不住这浩荡的潮流。
  商贾们接受,百姓们自然也在这潜移默化之下接受。
  在西洋,倘若是能懂汉话之人,渐渐开始吃香起来。
  四洋商行带来的,不只是商货,与四洋商行打交道,哪怕是和西山钱庄交涉,懂汉话,都会方便许多。
  不少商贾,开始招募大量通译,招募的人多了,价格也就高了。
  街面上,不少从前寻常穷苦的侨民,却因为是汉人,却在本地扎根,很快,便开始发迹起来,他们开始穿起丝绸,拿着不菲的薪俸,出入则有藤轿。
  不可避免的,一封封的奏报,开始送上了远去天津港的舰船。
  ……
  方继藩每日清早起来,都有一个习惯,先看看最新一期的求索期刊,看看里头又有什么发现。
  显微镜的出现,让原本有些停滞的各科研究一下子又出现了新的风潮。
  借助着显微镜,不少新的理论开始被发现,或是某种理论被证实。
  这西山各科,还有科学院的诸位,高兴的不得了,像是过年一般。
  数不清高质量的论文,频繁的出现。
  方继藩有时甚至都觉得,自己好似若是不看看求索期刊,便要和这个飞快发展的世界脱节一般。
  甚至有些理论,方继藩自己都看着,有点力不从心起来。
  毕竟……文科生。
  对于所谓的技术,方继藩也不过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
  至多,也只能给这个时代的人,提供一个方向指引。
  而正因为有了方向,无数的莘莘学子前仆后继,不断的在原有的理论上进行开拓创新。
  整个西山书院,已有生员七千人,这还不包括,在京师,有十数万的匠人,即所谓的野生‘科学家’。
  他们都接触了最新的知识,再不是农业社会里,被困在农地里,见识有限。来到这里,天南地北的人不断的进行交流,已经见识到了广阔的世界。人的眼界一开,思维也随之开阔,这些人,便成了大明最顶尖的头脑,数万,数十万人,用自己的才智,汇聚起来,天知道,会冒出什么新的想法。
  而方继藩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控住方向,科学的前沿在哪里,在历史上是经过无数人的试错从而挣扎出的一个道路,历史上,无数的人,其实都在徒劳无功的走在错误的方向,而找对方向的人,只是极少数。
  就如灯泡一般,在人们确定钨丝的熔点高之前,人们曾尝试过无数的材料。
  于是,西山研究所往往上报的各种研究,往往都是方继藩掌握,朝哪个方向使劲,一定会有成果,避免走上弯路,最重要的是,别糟蹋了银子。
  “少爷,少爷……”
  一个女婢,匆匆而来。
  方继藩打了个哈哈,眼睛看向急匆匆的女婢,淡淡问道。
  “怎么?”
  女婢还没缓过气来,便急忙的脱口而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87/19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