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白社(校对)第12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17/1242

  这就不是个复仇故事,文里只写了:故为精卫。很快你们就会发现,这四个字真是妙哉。
  那么以此为前提,我们就可以提出第二种解读。
  老规矩,‘有鸟焉’,它就一定是鸟,至少是个会飞的。而不是人,是人就说是人或是神了,原初作者这一点拎得很清。
  那么我们就可以来找一下这种鸟,很好,这种鸟超好找,很平庸,基本就是迁徙的海鸟啊之类的,从形象特征来看,它可能就是大雁。
  ‘游于东海’是迁徙,每年大雁要跨越渤海飞到西伯利亚,之后又返回南方。
  而大雁偶尔也会衔木填海,一方面这是几只领头的大雁为了扰流,其次也是为了在迁徙时能站在漂浮的树枝上休息……因为领头飞的大雁是最累的……
  现在这在渤海还能看到。
  众所周知,动物无论是筑巢还是什么功能,都是逼出来的,如果可以不这么做,那么它便不会进化出这种习性。
  虽说跨过了渤海,但鸟类是可以到沿海的陆地上休息的,为什么要在海上休息。
  从大雁来看,是因为大雁在沿海世世代代的‘服务站’、‘休息区’被人类占了……
  不是砍伐为农田就是沦为城市,大量的人类聚集在那里,大雁不敢成群结队地在那里休息。
  回到山海经。
  我为什么说游于东海就是迁徙,因为后半句也是写迁徙。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很多人在翻译的时候,无视了‘不返’!
  认为说女娃淹死就行了,淹死没回来,这不废话吗?
  不,怎么会是废话呢?‘不返’两个字既然写了,这就很重要……
  在我看来,原初作者是在认真地写迁徙。
  动物迁徙乃是一去一返的周期性迁移,只提去,不提返,这不叫迁徙,这叫转移。
  所以作者才强调了‘不返’,言下之意就是‘应该返’。
  那么为何没返呢?他写了,‘溺而不返’,也就是因为淹死了,所以没返回。
  总而言之,这种鸟,本来游于东海最终都会返回,但是因为它们中途落下来休息时,被人类驱逐了。
  这导致首领级的大雁被淹死。
  故为精卫!不是说死后变身非人类,而是说成了我现在所看到的精卫这种鸟。
  它们进化了,它们为了适应人类的存在,领头的大雁故而衔着树枝,填在海上,作为落脚点。
  可能有同学要说:山海经里没写人类驱逐大雁啊,这么重要的东西,为何不写呢?
  其实写了,只是很含蓄,可能还有部分被删除。
  根据我的说法,人们开垦林地,种庄稼,大量地推广农耕,破坏了鸟类迁徙原本用来中途休息的地方。
  众所周知,农田种着庄稼,怎么可能让鸟类靠近呢?所以大雁落下来,人们就会去驱逐。
  而推广农耕,大力发展种田的人是谁呢?
  炎帝!
  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烧林化田,垦荒种植粮食作物。
  人类农耕文明因此大量扩张,都扩张到沿海地区了,改变了鸟类的习性,故为精卫。
  精卫二字何意?以甲骨文和金文、篆体的象形而论,‘精’是米粒。
  卫,则是拿着锄头的人,延伸意义是拿着锄头保护庄稼不被破坏,不被动物吃掉。
  这就是保卫最早的意思,跟保家卫国无关。
  上古先民拿着农具驱赶野兽鸟类,保护庄稼得以丰收,故为精卫!
  这实际上就是指一种会吃我们庄稼,总是要我们驱赶的鸟类。
  所以女娃不是炎帝的女儿,至少不是我们理解的女儿。
  其实纵观炎帝的女儿,就会发现,全部和农耕有关。
  帝女桑,死后化为桑树。瑶姬,死后化为灵芝。女娃,死后化为精卫。
  得,我要说一个悲伤的故事:炎帝没有女儿!呜呜呜……
  他的女儿全是农桑草药。
  所以在那个时代,炎帝可能没有女儿,就算有,也是地位卑微,根本不值一提。
  人们宁愿认为炎帝选种的桑梓、灵芝,以及环绕在农耕部落聚集地附近的大雁,是炎帝的女儿。
  其实这么一想,也通。
  就好像现代痴迷泥塑的人,会被人说:你简直是把这些泥塑都当成你的女儿了,你亲生女儿都不管了,每天就只知道管这些泥塑……你还要女儿干嘛!它们才是你的女儿!
  炎帝是个痴人,他沉迷种田不可自拔,沉迷辨识草木,不可自拔。
  他发明了大量的农耕器具,并且精选出了所有可以种植的草药和庄稼。身边围绕着大量鸟类,毫不出奇。
  这对于其他庸民而言,这些东西才是他的孩子。
  炎帝是个好的领袖,但不是一个好的父亲。
  至少,他不是个女儿控,亲生的女儿地位还不如手中的百草……呜呼哀哉!我好想要女儿啊!
  关于精卫的解读,就这些了。
  啧,以上。
  ……
山海经的第四点想法:唯一且真正的至高神
  山海经千头万绪,涉及广袤,想要解读,绝非一日之功。
  关于它我有很多想法,可说一个,必牵扯众多,彼此之间,线索复杂,关联繁琐。解读一个,必要引出另一段作证,而为何它能作证,又要先让你们明白另一段为何那么解读,而若要这么做,就又得牵扯其他段落,如此种种,真是千头万绪,不知道从何讲起。
  几千字的篇幅,也只能摘出其中很少很少的一点点去解读,一次根本讲不了太多。
  所以山海经的个人解读,我到底会写多少,我自己都不知道。
  我想来想去,意识到有些读者可能连一些最基本的东西都不理解,这会使得我在解读时非常麻烦,提及的东西万一生僻点,或者你们被诸多后世文学误导,而把一些错误的东西当做常识,继而跟我理解的不同,就会对不上频道。
  所以我必须还夹杂着一些科普,让你们先了解我‘经外的理解’,再跟我走入‘经内的理解’。
  而既然山海经是五帝时期的上古之事,便决定先从‘帝’讲起。
  且先不谈帝有什么能力,帝在山海经里有多强,帝到底有没有神异。
  我先从三皇五帝最朴素的身份说起。
  皇帝大家都知道,秦始皇创建的称呼,意思就是他比古之皇、古之帝更厉害。
  功高者为皇,德望者为帝。前者是对‘全人类’有着无与伦比的重大贡献的人类始祖。后者是对诸多氏族有巨大德行,天下万族众望所归的最高领袖。
  大家都知道三皇五帝,但很可惜,山海经通篇没有提过三皇,帝也不止五个。
  三皇五帝最早是汉朝儒家开始这么说的,而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五行说,所以将历史上的‘众帝’,选了五个高人气的出来,对应五行、五德。
  至于三皇,最开始有天皇、地皇、泰皇。他们到底有什么功绩,不知道。
  而春秋战国时期,人文思想极为发达,所以贤者们就开始将更多的上古始祖,赋予皇的地位。
  说白了,真正的远古,是没有‘皇’这个名号的,皇级名号是后人‘追封’给那些有着重大贡献的始祖的。
  于是陆续的,开始出现各种皇。
  皇在这个时候,就是指大功劳的始祖,而并非一定要三个。
  后来非要三个,大概是为了对应天地泰,或者天地人吧。
  首先哪三皇就众说纷纭。比较主流的是‘伏羲、女娲、神农’,还有一种是‘燧人、伏羲、女娲’,以及‘伏羲、神农、黄帝’。
  以上都是记载来源比较正式的,至于有些不正式的,比如把共工、祝融都加进去的,那纯粹是很晚期时候的一家之言。
  毕竟我说了,皇是追封,本来就是后人给的,有功劳的始祖都可以冠名为皇,后人随便把谁列为三皇都行,就算现代人列个九皇,一百皇,又能如何?只能说明我们孝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17/124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