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八十年代新农民(校对)第12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82/2149

  米国是当时两个超级大国之一,日本和当时还被叫南朝鲜的韩国是米国的两个殖民地,呆弯也算是米国的殖民地。
  这两个国家和地区就是米国为了封锁华国放在华国门前的三条狗。
  万峰以为是政治方面的什么文章,但是一看之下竟然是说半导体存储业务的。
  万峰立刻来了兴趣,把这片占据的正版而且字迹非常小的文章用了一个小时从头至尾地看了一遍。
  这片文章看完,万峰对当时国际上的半导体芯片方面的事情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八十年代初期是日本半导体芯片企业的高光时刻。
  英特尔、AMD等米国公司在半导体存储领域被日本人打得落花流水。
  米国企业的发展模式始终是通过风险投资为创业公司注入资金,创业公司在获得资金支持后进行科学实验和技术创新,然后推出产品获得市场,提升公司估值,最后上市,风险资本卖出股票获利退出。
  这个模式不但在当时是发展主流,甚至一直到几十年后依然如此。
  在万峰重生前华国无数的民营企业也在走这条路子。
  这种模式以市场为导向,集资快,效率高,风险小。
  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就是体量小,公司之间整合资源难。
  而当时日本人在这个领域的发展则采取了和这种市场经济截然不同的做法,就是采取了当时社会主义国家通用的做法:集中力量办大事儿。
  日本政府在七四年批准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也就是半导体芯片发展计划,日本通产省组织日立、NEC、富士通、三菱和东芝等五家公司开始全面进军半导体芯片领域。
  在一个叫垂井康福的人的整合之下,日本人开始向这个领域的王者米国硅谷发动了冲击。
  到八零年,日本公司已经取得上千件专利,大大缩小了和硅谷的技术差距。
  这个时候日本政府用贷款和税惠政策给了这些大力的支持。
  拥有充足资金支持的这些公司开始发起了饱和式的攻击。
  从八零年到八五年这五年间,日本占据了这个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米国人被甩在了身后。
  硅谷的这些高科技公司在参观了位于九州岛上的日本企业后,绝望透顶。
  一整幢大楼用于存储芯片研发,第一层楼的人员研发16KB容量,第二层楼的人员研发64KB的,第三层人员研发256KB的。
  日本这种三箭齐发的研究方式,让习惯了一只手擦屁股的硅谷企业毫无招架之力。
  而更让美国人绝望的是,日本的存储芯片不仅量大,质量还很好。
  硅谷的这些科技公司对两国的存储芯片进行质量测试,期望能找到对手的弱点,结果发现米国最高质量的存储芯片比日本最差质量的还要差。
  就是在这种环境下,硅谷这些公司一败涂地。
  85年英特尔缴械投降,宣布退出DRAM存储业务,它已经陷在破产边缘。
  如果不是IBM拉了它一把,购买了它12%的债券保证现金流,这家后期叱咤风云的企业存不存在都是两说。
  这个时候,米国人流氓的本性开始表演。
  是的,还是那个用了一万多年的借口: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
  1986年春,日本被认定只读存储器倾销;9月,《米日半导体协议》签署,日本被要求开放半导体市场,保证5年内国外公司获得20%市场份额;不久,对日本出口的3亿美元芯片征收100%惩罚性关税;否决富士通收购仙童半导体公司。
  并且指责日本企业的政策不合理,必须得改。
  按照它们的政策改。
  也就是从这次开始,在以后的二三十年里,美国动不动就威胁它的安全为借口,对那些要置它们的企业于死地的外国企业开始整治,最有名的就是法国的阿尔斯通了。
  随着《米日半导体协议》的签署,处于浪潮之巅的日本半导体芯片产业掉头滑向深渊。
  其中的DRAM受打击最大,从最高点近80%的全球市场份额跌到现在百分之六十多一点。
  那张图表所绘的就是八九年的分布图。
  此时,日本仍然占据了这个领域百分之六十多的份额,米国为百分之二十。
  韩国和呆弯各占百分之十左右。
  再往下就没了。
  万峰看到这里哈哈大笑。
  这段历史他并不是很清楚,只是大概知道八十年代日本和米国进行过芯片大战。
  现在他清楚了。
  别看八九年的时候日本企业还占据着存储芯片业高达百分之六十的份额,别看这张报纸说到这里就没有了。
  但是接下来的事情万峰知道呀!
  如果不是中星被米国掐了脖子这事儿发生再万峰重生前,万峰也不会闲着没事儿去了解电脑芯片方面的事情。
  正是这件事情让他那些日子对这一领域的很多事情的发展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
  到了一零年,日本企业在这一领域的市场份额为百分之十,米国依然是百分之二十,那剩余的百分七十哪里去了?
  是的,到韩国三星肚子里去了。
  在日本开始滑落,而米国又收不回失地的时候,三星在九十年代跑了出来,通过抱米国人大腿,通过百分之百和百分之零点七的反倾销税的差距,一举打败日本企业,成功占据了DRAM这个巨大的市场。
第1497章
找人联手
  米国对日本企业的DRAM芯片征收百分之百的反倾销税,而对三星只征百分之零点七的反倾销税。
  就是这样的差距,再加上三星掌门李健熙成功地忽悠了科林蹲政府,让日本的芯片企业彻底地滑进了深渊,让三星在九十年代末期异军突起。
  日本企业衰落的同时正是三星崛起的时候。
  万峰看着那张图表怎么不会哈哈大笑。
  八九年,日本还在滑落,美国最多能维持住百分之二十的市场,三星现在还只占这一领域百分之十的份额,其掌门人李健熙要过两年才会组建声势浩大的公关团队去忽悠科林蹲政府,才能得到米国的授权和资金技术的支持。
  而三星真正的崛起也是在二零零年以后了。
  这里有十多年的空窗期。
  万峰认为这是上天给他的华光一个最好的机会。
  原来他对顾红忠要研究芯片顾虑重重,现在他觉得自己应该解放思想了。
  华光应该趁这个机会奋起直追。
  就算华光不能在一领域做到后来的三星那样制霸天下,但三星还想像上一世那样一统天下也是想都别想。
  大不了双方平分秋色,那样对华国半导体来说就是巨大的胜利了。
  勤劳聪明的华国人若是举一反三,在这里领域里再延伸到其它领域呢?
  英特尔是不是也要看着华国的眼色。
  如果将来能和英特尔也做到平分天下,那就赚大了,以后也就不会出现华国企业动不动就被卡脖子这样的事情。
  你特么从我手里赚走了不合理的高额利润,还动不动就掐我脖子,世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万峰觉得应该让米国人滚的远远的。
  思想有多远就要让他们滚多远。
  但单依靠华光现在的实力,要想在这一领域做出成绩,有点痴心妄想了,这必须得有国家队的支持。
  单凭他们自己根本实现不了。
  于是,万峰则缠着诸国雄提自己的无理要求。
  “姥爷!我企业迫切的需要和国内的一些半导体顶尖行业进行交流和合作,这个线你必须给我联系联系。”
  诸国雄皱眉:“我到哪里去给你找半导体单位?”
  其实在五六十年代华国在半导体方面并不比世界落后多少,也有一批耳熟能详的专家。
  比如谢喜德,林兰英、黄坤等。
  华国第一部半导体方面的书籍《半导体物理学》就是谢喜德和黄坤合著的。
  就算在十年期间,华国也没有放松对半导体的研究,这期间北晶878厂,尚海无线电19厂,永川半导体所(24所前身)相继成立。
  这里还有成立于五三年的,北晶电子管厂,后来就是大名鼎鼎的京东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82/21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