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人(校对)第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391

  而且这一届全运会,也是第一次允许各地公开选拔参赛运动员。
  旧中国此前的几届全运会,参赛选手都是学生,而且还都是西式学堂里出来的学生。
  近代的中国体育从无到有,教会学校也算是功不可没,比如旧中国第一届全运会,就是南京的一个教会所主办,著名的圣约翰大学称霸了第一届全运会的前三名的榜单。
  在二十世纪初,普通人对于体育运动没有半点的了解,也就只有西式学堂,才会开设体育课程。讲“之乎者也”的旧式学堂,是不可能有体育课的。
  五四运动以后,西式教育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体育课也逐渐的进入到了各个校园当中。而了解体育运动的人,十有八九也都是上过学的人,而且都还是那些家境不错的学生。
  他们家里有钱,不用为了衣食住行而奔波劳碌,自然有时间去从事各项体育运动。换成普通的贩夫走卒,养家糊口都很困难,断然不会把时间浪费在体育场上。
  所以无论是全国性的全运会,还是地方的华北运动会、华东运动会,又或者是国际性的远东运动员,参赛者都是学生,或者是南洋的归国华侨。
  只有学生才能参加运动会,俨然成为了当时一条不成文的规则。
  到了1927年举办的远东运动会,这个限制终于被取消了,而当时取消这条限制的原因,并不是真的让广大的群众可以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而是因为有很多体育优秀的学生已经毕业,为了让这些已经毕业的学生参赛,所以才取消了这条只能学生参赛的规则。
  1930年的第四届全运会,在挑选运动员的机制上又有了进步,除了允许各行各业的市民报名之外,地方上将举办选拔赛,挑选参加全运会的运动员。
  用选拔赛挑选运动员,显然是一种比较公平的方法。未来的美国人就是用这种方法选拔运动员的。不管你曾经多么厉害,不算你刷新过多少世界纪录,老老实实的参加选拔赛,选拔赛出不了线,哪怕是世界纪录保持者也参加不了奥运会。
  可是在这个时代,农民或者工人,又有谁懂得体育运动呢?基层的那些贩夫走卒,怕是连大字都不认识几个。
  所以所谓的士农工商皆可报名参加,只不过是一句口号而已,最终报名参赛的,依旧是各个学校的学生。
  陈强甚至觉得,这个允许贩夫走卒报名参赛的规则,简直就是为了他量身定做的,除了陈强之外,又有哪个贩夫走卒能站上全运会的赛场!
  当然,陈强要先通过上海市的选拔赛才行。
  ……
  为了参加全运会的选拔赛,陈强给自己制定了一套更加全面的训练计划。
  之前的陈强都是接跑一万米获得100个积分的任务,而如今陈强开始接了那个24小时跑完42.195公里马拉松的任务,因为这个任务可以获得500积分。
  陈强当报童的时候,一天是跑不完42公里的,如今当了车夫,跑动的距离大了许多,但一天也跑不到42公里。
  车夫不可能从早到晚一直在跑,很多的时候,他们都会在固定的地点等生意,陈强更是如此,因为他会说外语,所以经常去礼查饭店、法国会馆等洋人密集出没的地方等生意,基本不会漫无目的的满街瞎跑。
  可是为了能够刷够42公里的路程,陈强刻意的增加了跑动的距离,确保每天可以跑完这42公里,拿到500个积分。
  这个跑42公里的任务毕竟是有时间限制的,如果陈强24小时之内跑不玩的话,那之前跑的里程就算是浪费了。
  拉着车跑42公里,对于体力的消耗是很大的,陈强也是每天累得像条狗,好在这样的日子不会持续太久,因为农历新年马上就要到了,到时候陈强也可以休息几天。
  陈强还加强了自己的伙食。
  每天的鸡蛋和肉类是必须的,每隔两三天,陈强还会去买条鱼回来炖着吃,吃不起牛肉,吃鱼也能很好的补充营养。
  除此之外,一些海洋的贝类动物,也陈强食谱上的主要内容。这个时代的贝类海鲜价格并不贵,牡蛎、贻贝、海虹、各种蛤类等等,市面上有很多。
  至于蔬菜嘛,这个时代没有那么多大棚菜,老百姓冬天只吃得起萝卜、白菜和豆芽,如果海带算蔬菜的话,也可以凑个数。
  豆制品依旧是陈强获得蛋白质的主要来源,豆腐、豆腐丝、豆腐皮、豆肠、豆筋、腐竹等等,陈强是每天换着花样的吃。每每品尝这些豆制品的时候,陈强还忍不住会称赞一番老祖宗,发明了这么多豆制品的吃法。
  除此之外,陈强还购置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
  二十年代国内已经出现了一些体育用品的生产厂家,除了运动服之外,国内的企业还可以生产运动鞋,一些皮革厂还可以生产足球和篮球。所以在二三十年代,如果江南皮革厂倒闭了,不仅仅是全场皮包统统20块20块,连篮球和足球都是20块20块。
  至于短跑所用的钉鞋,在当时算是高端运动装备,国内市场由于需求量太少了,需要到鞋厂定做才行。或者就是去洋行里买进口货,这种高端运动装备都是美国货,价格不菲,一双钉子鞋便宜点也要二十多块大洋,陈强根本买不起。
  旧上海普通人的月薪也就是二十块大洋,花一个多月的薪水买一双跑步用的钉子鞋,大概就像是九十年代买一双耐克气垫篮球鞋的感觉。
  ……
  转眼间,十二月便过去了,陈强迎来了1930年。
  进入腊月,老百姓便开始置办年货,过了小年后,路上的行人也开始逐渐的减少起来。那些做生意的小商小贩忙活了一年,到了这个时候,都回家过年了,学校也早已经放了寒假。
  年关临近的时候,一些商行、洋行也都关了门,路面中国人开的铺面,也全都打了样,此时大概只有赌场和烟管还开着,就连那寻花问柳之地,也开始歇业。
  陈强的生意肯定是大受影响,人都回家过年了,坐车的也少了。
  于是陈强干脆也不出去拉车了,就猫在了家里,然后进入到训练空间,开始为全运会的选拔赛做最后的冲刺。
  ……
  训练空间内。
  陈强冲过百米短跑的终点线,电子计时器上显示出了陈强这次的成绩。
  “11秒22,这是电子计时的成绩,换成手计的话要减去0.24秒,也就是我现在的手计成绩已经进入到了11秒以内了!”
  陈强脸上露出的喜色。
  几个月前,在复旦附中的时候,他的成绩还在12秒开外,而仅仅过去了三个多月,他的成绩就提高到了11秒。
  要知道百米短跑,越是高水平,想要提高成绩就越是困难。从12秒2到11秒,仅用三个月,这放在后世也是非常惊人的进步。
  当然,陈强有着训练空间,如果按照十倍训练时间计算的话,陈强的进步速度并不理想。
  三个月乘以十,就是三十个月,若是放在后世,某位运动员花了三十个月,才将成绩从12秒2提升到11秒,教练会直接放弃这种没有天赋的运动员。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这个时代中国人的身体素质肯定不如后世,而且之前的陈强又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训练效果必然是差强人意。
  陈强对于这个成绩还是很满意的。
  “手计的11秒,在这个时代的中国,应该可以战胜除了刘长春之外所有人了吧!最起码上海滩没有人是我的对手了。三月份的选拔赛,我一定能够出线!”
第四十章
你别真信
  除夕夜,外面的鞭炮声不绝于耳。
  陈强给自己包了饺子,撕了个烧鸡,又炖了个鱼,便坐在桌子前,对着灯光吃了起来。
  一阵酸楚的感觉从陈强的心头升起,那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让他有些举足无措。
  一个人过年的日子可不好受。
  这年头没有春晚,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没有红包抢,也不用等着集五福开奖,若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喝酒吃饭聊天,欢声笑语并不寂寞,但只是一个人的话,真的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反而外面的鞭炮声,会让人觉得更加孤独。
  “没心思吃饭了,还是去训练吧!”
  陈强有些心烦意乱的上了床,然后进入到了训练空间。
  “大过年的,奢侈一把,今天雇高级教练!”陈强直接雇佣了十个小时的高级田径教练,50点的积分瞬间被花掉。
  或许是受到了一个人过春节的打击,今天陈强在训练中格外的专注。
  一次次的起跑,一次次的冲过终点,一次次单调的重复,陈强已然开始麻木起来。
  但是他并没有打算休息,体育训练本就是这样,机械而又无聊的不断重复,千万次的重复才能够换来运动员实力的些许提高。
  高级田径教练的训练效果,要比陈强自己训练强的多,十个小时的训练过后,陈强觉得训练的感觉非常不错。
  训练空间里十个小时的训练,在现实不过是一个小时而已。
  “继续训练,反正明天也不用开工,我可以一直待在训练空间里,待到明天下午都没有问题。”
  现实的时间里过去了十五个小时,而陈强则在训练空间里待了150个小时。
  150个小时的训练,让陈强整个人都变得麻木起来,当他离开训练空间,回到现实世界的时候,反倒有一种做梦的不真实感。
  火盆里的木炭已经烧尽,房间内有些冷,从外面吹进来的风中却带着一股火药的硝烟味。这是放鞭炮的后遗症。
  陈强知道上海城隍庙会有庙会,于是便步行前往城隍庙逛了一圈,同时也领了一个跑一万米的任务。
  让陈强有些失望的是,庙会的商业气息很浓厚,那感觉和后世的景区差不多。
  自1926年起,城隍庙便已经不是原来的城隍庙了,整个城隍庙地区已经分成了若干的片区,包括著名的豫园,也变成了豆米、布业、糖业的商行公所。
  当时的城隍庙地区实行的是董事化管理,而董事局的董事长,正是三大亨之一的黄老板。也就是说城隍庙实际上是被帮派所控制的,就连庙里的道士,都是帮派聘请来的。
  庙会里小商小贩倒有不少,东西都比平时卖的贵。这种庙会都是坑钱的,没啥看头。
  更关键的是,别人都是一家人来的,而陈强则是孤身一人逛庙会,单身狗的内心瞬间受到了一万点的打击。
  “不逛了,回去接着训练!”陈强满心憋屈的返回了住所,又进入了训练空间。
  ……
  自己一个人过年也是好事,没有走亲访友,也没有娱乐,想打斗地主都找不到牌搭子,陈强只能待在训练空间里,专注于提高自己的实力。
  转眼间便到1930年的3月9日,这是全运会上海选拔赛报名的日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3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