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人(校对)第1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4/391

  下一秒,岸清一的表情又得意起来,他此时的心情大概和那些欧洲的白人一样,看到陈强倒霉了,心中美滋滋的。
  “会长,根据我们的情报人员在中国搜集到的信息,现在的陈强,情况应该很不乐观,有说他在餐馆里刷盘子勉强度日,有说他钱已经花光靠美国华侨施舍为生,有说他重病缠身在美国街乞讨,也有说他已经亡故……”中野健次郎从旁边说道。
  岸清一却是摆了摆手:“亡故肯定是不可能的,陈强好歹是在美国人办的奥运会上拿到了五枚金牌,美国人不会让陈强死在美国的地盘上,美国人还是要一些脸面的。不过我想现在的陈强,生活应该很艰辛,很潦倒吧!”
  “会长,我们要不要动用一下我方驻美国的力量,给陈强来一个落井下石?”中野健次郎开口问道。
  “不!”岸清一立刻否决了中野健次郎的提议,他开口说道:“中国有句话叫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现在的陈强应该很需要他人雪中送炭的时候,这也是我们争取他的一个好机会。陈强这种人才,是帝国需要的!通知我们在洛杉矶的工作人员,找到陈强,给他提供一些帮助,然后把他请来日本!”
  ……
  与此同时,陈强也完成了他有关亚健康的论文,他打算把论文投给学术期刊。
  说到学术期刊,人们最熟悉的无非就是《Nature》和《Science》,这两家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学术期刊。在未来要是能够在《Nature》或者《Science》的正刊上发表一篇研究论文,足以在国内的大学里横着走。
  毫不夸张的说,假如你是985大学的讲师,一篇《Nature》或者《Science》,能够帮你去评一个教授,甚至是获得“青年千人”的资格。如果某位科研工作者能有一篇《Nature》加上一篇《Science》,那么已经可以提前恭喜他,他的“院士”的资格稳了。
  在三十年代,《Nature》和《Science》还不像后世那么有重量级,当然这并不是说当时《Nature》和《Science》的论文质量不高,主要是当时科学家数量相对较少,而且科技水平也限制科学研究的效率,这导致科学论文和关注科学论文的人都比较少。而且在那个时代,科技的影响力也不像后世那么大,所以科学期刊的影响力,也远不如后世。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陈强很有把握自己的论文会被选中,毕竟在这个时代,“亚健康”理论可以作为一个新的科学发现,相信科学杂志会给“亚健康”一个机会的。
  陈强要在《Nature》和《Science》中二选一。
  《Nature》是英国的期科学期刊,距离美国隔着一个大西洋呢,所以陈强不可能选择《Nature》,时间上不允许。
  而《Science》是美国的期刊,所以陈强当然要将论文投给《Science》。
  《Science》的总部在纽约,最早是由大发明家爱迪生创办的。未来的《Science》审稿非常严格,需要美国科学促进会多位专家进行评审。而在1932年的时候,《Science》持有人詹姆斯·卖基恩·卡特尔还没有去世,美国科学促进会对于《Science》还没有完全的掌控权,所以《Science》的审稿要相对的宽松一些。
  当然这主要也是因为投稿人和论文都少,所以只要是水平还不错的论文,特别是原始研究论文,基本都能上《Science》。
  陈强把自己论文寄往纽约,而后他又接受了不少报纸的采访,而在采访当中,陈强也是一直在鼓吹自己的“亚健康”概念,他也是借着报纸,向民众宣传“亚健康”的理念。
  结果也正如陈强所料,“亚健康”的理念很轻易的便被民众所接受,因为大部分人的身上都能找到陈强所描述的“亚健康”症状。
  三十年代的卫生状况和医疗水平都远不如后世,谁还没个头疼脑热、便秘腹泻之类的小毛病,如今这些小毛病都成了“生理亚健康”。
  而且恰逢经济大萧条,美国经济越来越差,失业的人越来越多,在这种气氛之下,越来越多的人会觉得心烦意乱、急躁易怒,这就是陈强所说的“心理亚健康”。
  更有很多人,不仅仅有头疼脑热便秘腹泻的小毛病,还有心烦意乱、急躁易怒的情绪,一下子把生理和心理的“亚健康”全都占了。
  很多美国民众,看了报纸以后,都开始讨论“亚健康”的事情。这种涉及到身体健康的时候,历来都比较容易吸引到人们关注的目光。
  可惜的是,报纸上的宣传,也只是引起了一些小范围的讨论,而并没有产生什么轰动性的效应。
  现在毕竟是经济大萧条时期,有那么多人处于失业当中,曾经的中产阶级都变成了无产阶级,甚至是无家可归者,美国社会的主流声音也是在关注经济问题。陈强的“亚健康”理论,在美国的经济问题面前,就像是在一片广阔的湖水中投入了一块石头,仅仅溅起了一点点水花。
  大量的美国人处于失业当中,无法养家糊口,饿肚子流落街头,这种情况下,还管什么健康亚健康,能填饱肚子才是关键。
  ……
  纽约,《Science》期刊杂志社。
  审稿人特纳捧着一杯热咖啡,回到了座位上。
  “最近不知道怎么了,记忆力好像大不如从前了,而且注意力也不如以前那么的集中,难道我真的像报纸上说的,处于‘亚健康’状态么?话说‘亚健康’这个概念到底是谁发明的啊,杂志社里的好多人,都在谈论亚健康的事情。”特纳用嘴唇轻轻抿了一口咖啡,然后拿起了接下来的一篇投稿。
  能够待在《Science》杂志社里可没有普通人,像是审稿人特纳,便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稳妥妥的学霸,所以他才有资格在《Science》杂志社里审稿,而特纳的同事当中,像他这样的名牌大学博士并不罕见。
  经济大萧条当中,这些高级知识分子依旧是稀缺的资源,他们没有失业,而且《Science》杂志社有美国科学促进会作为后盾,职员的薪资还是有保障的。也正是因为收入不错养家糊口无压力,《Science》杂志社的人才会去关注“亚健康”的事情。
  特纳打开了这一篇投稿,他扫了一眼标题,表情瞬间凝固起来。
  “亚健康?有人写了一篇关于亚健康的论文!”
  “亚健康”这个概念,是最近才出现在报纸上的,特纳没想到才短短几日的功夫,就有人写了一篇有关于“亚健康”的论文。
  “是来蹭热度的吧?”特纳微微一愣,然后望向了作者的名字。
  “陈强?好古怪的名字,南开大学,天津,中国,这是中国人投的稿?怪不得名字这么奇怪呢,原来作者是个中国人。中国也有科学家么?中国的大学也有人能写论文么?陈强,这个名字听起来好像有些耳熟啊!”
  特纳愣了几秒钟,随后抬起头来,询问身边的同事:“你们有谁听说过,中国有个叫陈强的科学家?”
  “中国科学家?中国那种鬼地方,有科学家么?”旁边一人反问一句。
  “我倒是知道一个叫陈强的中国人,不过他不是科学家,而是一个运动员,就是前些天报纸上说的那个‘世界第一运动员’,他在洛杉矶拿到了五枚金牌,同时还打破了五个项目的世界纪录。”另一人开口说。
  旁边那人露出一副恍然的标枪,接着说道“这么一说我倒是想起来了,咱们昨天聊起的那个‘亚健康’状态,好像就是那个中国人提出来的。对了,你问这个运动员干什么?”
  “我刚刚看到一篇投稿,是说‘亚健康’的,投稿人叫陈强,看来就是那个中国人。”特纳回答道。
  “那个中国人把‘亚健康’写成论文了?是用英文写的吧?我们可看不懂中国字。”旁边那人一边说着,一边凑了过来,显然对“亚健康”的论文很感兴趣。
  除此之外,刚才说话的那人也站起身来,一脸好奇的走了过来。
  三位审稿人凑在一起,开始审阅陈强的论文。
  刚开始,这三个人都是怀着好奇的心情,在看陈强的论文,他们觉得一个中国人,又是一个运动员,就算是能写出论文,大概也是很简单很没有质量的论文。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三个人的表情都认真起来。
  “这是一篇原始研究论文,很符合我们《Science》,我们《Science》对于原始研究论文,一直都是比较欢迎的。”
  “逻辑性很清晰,就提出一个新课题而言,这篇论文的质量很高。”
  “我觉得这片论文能上下期的《Science》。你们觉得呢?”
  “我也觉得能行……”
第一五一章
救个毛啊!
  新一期的《Science》杂志上,出现了陈强的论文。
  普通人是不会看《Science》这种科学期刊的,上面的内容那么的高深,就算买来也看不懂。
  然而对于科学家来说,《Science》则是必备的读物。这个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本来就不畅通,阅读高端的科学期刊,是科学家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
  陈强有关“亚健康”的论述,也随着《Science》杂志,进入到了科学家的视野当中。
  在此之前,很多美国的科学家也注意到报纸上有关“亚健康”的报道,但大多数人都没有在意,很多人甚至以为那只不过是报纸为了提振销量,哗众取宠的弄了一片新闻罢了。
  搞科学研究的人,都是比较理智的,他们不会轻易相信一些来路不明的信息。
  但是当“亚健康”的理念出现在《Science》杂志上,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是正儿八经的科学期刊。更何况在陈强的论文当中,对于“亚健康”有一套很明确、很体系化的论述,显然让“亚健康”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研课题。
  陈强作为“亚健康”理念的提出者,也顺理成章的进入到了学术界的视野当中。
  陈强能够在《Science》杂志发表一篇论文,提出了一个新课题,虽然并不能证明陈强所叙述的观点就一定是正确的,但至少意味着陈强这个人,是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
  陈强也因此得到了去顶尖大学演讲的敲门砖。
  ……
  路易斯·威廉姆斯从北卡罗来纳州返回,他刚刚帮陈强敲定了去杜克大学演讲的事情。
  杜克大学是美国东南部最好的大学,在各类排行榜上长期占据美国前十、世界前二十的位置,绝对是一座顶级的大学。
  而且杜克大学很有钱,特别是在三十年代,杜克大学的资金比起哈佛、耶鲁等名校还要充裕。
  杜克大学之所以有钱,主要得益于以詹姆斯·杜克先生在1924年一笔高达4000万美金的捐款,那可是1924年的4000万美金,放在后世相当于好几十个亿,也因为这个原因,才有了“杜克大学”这个名字。
  这4000万美金的巨款,杜克大学开始大肆的扩张,修建各种建筑,但是4000万美金哪是那么容易花完的,杜克大学的大兴土木从1925年一直到1935年,整整持续了十年。
  现在正是杜克大学有钱没地方花的时候,在陈强的眼中,杜克大学就是个富得流油的土豪,他当然要去多讲几场,赚他个盆满钵满。
  只听路易斯·威廉姆斯开口说道:“杜克大学对你提出的‘亚健康’概念很感兴趣,他们也希望你去演讲,不过他们有个要求,希望你在演讲之余,可以跟杜克大学的田径队进行体育方面的交流。”
  杜克大学也是体育名校。未来人们所熟悉的是杜克大学的篮球运动,那里培养过很多NBA的知名球星,他们被誉为是NCAA的篮球第一名校。事实上除了篮球之外,杜克大学在其他体育运动上,也有着非常强的实力。
  杜克大学的橄榄球队,在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后,跟中国足球一样糟糕,但是在三四十年代,杜克大学的橄榄球却非常辉煌,并且举办过玫瑰碗的总决赛,也就是NCAA橄榄球联赛四大碗之首的比赛。
  1932年的时候,NBA都还没有成立,所以杜克大学的体育文化,也并不是以篮球为主的。田径和棒球,在杜克大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杜克大学里有很多优秀的田径运动员,所以杜克大学的田径队希望可以跟陈强这个奥运会“五金王”进行交流。
  陈强想了想,便开口答应下来:“没有问题,发电报给杜克大学,告诉他们我很愿意跟杜克大学的田径队进行交流,而且我还可以传授他们跳远挺身式腾空的技术诀窍,当然,我的技术指导是要收费的。”
  传授别人新技术,收一点费用,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未来NBA的传奇中锋奥拉朱旺年年开训练营,也是年年都收费,学一个梦幻脚步怎么也得花个几万美刀,而且还只是包教不包会。
  陈强肯传授美国人挺身式腾空的技巧,也是有他的道理的。
  在陈强施展出了三步半的走步式腾空之前,挺身式腾空一直被誉为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跳远腾空技术。
  按说陈强既然已经施展出了三步半的走步式腾空,这种技术也应该被很多人所熟知才对,然而当陈强来到美国东部以后才发现,那些从事田径运动的人依旧认为,挺身式腾空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腾空技术,压根就没有人知道陈强的三步半走步式腾空技术。
  陈强还是高估了这个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4/3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