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门法则(校对)第3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1/874


第四十七章
嗣教天师和嗣教真人
  今日,两位道门十方丛林的顶尖人物齐聚一堂,堂下是前来回事的礼部尚书毛澄。
  “当年那封皇后诏书是怎么写出来的?查出来了么?”张阳明略带烦躁的问。
  “嗣皇帝位,奉祀宗庙”这八个字,是本次朝争的焦点,也是赞同皇帝一派的理论依据。这封诏书由当时的孝康皇后所下,经内阁用印,报已故的上一代嗣教天师和嗣教真人同意,才明发天下的。张阳明问的当然不是这些,这些流程和经过他和沈云敬都很清楚,他问的是后面的内情。
  毛澄擦了擦汗,道:“回天师,查出来了,诏书是当年内阁首辅杨阁老所拟,经秉笔太监赵德批红,交孝康皇后用印。礼部上月派人查核,发现赵德已于嘉靖三年发往川西宣慰司为镇守太监,于嘉靖十二年六月自缢。”
  “自缢?”
  毛澄道:“的确是自缢而亡,吊死在了镇守府正厅的横梁上,有人说是因为川陵铜矿矿难,赵德无法完成皇命,又云或与当年白马山大战有关,因白马山为夏军所破,川陵铜矿几至沦陷敌手。”
  张阳明摇了摇头,又问:“杨阁老那头是怎么回事?”
  毛澄道:“这却不知了,杨阁老嘉靖十年被贬回乡,于十二年病故于四川都府,或许当年拟文之时并未想及今日。其子杨慎也并不知情。”
  张阳明叹了口气,向一旁的沈云敬道:“沈真人,你的意见呢?”
  沈云敬道:“真要问我的意见?便是随他去!皇帝想要立生父?由着他折腾便是,折腾来折腾去,还能跳出三山之外?”
  “总是乱了道门的成法。”
  “当年更立皇帝的时候就已经种下来的因,如今不过是结果而已。再者,大明天下都是咱道门的,何必纠结于此?”
  对于沈云敬的话,张阳明委实不敢苟同,但他也知道,沈云敬这位全真道士一向怕麻烦,属于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性子,能不争就不争,对大部分事情都很淡然。
  于是笑道:“总之皇帝脾气拗,咱们扳不过来,便等待真师堂议决就是。今日便辛苦沈真人了,咱们各自回去,将情况好好梳理梳理,总之无论如何,都不能再拖延下去了。你们那边到了几位仙师了?”
  沈云敬道:“到了三位真人,其实用不着那许多,有许真人在就行,其余几位都听他的。”
  “云璈真人在你们那边的确是异数。”
  “你们天师呢?”
  张阳明道:“来了五位,明日再到一位,加上我,便来齐了,但你们那边还差三位。”
  沈云敬懒懒道:“我们这边的仙师都喜静不喜动,这你是知道的,再等几日吧,若是还不到,便等不得了,其实有这么多真师到场,也足够议决了。早些议完早些了结,在京城待得厌了。”
  张阳明道:“谁说不是呢?皇帝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无可厚非。但无论怎么闹,他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道门的意见,才是最终的意见。总之这件事情,无论咱们同意与否,尽早把朝争平息下来是正经,日子久了,天下人心纷扰,难免有所后患。”
  乾元观中同样有方丈院和监院舍,沈云敬身为简寂观下观方丈,便入住了方丈院,而作为监院的张阳明,当然住进了监院舍。乾元观的方丈和监院,自是另寻他处去了。
  沈云敬回到书房,书案上已经堆好了整整齐齐的公文,都是今日需要处理的事务。
  揉了揉额角,沈云敬取过公文折本,一份一份认真看起来。道门十方丛林的事务,但凡全真的,一般都由他钧裁,涉及正一的,则需要交给张阳明,如果正一和全真同涉,则召集三都议事,大家一起商议。
  眼下就有这么一份需要三都议事来拟决的事项。方堂和典造院两位大执事联名上疏,提议简寂观下达正式诏令,限制馆阁修士在十方丛林中出任道职。
  因沈云敬和张阳明都在京城,按照总观的处置惯例,一般事务由留守庐山的三都措置。如今,三都均就此疏文提出了修改意见,现由典造院誊清,发给沈云敬和张阳明,提请召集三都议事。
  如果是一般的小事,沈云敬也不会多说什么,毕竟在总观中,三都位高权重,仅次于自己和张阳明,三都达成了一致意见的事情,自己通常是不会驳回的。只要在公文上画个圈,同意三都议决,并将自己的意见附上,整个流程就算完成了。
  但这件事情,涉及到的可不单单是十方丛林,其中牵扯到的可是馆阁修士,不经上观真师堂同意,下发这么一个诏令出来,那不是开玩笑么,绝对是行不通的。到时候三都议事通过了,最终还得自己和张阳明提交真师堂,当着那么多馆阁高修的面,你说不让馆阁修士出任十方丛林道职,这要怎么开口?
  更何况疏文中还列举了八条危害,每条看上去都那么触目惊心,这份疏文要是拿出来,真师堂的诸位坐堂真师们,会怎么看自己?
  沈云敬大感头痛,当即就要将之否决,正要动笔之时,却犹豫了起来,否决的意见应该怎么写呢?此时此刻,只觉坐着的椅子都隐隐发烫。
  思虑再三,还是把笔暂时搁下,想来想去,将书房外厢的提科道士叫了进来。
  “腾嘉,这份《馆阁修士不入十方丛林疏》,你怎么看?”
  “真人的意思是?”
  “这样一份疏文,三都怎么一致同意呢?他们难道不清楚,这是要报上观真师堂的么?”
  身为沈云敬的提科道士,顾腾嘉很多时候担负着了解和反馈下面意见的职责,许多时候,沈云敬囿于身份,无法了解到下面人的真实想法,而顾腾嘉这里,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
  “禀真人,据我所知,这份疏文不仅是三都的一致意见,而且八位大执事都是赞同的。”
  果然如此!看来这道疏文深得十方丛林同道之心啊,若是自己断然予以否决,恐怕会让下面的绝大多数同道们失望吧……可若是就此莽撞同意,又该如何在真师堂开口呢?当真是左右为难。
  “腾嘉,你也赞同么?”
  “禀真人,就我本心而论,我也是赞同的,毕竟我没有修行的命,十方丛林就是我的立身根本。若在我的身边,有馆阁修士出任道职,我无法想象应该怎么和他相处。”
  “可是你想过没有?这份疏文想要变为诏令,需要在真师堂商议,我去了真师堂应该怎么提议?”
第四十八章
议决
  面对沈云敬的问题,顾腾嘉只得道:“真人,毕竟出任十方丛林道职的馆阁修士,全天下也没几个吧?就我的了解,只听闻川省那边有一位华云馆的修士,在谷阳县任方丈。”
  他的意思是,这份诏令其实牵扯不到多少人,修士们本来就不会在十方丛林担任道职,如今下一个明确些的诏令,也不是不可以吧?
  但沈云敬不同意顾腾嘉的说法:“有没有不重要,关键在于,绝大多数仙师们不愿意出任十方丛林道职,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但这份诏令一出,就是剥夺他们选择的权力,你觉得这样可行么?”
  顾腾嘉点头道:“真人所言甚是,故此,我刚才也说了,赞同这一疏文是就我本心而论的,其实我也知道此事不太容易……”
  “既然连你都知道此事不容易,为何他们就偏偏要这么做呢?盛云天、赵云翼、郭云贞,他们这是要逼迫于我么?还有符云真、潘云翔,他们怎么敢上这种疏文?”沈云敬一边问,一边烦躁的起身,在房中踱来踱去,怒意渐盛。
  “真人息怒!依我看来,这正说明,在同道们心中,真人威望素著,整个大明天下,没有真人办不成的事……”
  沈云敬气乐了:“你少给我戴高帽子!你说说,这事怎么办?”
  这等要事,顾腾嘉岂敢轻易插手,于是只是低头,不发一言。
  沈云敬发了通火,挥了挥手:“行了,出去吧。”等顾腾嘉出了门,他重新坐回书案边,思索良久,取过疏文,提笔在自己的名字上画了个圈。
  这是“圈阅”的意思,表示自己知道了,但没有任何意见。至于是否召开三都议事,他不置可否。如果真要召开三都议事,他的意见也是“不发表意见”。
  看看张阳明怎么批复吧,最好张阳明能给出明确的意见,这样的话,在这件事情上,一切就听张阳明的好了。
  圈完之后,沈云敬如释重负,心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成就“无为而治”啊。
  监院舍中,天师张阳明同样为此苦恼着,但他不像沈云敬那样喜欢任事撒手,而是仔细斟酌着其中的利弊。
  坐到了十方丛林最顶尖的位置,又在上观真师堂中据有一席之地,馆阁修士是否在十方丛林中出任道职,对张阳明来说毫无影响,他现在需要权衡的是,在这件事情上,怎样才能更好的维持住自己在十方丛林中的威信,同时又不招至诸位真师堂坐堂真师们的不快。
  若是强行将此文压下来,自己在十方丛林同道们心中的威望必然受损,所以不可取。但如果就这么报到真师堂,自己又如何向坐堂真师们开口呢?
  沉吟多时,张阳明将疏文取了过来,将“八条危害”中的“易使同道之间上下隔离”、“容易言出法随”、“修士不擅俗务、不通民生”、“存在贪墨的风险”、“修士一旦行恶为私,无人能够制约”等五条删掉。这五条写得太过负面,容易引起真师们的反感,绝不能提。
  张阳明保留的是第一条:修士大量精力牵扯俗务,无法专心修炼;第二条:修士容易为凡尘俗世迷惑心性,于悟道不利;以及第八条:修士加入十方丛林,其迁转升黜无法考量。有这三条在,理由其实已经很充分了。
  修改完毕,张阳明重新誊清,誊到最后一句“诏令自下发之日起施行”的时候,出了会儿神,然后笑着摇了摇头,把这句话抄了上去。
  修改完毕,张阳明写了个纸条:同意三都议决。思索片刻,又取过一张飞符,将原委讲清,往空中一抛,发给自家龙虎山张氏一族的主事者——真师堂坐堂大天师张云意。
  身在庐山的赵然很快就得到了消息,五月十九日上午,将在志道堂召集三都议事。能够得到这个消息,还是赵然这几天辛苦奔波,四处打点的结果。
  “师兄能确定?”
  “赵方丈,此事我亲眼所见,你说的这个疏文,是列进议事事项之中了。我大略扫过一眼单子,明日的三都议事,一共要议决七项,《馆阁修士不入十方丛林疏》,是排在最后一项的内容。”
  谢过这位典造院新结交的师兄,赵然长叹了口气。身在庐山,自己就好似汪洋大海中的一叶扁舟,找不到方向,找不到借力之处,一切都只能听天由命,实在是无力得很。
  五月十九日下午,赵然急于打听上午三都议事的消息,先去典造院找了新结交的那位师兄,那位师兄告诉赵然,目前尚不清楚,以他在典造院的职分,至少也要过两天才能知道。
  之后,赵然又去了一趟都管院,想要求见大都管赵云翼。值守的火工居士告诉他,大都管实在太忙,没有时间见他,让他稍安勿躁。
  “稍安勿躁”这四个字,让赵然冷静了下来。他不知道这四个字是赵云翼亲口说的,还是这火工居士随口说的,但不管如何,事情已经发生,再着急也没有用。
  想来想去,赵然还是给东方礼发符了,想让东方礼帮忙打听消息。
  耐心等到第二天,东方礼的回复到了,他告诉赵然,今天上午的三都议事,通过了《馆阁修士不入十方丛林疏》,不仅如此,东方礼还将这道疏文原文抄录下来,发给赵然。
  赵然连忙捧着这道疏文,一字一句的读了起来。读完之后,他的目光落在最后一句上,盯着“诏令自下发之日起施行”这句话,反复的品味着。
  如果没有之前在九江时大都管府上的那番谈话,赵然是看不出这句话的真正所指的。
  这就是大都管给自己开的后门么?
  可这句话也实在太过含糊了一些吧?他最希望的,是文中直接点明——“过往任职的修士,不在诏令约束之内”这样的话,如此,自己便真的可以放心了。
  而赵云翼加的这句话,却可以有两种解释:
  其一,自诏令下发之日起,修士不得在十方丛林担任道职,以前担任道职的,也要退出。
  其二,自诏令下发之日起,修士不得在十方丛林担任道职,以前担任道职的,不在诏令约束之内。
  至于究竟采用哪一条解释,就看自己的上司怎么考虑了。说白了,就是看李云河的意思。李云河觉得可以用他,就按第二种解释来;若是哪天李云河对他不喜了,就按第一条解释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1/87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