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人(校对)第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391

  “对,就是叫谷三三五,就站在那里,就是那个人!站在李校长旁边的。”王长寿指了指跑道旁的阴凉处一排长条桌,那长条桌后面坐着几个人,一个年近六十带着圆眼睛的男子便是复旦的李校长,李校长旁边是一个嘴唇上留着胡子的人,便是谷三三五。
  王长寿却一脸奇怪的望向陈强:“对了,你怎么知道那个日本人叫什么名字?”
  “看报纸知道的,他是个很有名气的运动员。”陈强随口忽悠道。
  “报纸上连这个都写啊。”王长寿却深信不疑的点起了头。
  陈强之所以知道这个“谷三三五”,当然不是在报纸上看到的。
  陈强做大学教授的时候,有一个学生曾经写过一篇关于日本近代体育运动发展的论文,其中就提到过谷三三五这个人,陈强作为导师,自然是看过这篇论文的,而且还亲自给予了指导。
  陈强对于历史并不精通,但是涉及到他的老本行体育,那记性还是很好的,而且谷三三五这个名字是一串数字,真的很特别,所以提到一串数字,陈强马上想到了谷三三五。
  此时的陈强,脑海中已经浮现出了这个谷三三五的介绍。
  谷三三五是明治大学的高材生,大学毕业后先是进入到日本铁道部工作,然后被派往了满铁。
  日本有一个陆上竞技大会,就相当于是全日本的田径锦标赛,是日本国内最大的田径赛事。谷三三五在1922年到1925年间,包揽了这项赛事的100米的全部冠军,并且还在1923年拿到了200米的冠军。
  年轻时候的谷三三五曾经代表日本队,参加过1924年的巴黎奥运会。他的职业生涯中,100米个人最好成绩是10.8秒,这个成绩也是当时的亚洲纪录,同时也是日本第一个跑进11秒以内的百米成绩。也就是说巅峰时候的谷三三五,是亚洲短跑第一人。
  当然这个10.8秒是手动计时的结果,因为当时是没有电子计时的。
  按照现在的算法,手动计时要比电子计时快0.24秒,也就是手动计时的时间要加上0.24秒就是电子计时的时间,那么谷三三五的10.8秒。按照电子计时的真实成绩就是11秒04,还没有进入到11秒以内。
  10.8秒的手计成绩,对于谷三三五来说也算是超长发挥,他拿到日本陆上竞技大会冠军时的最好成绩是手计的11.4秒,也就是电子计时的11秒64。
  按照未来的标准,国家二级运动员的达标成绩是手计的11.5秒,或者是电子计时的11秒74,这只比谷三三五获得日本冠军的成绩慢0.1秒。
  在手动计时的时代,百米计时就是以0.1秒为单位的,也就是说未来中国国家二级运动员的达标成绩,在谷三三五时代就能拿一个日本的全国亚军。
  以现代的标准看,谷三三五这个日本冠军,也就是国内高中里一般体育特长生的水平。
  ……
  陈强望着主席台上的谷三三五,心中充满了警惕,他本能的觉得,日本人的到来肯定不是单纯的体育交流这么简单。
  这年头的交通并不是那么便捷,当时从上海到南京要坐7个小时的火车,而从东北来上海的话,算上来回捣腾各种交通工具,花个十几天是很正常的。
  这南满铁路的人大老远从东北来到上海,只是为了来交流体育?陈强可不信。
  更何况如果真的是交流体育的话,去大学岂不是更好?那谷三三五好歹也是曾经的亚洲短跑第一人,应该去找更高水平的运动员啊,怎么可能闲着蛋疼跑到一所中学来,跟中学生较劲?
  陈强越琢磨,越是觉得不合理,他知道日本人来复旦附中,肯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但他却想不出日本人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旁边的小胖子王长寿则接着介绍道:“本来运动会没有日本人什么事的,但是日本人正好来了,还提出来要跟我们学校交流一下经验,希望也派一个人上场我们学校的人一起比赛。”
  “派人和你们一起比赛,这是打着交流的旗号,故意来挑战你们学校!这不是来砸场子的么?”陈强开口说道。
  “可不是来砸场子的么?日本人都上门挑战了,我们肯定不能认怂啊,所以校长就答应,让日本人派一个人上场参加决赛,和我们学校比一比!我们有四个人,他才一个人,我们赢定了!”王长寿说着,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神情。
  陈强无奈的看了一眼小胖子:“这是短跑,是竞速运动,又不是对抗运动,不是人多就能赢的。你们就算是派一百个人上场比赛,可跑的要是没人家快,一样会输的。”
  “好像是这么回事……”小胖子王长寿愣了愣,随后一脸盲目自信的接着道:“反正我们人多,四个人里只要有一个比日本人跑的快,就算是赢了!”
  陈强更加无奈的笑了起来,他估摸着,复旦的那位李校长也是怀揣着同样的想法。
  陈强能够猜测到李校长的想法,日本人上门挑战,复旦附中不仅要应战,还得赢。
  能够进入到决赛的选手,必然是复旦附中跑的最快的学子,复旦李校长允许日本挑战者参加运动会决赛,也是打算用自己最锐利的矛去迎战日本人。
  而且也正如小胖子所说,四对一的情况下,只要有一个人跑的比日本人快,复旦附中就算赢了,从概率学上讲,自己一方参赛的人越多,获胜的概率自然也越大。
  但是陈强心中也闪过了另一句话:不是猛龙不过江!
  日本人千里迢迢的从东北来到上海,肯定不会是水平很弱的菜鸡,来人必然是强手,没有人会千里送人头没事找虐玩。
  陈强仔细的观察起了跑道上的运动员,此时那个日本选手山崎正男正在做热身运动,陈强瞬间就判断出来,这个日本选手肯定是经历过专业短跑训练的。
  对此陈强并不意外,毕竟有谷三三五在那里,谷三三五也算是日本传奇短跑运动员了,这次带队来砸复旦的场子,当然不会带没有经过训练的菜鸟。
  至于复旦附中参赛的那四个选手,则看不出参加过专业短跑训的痕迹。
  陈强感到不妙,但他还是怀揣着一丝的侥幸,开口问身边的王长寿:“你们那四个选手,谁跑的最快?”
  “当然是邓志国了,他是我们学校跑的最快的人,去年的100米冠军就是他,很多大学生都跑不过他。除了邓志国,就是张良才了,他跑的也很快,时不时的还能战胜邓志国。”王长寿一边介绍着,一边指向了这两位参赛选手。
  陈强又问道:“那这个邓志国,100米的最好成绩是多少?”
  “这个我就不知道的,不过我听说,他要能跑进13秒!”王长寿开口答道。
  “只是13秒么?”陈强失望的叹了口气。
  “你叹什么气啊!什么叫只是13秒?难不成你觉得,13秒还不够快么?”王长寿下意识的问道。
  “当然不够。”陈强摇了摇头:“恕我直言,我觉得你们学校的参赛选手要输给那个日本人了。”
第十七章
落后百年的起跑技术
  以后世的眼光看,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100米跑13秒,已经是非常棒的成绩了。绝大对数没有经过体育训练的人,100米是不可能跑进13秒以内的。
  更何况这还是在1929年的民国,这个时代食物的数量和种类都不丰富,普通人都缺乏营养,身体素质普遍不如后世。
  即便是富裕人家,虽说不会缺吃少喝,但在冬天里也很难吃到各种的水果和蔬菜。二十一世纪那些充满了黑暗料理的学校食堂,菜品种类也要比旧上海富翁家里多的多。
  不仅仅是国民身体素质不如后世,由于国内体育教育发展的比较晚,在体育训练方面,当时的学校也没有任何的专业性可谈。
  现代体育是在20年代才传入中国的,当时有一批留美的学子,进入了美国春田学院学习,这所学院以培养体育专科人才著称,那批去春田学院学习的留学生回国后,可以算是中国第一代的体育人。
  中国几所师范大学的体育系,基本上是在1930年左右才创办的。比如当时的北平师范大学,1930年才正式建立了体育系;国立东北大学,1929年建立了体育的专科;国立四川大学,1931年建立体育系;国立体育专科学校,1933年建校;北平体育专科学校,1934年建校;国立重庆大学体育专修科,1936年成立。
  也就是说,这个时代的中国,体育教育才刚刚起步,很多大学都是靠聘用外国教员去教授体育专业。中国人自己的体育老师还都在上学呢,众多的小学、中学又哪里有人去教体育?广大的中小学生自然得不到专业的体育训练。
  体育老师教数学,做梦吧!这时代体育老师比数学老师可稀有多了,要真有哪个学校体育老师可以多到去教数学,估计别的学校校长都馋哭了!
  在这个时代,在没有经过专业体育训练的情况下,那个叫邓志国的选手,100米还能够跑到13秒,已经是这个时代高中生的顶尖水准了。能有如此优秀的人才,复旦附中也的确有自信的资本。
  但是陈强却知道,100米13秒,这远远不够!这样的成绩赢不了那个日本人。
  因为这个日本选手是经过专业短跑训练的。
  没有经过体育训练的普通男性,100米很难跑进13秒,而经过专业体育训练的男性运动员,哪怕身体素质比较一般,只要别是瘸子,就能跑进12秒。
  不说跳远、跨栏这种和短跑很相近的运动,像是篮球、足球这种需要大量奔跑的运动,职业运动员中能够跑进11秒以内大有人在,排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这些项目的运动员冲刺起来也绝对不会很慢,即便是来个游泳运动员,你让他去跑100米,跑进12秒也不困难。孙杨若是去跑100米,绝对能拉开普通人好几米的距离。
  这就是体育训练所带来的效果。
  短跑100米,成绩从13秒提升到12秒,差的就是两个字:训练。
  像是后世高考的那些体育特长生,有很多是在高二才开始练短跑的,高考的时候,达标国家二级运动员的大有人在,这就是专业训练所带来的作用。
  而且田径短跑100米的国家二级运动员达标线可是手计的11.5秒,这比跑进12秒要难许多。
  言归正传。
  陈强已然看出,这个日本选手是经过正规的短跑训练的,也就是说他肯定能跑进13秒以内,至于能不能达到12秒,就看这位选手的身体天赋和训练效果了。
  复旦附中的参赛选手,最快也只能跑到13秒,这也就意味着,复旦附中输定了。
  只不过周围复旦附中的学子们却都是一副很自信的表情,他们相信邓志国一定会赢,甚至有人会认为,复旦附中的四名参赛选手全都可以战胜那个日本人。
  “各就各位……”发令员喊出了口号。
  赛道上的五名选手全都躬下身子,准备起跑。
  “这蹲踞式起跑,真是错误百出!看着太糟心了,好想上去教教他们,什么是正确的蹲踞式起跑。我要是发令员,看到这样的起跑姿势,都不忍心扣动扳机!”陈强心中不由得吐槽起来。
  在陈强看来,这五名选手蹲踞式起跑的姿势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惨不忍睹”。
  若是放在后世,随便一个体校练短跑的学生,蹲踞式起跑的姿势也都比这个标准的多。
  蹲踞式起跑是美国田径运动员托马斯·伯克,在1896年雅典奥运会上首次使用的,而他也以12秒整的成绩获得了100米短跑的冠军。
  而那一年奥运会的短跑比赛的起跑姿势是千奇百怪,直立站着的,弯着腰站着的,弯着腰双手摊开站着的,两脚一前一后站着的,俯下身体用两根食指支撑地面的,一只脚金鸡独立的,各式各样的都有,就差倒立起跑的了。
  后面的几届奥运会,蹲踞式起跑依旧没有被普及,100米短跑项目上用蹲踞式起跑的人虽然逐渐多了起来,但像是400米、跨栏、接力等项目,用蹲踞式起跑的人仍然寥寥无几。直到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蹲踞式起跑才完全普及开来。
  在那个时代,信息传播毕竟是不便捷的,没有参加1896年奥运会的运动员,或许都不知道还有蹲踞式起跑这种东西。
  而且那个时代也没有专业进行体育研究的人,即便是托马斯·伯克发明了蹲踞式起跑,也不会有人去专门进行研究,不会有人去对此发表论文,更不会有人去专门的推广。
  所以到了1929年,蹲踞式起跑已经出现了三十三年,这个短跑必备技能,依旧处于初始阶段,短跑运动员只是照猫画虎,看别人这么做,自己也就学来了,有的人甚至连见都没见过,只是靠听说学一套蹲踞式起跑的姿势。
  至于蹲踞式起跑的技术要领,那是什么?压根就没有人提过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3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