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白社(校对)第12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10/1242

  想要描述墨穷的婚礼,就要让墨穷做下本书的编辑。
  啊,好想写你的婚礼啊。
  魔性沧月写道:“还在吗?”
  “墨穷?”
  “你别这样,我还答应了读者客串你婚礼呢。”
  “说话,大哥,给个面子。”
  “黑帝,你不结婚了啊?”
  “说好就下本书啊,不是所有书吧?”
  “你所有书都要干涉吗?我对你多好你没感觉的吗?”
  “无情!我弄死你信不信!”
  “好好好,都依你。”
  然后我敲下省略号。
  ……
番外
关于山海经的一点想法
  山海经这部著作,有两种解读态度,一种是将其当做神话,另一种,则是百科全书兼史书。
  通常来说,山海经具有浓烈的神话色彩,但我始终相信,任何一种自然神话,多半都是古人实际观察的现象,越古老的神话越是如此,其一定是有原型的。
  山海经在我眼中,都是客观的记载,其包罗万象,囊括数十个领域,完全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其中一部分被当做神话,纯粹是古人与现代人的认知差异,观察角度,与描述方式的不同所导致的。
  词汇匮乏,通过拼凑类比的方式模糊描述,继而容易造成误解。
  简而言之,是描述者太主观,但他描述的事物,却是客观存在的,而非瞎想出来。
  事实如何,一切取决于解读者的态度。
  解读者认为是虚构的,那解读出来的内容自然是虚构的。
  不过既然允许有人先入为主它是虚构的,那么自然也可以直接假定它是真实记载而去解读。
  选择前者的人是主流,但世间也不乏选择后一种解读态度的人,而我就是其中之一。
  举例来说。
  《山海经·大荒南经》有记载:“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头。鲧妻士敬,士敬子曰炎融,生驩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维宜芑苣,穋杨是食。有驩头之国。”
  意思很简单:大荒之中,有一种人叫驩头。鲧的妻子是士敬,士敬有个儿子叫炎融,炎融的后裔则是驩头国人。人面鸟嘴有翅膀,吃的是海里的鱼,走路时像是翅膀当做拐杖。他们成群结队,经常扶着翅膀游巡于海边,伺机用他们的鸟嘴捕捉鱼是来吃。
  从神鬼志怪的角度来解读,完全可以构想出一种不会飞的鸟头人,相貌可以十分怪奇。
  但若直接把它当做客观信史,那这说的完全就是企鹅,翅膀在身体两侧,直立的身体走路一摇一晃。
  企鹅无论是仪态,还是形象,都太像人了。它们一夫一妻,去海边时排着队,身边还跟着小企鹅,跟人类迁移时是一模一样的。
  早期的南美土著,也曾把企鹅当做人,认为南边的白色大岛上,生活着一大群人。
  这便是两种解读方式。
  前一种人可以说后一种不科学,出自华夏的山海经,怎么可能描述南极的企鹅呢?相隔万里,这所谓的大荒之南,莫非是南极?实在难以相信。要知道如果没有互联网,没有海洋馆,那么大多数现代国人都是没有见过企鹅的。
  而后一种,也可以说前一种人过于自负,为何古人就一定不可能见过企鹅呢?或许在昔日的中国南海就有企鹅也说不定,亦或者山海经的原版比我们想象的更早时期就有了,它汇聚了早期人类迁移时的见闻。更亦或者,几千或一万年前,人类就是有这个本事去南极!
  这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真理,存在即有道理,这本书就在那里。如何解读,对错已无可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
  此篇番外,应书友要求,讲述一下我心中的山海经。
  而在讲述之前,首先要从这本书本身说起。
  山海经最原初的版本,早已失传。
  现今流传的版本,是刘向刘歆父子整理过,流传到晋朝郭璞时的版本。
  而早在史记中,就有对山海经的描述,可惜的是,司马迁表示里面的内容‘余不敢言也’,他这一怂,使我们错失了完整版的山海经。
  山海经最早并不是一本经,而是好多类似的记录了各种知识的奇书,汇总而成。有的奇书甚至没有字,只有图。所以它才包罗万象,时而讲地理,时而讲民俗,时而讲地质,时而讲历史。
  后经过汉代刘向刘歆父子整理编校,合成一部山海经,共十八篇。
  到这里我不得不说一下刘歆这个人,因为他是我们看不到完整山海经的罪魁祸首。
  这父子两个都是经学大宗师,章太炎甚至评价刘歆为孔子之后最大人物。
  他们在经学上的地位,是绝顶级别的。
  其中刘向是汉成帝时奉命领校秘书,专门校整汉宫中大量的古书、经文。之所以要整理,是因为汉宫中存留有从先秦以来几乎所有的典籍,但是那些典籍,大多不成套,也就是散乱的。东一块竹简记了一句话,西一块竹简记了一句话。堆在一起的一大堆竹简,可能分别来自于十几卷不同的书。
  其中还有不少字迹模糊,甚至因为昔日项羽放火烧了咸阳,所以有些竹简烧得只剩半句话,或几个字。
  那堆满无数宫室的竹简,就是一片宝藏。经常有文人进宫时,顺带淘淘宝,捡捡漏。
  文帝时期宫里发生了一场大火,烧了不少,于是文帝才想着保护这些东西,下令让人整理,校准统合成籍,但进度一直很慢,因为实在是太难整理,又太多了,往往十几年才整理出一套书来。
  直到后来刘向刘歆时期,效率才突飞猛进,两代人就整理完了。西汉之后流传的所有典籍经典,基本上都是这两人编校整理过的,所以他们是经学大家。
  也就是说,西汉之后读西汉以前的著作,基本就是看他俩决定的版本。
  他们的效率有多快呢?快到原本十几座宫室盛放的竹简,最后只用一个宫室装。
  我倒不是说他们故意偷工减料地删,而是有些竹简确实也没法整理,某一篇就剩一句或半句话。
  但是呢,也绝不排除,他们删减时有私心。
  在他们校书时,会写上附表,也就是删减说明。
  比如《荀子》原本有三百二十二篇,刘向校定完,就剩三十二篇。
  这删减幅度太离谱了,难怪两百年没做完的事,他父子两代人搞定了。
  关于删减原因,他写了删减说明留档了,大体为三种。
  第一种是重复篇目,所以删了。
  第二种,刘向认为是伪作,所以删了。
  第三种,则是因为不符合当时一些独尊儒术的思想,而被删了。
  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大一统、独尊儒术。到了刘向刘歆父子时期,已经是主流思想。
  荀子则主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就很不符合天人感应理论,但好在因为太有名,不用他整理都人人知道,所以他也删不了。
  但可想而知,一些隐藏在无数竹简中的隐篇,不为人所知的,只要不符合当时大环境的,都在整理时都被删除了。
  荀子的著作就这样缩水了十倍。
  山海经亦如是,也有这样的删减说明。
  刘歆校准完后,写了个《上山海经表》,大意是:我校准了山海经三十二篇,今留了十八篇。
  他校书活活把山海经校少了十四篇!
  至于那十四篇的内容,他根本没提,已经彻底失传,后人完全无法知晓了。除非尚未挖完的秦始皇陵,未来给个惊喜。
  刘歆是儒家经学宗师,他的整理让很多典籍得以传世,继而留到今天。
  可也让很多篇目内容,直接就从他手上没了。
  而且刘歆的人品确实不怎么样,在他眼里,经文本就是工具。
  他是王莽篡位最大的功臣,王莽靠舆论上位,而当时无数吹捧王莽的人中,刘歆就是领头羊,是当时学术文化领域的最高权威。
  两人本就相交几十年,是铁哥们。王莽为了实现政治欲望,需要有一种新的学说作为自己的理论武器,而刘歆所鼓吹的古文经学,其中颇有一些利于其篡汉夺权的内容,所以王莽利用政权的力量大力支持刘歆推行古文经学,同时换取刘歆等人利用古文经学为其固位、篡权和托古改革造舆论,提供理论基础。
  王莽篡位后,奉刘歆为国师,基本就是让刘歆成为他的舆论喉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10/124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