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败家子(校对)第17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83/1946

  齐家可以告贷,赵家一样也可以。
  因为用不了多久,土地的价格就可暴涨,到了那时,哪里还有七八两银子的土地,若是回到了暴跌之前,甚至可能价格能涨至三十两,还有可能恢复到最初时的五十两。
  这么一想,赵二老爷便坐不住了。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似这样的大家族,能够享受十数代的荣华富贵,绝不是靠坐享其成。
  若没有足够灵通的消息,没有足够的人脉,甚至没有足够干脆利落的手段,没有超人的眼光,绝不可能到今日这样的地步的。
  当赵二老爷抵达西山钱庄的时候……居然撞到了不少的老熟人。
  这些人,无一不是江南本地的名流,大家彼此见了,自是不免寒暄,却也都没有说明来意,而是心照不宣的彼此笑了笑。
  这令赵二老爷更意识到,接下来……土地要暴涨了,现在,但凡是有实力的,都来了西山钱庄。
  来钱庄做什么?还不是借贷?借贷就是为了购置土地,而买的人多,卖的地却越来越少,哪怕是赵二老爷完全没有看过国富论,却也知道,接下来……土地将有价无市,谁抢占了先机,谁就能买下那些后知后觉的冤大头的低廉土地,谁若是迟了一步,自此之后,只怕在这无数家族之中,便只好甘居末流。
  士绅的地,如数奉还,小民的地,统统贱价收购。
  赵二老爷大抵明白了齐家的套路,这其实和从前的玩法,是不差的,没有本质的分别。
  赵二老爷匆匆见了王金元,他直接开门见山,借贷两百万两银子。
  抵押的地契和房契,他早已准备好了,王金元似乎早有准备,迅速命人放款。
  他这两日下来,已接待了数十个来借贷的人。
  这些人的口气都很大,当然,身家也是不菲,最少的,借贷也是数十万两银子,几乎没有别的要求,唯一的要求,就是迅速放款。
  面对这样的大客户,王金元自是亲力亲为。
  对于西山钱庄来说,这是一本万利的买卖,反正……怎么都不亏。
  至于风险嘛。
  呵呵……
  王金元趁着一个空隙,好整以暇的呷了口茶,施施然的翘着脚。
  跟着少爷干,最重要的就是刺激,这是从前的他,永远无法感知的。
  接下来……好戏要开场了。
  ……
  南京城中,仿佛一下子变了天似的。
  便连各地的牙行,都察觉到了市场开始急剧的变化。
  一方面是大量的土地开始撤下牌子,被土地的主人告知,现今不卖了,有多少银子都不卖。
  另一方面,许多人登门,挥舞着数不清的现银,要求立即购地,有多少……购多少……甚至有的土地,开价到了十两,十一两,他们也不问土地的成色,不问土地的好坏,当即便进行交割。
  一日之间……
  土地价格开始上涨。
  在南京,在镇江,在杭州,甚至在远在数百里之外的南昌府。
  这江南之地,到处都是这样的人,南京的土地,最先上扬,接着其他的府县,也开始微微的上涨。
  所有人都还没明白怎么回事。
  那数不清的土地,却迅速的开始交易,在一日之间,涨了五成。
  价格已到了十三两……
  齐志远已经乐疯了。
  他下手最快,拿地的价格也是最低,平均八九两银子拿的地,一日之间,若是以估值而论,自己只怕,平白赚了数十万两银子。
  这……才只是刚开始呢。
  ……
  紫金山。
  虽是弘治皇帝杀了人,可谁也不敢进入孝陵拿人。
  因而,山上的生活,自是朴实无华且枯燥。
  弘治皇帝每日送出数不清的旨意,似乎已开始为了江南之事,布局起来。
  而方继藩,也是每日待在自己所住的享殿,似乎在谋划着什么。
  偶尔,弘治皇帝会将方继藩叫去喝茶。
  君臣落座弘治皇帝总是不禁感慨。
  方继藩见了弘治皇帝心事重重的样子,便道:“陛下……不必担心,等到英国公一到,这南京的宵小之徒,自是死无葬身之地。”
  弘治皇帝叹口气,摇头道:“朕所虑的,岂会是区区几个蟊贼,于朕而言,这些不过是一群跳梁小丑,只是……朕至江南,所见种种,却察觉到,这江南虽是富庶,可百姓,依旧艰辛,这一百多年来积弊重重,想要收拾这局面,谈何容易,你看这紫金山中……”
  他深深看了方继藩一眼,道:“朝廷已明令百姓不得入紫禁城盗猎和盗伐,此乃太祖高皇帝陵寝所在,凡有入禁地的,定要严惩不贷。可又如何呢,前日,孝陵卫拿住了七人,昨日,孝陵卫又拿住了三人,朕亲自见了这些盗猎、盗伐之辈,本料他们乃是獐头鼠目的贼子,却不过是一脸老实巴交的寻常小民,继藩啊……他们声泪俱下,说自己活不下去了,为何……朝廷如此多的善政,改了这么多的弊病,却依旧还有人艰辛至此,以至……冒着杀头的危险,进入孝陵禁地?”
第一千六百零六章:开天辟地
  弘治皇帝说到此处,忧心忡忡起来。
  百姓们为了生计,可以无视国法。
  这是什么缘故呢?
  说到底,无非是饿着肚子,穷疯了。
  若是人人如此,朝廷当如何处置,统统杀头?又或者,统统予以赦免,可若是人人赦免,那么律令便形同虚设。
  弘治皇帝叹道:“朕已命孝陵卫,将这些百姓们放了,可是……放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此处乃是孝陵所在,太祖高皇帝的陵寝,朕放了人,明日有恃无恐前来盗猎和盗伐的人会越多,朕现在是左右为难,若是放任,则是不敬祖宗,大明天子,承祖宗之恩,克继大统,八荒称极,自当敬天法祖。可若是严惩不贷,这些百姓们,又何其的无辜呢,他们终究……不过是想果腹啊。”
  “人人都说江南好,说此处乃是鱼米之乡,可朕所见,除了宵小贼子之外,便是这些衣衫褴褛的百姓,大明的税赋,半成以上皆来自江南,可这衣衫褴褛,饿的皮包骨似得百姓,也源于此,这还是鱼米之乡,是富饶的东南半壁吗?”
  弘治皇帝不断发问。
  方继藩便道:“陛下,还记得那齐志远吗?陛下与儿臣初来此地,那齐志远设宴款待,菜肴丰盛至极,有一味菜,儿臣现今还记得清楚,叫做鸭尖,取鸭的舌尖,专做一个菜,这需浪费多少只鸭子?可是儿臣又听说,有的百姓,可能一辈子,只吃过几顿肉,有的人,临到了死,竟是不知肉味。儿臣想说的是……江南富饶,土地肥沃,可是这丰富的产出,却尽吃进了齐志远的肚子里,其他人挨饿,也就理所当然了。”
  弘治皇帝听罢,颔首点头。
  不得不说,江南半壁,反而是旧政最顽固的区域。
  归根到底,一方面是山高皇帝远。另一方面,恰恰是因为这里是鱼米之乡,产出丰富,造就了无数的豪族,这些豪族,可不是北方那些土财主这么简单,他们抗风险的能力尤其的强,京师的几次危机,都无法动摇他们。
  甚至可以说,江南豪族,是旧政的最大得利者,八股取士的时候,这里读四书五经的读书人最多。
  有功名的读书人可以不纳粮,别的地方的士人,土地贫瘠,本就没什么产出,若是不纳粮,也只是省了一些开支。可这里的大户,凭着这个,就足以节省数不清的财富。
  财富日积月累之下,他们单凭着从前的优待,就可以获取数不清的利益,自然而然……他们顽固的信奉着从前那一套,不肯妥协。
  弘治皇帝道:“卿家所言,不是没有道理,就说这钱庄免租,朕听说,这西山钱庄的土地,在江北最多,可在江南,卖地的人却少,以至于,西山钱庄在此,拥有的土地并不多,自然而然,能容纳的免租百姓,也是有限,想要动摇本地世族的根基,只怕没有这样的容易。继藩……朕现在算是想明白了,继藩啊,不给百姓们土地,不让他们安心耕种,从地里找出食物,他们饿了肚子,没了衣穿,饥寒交迫之下,在这孝陵盗伐、盗猎,便算是轻的,重则谋反作乱,这江南……不能乱啊。”
  “这些日子,儿臣也一直都在思考百姓们的问题。”方继藩很认真的看着弘治皇帝。
  方继藩是幸运的,三观奇正,心怀苍生的他,遇到的天子乃是弘治皇帝,两个同样心系天下的人在一起,总是能寻到许多共同的语言。
  弘治皇帝不禁露出了喜色,目光也亮了几分,道:“噢?思考的如何?”
  方继藩道:“陛下是最清楚儿臣的,儿臣对百姓们,可是挂念的很哪。在这孝陵,儿臣闭门思过,心里觉得,这些年来,虽是做了许多的事,可单品免租,还是远远不够,儿臣倒是有一个章程……想要献上。”
  弘治皇帝眉一挑,道:“取来朕看。”
  方继藩果然从袖里取出一份早已准备好的章程。
  弘治皇帝心里暗暗点头。
  朝野内外,论起为君分忧,方继藩算是最得力的了。
  这不只是自己的女婿,这还是自己的肱骨啊。
  他忍不住又用欣赏的目光看了方继藩一眼,而后低头去看章程。
  这一看,脸色骇然,似乎是在看一件前所未有的事,甚至……被方继藩大胆的想法给吓着了。
  “旷古未有,旷古未有,只是……继藩……这样做,能成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83/19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