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白社(校对)第12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26/1242

  只有嫡子才会继承父姓,因为上古姓不仅仅是个姓,我前面说过,它还是地位的象征。
  庶子只能封点别的姓,黄帝封了十四个,颛顼也封了好几个,历代的帝,都会封一堆姓。
  颛顼的孩子多了,儿子好几个,孙子几十个,后裔分为好几个大族。传到舜这一代,就是平民中的平民。
  事实上,虞舜本来不姓妫。因为颛顼的庶子,穷蝉这一支后裔封在虞国那个地方,称有虞氏,可以理解为有虞一族。
  舜是虞族的人,所以应该姓虞。
  但是很可惜,有虞一族又有主系、旁系不断衍生。
  舜不是嫡子,所以他连虞姓都没混到。因为出生在姚墟,所以姓姚……这种根据出生地来定的姓,就是平民阶级。
  他就是姚姓第一人。在他还只是渔夫的年代,属于没什么地位的姓。
  别人一听,什么?你姓姚?人家一盘算,心说没封过这个姓啊,哦,你是平民。
  但总归来说,舜还是平民,不是贱民,跟帝有亲戚关系,他起码有资格拥有姓氏。
  之后因为有能力外加孝顺,被尧赏识,辅佐尧,有了官职。
  尧很赏识他,把女儿嫁给了他,并且封到妫水之滨。
  于是舜正式的,拥有了贵族级的,诸侯形式的姓,也就是妫。
  这真是个励志的故事……
  身为颛顼后裔,不姓姬,身为有虞一族,不姓虞。
  先姓姚,后姓妫。从这点细节来看,就已经能看出,虞舜乃是从社会底层崛起,最终出人头地的。他的一生,是个往上爬的过程,靠自己一步步走上人生巅峰的。
  虞舜这个人,最后登上帝位,君临天下。以至于后来,姚姓、妫姓,都成了上古八大姓,贵不可言。
  讲尧舜,不得不提禅让制,我只能说,尽管有禅让这个行为,但背后的血腥与阴谋,与王莽、曹丕、司马炎并无区别。
  先看山海经,截一段关于帝尧帝舜的《山海经》原文:“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关于尧舜的记载很少,舜还有一些事迹,尧就几乎没有了,只提及过帝尧台,让我们知道他是个帝。
  另外,通篇没有关于禅让的事。
  然而即便如此,也只用了三个字,就间接否定了儒家那种禅让。
  ‘帝丹朱’。
  丹朱是帝尧的儿子,他是帝丹朱,就说明帝尧死后,帝丹朱继位了。
  然后因为某种原因,帝丹朱之后,是帝舜继位了。
  为什么独尊儒术以后,历朝历代都记载,帝尧禅让给了帝舜呢?
  首先,帝尧、帝丹朱、帝舜,这三人在山海经里,就几乎没有任何功绩。
  早期的作者,写了各种帝的各种功绩,发明这个,创造那个的,这个神异,那个神异,又是封神又是不死又是飞天又是改变自然的。
  轮到这三位帝,竟然几乎没有功绩?
  还是说,因为涉及尧舜禹,关于他们的记载在山海经里太颠覆,所以刘歆删了?
  姑且就当尧舜二帝没有功绩吧。
  据我猜测,自颛顼绝地天通后,成帝者,已经不是神话般的大功德之辈了,而是看支持谁的势力最多。
  已经不看‘天命’了,颛顼之后,天命变成了人心。
  颛顼绝地天通的行为,导致皇权高于神权,政治大于宗教,利益高于信仰。这个思想,是之后四千年下来,华夏最核心的人文思想之一,已经烙印到了骨子里。
  我过得好,真是老天开眼。我过得不好,是老天无眼。
  埃及有历史记载就有无数次祭祀把法老废掉,印度更不用说,宗教人士才是最上等人。政教合一最高的是哈里发,宗教领袖,统管世俗一切。
  但在华夏,帝王可以兼任宗教领袖,但是宗教领袖绝不可能凌驾帝王。
  谁成为帝,最符合氏族们的利益,谁就有了人心。
  禅让不至于,大抵是世袭、指定、投票三项合一。
  最早提出禅让的,大约是孔子。
  孔子夸了一辈子尧舜禹,说他们仁德,奉礼,善于用人,节俭克己,总之说了一堆美德。
  然而孔子并没有写下禅让的事……
  这就很奇怪了,孔子赞美了一辈子的尧舜禹,禅让天下于人这个最大的美德,为何不付诸于竹简上?
  当然,后人都说孔子经常讲述尧舜禅让的事,所以他大概是真的说过吧。
  但孔子没有把尧舜礼让天下,写在《春秋》、《周易》之中,可能是……不敢?
  光恢复周礼,都没人理他的政治主张,以至于颠沛流离半生了,更何况还提出禅让?
  恐怕更加不得重用了!
  为了能受到君主重用,推行儒家思想,重整礼乐,孔子除了对身边弟子说尧舜禅让以外,在竹简上,只是赞美尧舜,却从未细说尧舜的具体功绩。
  要我说,其实写了也没事,诸侯不会在意的,还能翻天不成?孔子太谨慎了。
  那么,第一个丝毫不在意诸侯看法,将尧舜禅让的事,写在著作中的是谁呢?
  墨子。
  在孔子之后,墨子的弟子,将墨子的言行,写入《墨子》著作中。
  其中《尚贤》这一篇提到:“古者舜耕于厉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看标题就知道,尚贤,这是借帝尧的事迹,表达墨子对于君主应该爱护贤才,求贤若渴的主张。
  墨子尚贤的主张,在当时是极度叛逆的,他认为不仅仅是三公这类的大官要选贤能担任,就连天子,也应该选出最贤者。
  牛逼,若不是他会守城,善于制造军事器械,这个人一生会被打压地无比凄惨。
  事必不可能无中生有,孔子挂在嘴边上,《墨子》付诸于竹简。
  难道尧真的禅让于舜?
  这个问题,也有人问过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意思就是,尧把天下让给了舜,有这事吗?
  孟子就回答了:“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翻译:住口!苍髯老贼!天子怎么能把天下让给别人!
  那人又问:“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意思就是:奇了怪了,然而舜就是得了天下啊,他不是帝尧的儿子,谁给他的?
  孟子说:“天与之。”
  翻译:天命在舜!
  这就耍流氓了,对此,孟子有一番解释:“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昔者,尧荐舜于人,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很长,大概就是说:天子能推荐合适的人,但不能直接把天下让给别人。当年尧推荐了舜,天认可了。又公布给天下万民,民众也认可了。尧死后,舜守了三年丧,避开了尧的儿子丹朱,跑到了南河之南。结果各部落首领,都不朝觐丹朱,而朝觐舜。该依法审判的事,不找丹朱审判,而找舜去评断。人人都不称赞丹朱,而称赞舜。所以说:这就是天意,于是后面舜就入主中央之国,坐上了帝位。
  哇塞,王莽原来是效仿舜啊。
  其实孟子这里,间接否定了尧禅让于舜,因为尧死后,舜守了三年孝,然后远离了尧的儿子,离开了都城,跑到了南河之南待着,估计是主动外放了自己。
  聪明人啊,避其锋芒,积蓄民心,最终登上帝位。
  孟子还算委婉,并没有直接反驳禅让说法。
  但是到了荀子,他就很刚烈了。
  《荀子》:“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
  意思很明确:你们这些人啊,总想搞个大新闻!非要说尧禅让给了舜,纯粹胡说八道!是一群浅薄之辈瞎传,一群可笑的人乱说的!
  荀子还是猛啊,直接驳斥儒家后来最根本的理论基础之一,尧禅舜。
  这个人还是很客观的,孔子一生都在宣扬三代之治,说上古多好啊,现在大道崩坏了啊。成汤、文王都是天命加身,夏桀、商纣都是不修德行,被天所抛弃啊。
  结果荀子就来了一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耿直!
  活该322篇《荀子》,被刘歆修成了32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26/124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