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俗人一枚(校对)第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845

  你这个当老公,当父亲的,如果哪怕还有那么一丁点儿羞耻心和责任心,就不会十几二十年都不给婆娘娃儿弄两套体面的新衣服而一直让他们两娘母穿人家不要了的二手货;就不会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到拖不下去,直到娃儿在老师同学的面前丢尽脸面,自尊心,自信心被人踩到脚底时才去找钱交学费;更不会一天到晚的不务正业以打牌为生!
  你还好意思?好脸面?你有这个资格去好这个脸面么?你配么?你还有脸么?
  王勃心头泛怒,嗤笑不已。现在的他可不是十六七岁的少年儿童,伪装在这具年轻皮囊下面的,却是一颗三十几岁的苍老的心!前世的王勃对他这个继父的评价原本就相当的差。当王吉昌不听自己的劝阻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强行要买摩托车出去显摆最后导致母亲的去世后,他对他的厌恶和愤恨到达了顶点!要不是念在继父对自己多年的养育之恩的那点点情分上,以及让母亲死亡的那场车祸的确是出于意外,干脆的是说就是他的车技不过关而非故意为之,他早就跟此人一刀两断,断绝父子关系了!
  当然,前世的恩怨归前世的恩怨,扯到现世来说也没多大意义,没发生的罪恶不叫罪恶。王勃告诫自己要止怒,要想米粉店顺利开张,目前来说还离不得王吉昌的配合。于是,他吸了口气,继续开始对继父的游说。
第11章
诱之以欲
  “爸,你听我说。开米粉店这个生意我真的很看好。现在,咱们是要技术有技术,要机会有机会,差的就是一两千块钱的启动资金。只要米粉店顺利开张,那就等于是开了一个一本万利的印钞机,每天都有不少的现钱可赚。爸,你不是喜欢吃卤菜吗?我给你讲,只要米粉店开张,我包你天天有卤菜吃!
  “而且不仅仅是吃点卤菜那么简单,米粉店一旦火起来,我也不夸啥子海口,冒啥子皮皮,一个月之内,我给你换辆新的自行车!半年内,咱家也要过上有电视,有冰箱,有洗衣机的日子!一年后,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咱们搬去城里住,也当那人人羡慕的城里人!”
  对于王吉昌这种好吃懒做,骄奢淫逸之人,吹其他的都是空的,也只有用物质方面的东西去诱惑了。
  果不其然,一听王勃说什么天天吃卤菜,冰箱彩电洗衣机,王吉昌便双目放光,喉头不自觉就咽了咽口水,这时一想,好像是真的有很长一段时间没买卤菜吃了。要是开米粉店真的能赚到钱,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那去找姐姐再借些钱也不是不可以。
  至于王勃口中的什么“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他是决计不敢想的。在他这个几代老农民的意识中,像姐姐和姐哥那样的城里人,那就是吃香喝辣,生活在另一个世界的上等人,人上人,高不可攀。
  “这样啊……你让我好好考虑一下……”王吉昌对于继子描绘的那一副动人的前景显然十分的意动,口气也随之有了松动。
  看到自己的话起了效果,王勃决定趁热打铁,紧接着劝道:“爸,你还考虑啥子?!现在这个社会,手快有,手慢无!咱们明天一早就骑车去那个蛋糕店,问他转租要好多钱,以便心头有个数。跟着马上就去找大姑,向她借钱。钱一拿到手,立马就去盘店。不然,万一在这过程中有其他人看到了那个位置的好处捷足先登,那可就完了。”
  这不仅是催促王吉昌的话,一想到可能的竞争对手,比如前世的那个文具店老板,王勃的心头就有些心烧火燎,恨不得现在就去找蛋糕店老板转租。因为他只记得前世的那蛋糕店在开学后的确是变成了文具店,但人家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的,他却是不知道,说不定再过一两天,两三天,人家就开始接触了呢?
  所以,他心头很急啊!
  “机会难得!咱家以后到底是吃肉还是喝汤,爸,你以后在亲戚朋友面前到底是扬眉吐气还是低声下气,机会就在这里,你可千万要抓住啊!”王勃拍着桌子,一副痛心疾首,苦口婆心的表情。
  “那……要得嘛,咱们明天就进城,先去你说的那个蛋糕店问一问价钱。我也要亲自看一下那个位置是不是有你说的那么好,然后再说其他的。”最终,王吉昌点了点头,几番心里斗争后勉强同意了明天一起去看店。
  “要得爸。那就这么说定了哈(语气助词)。妈,你明天八点喊我起来,我和爸吃了早饭就去。你们早点休息,我去看书去了。”王勃心头欢喜,朝还沉浸在未来美好生活想象中的父母打了个招呼,起身朝自己的卧室走去。
  王勃的家有四间正房,两间偏房。
  正房由两个卧室,一个堂屋——也就是城里人所谓的客厅,一个饭厅组成。两个卧室一头一尾,他和父母各住一间,堂屋和饭厅在中间。
  至于两间偏房,则建在靠近父母那间卧室的方向,与之形成一个转角,成九十度排列。
  而不论正房还是偏房,都没有进行什么装修,吊顶没有,乳胶漆没有,地板砖更没有,就是简单的将墙壁用石灰刷白,地上用水泥抹平。
  至于家里的家具,除了最基本的桌子板凳衣柜床,外加两个摇摇欲坠的写字台,就没什么其他的东西了。
  王勃回到自己的卧室后,没有像他说的那样去看书,而是拿出一张白纸,开始用钢笔在上面设计起未来的米粉店来。
  曾嫂米粉!
  这就是他准备为自家米粉店起的名字,没有任何的标新立异,十分大众化和群众化的店名。
  这里是厨房区,这里是库房区,这里用来摆桌子……王勃写写画画,不断的增添删减,勾画着带着全家人希望的蓝图。
  半个小时后,一个似模似样中规中矩的米粉店设计稿就完成了。
  然后,王勃又拿出另一张白纸,开始在上面列清单,主要有两大类:厨房工具类和原材料类。前世的王勃的在米粉上浸淫了两年,对所有的流程和工艺完全烂熟于心,所以弄起来驾轻就熟,十分的轻松。
  只用了十分钟,清单便列举完成。只要米粉店一改造好,照单子抓药,很快就能开张营业。
  完成了米粉店的装修设计稿和采购清单后,王勃将其折好,放入写字台的抽屉。
  他使用的这个写字台是他母亲当初出嫁时的陪嫁之物,至今已有十八年。而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使用,到目前也经历了十个春秋。如果生活不做任何的改变,按照前世的轨迹,这个写字台会一直使用下去,直到自家的房子被开发商推平才会被父母丢弃。
  时间是晚上九点,对他来说还早,于是,王勃从抽屉离拿出教科书,开始研究起来。
  这是他重生以来第一次看以前的教科书,语数外,理化生,大致的翻了翻,他就感到一阵头疼。
  语文和外语好说,他甚至可以完全不用管,就凭外语专业八级的底子加上三十几年的人生阅历,哪怕现在去参加高考,他也有自信可以考个不错的分数。如果再稍微花点时间复习一下,得,分数想不逆天都难!
  但理化生却让王勃头疼不已,因为大部分的公式,定理,他完全连看都看不懂了。要想恢复一定的水平,他需要从初中一年级的教科书捡起。
  “路漫漫其修远兮啊!”王勃叹了口气,摇了摇头,无奈的从故纸堆中翻出初中的理化生教材,自己给自己补起课来。
  原本按照他个人的意愿,那高二高三,那什么劳什子高考,乃至被无数人羡慕不已的大学生活,他根本就不想再去重复一遍。特别是再过两个月就要开始的高中生活,一想到一天八节课,加早晚自习总共十一节课,近十个小时的囚牢生涯,他就感到发憷,背皮子发麻,发紧!
  道理很简单,享受过自由的人是不会怀念囚徒生活的。而在王勃看来,让一个世界观,人生观已经定型,很多东西已经看透,无法被谁再轻易洗脑的三十几岁的大叔跟一群幼稚,简单的青少年坐在一起,听讲台上那些比自己年龄还小,很多方面比自己还没见识和本事的青年教师照本宣科的瞎吹一气,想想就感到可怕!
  如果学习的东西重要也就罢了,但绝大部分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所灌输的东西都是狗屎,一出社会统统不管用。与其跟着一群性,冲动的青少年像犯人一样被关在教室里浪费青春,浪费生命,他还不如从现在开始就努力赚钱,积累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
  所以,如果可能,他是一万分不愿意再去吃一次已经知道了味道的回头草的。
第12章
李桂兰和张继发
  可惜的是,无论是从现实中的任何方面来看,让他这个父母“引以为傲”的,将来很有可能要成为大学生的中考状元退学去做生意,都没那个可能!
  怎么可能嘛?什么道理?什么理由?好好的大学你不考,你要去做生意,你脑子有毛病不成?
  所以,“弃学从商”的想法尽管很诱人,但王勃只要考虑到父母和周围亲朋好友的反应,他就不得不放弃了这一“不切实际”的想法,尽管在他看来这一想法很实际,很接中国大陆的地气!因为下个世纪的中国社会就是一个物欲横流,有钱就是大爷,没钱就是孙子的社会,一个婊,子立牌坊,笑贫不笑娼的社会!至于其他的,都是他妈的假打,空得吹!
  其他人,包括王吉昌的反应他都可以不乎于,不CARE,但是母亲的感受却不能不考虑。在王勃看来,从小就听话,懂事,成绩好的自己一直是母亲的骄傲。把自己供上大学也是母亲最大的一个心愿。他不愿意让母亲失望,他准备实现母亲的期望!
  对于重生人士来说,只要不行差踏错,自己找死,金钱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满足母亲的愿望,让母亲开心,快乐就是王勃更为看重的事。
  所以,高中是“坐牢”,那也不得不坐;大学是“监外执行”,那该考的大学还得考。
  尽管多年前曾学过,曾经中考他数学考的还是满分,但光是初一的数学就花了王勃粗粗两个小时才看完。而且通过学习王勃还发现,不论是他的记忆力或者理解力,并没有因重生而有所提高。那些小说中的主角因重生而带来的学习能力突飞猛进,身体素质大幅度提高的种种神奇并未落在他的头上。王勃微微有些遗憾,但也仅仅是遗憾罢了,毕竟,跟重生比起来,什么异能都要相形见绌。
  王勃又花了一个小时看了看从初一到初三的英语,这个对他来说就几乎等于是成年人看小人书了。前面看数学他需要一行一行的精读,现在则是一目十行的浏览。因此,到晚上十二点的时候,整个初三的英语教程,从词汇到语法,到各种习语,他都滚瓜烂熟,全部印在了脑海。
  “差不多该睡觉了。”他瞟了眼书桌上的闹钟。现在的他还没什么睡意,不过考虑到明天还有正事,他也就熄灯上了床。
  ……
  距离王勃家两百米外有一个院子,叫张家院子,这里住的都是姓张的人,彼此间也沾亲带故。
  张家院子的几户张姓人家因为都在城里的农贸市场卖鸭子算得上是队上先富起来的一批人。比如,对于现在的农村家庭还不是很常见的冰箱、彩电、洗衣机,张家院子差不多家家都有。不需要烧柴,一扭开关就冒火的煤气灶也是最先由张家人带头使用。而更奢侈一些的座机从去年开始也在张家院子中普及了起来。至于他们所骑的让队上的人羡慕流口水的摩托车,对于张家人来说则差不多算得上是标配了,家家都有一辆。
  九十年代的嘉陵70,全部办下来至少要七八千个大洋。
  跟往常一样,张继发和李桂兰卖完鸭子收了摊子后就骑车朝家中赶。李桂兰骑三轮车在前面开路,而骑嘉陵70的张继发则在后面提供动力,具体的做法就是在骑摩托车的同时用一只脚蹬在三轮车的货厢上,借助腿的传导来提供动力。
  这种做法虽然能让前面骑车的人省力,从安全角度上说却是既危险又不符合交通规则。但在九十年代的三线城市,谁又把交规当回事儿呢?所以,在机动三轮开始普及的七八年前,四方满大街都能这种人力三轮和两轮摩托组合而成的“组合式机动三轮”。
  也算是老百姓无奈之下的一种智慧吧。
  到家后,两口子并未闲着。张继发继续为明天的生意忙碌,李桂兰则跑去厨房开始做一家人的晚饭。在李桂兰麻利的操持下,很快,一个回锅肉,一个虎皮青椒,一个蛋花汤就被端上了餐桌。
  “静静,你今天去新华书店买到参考书没有嘛?”吃饭时,李桂兰问张静。
  “买到了妈,买了两本,一本语法,一本真题。不过不是在新华书店买的,而是在电影院旁边的星星书店买的。一共用了十一块五。”张静一边吃饭一边回答她妈的问题。
  “星星书店?你咋个跑到星星书店去买喃?新华书店没得吗?”在李桂兰的意识中,新华书店才是最权威的。
  “勃哥给我介绍的。妈,你不晓得,星星书店好安逸哦,好多学习用的参考书,从语数外,到数理化,各种学科都有,而且每一科还有很多种,我以后还要去买。”张静的脸上露出一副大开眼界的神情。
  “勃哥?哪个勃哥?”问话的是张继发。
  “就是王伯伯家的儿子王勃,勃哥嘛!”张静有些不太高兴。
  “王勃?他咋个给你介绍喃?”
  “是这样的,今天我不是去新华书店买书嘛,骑到水泥厂的时候就碰到了进城去买东西的勃哥……”张静开始噼里啪啦,眉飞色舞的说起她和王勃一起去城里买书的事情。
  李桂兰和张继发听着女儿打机关枪一样的发言,从女儿的发言中,明显感觉那是一件很开心,甚至有些骄傲的事。两口子面面相觑,一直等张静叙述完毕,过了好一会儿,张继发才开口,吐了四个字:
  “王勃?不错!”
  “原来是王勃嗦!”李桂兰也跟着回过神来,笑着道,“我一直觉得王吉昌的儿有点傲,现在看来,好像也不傲哈(语气助词)?”
  “妈!”张静不乐意了,“勃哥才不傲!很好的一个人。人家还叫我以后在学习中遇到啥子不懂的问题,就去问他呢。”
  “啥子?他还这样说啊?”李桂兰声音抬高了八度。
  “那还有假!人家曾娘也叫我有空去他们家玩呢。妈,你不晓得,接触勃哥之前,我以为班上的邓超就是天才了,接触了之后我才发现,跟勃哥一比,邓超就是弱智,十足的书呆子一个!妈,我给你说,既然人家勃哥都邀请我了,以后我就去找他哈!”张静开始向父母“备案”,讨要“通行证”。
  李桂兰看了张继发一眼,意思是你看怎么办。
  “也可以啊!”张继发想也没想就道,他的话始终不多而且精简。
  李桂兰却有些急了,她显然想得更多一些,但在女儿面前,有些话又不好说,于是只得敷衍道:“你也不要有事没事就跑去麻烦人家,人家还要学习。还有,嘴巴要甜一点,勤喊人,要有礼貌……”李桂兰絮絮叨叨,开始教育张静为人处世的方法。
  “我晓得妈,我又不是小娃娃。”张静有些不耐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8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