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败家子(校对)第9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82/1946

  皇孙,代表了将来的天子,是未来詹事府的主人。
  而翰林官,随时可能入选詹事府,辅佐和教育未来的太子。
  可是很不幸……
  他们无法圆梦了。
  有的,只是一脸的尴尬,还有稍稍从内心深处升腾而起的羡慕嫉妒恨。
  方继藩心里暖烘烘的,也是感慨万千。
  好孩子啊,真的是个好孩子。
  如此有良心,恩师下半辈子,不愁了啊。
  欧阳志那些家伙,哪怕不必去指望,有了咱们的朱载墨,自己的人生,到今时今日,看来并非是巅峰,原来……竟只是起点。
  朱厚照此时,却是哈哈大笑起来。
  有子如此,甚是欣慰,更是与有荣焉。
  他上前,满是欣慰的点头道:“不错,不错,载墨啊,你真是懂事了,竟还知道尊师贵道,不枉为父……看重你,为了让你给无辜百姓,沉冤得雪,为父冒着被你的大父打死的危险,为你盗来宝印,很好,你是好孩子……”
  朱厚照故意将为你盗来宝印这句话,加重了语气。这是说给别人听的,方才这黑锅,拼了命的要扣在自己的身上,朱厚照是十万个不服啊,现在……却想将锅甩了,想甩,有这么容易吗?
  朱载墨只抿了抿嘴,没有做声,他需为尊者讳。
  朱厚照叉着手,得意洋洋的道:“这孩子,像本宫!”
  弘治皇帝:“……”
  儿子和孙子,真是鲜明的对比啊!
  不过……对于这个孩子,他所做的一切,在弘治皇帝眼里,竟都变成了再正确不过的事。
  方继藩已将朱载墨搀扶起来,道:“殿下,不必言谢,这是为师应当做的,不过……”
  说到这里,方继藩板起脸来,一副严师的模样,正色道:“今日你不过是查了一个区区的案子,勉强……还算过的去,可县令的职责,本就是如此,这是你应当做的事,在为师眼里,这算什么功劳,简直可笑,为师随便一个徒孙拉出来,都比你要强一百倍。其他的人视你为天人,这是因为……他们不是为师的子弟,没什么见识,所以……才一个个似见了鬼的样子……噢!为师在这里,先说一下重点,这里的其他人,是除陛下之外。”
  方继藩排除掉了弘治皇帝之后,心里便松了口气,随即又厉声道:“做人,万万不可因为做了一丁点小事,被一群无知之人赞美,便得意忘形,以为自己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一般,若论了不起的事,你的哪一个师兄不是胜你十倍百倍?所以今时今日,你更该要戒骄戒躁,为师的为人,你是知道的,为师最讨厌的,就是比别人强上几百倍,便不知自己姓什么了,骄傲自满,恨不得全天下的人,都晓得自己了不起。你要如为师这般,只想着尽心去做事,深藏功与名,至于别人的夸赞,不必放在心上。”
  说完这些话,方继藩才淡淡道:“记住了吗?”
  朱载墨倒吸一口凉气,他心里竟是警醒起来,很是认真的回道:“不错,恩师真是金玉良言,请恩师放心,学生绝不会因此而得意忘形,学生定当如恩师这般……”
  在此,朱载墨顿了顿,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形容。
  方继藩提醒他道:“你其实可以说,不忘初心,视功名利禄如粪土。”
  “是。”朱载墨郑重其事的颔首:“恩师教诲的是。”
  方继藩这才满意,看着朱载墨,犹如看着自己的孩子,目光炙热,他轻轻拍了拍朱载墨的肩:“看得出,将来殿下一定会是了不起的人,恩师……很欣慰。”
  弘治皇帝目视着这一切,心里……却也颇欣慰。
  毕竟……在他看来,朱载墨能尊师重道,这再好不过,学生本该就敬重自己的恩师。
  而方继藩教诲他,戒骄戒躁,也实是至理。
  方继藩这个家伙,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难怪这家伙能桃李满天下,确实很有是有真本事的。
  人就是如此,往往只看结果,倘若今日,朱载墨是捅了天大的篓子,只怕方继藩说再正确不过的话,弘治皇帝都想将这家伙干脆宰了,省得见了心烦。
  可现在……很抱歉,方继藩现在说什么,都是有道理的。
  只是……翰林们一个个面带羞红。
  姓方的,你这几个意思,你这不骂人?不是骂人?不是骂人?
  找你惹你了?
第九百二十九章:劳苦功高
  西山的教育,任何人都不得不承认,这是极成功的。
  人们将朱载墨的改变,起初归功于他的聪明才智。
  可现在……许多人才后知后觉,原来……这都是西山教育的功劳。
  方继藩哪怕再不靠谱,可他教授门生子弟的本事,却是令人为之赞叹,在场的,只怕再没有一个敢对此说一个不是。
  因而,固然方继藩吹捧了自己,狠狠的骂了一通诸翰林,可所有人的第一个念头却是……忍了。
  有时候,碰到这种人,你是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的,没脾气,而最重要的是,没底气啊。
  毕竟招惹了这厮,往往可能会招致血光之灾。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
  大家只是翰林,混的是名利场,哪怕是怒发冲冠、仗义死节,那也是对君王的,毕竟碰瓷皇帝风险低一些,而碰瓷方继藩,恰恰成了高风险的事。
  老百姓的心里都有一本账,翰林官们的心里又何曾没有一笔账呢,只是老百姓的账,是用算盘算的,而翰林官们厉害了,用的是超算。
  弘治皇帝唏嘘着,沉浸在喜悦之中,看着这稳重的皇孙。
  朱载墨聪明伶俐,乖巧懂事,虽是小小年纪,却因为他的阅历,整个人的气质都有所不同。
  这只是一个六岁的孩子啊,并非是长于深宫妇人之手,打小开始,就让他接触许多的伙伴,让他去学习如何与人相处。打小便督促他养成良好的习惯,使他渐渐懂得如何自律。
  打小……他便见识各种各样的人,使他的内心产生出无数的疑问。
  打小就有大明最聪明,最有才干的人,如王守仁、欧阳志、刘文善、唐寅,这一个个,放在了外头,都是顶尖的人才,随时给他解除内心的疑惑。
  自律、观察、思考,求教,实践,最后靠着方法,摸索出自己一套的思维方式。
  小小年纪就可怕至此,将来年岁大一些,见识更多一些了,还了得?
  “祖宗有德啊!”弘治皇帝禁不住热泪盈眶,泪水已打湿了衣襟,感触的叫了一声:“沈卿家……”
  沈文连忙出班道:“臣在。”
  弘治皇帝道:“皇孙如此,足以告慰祖宗英灵,历来国赖长君,可见年龄与丰富的经验是何其重要,皇孙不过稚子,却有此才思,这是列祖列宗保佑的缘故,你修一篇祭文,朕命英国公前往孝陵祭告先祖,儿孙有福,若列祖列宗在天有灵,定是欣慰无比。”
  “……”方继藩的嘴角不由自主的抽了抽,竟是无言。
  又祭祀……
  在大明,祭祀是一件苦差事。
  寻常的祭祀倒也罢了。唯独皇帝差遣的重要祭祀,往往都需皇帝专门钦命信任的大臣前往不可。
  可大明祭祀的最坑爹之处就在于,皇陵较为分散。譬如当下皇帝的直系先皇帝,大多葬于北京皇陵,弘治皇帝的爹、大父,以及文皇帝,尽都葬于此,你能不去祭祀?
  可南京,却有一个更厉害的陵墓,即是孝陵,孝陵埋葬的,乃是太祖高皇帝的陵墓,这是开国皇帝,意义重大,岂可不祭祀?
  再有,在中都凤阳,还有一个英陵,这英陵所葬的,乃是太祖高皇帝的父亲以及兄嫂,饮水思源啊,吃水不忘挖井人,难道你还想忘本不成?
  此次是要去祭祀孝陵,孝陵在南京,英国公,只怕又要出皇差了。
  从前倒还罢了,可这些年,朝廷遇到的喜事格外的多,所以……
  方继藩对此,呵呵……
  老祖宗积德啊,谁让我方继藩有脑疾呢?
  弘治皇帝左右端详着朱载墨,脸上不自主的透着浅笑,朱载墨却道:“大父,孙臣恳请告辞,时候不早,孙臣该去西山县里……”
  “好,好,这是正经事,切切不可耽误了。”弘治皇帝迫不及待的样子,看着众大臣,笑吟吟的道:“看看,皇孙有如此担当,真是令人欣慰,卿等也要多学学才是,这世上,只靠聪明才智,是没有用的,我大明最缺的,不是聪明人,缺的,是有良知,且勇于担当,不辞劳苦之人。”
  众臣亦是一脸欣慰,纷纷附和道:“陛下所言甚是。”
  随后,朱载墨告辞而去。
  方正卿一见要走,便高兴起来,他不喜欢这个气氛,尤其是他父亲总是用不怀好意的目光看着他的时候。
  弘治皇帝升座,左右四顾,今日的心情,格外的好,他忍不住道:“传旨意下去,那些口称皇孙乃神童的话,以后能不说就不要说了,这是皇孙与其他孩子们勤勉的结果,这天底下最怕的就是较真,倘若将这勤勉当做了天资聪明,岂不可笑。”
  “自然!”虽然不愿意承认,可是弘治皇帝还是看向方继藩,道:“方继藩为了教育皇孙,可谓是劳苦功高啊,萧敬哪,你去取那告家长书来。”
  萧敬不敢怠慢,匆匆的去将告家长书取了来。
  弘治皇帝拿起道:“这告家长书中,说是第一期保育院生员,为了培养,可谓是煞费苦心,不只是花费了无数的心思,为了使孩子们能够学习到学以致用的东西,耗费惊人,因而学费要加一倍。不只如此,还提倡家长们募捐,国家教育大计,谈银子,太俗气了,朕不喜欢。可是做人做事……没有银子,也是万万不成的,就说这个西山县,为了让孩子们学习,损失有多少,朕就不说了,诸卿家,为了孩子的未来,银子……终究只是身外之物,朕想好了,朕募捐西山保育院三万两银子,至于你们……自己看着办吧。都不要叫穷,再穷,能穷自己的孩子吗?”
  方继藩一听,眼睛都亮晶晶起来,心花怒放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82/19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