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门法则(校对)第4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0/874

  曲凤和忙去了后山,在茫茫大山中寻了一个多时辰,终于发现了赵然和骆致清的身影。
  就见赵然在前面跑,骆致清在后面追。赵然边跑便喊:“师兄,我真的没事了,别再打了!”
  骆致清一言不发,在后面紧紧跟着,不时发出一道硕大如同门板的剑光从上方拍向赵然,赵然打出一团如风暴般的气旋,将剑光化解,然后接着转身就跑,口中继续喊:“师兄啊,又是五十两银子没了,你何苦呢?人家不嫁过来,那是他潘家的损失,与我何干?我真的一点都不伤心啊……你就放我出山吧……”
  曲凤和赶忙上前解围:“两位师叔,弟子有事禀告。”
第二十四章
佳人回山
  赵然一见救星到来,滴溜溜转到曲凤和身后,斜着脑袋冲骆致清喊话:“停!凤和有急事禀告,停停停!”
  骆致清顿住脚步,终于蹦出一句:“观师弟梅花符阵,还不够快、不够纯,尚需多练。”说完掉头就走。
  赵然擦了擦额头的汗水,长吐了一口气,拉着曲凤和向外疾步而逃。
  曲凤和跟在赵然身后,看他衣衫褴褛,道冠、道袍多有破损,整个一幅极为狼狈的模样,不由好奇问:“小师叔在和三师叔切磋道法?”
  赵然忍不住悲愤道:“切什么磋?师兄非说斗法最能专注精神,可以忘掉一切杂念和伤悲,逼着我打了两天!神经病啊!我哪里伤悲了?啊?凤和你说,我哪里看着有伤悲的样子?”
  曲凤和点了点头:“悲愤是有一些……”
  赵然打断道:“悲愤和伤悲是两码事!行了,有什么事情赶紧说。”
  曲凤和道:“宋师伯和周师叔回山了,周师叔让你去一趟问情谷。”
  赵然“哎哟”一声,拔脚便向问情谷赶去,赶到半路上猛然醒悟,自己如今这身行头可不怎么样,又寻了个僻静处,从扳指中取出套新的道袍来换上。
  待客亭中,赵然终于见到了五年未见的周雨墨,周雨墨巧笑嫣然,整个亭中都熠熠生辉。
  赵然呆了呆,走进亭中,一时间不知该说什么。
  一旁的宋雨乔咳了两嗓子,才将赵然从周雨墨华贵仙姿中拉回来,赵然呵呵道:“哎呀,多年不见,雨墨越发明艳了。”
  宋雨乔道:“你们两个的话回头再说,先说正事。这次我和周师妹去北溟海,历经万苦,终于抓到一只玄甲龟。周师妹说,你精血不旺,故此需要补补,呵呵……”
  本来这话也没什么,但宋雨乔一“呵呵”,味道就不对了,赵然顿时叫屈:“天地良心!精血不旺那是以前,我为此正了三回根骨,如今已经大好了!”
  宋雨乔继续呵呵:“补了三回?怪不得……那还得继续补。总之呢,这是周师妹的一片心意,我也跟着费了不知多少工夫,权当你金丹破境的贺礼了。嗯?怎么?不想要?”
  “那……当然是要的,呵呵,周师妹的心意,无论送什么,我都欢喜!”
  “对了,有个事还得跟你说一声,这次从北溟海回山,我和周师妹专门去石泉县赵庄看了看。”
  “真是有心了,哈哈,其实他们现在过得还不错,我一直叮嘱石泉县道院看顾着呢。”
  宋雨乔道:“你们赵庄真是人杰地灵啊,出了一个赵致然不够,居然还有两个好苗子。一个赵七丫,还有一个赵昊。不过呢,七丫是资质根骨俱佳,赵昊却只有资质没有根骨,七丫我们问情谷收了,赵昊呢,你们楼观自己看着办。”
  赵然大喜:“这可是大喜事!我代表赵庄父老,感谢宋师姐和周师妹慧眼识珠了!人都带来了?”
  宋雨乔道:“都带来了,就在问情谷中,回头你把赵昊领走吧。对了,周师妹暂时不打算收徒弟,七丫准备拜在我的门下,我给她取名赵玉蕾,赵行走以后还要多多照顾些才好。”
  赵然立马表态:“都是宗圣馆的人,谈什么照顾不照顾的,何况又都姓赵,哈哈。”
  说完事,宋雨乔离开了待客亭,说是要去将两个孩子领来让赵然过目,亭中只剩下赵然和周雨墨。
  四目相顾,就这么静静的看着,良久,赵然道:“雨墨,我想了你五年……”
  周雨墨嗯了一声,开口道:“先说正事……”
  赵然挠头:“还有正事?”
  周雨墨长袖一挥,抖出个二尺见方的木匣:“为了寻找此物,当真费了不知多少日子,好在终于还是找到了。听说你上次在青城山服用的药汤是蔡大法师所制,你还是找他想办法炼制吧。”
  赵然有点发窘:“雨墨,我这个……体质嘛,你应该是清楚的,的确是正常了,而且好于旁人。”
  周雨墨脸上一红,道:“想什么呢?总之你既然补了三次,就说明底子还是不足……”
  “真的很足!”
  “好吧,就说明还可以提升,这么说行了吧?多补补,对你修行有大好处!我去年遇到了青山之主,她提起到你,说你似乎是福慧双修,体内两个丹胎,我就想,既然福慧双修,那你精血肯定是不够的,所以去了北溟海,专门给你找了这滋补精血的圣药。”
  赵然颇为感动:“这叫我何以为报?不如贫道以身相许吧?”
  周雨墨白了他一眼,不理这茬儿,只是问:“你就说是不是有用吧?”
  赵然点头:“当然管用,我正愁两个丹胎难以并修呢,若是能再提升一些,那就太好了!对了,你刚才说青山之主?青君不是飞升了么?怎么又来一个青山之主?”
  周雨墨道:“青山之主就是青婆婆,原来的青山之主飞升前,指定青婆婆接掌大青山,就成了现在的青山之主,嗯,她说以后不叫青婆婆了,叫她青君。”
  “原来如此,新一代的青君?有点意思。话说川北这帮灵妖都被我拐到松藩来了,青婆婆,哦,青君不会怪我吧?哈哈……”
  还想再多说两句,就见宋雨桥带着两个年轻的小道士过来了,于是冲周雨墨使了个眼色:“此处不方便,晚上我在红原白马院的方丈舍等你,咱们谈谈修炼的事情,交流一下心得。”
  周雨墨道:“那么大一座君山洞天,哪里不可以谈修炼的事,非要跑去白马院?”
  赵然道:“人多嘴杂,的确不便。听话,咱们还是去白马院来得自在。”
  见周雨墨不说话,急道:“说好了,不见不散!”
  宋雨乔带着人已经进了待客亭:“赵师弟,这是我的弟子,玉蕾,这是赵昊。”
  一男一女,都是十二、三岁的年纪,见了赵然后双双跪倒,齐呼:“三叔!”
  赵然有点懵,看看这个,看看那个,忽然意识到,原来自己已经可以给人当叔了……
第二十五章
楼观的年轻人
  两个孩子都是当年赵庄里头和赵然同辈的人家孩子,那两位和赵然谈不上有什么交道,赵然境况窘迫的时候人家没打算搭理他,赵然发达以后人家又高攀不过来,转眼人家都有孩子了,可赵然却觉得自己依旧没长大。
  不过总归姓赵,是一个村的同姓,只要上论三代,怎么着都能论上亲戚,而且是直系。在大明这样一个社会中,血缘和宗族关系就是天生的纽带,所以两个孩子对赵然都天生有一股亲切感。
  赵然自是鼓励了一番,叮嘱了不少废话以示自己的关心,然后将小堂侄赵昊领走了。这么大点的孩子,又是在简朴的农村长大,品性坏不到哪里去,就算有什么不堪的,没有定性也容易拧过来。故此,赵然只是简单查了一遍孩子的根骨,就交到了大师兄魏致真的手里。
  魏致真略有些惊讶,对小师弟忽然间的尽职尽责有些不适应:“师弟,该休息的时候还是要休息,感情的事情不要太在意,想通过忙碌操持来减轻烦恼,终究只是暂时的,真正的解脱之道,还在于想通、想透,懂得放下……”
  赵然这几天已经习惯了,道:“知道了师兄,你看这孩子怎么办?”
  魏致真道:“无妨,当年分配正骨丹时,为了奖励川省编撰《华云正骨经》的贡献,每年给予玉皇阁十粒正骨丹,华云观也有五粒。玉皇阁要兼顾全省,十粒略微紧张,但华云观这五粒可用不完,咱们搬过来的时候,老师曾经和夏侯大长老、严长老他们说好的,每年从华云馆分一粒给咱们,你和老师都是主要作者,华云馆还是讲理的。过些日子我抽空过去,把今年的正骨丹要过来。”
  赵然大喜:“那可就太好了,每年一粒,足够了!”
  魏致真又道:“这孩子现在正骨还太小了,他也受不住,先让他跟着全知客做两年杂务,顺便把道经多读一些,待他满十五之后再正骨,那就把稳得多。”
  于是赵昊便被交给了全知客,每天读经之余也帮忙打理山中的事务,他是农村孩子出身,也不怕吃苦,只是需要晚两年修行,只能羡慕的看着同村出来的赵玉蕾现在就开始修行。没办法,谁叫他没有根骨呢?
  现在楼观三代弟子已经有了三位,一个是大师兄曲凤和,羽士境,老二封唐,刚入门没几天,还有一个甚至没有入门,尚需过两年正了根骨再说,但不管怎样,三代弟子毕竟渐渐有了气象,赵然想起来都觉得很是欣喜。
  他忽然又想起,去年十一月时,曲凤和举荐过曲家一位族弟,说是以前曾经有修士看过,是个有资质没根骨的。当时赵然答复说先等等,让他参加了春闱再说,如今宗圣馆中神像已立,正骨的资源也初步具备了,倒是可以考虑一下了。
  将曲凤和找来问道:“你家那个族弟叫曲凤山是么?今年春闱如何?中试了么?”
  曲凤和忙道:“中了的,二甲第七名。小师叔,可是准备考虑引他入山门修行了?”
  赵然有些惊讶:“我记得没错的话,他比你小两岁?还不到二十吧?这就高中二甲第七名了?他怎么说?选官了么?”
  曲凤和道:“他不满意,说是要中个一甲出来,故此没有铨选庶吉士。我表叔很是不喜,不想管他了,如今他已回谷阳县家中,打算备考下一科。小师叔若是有意,我便让他来一趟?”
  赵然道:“算了,我找时间过去就是,让他来松藩,来回不得折腾大半个月?”
  “行,那我写封家书回去,让大人准备准备。”
  眼看到了傍晚,赵然匆匆溜出山门,骑上南归道人就回了白马院,脚尖轻点,几个腾挪之间就翻进了方丈院。
  随着日头西斜,方丈院中渐渐黑寂了下去,赵然刚在正房中燃起油灯,就听院外有人敲门,“咚咚咚”、“咚咚咚”……
  赵然顿感不快,兼且还有些奇怪,以自己的修为,这白马院中谁那么大本事,能看穿自己的行藏?
  没好气的出去把门打开,却是监院袁灏,赵然只得将他请进来,问道:“我刚进门,本是不想打扰你们,没想到监院还是知道了,呵呵……”
  袁灏指了指院墙外钟楼的顶层:“一见灵君,便知是方丈回来了,呵呵。”
  赵然颇为无语的看着钟楼上懒洋洋曲颈梳理羽翅的灵雁,摇了摇头,和袁灏进了书房:“监院有急事?”
  “眼看就到年底了,方丈对南线的筑路有什么打算?过年期间停不停工?”
  南线的进展,因为白马院刻意压制的缘故,从六月开始动工,至今也只修了一半。白马院需要这条路“体现”与三部部民的友谊,自是不能太过仓促,何时修完,取决于赵方丈的心情。
  “除了筇河部的人外,龙白部和查马部现在有多少人下山领咱们的工钱?”
  “每天在工地上的一千二百多人里头,龙白部百十人左右,查马部稍多,二百来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0/87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