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败家子(校对)第3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3/1946

  每一户人家都是细致到了极点。
  乃至于弘治皇帝只需大抵浏览,便立即对这户人家有了大致的印象,知晓了他们成为流民的原因,知道了他们的家庭近况,大致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什么,甚至……下头在朱厚照和方继藩的小注里,还大抵为他们的未来,做了各种的铺排。
  第三户,是个叫程武的人,家里人都饿死了,孑身一人,年轻时曾跟着师傅打铁,此后因为灾荒,颠沛流离!这个人性子粗暴,没有牵挂,可能将留在西山,作为铁匠,修补农具。
  还有……
  这一桩桩,一件件看下去,弘治皇帝翻了一页又一页,竟是懵了。
  这就是他们赈济灾民的成果?
  要完成这些,需要耗费多少精力啊。
  两三百户人家,上千人,想要完成这些,就必须做到对每一户人都有极深的了解,这……又是怎么做到的?
  他一页页的翻下去,后面的情况,大抵差不多。
  可通过这份奏疏,弘治皇帝……方才意识到……原来……这才是真正的民情。
  里头的每一个户人家,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过去,有各自的技艺,也都有缺点,而再根据这些,对他们的未来予以安排。
  这绝不是简单的赈济。
  简单的赈济就是,到了荒年,朝廷给你们一口饭吃,保证你们不会被饿死,等荒年一过,拍拍手,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而这……竟有一点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意味。
  不从根本的解决这些流民的出入,又有何用?来年只是继续让他们颠沛流离罢了!
  可在这里,太子和方继藩显得极用心,竟在想尽一切办法为他们谋一条出入,有的人可以出关开垦,可是每一个人的实际情况不同,家里有病了的父母,还是不宜出关,可以让他暂时在西山做工尽孝,而有的人,家里有孩子,还是留其孩子在西山读书,再将这人送去关外;而有的人掌握了不同的技艺,自然……另有安排。
  每一个安排,都不只是让你去做什么这样简单,而是一切都有所本,这……
  民间疾苦,体察民情……
  这些曾经弘治皇帝,和文武百官们挂在嘴边的话,从前倒是说的无比自然。
  直到了看了这份奏疏……
  弘治皇帝的老脸,竟是下意识的微微一红。
  有一种羞愧到无地自容的感觉。
  方才太子在那振振有词,他还有几分恼怒,而现在,这恼怒……已是一扫而空了。
  三百户,一千多人啊……
  太子说自己洗过衣,造过饭,亲自带领大家开垦,这些话,本来弘治皇帝认为其在吹牛。
  可现在……
  弘治皇帝心头……只有震撼!
  他信了。
第三百四十八章:爱民如子朱厚照
  弘治皇帝经历过无数次的赈济。
  可没有一次赈济灾民,能细致到了这种程度。
  每一个人,每一户人家,他们的过去,他们的现在,他们的未来……
  接着,他吁了口气,此时,他才想起了太子指责自己的话,太子指责自己务虚,指责自己不知民间疾苦,指责自己的施政,简直就是笑话,指责百官,是一群自我感动于所谓的仁政,实则,却是不堪为人的渣滓。
  这些话,太偏激了。
  不是一个太子应该说的话。
  弘治皇帝方才,甚至有些恼羞成怒。
  可如今……
  弘治皇帝不发一言,他看着朱厚照,良久,他淡淡的道:“太子方才指责朕……”
  这话,分明是向刘健等人说的。
  刘健等人不由的看向了太子,心里摇头。
  太子殿下还是太顽劣啊。
  像个孩子,永远长不大。
  幸好,陛下只有一个儿子,否则……怕是……
  许多人对太子,心里或多或少是透着失望的。
  他们无法理解太子的行为。
  尤其是身为人子,指责君父,这本身就是大逆不道的行为。
  弘治皇帝接着道:“他说朕不知民间疾苦,昏聩无能,诸卿家,怎么看待呢?”
  “……”
  刘健等人默然无语。
  本来就因为下西洋的事,搅得头痛了,现在又出了个不靠谱的太子。
  方继藩此时道:“陛下圣明。”
  众人顿时一怔,此时倒是想起了什么,纷纷道:“陛下圣明。”
  弘治皇帝笑吟吟地看了方继藩一眼,这个该死的马屁精。
  那徐经的船名,该叫人间渣滓方继藩才对。
  自然……
  这只是一个念头而已,弘治皇帝深知,这数万言的奏疏背后,有太子的心血,也有方继藩的功劳。
  他不露声色地道:“朕有时也会想,朕这么多年来操心劳力,说是圣明也不为过吧,历朝历代的天子,和朕论起勤政二字,朕也绝不会比他们差。”
  “可是……太子还真说对了……”
  刘健等人不禁诧异,忍不住道:“陛下何出此言?”
  他们觉得,陛下是气糊涂了。
  弘治皇帝道:“朕……也有远不如太子之处啊。”
  一声叹息之后,弘治皇帝点了点案牍上的奏疏道:“都给诸卿们看看吧,他们也应当学习,好好看看,事是该怎么做的。”
  几乎没有人能听出,弘治皇帝的话,大抵是出自肺腑,还是讽刺。
  不过朱厚照听着,却是很爽。
  两个月以来,所有的情况,和农户们同吃同住的生员们进行摸底和调查,等到生员们的资料汇拢一起,朱厚照和方继藩再根据这些细致的情况来斟酌着,最后为每一个流民安排后路。
  如方继藩所言,单纯的发放粮食,所谓的赈济,是无用功的。今日赈济了,明日呢?
  这些流民,这些百姓,其实从来要的,不是朝廷和官府的施舍。
  这天下需要的,其实也不是所谓的善人。
  眼下这大明,最需要的,是给人一条出路。
  是可以告诉这些受灾的百姓,那些失去了土地的流民,一个可以谋生,可以立业的前途。
  可要做到这些,太难太难了!
  在这大明,就算是再能干的能吏,再优秀的官员,也不过是怀着善人的心态,开仓放点粮食,然后得到那些饿极了的人,一声恩公似的赞许。
  可……这其实没有意义啊!
  要为每一个人安排一个前程,就需要弄清楚每一个人的底细,知道他能做什么,他擅长什么,他家里有什么负担,否则你一拍脑袋,好啦,张三八家没有土地,让他们去关外开垦吧,开垦出来的地,全算他家的,你以为你这是好心,是善意,可是这等好心,却会令张三八家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张三八有一个病重的老母亲,他的母亲没有人照顾,你这时候让他出关开垦,他就不得不带着他的老母前去,而这一路颠沛流离,到了关外那更恶劣的环境,他的母亲怎么办,能活多久?
  因而了解了情况,方才能针对张三八这一户人家,暂时先安排在西山务工,因为张三八需要的是暂时的安稳,不可再经受颠沛流离了。
  而那李家兄弟,家里壮丁多,没有什么负担,这等人是最适合出关的,你让他们开垦,让他们凭着自己的气力,开辟出自己的土地,他们会热情高涨,会发自内心的感激你。
  方继藩手把手的教导着朱厚照,不同的情况该如何不同的处置,既不可善人式的,单纯给人以所谓发粮的恩惠,也绝不可笼统的打包一波带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3/19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