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人(校对)第1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5/391

  现在的陈强,正是缺比赛经费的时候,突然间有了两根“大黄鱼”,实实在在的金子,这诱惑实在是太大了!大到陈强都没有办法拒绝。
  直到吴友元离开,陈强依据是有些不敢相信,那个只见过两面的吴友元,会给自己送来两根金条。
  陈强不由得想起了吴友元刚刚所说的话:
  “我们应该去让那些洋人看看,我们中国人不比他们差,我们不是东亚病夫!”
  下一秒,陈强颇为感慨的轻叹一口气,这样一个捞偏门的赌徒、一个骗人的老千,也怀揣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也是希望中国人可以争一口气!
  那么其他四万万的同胞呢?
  那四万万的同胞肯定也不希望被外国人称作是“东亚病夫”,他们也想可以争一口气!
  “奥运会,我必须要赢,我要给中国人争一口气!我们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
  陈强不由得看了看那两根“大黄鱼”,放在手里,挺沉的。
  陈强突然发现,有了这两根今天,自己的参加洛杉矶奥运会的经费,好像凑足了!
  “两年前救了吴友元一命,今天他帮我凑足了参加奥运会的经费,我这算不算是好人有好报呢?”
第一一六章
新的征程
  黄金是硬通货,有句话叫“盛世古董乱世金”,在动乱的时期,黄金永远都是最好的财产储蓄。
  当时的金条,也被俗称为“黄鱼”,一直是民间最坚挺,也是最被认可的等价物。制作的黄鱼的原料是由美国进口的金砖,由当时的国民政府中央造币厂进行切割后,使用半自动金条压轧机制成不同重量的金条。
  金条以“两”为基本重量单位,通常来说,金条分为三种,分别为十两,五两和一两。当然也有半量等其他规格。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一般将一两重的金条称之为小黄鱼,10两重的自然是大黄鱼了。中央造币厂制的金条上,会压有中央造币厂、日期等字样。
  不过民国实行的是“一斤十六两”,也就是说一两的“小黄鱼”,实际上重量不是50克,而是31.25克,10两重的“大黄鱼”,实际重量则是312.5克。
  31.25克的“小黄鱼”,大小也就是和指甲大小盖差不多,而“大黄鱼”,大体上也跟一根士力架差不多大。后世电视剧里那些又长又粗的金条,基本上是骗人的,至于那种一麻袋装几十根金砖扛着就走的,也是不可能的。以黄金的质量,一块金砖拿着都费劲,一麻袋根本就扛不动。
  按当时美元的含金量计算的话,一盎司黄金大约能兑换35美元。在金衡制下,1盎司等于是31.103克,所以1盎司的黄金比一根“小黄鱼”要略微轻一点点,只相差0.15克。当时的一根“小黄鱼”也可以看做是一盎司黄金,值35美元。
  这么算起来的话,一根“大黄鱼”就相当于是350美元,吴友元送给陈强的这两根金条,便值钱700美元!
  而按照1932年的美元兑换银元汇率,一美元大概能兑换2.84银元,700美元在黑市上至少能换2000银元。美元要比银元坚挺,兑换的时候也会有溢价。
  陈强本来还剩下1900大洋的资金缺口,如今有了这两根“大黄鱼”,资金缺口瞬间没有了。
  现在陈强已经凑足了6000大洋,有了这笔经费,去美国参加奥运会,应该是绰绰有余。
  接下来,陈强也不用去杭州和广州了,他决定暂时先行返回天津,进行最后的赛前准备。
  第二天,陈强便前往电报局,将这一个好消息告诉了张伯苓。
  ……
  日本体育协会。
  中野健次郎脚步匆匆的走进了岸清一的办公室。
  “会长,这是驻天津总领事馆发来的电报,陈强已经返回天津了。”中野健次郎将电报呈给了岸清一。
  岸清一翻了翻做上的日历本,看了看日期,才开口说道:“算算时间的话,陈强应该是直接从上海返回的天津,他没有去其他城市进行募捐。看来他已经意识到,募捐是不可能的凑足赴美参赛的经费了,所以放弃了这种方法!”
  在数日前,岸清一便得知,陈强在南京的募款非常不顺利,连续跑了好几个大学,愿意捐款者却寥寥无几。
  当时岸清一还在感叹,这一次所发动的舆论战非常有效果,去宣扬一下“奥运无用”的理论,中国人竟然就信了。
  “真是一个愚昧的民族,每个人都只会顾着眼前的利益,却不懂得荣誉意义!他们一定会说,荣誉又不能当饭吃,要来又有何用?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如果人活着没有目标,没有信仰,只是为了吃饱肚子的话,那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只看着现在,而不着眼于未来,又怎么会伟大!”岸清一开口说道。
  “会长,接下来我们还要关注陈强么?”中野健次郎开口问道。
  “陈强是世界顶尖的运动员,但是一个不能够参加奥运会的‘世界顶尖运动员’,又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岸清一笑着说道。
  中野健次郎点了点头:“会长说的是,如果我是陈强的话,现在应该会非常失望吧!中国的政府不给他拨付参赛的资金,去民间募捐的话,中国的老百姓也不会支持他。他所做的事情,他所付出的努力,在其他人的眼中,全都是没有意义的事情。真的是太可悲了……”
  ……
  岸清一显然是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他怎么也想不到,会有一个民国赌王,直接给了陈强两根金条,使得陈强不用再继续募捐,可以提前返回天津为比赛做准备。
  这一次的洛杉矶奥运会,陈强报名了五个项目,分别是短跑的100米、200米、400米、跳远和三级跳远,数量虽然是有些多,但是也并不算夸张。毕竟这个时代的运动员身兼多能是经常的事情,一些十项全能运动员,除了报名十项全能之外,也都会额外多报名两个自己所擅长的项目。
  美国传奇田径运动员杰西·欧文斯,在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上就同时报名了四个项目,而且四个项目都获得了奥运会的金牌。
  在三个短跑项目上,陈强曾经展示过自己的实力,而在跳远和三级跳远这两个项目上,陈强是从来没有在比赛中亮过相的,若是放在后世,一个运动员练某个项目的比赛都没有参加过,就要去参加这个项目的奥运会比赛,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但是在三十年代,奥运会的参赛也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杠杠,也不存在什么奥运A标B标,只要是报名,基本上都会被允许参赛。
  而且这个时代的奥运会比赛,报名以后并没有来参赛的情况大有人在,有些冷门的比赛的项目,可能只是勉强凑足最低的参赛人数。所以每一个真正站上奥运会赛场的运动员都是很珍贵的,如果某一个运动员想要多尝试几个比赛项目,给比赛多提供一些人气,主办方绝对不会阻拦,反而会给予方便。
  所以陈强即便没有参加过跳远和三级跳远的比赛,也不影响他参加奥运会的跳远和三级跳远项目。
  陈强返回天津以后,将这次募捐的经历,以及吴友元捐赠两根金条的事情告诉了张伯苓。
  张伯苓也是大感意外,他没想到陈强最终会用这么戏剧化的方式,募集到了足够的参赛经费。
  事实上这些天,张伯苓也在帮助陈强募集善款,而募集善款的过程也和陈强所料的差不多,非常的不顺利,愿意支持陈强赴美参赛的人并不多,即便是掏钱的老板,也是给张伯苓一些面子,象征性的给一点。
  捐款盖学校的话,那些有钱人还是很有热情的,但是捐钱给运动员出国比赛,大家就都不乐意了,张伯苓在募捐的过程中也是屡屡碰壁,软钉子吃了不少。
  后来又有很多文人学者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宣扬“奥运无用论”,呼吁大家不要给陈强捐钱,而是应该将钱都捐给灾区或者军队。舆论这么一带节奏,张伯苓的募捐工作就变得更加困难了,甚至有一些人说张伯苓是公私不分,只关心自己的学生能不能去美国参赛,而枉顾国家的安危。
  张伯苓身正不怕影子斜,他虽不惧怕这些风言风语,但是这一波带节奏,却严重的影响到了募捐的效果,原本就没有多少人愿意在陈强身上投钱,事后就更少了。
  找不到钱,张伯苓也是心急如焚,晚上更是彻夜难眠。好在陈强那边传来了好消息,张伯苓也可以睡一个安稳觉了。
  ……
  天津制鞋厂。
  鞋厂的张经理将几个鞋盒推到了陈强的面前。
  “陈健将,这是你定制的钉子跑鞋,完全按照你的图纸制造的,你看看可否满意?”鞋厂张经理开口说道。
  “我想先试一试,如果有不合适的地方,还需要劳烦贵方的师傅,帮我修改一下。”陈强开口说道。
  “没有问题。若是有不适的地方,陈健将尽管说,我们会尽快修改的。”张经理开口说道。
  陈强亲自试过每一双钉子跑鞋,然后颇为满意的点了点头,这些专门定制的跑鞋,比之前的要舒服太多了。
  为了这次洛杉矶奥运会,陈强专门去天津的制鞋厂定制了几双钉子跑鞋。
  陈强所定制的钉子跑鞋,和这个时代的钉子跑鞋是不一样的,他是按照后世钉子跑鞋的样子所设计的。
  后世的钉子跑鞋,都是经过科学设计的,更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原理,也会帮助运动员取得更好的成绩。那些世界顶尖运动员的跑鞋上,从材料到设计再到制作,都充满了高科技元素,甚至有很多黑科技应用其中。
  三十年代的制鞋厂,搞不出什么高科技元素,也不能有黑科技,甚至陈强所提出来的很多设计要求,在这个时代也达不到,所以陈强订制的这一批跑鞋,远不如后世的跑鞋。不过比起美国进口来的那些跑鞋来说,已经要强太多了。
  现在特别定做的这些跑鞋,要比那些美国进口来的跑鞋更加轻便,而且鞋子的设计也更符合奔跑时候的人体工程学,就连鞋底钉子位置的布置,也更加的合理。
  陈强并不担心,天津的制鞋厂会抄袭自己的设计,然后生产这种先进的钉子跑鞋去售卖,因为在中国,钉子跑鞋根本就没有市场。
  全中国从事短跑的运动员也就是几百人,为了几百人的市场,去生产一款钉子跑鞋显然是得不偿失的。更何况这种钉子跑鞋是全手工制作的,鞋钉都得是从美国进口来的耐磨钢钉,制作的成本非常高,不是家里有矿的根本买不起,即便是售卖,也没有什么销量。
  如果不是要参加奥运会的话,陈强绝对不舍的花大价钱来专门定做跑鞋。
  陈强试过每一双跑鞋,发现没有问题后,才收货并且把尾款付给了张经理,这毕竟是用来参加奥运会的跑鞋,绝对不容有失。
  取了跑鞋之后,陈强又去意大利人开的裁缝铺,取了之前定制好的西装,以及宴会使用的燕尾服和皮鞋。
  至此,陈强参加洛杉矶奥运会的装备算是准备整齐了。
  ……
  六月底,陈强和张伯苓抵达了上海,然后见到了早一日抵沪的刘长春、教练宋君复,以及中华体育协进会的会长郝更生。
  陈强上一次见到刘长春,还是在去年华北运动会的时候。如今时隔一年,早已经是物是人非,东北沦陷,刘长春成为了流亡学生,最近几个月来,训练条件大幅度的下降,就连每个月补助的津贴也没有了。
  不过刘长春整个人的精神状态还很不错,一副斗志昂扬的样子,看来是很迫切的想要到奥运赛场上为国争光。
  见到陈强后,刘长春第一句话便是“你又长高了!”
  陈强比起去年华北运动会时,的确又长高了一些,身体也更加强壮了,他刚刚年满十八岁,到了成年的年纪,除了面庞还稍显稚嫩之外,整个人看起来格外的高大魁梧。
  如今的陈强,身高已经达到了1米78,这放在后世只能算是一个正常的男性身高,在三十年代的中国,这绝对是鹤立鸡群的高度。那个时代的中国人营养普遍不良,身高自然是长不上去,男性能有1米7出头,就是人们眼中的大个子了。
  陈强每年花费很多钱在补充营养方面,还是很有效果的,他现在的身体素质,已经能够达到后世运动员的标准了,而且陈强估计,如果继续进行科学的训练,他应该还能够再长高一点。
  刘长春给陈强介绍了一下自己的近况,随后开口说道:“张少帅给了我们8000大洋,本来是让我和于希渭参赛的,于希渭他现在还在大连,我们东北大学派人秘密潜回东北,联系上了于希渭,希望他可以直接从大连来上海和我们汇合,不过他却诸多推脱,一会儿说日本人在监视他,一会儿说交通不便,哎……”
  刘长春失望的叹了一口气,他当然知道于希渭的推脱意味着什么。刘长春曾经视于希渭为好友,却没想到在国家大义面前,于希渭却没有做出正确的选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5/3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