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人(校对)第2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9/391

  “当然是英文的,如果你有兴趣的话,我可以送你一本。”陈强笑着说道。
  “多谢您的好意,如果能够加上您的亲笔签名,那就更好了。”主持人笑着答道。
  此时的陈强,已经开始为《拉贝日记》的出版预热了。
  事实上在去年的这个时候,陈强还没有挨炸,不过为了能够宣传《拉贝日记》,陈强也就来了一波虚假宣传。
  与颁奖仪式相比,陈强最关心的还是那2000美金的奖金什么时候能颁发,他现在还欠着出版社一笔钱呢!
  好在主办方并没有让陈强等太久,在颁奖典礼结束以后,2000美金的支票就送到了陈强的手中。
  ……
  美网夺冠让陈强火了起来,无数媒体的专访接踵而至,而一些售卖体育用品的商店,也找到陈强来做代言。
  所以这个美网冠军给陈强带来的不止是2000美金的奖金,还有其他额外的收入。当然如果陈强是一个美国白人的话,他的收入会更多。而中国人的身份,也限制了陈强获得更多的收入。
  与此同时,在出版社那边,《拉贝日记》也终于刊印完成,不过出版社给这本书加了一个前缀,叫“美网冠军死里逃生记·拉贝日记”,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一个叫拉贝的人,纪录了陈强死里逃生的过程,而且书的封面也变成了陈强的照片。
  之所以这样修改,也是为了可以有更好的销量。
  美国人又不认识拉贝,这个时候拉贝的事迹也还没有流传开来,人们不知道拉贝这位“东方辛德勒”,如果用《拉贝日记》这名字,估计没有多少美国人会看这本书。
  而且美国远离欧洲大陆,此时是一片的歌舞升平,根本就没有感受到战争的味道。此时有很多美国人抱着一种孤立主义的想法,认为美国只要管理好美洲大陆的事情就够了,至于美洲之外怎么样,与美国无关。大部分的美国人甚至连欧洲的战局都不关心,又怎么会去关注中国的抗战事业!
  为了能够把书卖出去,也只能去蹭一蹭陈强的热度。
  不过加一个“美网冠军死里逃生记”的前缀,也不算是挂着羊头卖狗肉。拉贝收留陈强以后,也将陈强的事情写入到了他的日记当中,所以这个时代拉贝的日记,也记载了陈强死里逃生的事情。
  陈强并没有打算靠着出版《拉贝日记》赚钱,他只是希望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南京所发生的事情。
  所以这本《拉贝日记》的定价很低,几乎是以成本价售卖,陈强也是一分钱的版税都不赚。不仅如此,陈强还搭上时间四处去宣传,在很多书店搞一些签名售书活动,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可以看到这本书。
  如果是几个月前,陈强刚刚被带到美国的时候,即便是他去搞这种签名售书,估计也不会有很多人来购买。
  但是现如今的陈强刚刚获得了美网的冠军,正是舆论的焦点,报纸上围绕着陈强的话题有很多,再加上《拉贝日记》确实是卖的挺便宜的,所以有不少人愿意来给陈强捧场。这大概就像是后世某某上了热搜,他干什么事情都有人关注,有人去凑热闹。
  同时陈强也不忘记,送了几本《拉贝日记》去白宫,给那个名义上的“好朋友”,美国总统罗斯福先生。
  ……
  华盛顿,白宫。
  总统秘书向罗斯福总统回报完正经事,而后才开口说道:“总统先生,那个中国的陈强托人送来了一本书,据说是他刚出的新书,送来给您作为礼物。他在书的扉页上还写下了对您的祝福。”
  总统秘书说完,从公事包中掏出了一本《拉贝日记》,打开扉页,递到了罗斯福的桌子上。罗斯福在扉页上看到了一大堆诸如“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之类的客套话。
  “好的,替我像陈强表示感谢,告诉他如果我有时间的话,会仔细的拜读他的作品。”罗斯福开口说道。
  这当然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回复,罗斯福总统日理万机,哪里有功夫去看那本《拉贝日记》。作为美国总统,每年收到的类似礼物有不少,这些东西未必值钱,却都很有纪念价值。而且人家送礼物给罗斯福,罗斯福也不能把东西扔了吧,所以类似这样的礼物,大多是被封存起来,然后永久的被遗忘掉。
  罗斯福合上书皮,刚打算让秘书把书拿走,那个“美网冠军死里逃生记”的书名却落入到了罗斯福的眼中。
  “死里逃生?是怎么回事?有人要谋杀陈强么?”罗斯福开口问道。
  “据我了解,去年12月份的时候,陈强正在中国的南京,我想这里所说的‘死里逃生’,应该是指的那时候的事情吧!”秘书开口说道。
  “原来是这样!”罗斯福默默的点了点头。
  作为美国总统,罗斯福当然知道去年十二月的南京发生了什么事情,此时的美国情报网络虽然远不如后世那么的发达,但世界各地发生了什么大事,这还是瞒不过美国总统的。因此当秘书提到去年十二月陈强正在南京是,罗斯福便明白了“死里逃生”这几个字的含义。
  不过此时的美国孤立主义盛行,即便是二战爆发后,美国也是在一开始表示了中立,直到1942年才正式派兵参战,如果不是珍珠港被日军给炸了的话,或许美国得再等几年才会真枪实弹的参与到二战当中。
  所以去年十二月的事情,罗斯福即便是知情者,也没有去干涉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罗斯福皱着眉头想了十几秒,随后竟然翻开了这本书,看了起来。
  罗斯福的表情不断的变化,而且越来越凝重。最终他花了大约十分钟的时间阅读《拉贝日记》的部分内容,对于罗斯福来说,能够拿出十分钟的时间看这本书,已经是非常难得了。
  随后罗斯福开口问道;“这本书的销量怎么样?”
  “抱歉,总统先生,我并不知道这本书的销量如何,因为我也是今天才知道有这本书的。不过我会找人去了解一下的。”秘书马上答道。
  罗斯福却摆了摆手,他开口说道:“我希望这本书的销量会好一些,而且我希望国会的那帮议员们可以看到这本书。”
  秘书微微一愣,如果罗斯福不说后半句话的话,秘书或许还会以为罗斯福是看在和陈强的友谊上,帮陈强一把。但是当罗斯福提到“国会议员”时,秘书就知道,事情没有这么简单,罗斯福要提振《拉贝日记》的销量,绝对有政治方面的考量。
  “总统到底要做什么?”秘书忍不住想要揣摩罗斯福的想法。
  作为总统的秘书,做总统肚子里的蛔虫显然是他最应该做的事情……
第二一七章
热销书
  总统秘书还在心中揣摩总统的用意,罗斯福却率先开口问道:“你看过这本书了么?”
  “并没有,总统先生。不过看书名,我想是以一个第三者的视角,讲述陈强逃离中国的事情。”总统秘书开口说道。
  “不仅仅如此,这里面还有很多令人感到震惊的内容!它向人们讲述了去年十二月份,在中国的首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罗斯福开口说道。
  秘书微微一惊,他没想到这本书竟然会是这样的内容。
  罗斯福也没有瞒着自己的秘书,他开口说道:“我已经决定向中国提供2500万美金的借款,但是这个借款提案到了国会之后,一定会遭到共和党的阻挠,特别是范登堡那个家伙,百分之百会反对这个借款提案。所以这个时候,我需要借用一些外力向国会施压,来让国会通过这个借款提案。”
  总统秘书顿时恍然大悟的点起了头。
  之前驻美大使胡适在拜访罗斯福的时候,曾经以云南的桐油为抵押,换取了美国2500万美金的借款。虽然罗斯福最终是同意了借钱给中国,但是这么一笔巨款,可不是罗斯福一句话就能解决的,还需要经过美国国会的审议通过。
  美国总统的提案到了国会被毙掉,在美国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未来每个美国总统的提案,到了国会都会遭到议员的否决,特别是当在野党控制国会大多数的时候,美国总统也就成了蹩脚虾,想要通过一些政令更是难比登天。
  1938年的美国,罗斯福所在的民主党在国会中是占据主要优势的,但这并不代表共和党就是吃干饭的,相反的是,作为在野党的共和党,可以全心全意的去给执政的民主党找茬,但凡是民主党的提案,无论好坏,先挑出一些毛病再说。
  更何况给中国贷款这件事情,本身就是有极大风险的,虽然有云南的桐油作为抵押,但是目前中国的情况并不乐观,日本人不仅占领了华北、华东和华南的部分区域,更攻下了中国腹心地区的武汉。
  这种局面下,没有人会看好中国,说不定过一段时间,日本人打到云南,这桐油的抵押也就没了。到时候这2500万美金的贷款,岂不是打了水漂?
  所以作为在野党的共和党,有充足的理由去反对这个2500万美金的借款提案,甚至在民主党内部,也会有议员不愿意掏这2500万美金,生怕这笔钱收不回来。
  更何况当时的美国孤立主义奉行。
  美国当局于1935年8月通过了《1935年中立法案》,禁止美国注册公司与那些好战国家进行任何贸易往来。在随后的两年中,美国政府又三次修改这项法案,限制美国私人和企业参与涉及他国战争的交易或实施援助行为。
  未来的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武器贩卖商和战争贩子,美国的武器几乎出现在了二十一世纪所有的战争当中。而三十年代的美国则恰恰相反,孤立主义之下,美国人不想跟任何的战争扯上关系,甚至连人道援助都不愿意参与。
  当时孤立主义最忠实的拥护者就是阿瑟·范登堡,也就是罗斯福口中那个“百分百反对”的范登堡。
  阿瑟·范登堡是当时共和党的领袖,当年罗斯福推行新政的时候,范登堡就带头反对,这给罗斯福的新政制造了不少的麻烦。虽然事实证明,罗斯福是正确的,他的新政可以帮助美国走出经济大萧条,然而范登堡却因为反对罗斯福,成为了美国国会最有话语权的政治人物之一。
  而作为孤立主义的忠实拥护者,阿瑟·范登堡是反对美国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也是因为范登堡的阻力,美国在二战爆发后并没有立刻参战,而是宣布中立。直到日本轰炸了珍珠港以后,范登堡才改变了立场,转而支持罗斯福参战。
  后世有人说,罗斯福早就知道了日本人要空袭珍珠港,但是由于当时美国国会反对美国加入这场战争中,不想趟这浑水,所以罗斯福只能用了一招“苦肉计”,为美国参战制造了借口。如果这种传言是真的,那这个“苦肉计”大概率就是演给阿瑟·范登堡看的。
  由于阿瑟·范登堡坚持孤立主义,所以这个2500万的借款计划,到了国会百分百会遭到范登堡的反对。而在历史上,这个桐油借款的提案,被国会阻挡了大半年的时间才正式通过。
  罗斯福是早就料到范登堡会反对,所以罗斯福也一直在想办法,该如何去说服阿瑟·范登堡。这本《拉贝日记》的出现,却让罗斯福想到了办法。
  《拉贝日记》里面的内容,足以让每一个读者认识到日本侵略者的残暴,也会让每一个读者对中国产生同情,一旦这本书在美国火起来,那么罗斯福借款给中国的提案,在国会审议的时候也会顺利很多。
  出于道德方面的考量,那些国会议员即便是心中不想借钱给中国,表面上也不会明确的反对。这个时候谁要是反对,罗斯福只要是稍微在舆论上面造造势,民众的口水就能喷死反对者。
  日本人犯下了如此滔天罪行,中国人遭到了如此的磨难,而这个时候你却要反对借款给中国,竟然不打算帮助一下可怜的中国!而且中国也不是白借啊,人家有桐油做抵押啊。还是国会议员呢!怎么那么残忍?还有没有道德?还有没有良知?
  道德绑架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就像是某地发生了灾难,某个有钱人没有捐款,这个时候肯定有一大群键盘侠出来喷他,甚至他捐少了都有人喷。然而那些喷他的键盘侠,可能也是些一毛不拔的人。
  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谴责别人,这谁都会。然而对于政客来说,他们需要成为那个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人,而不是被谴责的人。有的时候,一桩丑闻就足以让一位政客的政治生涯结束,哪怕是美国总统也会被丑闻拉下马。
  所以美国的政客,都是很爱惜羽毛的,他们可以犯错误,但是绝对不能在道德方面犯错误。对于这些政客,如果受到道德方面的舆论谴责,比做出错误决策还要严重。
  这本《拉贝日记》,就让罗斯福找到了站上道德制高点的方法,只要是这本书火起来,引发了舆论的讨论,那么罗斯福的借款提案百分百会在国会通过。包括阿瑟·范登堡在内,那些反对者绝不会冒着遭受道德谴责的风险,来反对这个借款提案。
  其实对于共和党来说,反正花的也不是他们的钱,万一日本要是真的占领了中国,这2500万美金打了水漂,也是罗斯福的决策错误,黑锅也是让罗斯福背。
  ……
  威廉姆斯像往常那样来到了书店。
  “威廉姆斯先生,欢迎您!”书店的店员立刻走过来招呼,很显然威廉姆斯是这家书店的常客。
  “最近有什么新书么?”威廉姆斯开口问道。
  “有一本书销量很不错,就是这本。”书店的店员将一本《拉贝日记》递给了威廉姆斯。
  威廉姆斯看了看书名,开口说道:“原来是这本书啊,我同事提起过,据说里面讲述了一场惨无人道的屠杀!”
  “是的,先生,之前从来没有过这种题材的书籍,而且里面纪录的很真实,让人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书店店员开口说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9/3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