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门法则(校对)第4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9/874

  见几个守御和千户没太明白,尤其是小河所的张千户和赤水所的李千户有点发懵,蒋若冰解释道:“咱们松藩当面的三个监军司,祥佑监军司是后党一系的,白马和黑山两个监军司是帝党一系的。”
  赵然点头:“蒋书记对西夏大局洞若观火,贫道佩服。大致就是这么个意思,而今在朝堂之中,吴化纹的处境很是不妙,所以帝党想要帮吴化纹立些功劳,这也是吴化纹的迫切之愿。”
  蒋若冰问:“赵方丈,吴化纹出了什么事?他有什么把柄被后党一系拿住了么?”
  赵然微笑道:“主要还是当年白马山一战惨败的肇因,后党方面或许是拿到了不利于吴化纹的证据,这厮有点急了,所谓狗急跳墙,他准备冒险跳一回墙,看看墙里面有没有肉吃。”
  几个军将顿时笑了,曹指挥使道:“那就来一次关门打狗!”
  通报的军情大致就到这个地步,无法进一步细致到何时何地发动进攻,但能够得知对方的进攻意图,已经足够。
  按照这则情报,能够推测出吴化纹的进攻目的应当只是为了捞一票,以证明自己的清白,属于奇兵偷袭。
  奇兵偷袭讲究打了就跑,兵力应该不会很多,兵力太多的话,也不可能形成偷袭的效果,白河天险不是说不能渡河,而是不满足短时期大规模渡河的条件。
  明军五六年前曾经做过测算,哪怕选择在三个渡口渡河,想要以船只渡过去一千人,并且让这一千人爬上河堤,需要至少一个整天时间,光是运兵就至少需要四五十条船——白河行不了大船,更遑论还要运送战阵法器、粮草辎重,需要的时日就更多了。
第六十三章
总督府军议(下)
  至于其他河段,并不具备大规模乘船渡河的条件。不携带战阵所用的特殊兵甲、法器、符箓,过来了也顶不上用场,纯粹属于送菜。
  最好的抢渡方式是先渡过去一些修士,在对方没有反应过来之前设立起大型防御法阵,然后迅速铺建浮桥,通过浮桥快速运兵,等巩固了渡河点之后再转运粮草辎重。
  采用这个方法渡河,最危险的是头一天,一旦先期渡河的修士被发现,孤立无援的情形下很容易被聚歼,由此形成重大损失。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两军沿白河对峙多年之后的今天,这个方法就更难实现了,两军沿着河岸已经各自修建起了大量观察哨所,只要一处哨所的飞符发动,大营中很快就能得到消息。
  想来想去,吴化纹最后剩下的办法也许就是利用飞行法器,但如此一来,这股奇兵的数量将少得可怜。一件宝贵的飞行法器,通常也就只能载上二三十人,或者十名军士外加他们的装备。想要将一千人连同粮草辎重都运过来,他需要十件飞行法器来回跑上十多次。
  楼观派也只有一件飞行法器,吴化纹又能调动几件呢?何况真有那么多飞行法器过来的话,明军会笑到脸上开花,四阶战阵弩炮是飞行法器的克星,打飞行法器又快又准!
  所以无论怎么想,大家都觉得吴化纹派出的兵力超不过一千人,甚至都不会超过八百人。而就连这八百人采用什么方法安全过河,大家争论半天也没争论出个所以然。
  暂时将吴化纹怎么过河抛到一边,开始讨论他的用兵范围和攻击目标。
  在场的都是打来了仗的军将,按照兵力调动、辎重补给的规模,当即就在沙盘上拉出一条线来。
  吴化纹渡河后肯定不会太过深入,这条线的西部、白河的东部,之间的区域,便是吴化纹力所能及的范围,再想向东深入,那属于自杀性进兵,相信吴化纹不会那么傻。
  在这个范围之内,首先刨除三处最易过河的渡口,即切瓦河谷、月亮渡、安曲村,这三个地方都有明军大营牢牢镇守,轻兵偷袭重寨能够成功的战例,自古以来不敢说千中无一,但至少也百战难得一见,属于撞大运。
  除去这三个点,剩下的就只有一个了,那就是松藩卫的转运粮台红原城。
  讨论到这里,众人齐刷刷看向赵然,赵然笑了笑,道:“贫道虽是宗圣馆道门行走、白马院方丈,但说实话从未历练过战阵厮杀。不过这两年主持红原,倒也没有耽误城墙的修筑。如今红原有两层城墙,其一为内城墙,我们称之为内环,虽然不高,但足够牢固,同时这道城墙最显著的功效无疑是往来方便,换句话说,拥有很强的内线优势。”
  顿了顿,又道:“外城墙,也就是我们红原所说的外环,墙高一丈五,厚一丈至一丈五,虽然依旧不高,但胜在结实。宁守御看过多次,他比较清楚。”
  宁德寿点头道:“应付大军比较吃力,但顶住数百人的攻城,完全不是问题,只需做好戒备就是。”
  夏吉道:“如果吴化纹的意图是打破红原城,那咱们可以如此安排。赤水千户所偃旗息鼓,以各种掩人耳目的方式进驻红原西南,藏于红原城左翼。赵方丈,有没有合适的地点可资隐秘屯兵?”
  赵然想了想道:“格勇寨。”在沙盘上将寨子的方位指了出来。
  夏吉点了点头:“就以此为左翼!小河千户所同样向红原城靠拢,必须悄然、隐秘,移驻……”
  赵然指着沙盘道:“猛水寨。”
  夏吉看了看位置,点头道:“就是猛水寨!你们两个千户,半月内移驻完毕,能否做到?”
  张、李两位千户口中应道:“遵令!”
  夏吉又向曹指挥使道:“你从本卫抽调兵力,皆时将吴化纹合围于城下,务必不得使其逃脱!”
  大致军略讲完,众将士都齐刷刷看向严云亦。赵然同样望向严云亦,等待他对这一军略在修士助战方面的判断。
  严云亦是华云馆排在第二位的长老,他本是龙阳祖师门下弟子,专擅法阵布设及法器的炼制。龙阳祖师数十年前散馆之后,门下众弟子被遣散,严云亦受华云馆离山宗的邀请,加入了这个同样以研修法阵为主的流派,并在华云馆中晋升为炼师,成为长老堂的一名长老。
  三年前受命轮值松藩卫,成为松藩卫中军及白河、红原、安曲三守御所数十名轮值镇守修士的领头人。裴中泽期满离任后,他本也是要返回华云山的,奈何突然出了西夏准备偷袭白河防线这么一出变故,故此只能暂时留下,等应对完这次战事之后再交出差遣。
  赵然这几年也去过切瓦河谷几次,谈及修士轮战松藩卫,他对此还是很拥护的。
  因为宗圣馆新立且又人少,玉皇阁言明五年内不会给宗圣馆分派轮战名额,等到第六年之后再视具体情况而定。但赵然已经有所打算,拟和老师江腾鹤、大师兄魏致真商量,从第四年——也就是明年起,便派人至松藩卫参战。
  在他的观念中,战事是磨砺道法和道心的极好平台,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将来宗圣馆走出去的修士必须能打,这是毫无疑问的发展方向。
  先不提宗圣馆轮战之事,单说严云亦对夏总督方略的意见,他对此没有任何更改,只是道:“此策可行,就不知西夏帝党一系敢不敢冒险,派出罗汉境巅峰的修士渡河。若是能来一两个,那就实在妙不可言了。”
  罗汉境巅峰相当于道门大炼师境界中的初阶,或者说是弱化版的大炼师,在不知情的条件下,想要消灭一个罗汉境巅峰的佛门修士也是相当不易的。但既然知道了西夏即将发动一次奇兵偷袭,又对进兵方向和目的有大致判断,那么借机留下一个就具备了可操作性。
  这是严云亦最希望看到的。
第六十四章
民团
  罗汉境巅峰,或者说大炼师级数的修士,基本上已经是两军战阵之中会出现的最高级别修士了。无论是佛门的菩萨境、佛陀境也好,还是道门的天师真人境、大天师大真人境,都不会轻易卷入面对面的军阵厮杀。
  到了他们这个境界,已经能逐渐触摸到因果之律,什么事情会引发因果,什么因果对证道不利,都会有一丝模糊的感受。
  天道之下,修为越高,所受到的因果牵扯就越大。比如封唐、赵然和龙阳祖师做同一件事,如果封唐沾惹的因果为一,那么赵然沾惹的因果就是十,而龙阳祖师沾惹的因果就是一千。这就是能力越大、责任越重的另一角度解释。
  对于因果,大修士们会由心底生出很大的敬畏,这种敬畏来自于想要涅槃、想要飞升的渴望,来自于对长生不灭、对不堕轮回的追求。
  身上沾惹的因果若是太多,道门修士在飞升时所要遭受的劫雷就越重,消解的代价就越大,稍不留神就会被劫雷兵解。
  换做佛门修士的话,在打开接引虹桥时,会受因果之力拉扯,方向产生偏差,偏差越大,越接近地狱,有的甚至会直接引向地狱,连消解的机会都没有。
  当然,修行一世,沾惹人命因果或许不能避免,这就需要修士权衡轻重、仔细考量了。
  道行中允,因果相循,阴阳平衡,所谓人命关天,在所有的因果中,人命是最大的因果。众生平等,这是大道至理,随意杀伤人命,为天道所不许。
  既然众生平等,一个普通人的人命因果和一个合道境修士的人命因果就是相同的,换言之,杀一个普通人和杀一个大修士,所沾惹的人命因果没什么区别。
  因此,大修士们如无特殊缘故,基本上不会向普通人或者低阶修士动手,都是沾惹同样的因果,杀普通人和低阶修士实在是件血亏的事情,与自残无异。
  他们更不会出现在当面厮杀的战阵上——露上一面就极有可能沾惹大把的人命因果,何苦来哉?
  ……
  这次军议定下了应对方略,整个松藩的军事重心开始向西线转移。
  重心向西线白河方向转移,并不意味着大规模从北线往西调兵,相反,不仅不能调,而且还要在北线摆出一副准备大战的架势。经过增强之后的小山卫开始主动向黑山威福监军司进行反击,在一个月内连续挑起了大至数百人、少则数十人的战斗。一时间,若尔盖方向战云密布。
  北线的反击是告诉西夏,我来了,同时掩护西线方向的暗中集结。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小河千户所、赤水千户所的三千余明军通过分批、夜行等方式,分别进驻格勇寨和猛水寨,在红原城的南北两个侧后方形成两只蓄积力量的拳头。
  白河当面,松藩卫以内紧外松之势加强了作战准备,严密关注绵延二百里的各处河道。红原城中,白马院也开始募集百姓,加高红原城的外城城墙。
  为了防止泄露消息,总督府没有派出兵马驻守红原城,而是给了赵然八百人的名额,组建红原民团,并将红原城的防守之责交由白马院负责。
  赵然让关二在周边村寨村民保甲自卫队中抽掉了五百多名勇士进山秘密操练,同时让君度山匪寨中的数十名前悍匪们日夜兼程赶至松藩,作为骨干力量加入,凑成了六百之数。又让保忠在三部藩民和党项人、汉人中精选了两百名骑术精湛的牧民,配上宝贵的战马,组建了一支骑兵。
  这支总兵力八百人的红原民团被拉到大君山的一处谷地中扎营,红原守御所宁德寿调配了十多名军官前来整训,这支军官队由一个姓张的百户统带,包括了总旗、小旗等具备丰富作战经验的老军士。
  大明与西夏、吐蕃、北元始终保持着低烈度战争状态,所以边军战力非常强悍,虽然依旧是冠以卫所之名、之编,但其实早已和卫所制没有半点关系了。
  朝野之间一直有着“卫不如募、募不如边”的说法,也就是说,大明兵部籍册上的近百万兵额中是分了三六九等的,各地卫所打不过募兵,募兵中又以边军最是能打。
  所以,宁德寿抽调来的十多名底层军官对于练兵都是驾轻就熟的行家里手。赵然在他们抵达后的当晚接风宴上不仅亲自出席,而且逐一敬酒,高度评价他们为“国之栋梁、军之柱石”,把这些小军官感动得个个眼眶通红,几欲流泪。
  如果单单把民团组建起来,剿匪是足够了,但军阵杀伐却远远不能。必须要有完备的甲具兵器,再据此进行大量适应性的特殊训练,兵和军甲紧密结合,如此才是一支能够拉上战阵作战的军队。
  赵然再次赶到松藩县的总督府,经过严格的流程和手续,在总督府掌书记蒋若冰的亲自陪同下,前往军器库领取装备。
  见赵然孤身前来,蒋若冰也是此中老手,当即道:“赵方丈带着大型储物法器?”
  赵然掏出锦帕晃了晃:“蒋书记见笑。”
  蒋若冰当即有些惊异:“子午锦囊?”
  赵然笑问:“这锦囊可还能用?”
  蒋若冰咋舌:“可还能用?方丈怕不是在说笑?我为官数十载,也算博览群书,据我所知,这子午锦囊天下间仅有三个,不意其中一个竟是在宗圣馆,楼观果然底蕴深厚。”
  赵然想了想,试探问道:“此物得来的确不易,当年也是耗费了三个炼虚修士、八位大炼师合计半年之功的。嗯,只是,此物用途很大,为何不再炼制一批呢?无论是军阵之杀伐,还是运送钱粮辎重,又或者在各地官府中转运物资,都是很有用的。”
  将若冰摇头:“谈何容易。我看过记载,子午锦囊为通真达灵先生所创,当时炼制了五个,三百年间相继因为各种原因损毁。其后,秉诚致一大天师依据通真达灵先生的方子,于六十年前续炼,合龙虎、茅山之力,也才得了三个,你说难是不难。”
  又叹道:“听说这三个子午锦囊,远远不及通真达灵先生所炼制的那一批,遥想先生风致,真乃高人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9/87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