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运动员(校对)第3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1/563

  耀眼的闪光灯缠在夕阳的余晖下,三个人都是一脸的笑容。但是人群当中,却有一些人不是滋味,比如那几位澳大利亚的记者。
  “哼,不就是一个杆位么!这只是排位赛而已,这还不是正赛。第一名发车最后连一分都拿不到情况,在一级方程式中也是经常发生的!”那名“有权表达看法”的记者冷哼着说的。
  “说的没错!”他的另一名同行对他表示了支持:“排位赛只需要跑好一圈就够了,而正赛可是要跑五十多圈的!一圈跑的好,不代表五十多圈都能跑好!别看张冠明天为杆位发车,但说不定他明天真的连一个积分都拿不到。”
  ……
  三至五月的墨尔本气候非常一宜人,南半球正好是秋日,阳光明媚带不冷不热,晚上海边的微风也并不会让人觉得寒冷。
  不过张冠却没有心情欣赏墨尔本的夜景,此时他正和中国力量的策略团队,商讨明天比赛的策略。
  “我们两辆赛车都是加的中等油量,这使得我们可以比较从容的安排策略,所以我们明天可以选择两次进站的策略,也可以选择三次进站的策略?一次进站就不用考虑了,我们的油撑不住那么久。”技术总监詹德尔开口说道。
  “从测试的情况看,今年的超软胎磨损的太快了,大概只能支撑十二三圈,而且规则上我们必须要用到两种轮胎才行,所以如果两次进站的话,最好是两次中性胎加一次超软胎的选择。而如果是三次进站的话,我们可以用两次中性胎加两次超软胎。”罗斯·布朗说着转头问道:“我们现在轮胎情况怎么样?”
  “我们还有一套全新的中性胎和一套全新的超软胎,另外还有一套磨损幅度很轻的中性胎和一套磨损幅度很轻的超软胎,都是排位赛中使用过的。除此之外还有一套旧的超软胎可以更换,余下的两套中性胎和一套超软胎,在练习中磨损的比较厉害,已经不能用了。”詹德尔开口说。
  “轮胎够用。”罗斯·布朗望向张冠和巴里切罗:“你们觉得我们选择哪种战术?两次进站还是三次进站?”
  “还是两次进站吧!三次进站太冒险了。如果明天的比赛有触发安全车的话,我们或许可以找到更合适的进站时机。毕竟今年的规则又改了,安全车出动的话,是可以进站的。”张冠开口说道。
  “我觉得两次进站也是更保险一些。我想绝大多数车手都会选择两次进站的。”巴里切罗也从旁说。
  “这可是今年的一站比赛,各个车队可都想得到一个开门红,即便是拿不到分数,但至少也是希望完赛的。我可不希望在明天的比赛中看到安全车的出动。”罗斯·布朗摊开双手,接着说道:“还有一点,我要提醒你们,法拉利虽然在你们身后,但是你们一定要留意他们。他们的赛车是载有动能回收系统的,也就是说他们的起步会更快。”
  “除了法拉利还有谁也带了动能回收系统?”张冠开口问道。
  “目前我们从官方获得的数据是,法拉利、迈凯伦、雷诺以及宝马索伯的海菲尔德,他们的赛车将会搭载动能回收系统。这些人中法拉利的两台赛车分别是在第7和第9发车,宝马索伯的海菲尔德在第11发车,雷诺在第12和第17发车,迈凯伦的两辆赛车则是在第14和第15发车。也就是说真正会对我们造成威胁的,只有法拉利的两台赛车,特别是第七位的马萨。”罗斯·布朗开口介绍道。
  “都是厂商车队啊!看起来我们这些独立车队的研发进度都差不多,对动能回收系统的研发还没有到厂商车队那种程度。”张冠开口说。
  “动能回收系统是这个赛季刚刚开始使用的,目前这个技术还不成熟,贸然使用的话或许会影响到我们赛车的整体性。不过我们的实验也在进行中,我争取让你们在下半年,用上这个动能回收系统吧!”罗斯·布朗开口说道。
第244章
发车
  动能回收系统,英文名称简写为KERS。
  这套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将车身制动能量储存起来,并且在加速过程中将其作为辅助动力释放利用。而用在一级方程式的赛车中,这套系统实际上就是将赛车刹车时候的那一步能量转化为电能储存在电池里,能量储满之后使用,可以在大约6.5秒的时间里为赛车提供额外的大约80匹的马力。
  这个数字对于一般人来说都比较的抽向,举一个更具体化的例子,赛车到了直道肯定会全力的加速,我们假设赛车在直道上的最高速度可能够达到300公里每小时,而有这额外的80匹动力,最高速度就能达到320公里每小时,也就是多了20公里的速度。
  当然这20公里的速度只能体现在最高尾速,毕竟这额外的80匹马力只有6.5秒的时间,而且加速也还需要一个时间过程。
  一级方程式的比赛中,一圈里面也就只有在直道才能用得上这个系统,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这80匹的马力却是非常有用处。比如直道超车的时候,额外的这80匹可以起到决定性的效果;又比如在起跑发车的时候,额外的80匹马力大约可以让赛车获得十米的优势。
  2009赛季被誉为是近几年一级方程式规则改动最大的一个赛季,这个赛季重新启用了光头胎,重新对尾翼的高度和宽度进行了定义,取消了赛季中测试,限制了风洞测试,同时也启用了动能回收系统。
  只不过目前来说,这项技术运动到一级方程式的赛车上还并不成熟。即便是自己可以生产发动机的厂商车队,也还是处于试验阶段,毕竞赛车发动机这东西属于精密机械,从设计到实验到生产全都有严格的把控,突然要加上一个动能回收系统装置,肯定不是说加就能加的。
  目前为止法拉利等几支厂商车队虽然拿出了动能回收系统,但并不是最终的成品,这套系统还很不稳定,而独立车队没有自己生产赛车引擎的能力,动能回收系统的研发进度就要慢的许多。甚至红牛车队的设计大师纽维公开表示,不愿意使用动能回收系统。
  动能回收系统装置的整套重量要达到五十公斤,特别是那一枚储存能量的电池是很重的。一辆一级方程式赛车加车手的重量差不多在610公斤左右,一下子多了五十公斤等于多了十二分之一的重量,对圈速至少会造成0.3秒的影响。未来随着材料技术的进步,动能回收系统组件的重量降低到三十公斤以下,这才逐渐被车队所接受。
  当然以上只是理论上的叙述,实际上一级方程式的赛车材料是很轻的,即便是地盘也是使用碳纤维,所以维修区经常看到一个人就能扛着一个赛车前鼻翼或是尾翼飞奔。
  F1规则要求赛车加车手的重量必须要达到600公斤以上,在现代材料科技下,所有的赛车都达不到这个重量,因此赛车都需要加上一定的重物来配重,而动能回收系统装置恰好可以抵消一些配重,所以安装动能回收系统对赛车速度的影响并没有理论上的那么大。
  车队不愿意使用动能回收系统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重量,除了技术不成熟之外,更主要的是会改变赛车的空气动力学布局。虽然动能回收系统组件是安装在赛车内部,对赛车外形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却影响了整个赛车的配重体系,比如原本的配重在前面,现在放到了后面,赛车的整个空气动力布局就受到了影响,这意味着数据需要重新进行计算,重新进行风洞试验,重新进行赛车的测试。可新赛季中偏偏取消了赛季中测试和限制了风洞试验,所以对于车队来说,我宁愿不用动能回收系统这东西,不要这额外的80匹马力,也不要改变赛车的空气动力学布局。
  ……
  3月29日,2009年度一级方程式锦标赛的首站比赛在阿尔伯特公园赛道拉开了帷幕。
  比赛还没有开始,去年一级方程式的卫冕冠军就因为更换了变速箱遭到了处罚,从第18位发车。而排位赛表现抢眼的丰田赛车,由于使用了可变尾翼也遭到了处罚,他们不得不重新调整赛车的零部件,然后从维修站起步。维修站是有限速的,维修站起步肯定要比赛道起步慢,这也就说明他们会在最后两名起步。
  赛车被推上了跑道,记者们顿时蜂拥而来,他们不会放过这个在赛前和赛车近距离接触的最后机会。
  而车队之间更关注的是对手们使用的是什么轮胎,他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轮胎来判断对手将会使用的是什么策略。
  两台法拉利的赛车取下了轮胎的保温罩,轮胎上绿色的那条线说明法拉利使用的是偏软一款的轮胎。
  “法拉利使用的是超软胎,他们果然是要冲发车了。”罗斯·布朗的声音在耳机中响起,他顿了顿,接着说道:“目前赛道温度是31摄氏度,空气温度是21摄氏度,天气晴朗,看起来今天是不会下雨了。这个温度很适合中性胎的发挥,不过超软胎也会多坚持好几圈。我这边看到安全车已经走出了维修区,暖胎圈快要开始了,祝你好运……”
  安全车从维修通道中走出,它将带领着所有赛车跑过一圈的暖胎圈。
  暖胎圈结束后,所有赛车回到了起跑点,前方悬挂着的红灯也在此时亮起。
  这是发车的信号,一共五盏红灯,会依次亮起,当五盏红灯全部熄灭的时候,比赛也随之开始。
  “这是张冠的第一次正赛发车,他会不会紧张的望了踩油门呢?然后被其他的赛车超越!又说不定他会在发车中撞车,直接退出比赛?”那名“表达个人看法”的记者心中不断的诅咒着张冠。
  观众席上已经安静下来,所有的人静气凝神,注视着赛道上,等待着发车的那一刻。
  终于,五盏红灯全部熄灭,引擎的轰鸣声响彻起来,不少赛车后面都出现了一缕浓烟,这是汽油燃烧不彻底的表现,在起步的时候很常见。
  “张冠!发车很顺利!没有失误!守住了第一!”
第245章
一圈慢一秒
  张冠本来就在第一名发车,理论上说他在发车的时候只要不出现什么失误,就可以站稳第一的位置。特别是顺利的跑过第一个弯道的时候,第一的位置已经比较的稳固了。
  罗斯·布朗长出一口气,张冠毕竟是第一次参加比赛,所以罗斯·布朗很担心张冠的发车,而目前看起来张冠发车很顺利,走的线路也很棒,守住第一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但罗斯·布朗很快又皱起了眉头,因为巴里切罗的发车出现了失误。他的起步非常缓慢,进入第一个弯道的时候,接连被身后的红牛、宝马和法拉利所超越。
  “档位明显加慢了!”罗斯·布朗无奈的摇了摇头,这种失误大多数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所造成的,这对一名在一级方程式中奋战了接近二十年的老车手来说算是非常低级的失误。
  这是今年的第一场比赛,更是这支新车队的第一场比赛,即便是巴里切罗这种老将,也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出现了本不该有的失误。
  法拉利的动能回收系统果然让他们在起步的时候获得了优势。原本排在第七和第九的两台法拉利,分别冲到了第四和第五的位置。
  起跑后的第一个弯道是最重要的一个弯道,绝大多数的起跑事故都发生在这第一个弯道里,赛车为了抢第一个弯发生碰撞是常有的时候,有的时候起跑的第一个弯没有发生事故,反倒是成了新鲜事。
  而今天,在起跑后的第一个弯果然就发生了事故。澳大利亚本土车手红牛车队的韦伯撞坏了前定风翼、宝马索伯的海菲尔德后胎踩到了碎片爆胎了,紧接着又撞到了印度力量车队的苏蒂尔,这些车都要回到维修站更换部件。而最惨的是迈凯伦的科瓦莱宁,他赛车的前部龙骨结构被撞坏了,这使得他直接退出了比赛。
  这仅仅是第一个弯道,二十辆赛车就被淘汰掉一辆,而维修站中还有一大批车等着换定风翼换鼻椎换轮胎……
  作为领先者,张冠感觉到了排在第一名的好处,前面是空旷的赛道,没有一辆赛车,他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跑。
  赛车运动中,一名车手不用去追前面的车,不用担心自己被其他赛车所干扰,全程按照自己的节奏来比赛,显然是最幸福的事情。
  不过在张冠身后,却有一个人一直想要对张冠发动进攻,那就是红牛车队的维特尔。
  维特尔是德国人,同时也是舒马赫钦点的接班人,而他的履历也和舒马赫十分的类似,年幼的时候就表现出了过人的赛车天赋,在低级方程式中获得了好的成绩,被一级方程式的车队看重,先从小车队开始,然后通过自己的优秀表现进入到了大车队。然后刷新了一个又一个的纪录,比如参加正式比赛的最年轻车手、获得积分最年轻的车手、最年的杆位获得者、最年轻的分站赛冠军等等,未来的维特尔更是在2010年到2013年获得了一级方程式的四连冠,这一点也仅次于车王舒马赫的五连冠。
  2009年的维特尔虽然还没有获得过世界冠军,但他的技术绝对是顶尖的,而他所驾驶的红牛RB5赛车,也是设计大师纽维的力作,虽然没有双层扩散器,也没有动能回收系统,使用的也是雷诺的引擎,但却可以纯靠优秀的空气动力学,成为超越法拉利的存在。
  现在的维特尔排在张冠的身后,而他的目标,显然是要超过张冠,处在第一的位置。
  维特尔的驾驶风格很向舒马赫,技术优秀、沉稳老练、沉定自若、恰到好处的弯道技巧,他的超车不是那种霸道型的超越,他更喜欢在对手身后不断的给对手施加压力,逼迫对手犯错误,然后抓住对手的失误,完成超越。
  所以此时的维特尔就好像是一头躲在暗处的狼,他一直盯在张冠的身后,盯住自己的猎物,想要给张冠造成致命一击。
  “我现在的任务就是不断的给张冠施加压力,逼迫他出现失误,只要能够抓住他的一次失误,就可以超越过去,拿到第一名!这是张冠参加的第一场一级方程式赛车的比赛,哦,不!应该说是第一场赛车比赛!他肯会非常紧张的。我当年好像也是很紧张的。”维特尔脑海中不由的浮现出自己第一次参加一级方程式赛车比赛的那紧张情形。
  维特尔一边想着,一边紧紧地跟在张冠身后,此时他们已经进入到了的第三圈,经过二号弯后一路加速,拐过3号弯,然后通过了弧度稍微大一些4号弯,再次进入到了短暂的直道当中。
  “咦?我们之间的距离好像变大了?”维特尔愣神之间,两辆车又相继通过了五号弯,然后过了1号测速点。
  转播的字幕上出现了赛车之间相差的秒数,张冠和维特尔之间有着1.225秒的差距,这在第三圈算是一个比较正常的数字。以一级方程式赛车的速度,1.225也算是可以发动超越的范围之内,而差距在1秒以内的话,对后车来说就算是一个比较棒的攻击范围了。
  6、7、8这三个弯道都是高速弯,随后9号弯和10号弯差不多是一个100度的弯角,随后加速到11号弯的时候,会遇到第二个测速点。
  转播字幕上再次出现了赛车之间相差的速度,张冠和维特尔之间的差距变成了1.557秒。
  赛车开始加速,13、14、15、16这四个都是接近于直角的弯道,不过互相之间离得比较远,基本上是大脚油门后马上减速,然后再大脚油门再减速。当过了16号弯以后,就可以全油门冲过终点。而终点正是第三个测速点。
  此时,张冠和维特尔之间的差距变成了1.858秒。
  “我怎么觉得我和张冠之间的差距拉大了不少?”维特尔目测了一下和前方张冠之间的距离,他已经察觉到了这一点。
  弯道中或是短的直道中,赛车因为要过弯减速,车手对于赛车之间的距离敏感度要低一些,但是一旦到了直道,赛车速度提起来,互相之间的距离拉大,这时候车手就能够比较直观的感觉到差距。
  “难道我要比张冠慢不少么?”维特尔想到这里,按下了无线电按钮,冲着话筒问道:“我上一圈比张冠慢了多少?”
  红牛的指挥中心,纽维看着屏幕上的数字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开口说道:“上一圈,我们慢了超过1.105秒……”
  “什么?一圈?我比张冠慢了一秒!”维特尔顿时惊叫起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1/56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