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钉子户(校对)第3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1/581

  “是什么?”
  “良币同样驱逐劣币!”
  张恪嘴角挂着得意的笑容,在后世,同样存在良币驱逐劣币的规律,就比如在后世的国际市场上,投资者往往会选择美元规避风险,原因就是美元足够坚挺,背后支撑的国力强悍,美元就成为良币,大行其道。
  在设计废两改元的时候,对内用劣币驱逐良币,对外就用上了良币驱逐劣币。
  张恪规定,凡是前来贸易的蒙古商人,必须缴纳一成税金,而且只收银元,若是缴纳白银,则需要支付火耗!
  没错,就是火耗,老子把白银变成精美的银元,一样要花费功夫,必须给老子交钱。明明铸造银元是大赚特赚的,还要多要钱,就是这么任性!就是这么嚣张!
  蒙古人当然也可以不答应,但是就别想来大明做生意了,什么茶叶,丝绸,瓷器,呢绒,都别想要了。蒙古人有别的选择吗,他们只能乖乖接受银元,接受张恪的剥削,这就是货币霸权的厉害!
  而且张恪还颁布了一个更缺德的规定,一年之内,蒙古人拿着白银兑换银元不收费用,日后兑换要加百分之五的税。
  邓文通听张恪说到这里,眼珠子都差点掉下来了。
  “二弟,你也太狠了吧,赶快和我说实话,鞑子是不是乖乖捧着银子上门?”
第319章
掏空鞑子
  “姐夫果然厉害,猜的一点都不错。这几日就有好几位鞑子台吉捧着银子前来。”
  邓文通钦佩地说道:“我这点本事比起二弟的神鬼莫测,实在是差得太远了。以往都是鞑子抢咱们的银子,如今鞑子捧着银子送上门,沧海桑田,真是不胜唏嘘啊!二弟,你算过没有,能够赚到多少银子?”
  “这个还在计算,不过这几天来的几位台吉换了十万两,我们就赚了三万两,草原的王公贵族手里至少有千万两的白银吧,如果都能拿出来兑换,光是铸币这一块就能拿到三百万两!”
  “天哪!怎么会这么多?”
  “姐夫,这还是小头儿,最重要的是银元大行其道,草原的贸易就彻底落到了我们手中,每年光是商税就能有一两百万两。再有鞑子手里弄了一堆银元,他们懂得怎么理财吗?显然没有这个本事,随之而来,咱们的钱庄银行都进入了草原。只要鞑子在银行开户,把银元存在其中,他们就落到了我们的掌心,谁敢不听话,把账号冻结,贸易停止,那些喜好享乐的台吉多半就要乖乖俯首称臣!”
  “妙,真是太妙了!”
  邓文通抚掌大笑,格外喜悦:“万万没有想到,区区银元竟然能打赢战争,实在是不可思议。”
  “姐夫,人们常说钱通神路,只要控制了金脉,就掌控了一切!就是世上的王者!”
  张恪狂妄的宣誓对邓文通实在是触动太大了,金融的魅力无可阻挡,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沦进去。邓文通就此沉迷其中,前半辈子耻谈经济的书生竟然变成了金融奇才,一手推动老大帝国前进的理财名臣……
  后话暂时不说,辽东的废两改元是如火如荼的进行。
  第一批投放市场十万银元,很快就成为市面上最主要的货币。银元铸造精美,加上交易简易方便。深受老百姓欢迎。
  尤其是商人,他们天天和钱打交道,自然看出了银元的优势,虽然明知银元比银子更便宜,可是也不得不使用。
  由最初的排斥,到接受,再到喜爱推崇,很快辽东的地面上,谁要是还用银子交易,就会被人耻笑。
  试想一边随手扔出去几块银元。就把账结了。
  你这边还要把银子放在天平称重,不时用剪子剪下去一块,好半天弄平衡了,才算交易成功。而且手里剩下的都是一堆不成形状的碎银子,比起银元,卖相差太多了。
  渐渐的一些地主大族也接受了银元,疯狂地喜爱上,他们这一出手可不打紧,大量的银元被兑换走。这些人家财万贯。不忙着交易,竟然把银元收藏起来。
  市面上的银元减少,顿时银元的价格就涨了起来,甚至出现了黑市。有人用105两兑换100银元。大肆地收购,胃口越来越大,简直就是无底黑洞,吞噬着一切能看到的银元。
  还有人专门干这个生意。把银元贩卖到关内。
  内地的豪商数量何其之多,贩卖过去的银元瞬间消失,简直就像是一股狂潮。席卷北半个中国,银元成了最热门的话题。甚至有些地方还出现了仿造的假银元,鱼目混珠,真假难辨。
  ……
  市面上原本充裕的银元一下子几乎枯竭起来,习惯了银元交易的百姓哪里愿意走回头路,商人更是怨声载道,希望朝廷能打击倒卖银元的行为。
  可是有些东西越是打压,就越是严重,原本倒卖还只是个别商人,现在可好,每个到辽东的商人都把银元当成了特产,无论如何,都要弄到一点。
  自从春耕结束,入夏以来,银元的价格一日三涨,几乎炒上了天。一方面是大肆倒卖走私,一方面是市场饥渴难耐,货币危机竟然以这种方式爆发了!
  就连辽东经略王在晋和巡抚王化贞都坐不住了,谁惹的麻烦找谁,他们一起到了义州。
  张恪在营州大战之后,就告病修养,明面上把所有事务都推给了部下。这也是张恪的守拙之术,毕竟枪打出头鸟,就算有金刚不坏之身,也受不了言官无休止的纠缠,天天鸡蛋里挑骨头。索性就把事情都交出去,正好显得自己恬静淡然,不在乎名利。
  当然真正重要的事情张恪一点不会含糊,银元的事情张恪每天都要听取报告,甚至亲自跑到市面上察看。
  王在晋和王化贞前来,张恪一点都不意外。
  “部堂和中丞大人请坐,来人,赶快奉茶!”
  手下人急忙倒上了茶水,王在晋品了一口,笑道:“这是极品的明前吧,想不到永贞还懂得品茶?”
  “部堂大人,我哪里懂啊!不过是招待贵客才拿出来,我平时更喜欢和蜂蜜水,有甜的谁吃苦的!”
  “哈哈哈,到底是年轻人啊!”王在晋哈哈大笑起来:“没有苦哪有甜,苦尽甘来那才是真正的甜。”
  张恪挠挠头,笑道:“部堂教训的是,难怪我喝过蜜水之后,总觉得嘴里发酸呢!”
  “行了,你们两位真有闲心!”王化贞毫不客气地说:“还是赶快想想怎么救市吧,永贞,你总不能让银元崩溃吧?”
  张恪看着焦急无比的王化贞,微微一笑:“世伯少安毋躁,市面上缺少银元,我们铸造就是了。”
  “说得轻巧!”王化贞道:“铸银元需要银子,需要工匠,需要作坊。看市面的样子,再有二三十万银元都不够用,你可能瞬间变出这么多的银元?”
  王在晋也放下了茶杯,苦笑道:“永贞,春天的时候,银元运行的挺好,怎么入夏就乱了,老夫实在是不解。”
  “部堂,其实说白了也没什么,春天的时候持有银元的都是普通百姓和商人,他们拿到了银元,立刻消费了。而世家大族,还有内地的豪商,他们看出了银元的价值,就疯狂囤积,僧多粥少,就成了眼前的局面!”
  “可恶!”王化贞气得狠狠一拍桌子,痛骂道:“这帮东西,当初提议废两改元的时候,全都反对。结果辽东暂行起来,他们又来挖墙脚,实在是可杀不可留!”
  王化贞对王在晋说道:“部堂大人,依我看该行霹雳手段,谁再敢囤积居奇,立刻法办,严重者就地砍了。反正我们有王命旗牌,杀几个奸商,如同杀鸡!”
  “恐怕不妥吧,人命关天,还是听听永贞有什么好办法吧。”王在晋笑着看向了张恪。
  张恪此时满脸含笑,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
  “春耕的时候,我就向魏公公讨了一批铸造铜钱的工匠,他们如今都会铸银元了。”
  “那还等着什么?为什么不铸?”王化贞吃惊问道。
  “世伯,自然是等着白银了。”
  “如今等到了?”
  “差不多吧,如今银行钱库里差不多有三百多万两白银,随时一声令下,马上大批的银元就能铸造出来。”
  此话一出,就连老成持重的王在晋都差点喷了一口老血。
  “永贞,你别开玩笑,老夫还琢磨着把军饷给你铸造银元呢,你到底从哪弄来的三百多万两银子?”
  张恪笑着向西指了指,说道:“自然是蒙古人乖乖送来的了!”
  自从察觉到银元危机之后,张恪马上推行了一套新的玩法,他立刻知会蒙古各部,在银行预存白银,秋后兑换银元,能返还百分之三的利息。而且再和大明交易时,还能得到优惠。
  虽然不知道玩得什么把戏,可是草原诸部还是沸腾了,他们还犹豫着要不要拿着白银兑换银元呢,现在一听居然有优惠,百分之三,一百万就是三万,也不算少了。
  立刻大量蒙古台吉把银子双手奉上,美滋滋换了一张存单。就连林丹汗都大老远换了五十万两,等着秋天享受利息和优惠。
  “永贞,你小子也太狠了!市面上二分利息都借不到银子,你竟然用百分之三的利息,从蒙古人手里弄来三百万两!老夫,实在是无话可说!”王在晋笑道:“我看,怕是鞑子的钱库都被你掏空了!”
第320章
银弹攻势
  王在晋在地方干过,又当过户部、兵部、工部侍郎,同时兼任三部,在明朝历史上都极为罕见。
  户部管理财政,兵部管理军队,工部负责工程,他一人领三部,主管辽东军需,可见是个全才人物。正因为经验丰富,能力过人,能被王在晋看在眼里的人不多。
  可是一个废两改元,彻底让王在晋见识了张恪打仗之外的本事。尤其是老头子多少日夜,百思不得其解。以往蒙古人频频入寇,勒索无度。明朝答应互市,安抚赏赐之后,又反复无常,狠咬明朝几口。
  而张恪所作所为,侵占草原土地,大肆屯田,更是逼着蒙古人送银子,偏偏蒙古人就对他百依百顺,连个屁都不敢放。
  要说是义州兵战力强大,可是满打满算,张恪手上的人马不过一两万人,蒙古人要是存心死拼,张恪还真没有办法。
  酒席前,王在晋喝了几杯酒,老脸发红,就笑着问道:“永贞,老夫是一肚子的疑问,不知道你能不能给我解惑?”
  “请部堂直言,我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张恪笑道。
  王在晋想了想,笑道:“永贞,咱们先从银元说起,这银元明明只有七成银子,可是为何还有无数人趋之若鹜,难道他们都不清楚吗?”
  不光是王在晋,王化贞同样瞪圆了眼睛,好奇地盯着张恪,他们实在是不明白,银元的魅力究竟在哪里!
  “呵呵,部堂大人,您以为银子究竟有什么用呢?”
  “这个,银子用处太多了,往大了说,朝廷的军需粮饷,百官俸禄。赈济灾害,往小了说,家里头的柴米油盐,笔墨纸砚,样样都离不开银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1/58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