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人(校对)第36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6/391

  陈强真正打算赚钱的产品,是下一个产品,抄袭阿迪达斯Superstar的篮球鞋,这才是真正高利润、高附加值的产品。
第三五零章
泼脏水
  耐克的制鞋工厂当中,很大一部分制鞋女工都是从欧洲逃难来的难民。
  厂长贾里德本来就是从波兰逃难来美国的,他很同情那些从欧洲来的难民,所以在招募员工的时候,也刻意的多聘用了一部分欧洲难民。
  另外一个原因便是制鞋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制鞋工人的薪水并不算高,很多土生土长的纽约人嫌钱少,未必肯做这份工作,而那些没有一技之长的欧洲难民,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并不在乎工资低,有份工作能养家糊口,他们就已经满足了。
  陈强本以为,欧洲战争结束以后,会有一大批制鞋工人选择辞职,回到欧洲家乡,这必然会影响到工厂的生产。但是让陈强意外的是,选择辞职的制鞋女工只有寥寥几人,其他都继续待在制鞋厂,安心的工作。工厂的生产也完全没有受到影响。
  这个结果超出了陈强的意料,不过仔细思考后,陈强才发现,原来错的是自己,自己用中国人不能用中国人的观念去思考欧洲人的行为。
  中国的传统观念讲究一个落叶归根,那些海外游子离家万里,老了以后都想回归故里,即便是活着的时候不能回去,也希望死后可以葬在家乡。若是在中国的话,那些乱世逃离家乡的人,在世道太平以后十有八九都会回老家的。
  欧洲人显然没有这种观念,他们是既来之则安之,反正人都已经来美国了,那就老实的待着吧,更何况美国的生活水平要比欧洲好一些。
  早在一战之前,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就已经与英法等国不相上下。美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工业发达,可以生产各种工业产品,在那个物资供给并不丰富的年代,充足的食物和工业产品供给,就意味着更好的生活水平。
  欧洲工业同样发达,但没有那么多的资源,但是英国和法国都有着庞大的殖民地,殖民地源源不断的向着英国和法国本土输血,也使得英国人和法国人可以享受到丰富的食物和各种工业产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没有波及到美国的本土,而欧洲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都有所削弱,此消彼长下,美国人的生活水平逐渐的反超欧洲。1929年经济大萧条后,罗斯福推行新政,修建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在罗斯福执政期间,美国的道路是新的,建筑物是新的,城市也是新的,与之相比欧洲那些老旧的建筑物和街道,就要比美国差了一个档次了。
  大家的物资供给都很充沛,但是美国的基础设施却要更好,因此在二战之前,美国人的综合生活水平,已经超过了欧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仍然没有给美国的本土带来伤害,而欧洲很多国家却被打成了筛子,欧洲大陆的很多城市都已经沦为了废墟,欧洲强大的工业体系也遭到了破坏,这个时候的欧洲,工业产品的供应肯定是不足的,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了饥荒,生活水平比南美洲还要低几个档次。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欧洲难民不愿意离开美国返回欧洲,在美国吃喝不愁,有正式的工作,想买啥就能买到啥,回国的话一切要重新开始不说,运气差一点可能还得挨饿。
  ……
  华盛顿,中国驻美大使馆,魏大使面色阴沉的望着一份表格。
  “那个陈强,还真的一分钱的债券都没有买!”魏大使语气中充满了阴冷。
  “您上一次所邀请的人,多多少少都买了一些债券,唯有这个陈强,真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这看来这个陈强是故意跟您过不去啊!”旁边一下属开口说道。
  “他这不是跟我过不去,他这是跟宋部长过不去!宋部长马上就任行政院长了,这次的战争债券,就是宋部长所主持的!只是我没想到,这个陈强竟然如此不识抬举!”魏大使冷哼一声,语气中充斥着不满。
  下属明白了魏大使的意思,立刻开口说道:“这个陈强还真以为在美国有了些产业,就把自己当成是人物了,竟然对宋部长如此不敬,大使,我们是不是应该教训教训这个陈强,给他点颜色看看!”
  “对宋部长不敬,自然就是对国府不敬,我们身为国府官员,拿着国家给了薪水,自然不能置之不理。”魏大使点了点头。
  陈强没有购买战争债券,早就让魏大使感到不满,他很想找陈强麻烦,但是又怕落下一个打击报复的口实,于是便搬出了远在重庆的宋先生作为借口,这颇有一种当了婊子还要立牌坊的感觉。不得不说这些职业的官僚,做这种卑鄙的事情,的确是滴水不漏。
  另一个心腹手下开口说道:“大使,陈强也算是在美国待了很多年了,认识很多政商界的人士,而且我也听说,陈强在政府那边有靠山,我们怕是不好动他啊!”
  “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陈强的底细,我还不清楚么!他的靠山不就是罗斯福么!听说当年胡适当驻美大使的时候,没少通过陈强去找罗斯福走关系。不过咱们有句老话叫人走茶凉,现在罗斯福都死了一个多月了,一个死人,还能继续照着他不成!”魏大使开口说道。
  “大使,这里毕竟是美国,就算我们要教训教训这个敬酒不吃吃罚酒的陈强,恐怕也是鞭长莫及啊!在人家的地盘上,我们可不好动手。”那个心腹下属接着说道。
  “在美国人的地盘上,我们自然不能直接对陈强下手,但这不代表就没有其他的方法教训他!我们不能动手,可以找美国人帮忙动手啊!”魏大使眼神中寒光一闪。
  “大使,您的意思是借刀杀人?”下属开口问道。
  “没错,而且现在正好有一把合适的刀!”魏大使得意笑了笑,接着说道:“最近美国人是不是在查《美亚》杂志的案子,听说还逮捕了好几个好几个美国外交官?”
  “确有此事,这件事情还闹得挺大的,听说有好几个美国外交官疑似是苏联间谍。因为这件事情,美国政府最近很重视反间谍工作。”下属开口说道。
  “这个《美亚》杂志的间谍案,让美国人现在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啊,我们也可以借助这件事情的东风,教训教训陈强。比如写一封匿名信,向联邦调查局透露一下,就说陈强有可能是日本人的间谍……”魏大使说到这里,阴狠的笑了起来。
  “联邦调查局不可能轻信一封匿名信,必然会对陈强进行调查,如果他们最终找不到任何的证据,那封匿名举报信也对陈强造不成什么伤害。我听说联邦调查局的人有些本事,不是那么好糊弄的。”下属开口说道。
  魏大使冷哼一声,开口解释道:“陈强也算是知名人士,联邦调查局接到举报信后当然会对他进行调查,但是你别忘了,陈强是一个中国人,联邦调查局要调查个中国人,怎么可能不来我们大使馆!联邦调查局来咱们这里调查陈强,那陈强是黑是白,还不是我们一张嘴的事情?到时候我只需要稍微的推波助澜一番,就算是无法把陈强变成日本间谍,我也可以借此机会将事情搞大,人言可畏啊,就算没有真凭实据,陈强的名声也算是毁了!”
  ……
  六月初,美国媒体所关注的焦点正是所谓的《美亚》杂志案。
  当时有一个叫约翰·S·谢伟思的美国外交家,将他撰写的一些有关中国的报告,借给了一个叫菲利普·贾飞的人阅读,这个菲利普·贾飞是《美亚》杂志的主编,当时外交官和报人之间的这种交往和交换信息在美国是很正常的事。坏就坏在联邦调查局一直怀疑菲利普·贾飞是苏联间谍,并且在监控他,结果谢伟思受到了贾飞的牵连,被联邦调查局逮捕,这件事情也成为了轰动全美的头条新闻。
  谢伟思是美国的职业外交官,他的父亲是传教士,二十世纪初来中国传教,谢伟思也是在成都出生的,说了一口流利的四川话。谢伟思返回美国后,通过的考试进入到美国国务院,成为了一名外交官,并且因为他曾经在中国生活过,所以被任命为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副领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又被调到重庆的大使馆,担任秘书。1944年的迪克西使团,谢伟思也是成员之一。
  或许也正是因为谢伟思有着“迪克西使团”的背景,所以他才会被联邦调查局视为潜在的“苏联间谍”,日后谢伟思虽然平冤昭雪,但因为《美亚》案的事情,他受到了麦卡锡主义的严重迫害,从此以后只能远离美国外交工作的核心,成为了一个闲散人员。
  现如今《亚美》杂志案刚刚爆发,并且成为了美国媒体所关注的焦点,也是因为这个案件,联邦调查局将反间谍工作变成了首要任务。不仅仅要查苏联间谍,还在跟美国交战的日本间谍也是在受到严查。于是乎魏大使便想出了这么一个阴招,朝陈强身上泼脏水,自己再在后面推波助澜一番,就算联邦调查局最终什么都查不到,也会让陈强惹得一身骚,坏了陈强的好名声。
  ……
  1945年的联邦调查局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临时机构了。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由于反间谍工作的需要,罗斯福总统给了联邦调查局很多的权力,联邦调查局也逐渐成为了一个庞然大物。
  联邦调查局的掌舵人依旧是那位胡佛局长,这位任职长达48年的局长熬死了好几届总统,而且每一届总统也都对他信任有加。而在联邦调查局中,胡佛局长也拥有者绝对的权力。
  此时的胡佛局长手中拿着一份报告,脸色显得有些阴沉。
  在胡佛局长对面,一个联邦调查局的调查处长正在做着汇报:“局长,我们接到一封匿名信,信上说那个中国运动员陈强,是日本派来的间谍,我打算对他进行调查了。考虑到陈强毕竟是个知名人士,所以我希望得到您的授权。”
  胡佛局长看了看年轻的调查处长,随后开口问道:“你打算怎么查?说说你的思路。”
  “先从陈强来美国查起,我会调查他是在什么时间,以何种方式来到的美国,期间接触过那些人……”调查处长开始介绍起来。
  胡佛局长却是干咳一声,打断了调查处长的话:“陈强是怎么来美国的,就不用查了。”
  调查处长微微一愣,他还以为是自己出错了,可自己一琢磨,自己刚才说的都是常规的调查手段啊,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局长,为什么?”调查处长不解的问。
  “陈强来美国这件事,没有问题。”胡佛局长轻叹一口气,接着道:“他是被我们联邦调查局抓来美国的,至于原因,你不用问。”
  年轻的调查处长恍然大悟的点了点头,闹了半天陈强是被自己人给抓来的,听起来好像还是胡佛局长亲自安排的,胡佛局长最后一句“你不用问”,也是在告诉他,这件事情还涉及联邦调查局的机密。
  此时调查处长也是手心里忍不住的冒了几滴冷汗,他心中暗道,还好自己走程序先做了汇报,要是先调查再汇报的话,那这案子可就查到上司头上了!到时候肯定是吃不了兜着走。
  而胡佛局长则是另外一个打算,当年他把陈强抓到美国,是为了那个所谓的“超级士兵”计划,想要用陈强做人体试验,最终因为陈强的血液检查不达标,才放弃了陈强,把陈强扔给中国大使馆的人自生自灭去了。这个“超级士兵”计划肯定不能曝光,抓陈强来做人体试验的事情更不能传出去,所以胡佛局长第一时间阻止了手下去调查陈强是如何来美国的。
  那个年轻的调查处长则接着说道:“根据我搜集到的情报,陈强在美国有一家公司,生产体育用品,我可以试着从这方面搜集一些资料,另外我还打算去一趟中国大使馆,陈强毕竟是中国人,中国大使馆方面或许会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胡佛点了点头,想了几秒钟后,便开口说道:“先去纽约查一查陈强的公司,看看有没有可疑的地方,至于中国大使馆嘛,最后再去。陈强毕竟是个中国人,而且还那么有名,中国大使馆肯定会护着陈强的,我们未必能够在大使馆里搜集到有用的资料。关键是如果我们去中国大使馆调查的话,事情很有可能上升到外交层面,事情也就复杂了。”
  胡佛局长觉得,保护本国的公民是驻外大使馆的天职,所以中国大使馆肯定会跟陈强穿一条裤子。胡佛局长万万也想不到,那封匿名信就是魏大使写的,此时的魏大使正巴不得联邦调查局的人快些过去。
第三五一章
调查终止
  陈强并不知道联邦调查局正在调查他,此时的他正忙于新款运动鞋的研发。
  陈强打算研发一款真正的篮球鞋,球鞋的创意及就来自于未来阿迪达斯最为著名的Superstar篮球鞋,作为篮球鞋的鼻祖,陈强并不担心这款鞋没有市场。
  阿迪达斯Superstar的鞋面是纯皮的,但是不是商务皮鞋的那种硬皮,而是很软的皮,这就需要对于皮质材料进行染色和加工,这并不是什么困难的技术,十几年前陈强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时候,曾经在国内专门定制了几双钉子鞋,当时的钉子跑鞋使用的就是柔软的纯皮鞋面了。
  鞋头部分则由橡胶构成,就是现在很多运动鞋经常见到的所谓“贝壳头”,这可以给予鞋子更大的承载力,只不过在四十年代,运动鞋还没有“贝壳头”的设计。
  为了给予脚踝更多的保护,鞋帮的部位塞进去了一些海绵,这样鞋帮就会变得柔软而且有弹性。
  橡胶鞋头、纯皮的鞋面、还与填充了海绵的鞋帮要缝合在一起,虽然并不困难,这大大的增加了制作工艺的步骤,所以制作一双Superstar篮球鞋,远比制造一双耐克一号的帆布鞋要复杂的多,这需要更多的人力。所以陈强已经预料到,一旦Superstar正式上市以后,制鞋厂肯定需要更多的工人。
  鞋舌的里面也填充了一块柔软的海绵垫,这样即便是鞋带系的比较紧,也不至于勒住脚面,有了这一层海绵垫,便可以给双脚带来更多的舒适感。
  另外陈强还要求,将鞋底的纹路加深,给球鞋带来更多的抓地力,篮球运动员便可以进行更多急停急起的动作而不用担心被滑倒。穿着这双鞋踩在木地板的球场上跑跑跳跳,更是会发出“吱吱”的摩擦声,就像是后世篮球比赛那样。
  以上这些都不算是技术难点,以当时的技术很容易就能够做出来,而真正有些难度的,是那个鞋跟的内置稳定器。
  阿迪达斯Superstar之所以被成为第一款真正的篮球鞋,主要就是因为鞋跟的位置有一个内置的尼龙材料稳定器,这样可以让球鞋包裹住鞋跟,使得球员在落地的时候更加安全,不会轻易的扭伤。
  以未来的眼光看,这是一种落伍的球鞋技术,未来的篮球鞋主要是通过鞋垫来实现安全和减震,而不是一个塑料填充物。自从耐克将气垫技术用于篮球鞋之后,各种各样的新技术层出不穷,比如shox技术、充气技术、TPU支撑、缓震科技、Boost材料等等,这些都让球鞋越来越舒服,减震效果越来越好,安全性越来越高。
  不过在1969年,阿迪达斯推出这个内置稳定器的时候,却被当成是一种黑科技般的东西,这个设计也直接使得阿迪达斯干掉的匡威,一举成为美国运动鞋的老大。
  如今还只是1945年,陈强如果弄出了球鞋的内置稳定器,那就不仅仅是黑科技那么简单了,估计会被人们用“科幻产品”这个词来形容。
  小贝克兰的实验室在研发尼龙绳的时候,有过尼龙材料的技术积累,所以内置尼龙稳定器的制作工艺完全不是问题,关键就是这个尼龙稳定器该制成什么样的形状。
  稳定器肯定是要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对运动员起到帮助,如果设计不好的话,非但保护不了运动员,还会伤到运动员。而且设计不当的话,让运动员感觉不舒服,还会影响到运动员在比赛当中的发挥。
  对此陈强只能一次次的进行试验,设计出一种形状的稳定器,然后制作几双样品鞋,找运动员亲自来试一试,感受一下效果。陈强也会亲自上阵,穿上样品鞋跑跑跳跳,然后提出改进方面。
  于是乎陈强便在不停的实验和改进球鞋当中,渡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
  联邦调查局的那位年轻处长带着一组人来到了纽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6/3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