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门法则(校对)第5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3/874

  黎大隐想了想问:“翰林院侍讲学士杨慎?行,回头我去找他,但手书之人还是致然。”
  赵然点头:“只要他同意,我就给你写。我想跟老黎你说的是,自古至今,我们在唱怀这壮丽江景的同时,也都将这大江视为天堑,老黎你有没有想过,若是有一天,这天堑变为通途,不需要再乘舟破浪便能从容越过之时,会是什么感觉?”
  黎大隐没明白:“不乘船,莫非还能飞?别说老百姓,就算你我这样的大法师,想要学佛门达摩那样一苇渡江,也是力有不逮……”说到这里,忽然起了玩心,道:“对了,致然,我们一起去试试,看看一苇渡江能渡到哪里,不许穿法袍法鞋,更不许用符箓法器。”
  赵然没有扫兴的意思,他也想看看自家大法师的修为如何,于是欣然答应。
  两人下了狮子山,来到河边后各摘一枝芦苇,将芦苇抛入水中,运转功法,双脚踩了上去。当年赵然黄冠修为时,曾经踏波夜渡小金川,当时脚踝以下淹没于水中,裤腿全湿。此时已是丹生神识,自是完全不同,两只脚踩在芦苇上,只鞋底微微触水。
  但以芦苇渡江和踏波而行是完全不同的难度,一枝芦苇的浮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起不到什么借力的作用,反而双脚被限制在了芦苇上,还要想办法带着芦苇一起过江,难度何止加了数倍。
  大江之上浪涛也急,比之小小的金川更不可同日而语。两人并肩前行了数十丈,黎大隐便有些撑不住了,脚面渐渐没入水中。赵然也感到有些吃力。
  他虽然比黎大隐晚了一年入大法师,但因为大量炼化抗旱所积存的功德力,修为反而比黎大隐要深厚许多,再加上灵力金丹可以随时调换出来应急,所以情况要好上不少。
  到了百丈之处,黎大隐整个脚面都在水下了,赵然却依旧能够勉强维持着,他预计自己应该能坚持到江心处。
  见黎大隐似乎要糟,赵然双脚轻轻向下一压,身子晃了晃,整个脚踝进了水中,笑道:“不行了,要落水了,老黎慢来,我先走一步。”说罢,一脚踢开芦苇,从扳指中取出柄盾牌样的法器往前一抛,凌空而起,落下时左足在盾牌上轻轻一点,身子借力向前,右足足尖同时踢出,将盾牌踢向前方十余丈处,接住自己落下的身形。就这么连续起落间,终于到了对岸。
  黎大隐早已支撑不住,只是好于面子苦苦强捱着,此时也松了口气,取出柄飞剑,同样渡到对岸。两人算是不分轩轾,打了个平手。
  “三茅馆的功法,果然不同凡响!”
  “还是楼观的功法有独到之处啊,致然毕竟晚一年入大法师境,却分毫不输于我,佩服啊。”
  两人脚下一阵烟雾升腾,却是各自以功法烘干了湿漉漉的脚面。
  黎大隐回首江心,道:“没有炼师以上修为,不要想一苇渡江了,不,炼师都不够,达摩老和尚当年怕是菩萨境修为。”
  赵然想了想道:“听说是在嵩山中面壁十年而证道。”
  黎大隐点头:“有个达摩洞,传说洞壁上的人影是他当年所留,也不知是佛门捏造还是真有其事。”
  赵然道:“从对面龙江关到我们身后的浦口城,长四百丈,非黄冠以上修士而不得过,须乘船摆渡,否则只能望江兴叹。千百年来,挡住了多少人的去路……老黎,有没有兴趣,你我共同开创一个奇迹?”
  黎大隐问:“你想开创什么奇迹?”
  赵然指着大江道:“我有一个梦想,想在这浩淼烟波上建一座宏伟壮观的大桥,让这天堑从此变成通途!”
  黎大隐瞪大了眼睛,不可置信的道:“你疯了?”
  赵然笑了:“疯不疯的回头再说,我只问你,若大桥建成,能收获多少信力?”
  黎大隐张着嘴半天没合拢,良久方道:“这就是你说的政绩工程?若真建成了,有此奇迹矗立于大江之上,那就不是政绩工程,而是信力工程,怕是老百姓天天都要跟这桥边上香拜神了,西夏那帮和尚见了,都要磕头改入道门了吧?”
  赵然道:“大桥完工后,勒石为碑,撰写一篇记述,将我道门为此所做的努力题记其间,将老黎你的名讳刻录于上,千百年后,三茅馆大法师黎君大隐这个称呼依旧为天下人传诵……”
  黎大隐伸手制止:“且慢,致然且慢,容我想想……唔,致然先说说你打算怎么建桥?我从未听说过有谁能建出横跨四百丈江面的大桥……这里应当是京城左近江面最窄之处了吧?原来致然早有预谋,你不会是来真的吧?”
  赵然严肃的问:“有兴趣一起么?”
  黎大隐下意识的点了点头:“当然。”
  赵然道:“其实说难不难,一句话,打破思维局限。”
  “什么意思?”
  “以前我一直奇怪,有些事情明明很简单,为什么大家都没有想到呢?比如为什么大家都不把修行的道术拿出来和老百姓一起分享?为什么这方世界所有人都把修行的本事用在了自己身上,或提升、或斗法、或享受、或捞钱,很少会想到将其用在民生上,用在百姓头上。我们以为,给百姓们一个安定的世界就足够了,但在安定之后,难道不能多做一些,让百姓们生活更富足、更便捷呢?这些事情做起来很简单,将百姓的需求和我们具备的道术结合起来,仅此而已。”
  “将道术和百姓的民生挂钩?”
  “不错,其实说起来简单,但老黎知道为什么从来没有人这么做吗?”
  黎大隐想了想道:“修行是为了自己飞升,但凡想要飞升者,都孜孜不倦潜心修行,哪里有工夫关注俗世红尘。”
  他没有说自己,其实如他这般没有志向的修行者,关注的也多是自己,哪里会想着做这种吃力的事情。
  赵然点头道:“是啊,这就是我等修行者的自私之处,我们只求索取而不求回报,光想着自己飞升,而没有考虑百姓们的生活……那么老黎你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修士需要依靠信力渡劫和飞升的吗?”
  “这……”
  “我也不知道,但正如陈天师所言,古时飞升不需要信力,为何今时需要?信力的出现又是何时?”
  “……”
  “这两个月,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有时候我在想,这会不会是天道对我们的惩罚?他告诉我们,有索取就必须有回报,拿了百姓的,就必须补偿回去,此为天道循环。而信力的产生,或许就是天道对我们所做补偿的一种计量,本质上是一种债务的反馈。他没有告诉我们欠了百姓多少债,而是告诉我们,我们偿还了多少。”
  黎大隐有些发懵:“你是说……我们追求信力,其实是在还债?”
  赵然摇头:“我还没想清楚,其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深思……不管怎么说,我觉得可以试试。”
  “怎么试?”
  赵然打了个响指:“我刚才已经说了啊,我们可以试试,用道术服务于信众百姓,努力还债!”
第一百一十三章
砖窑和煤矿
  从这一天开始,黎大隐的日子更加忙碌了,除了继续打理修行球大赛,他又将精力分出来一部分,向“在大江上建一座桥”的宏伟构想倾斜。
  到了二月底的时候,慈善金在四季钱庄京城分铺的存银量达到了十万两,第一步计划开始启动。
  其实赵然表示过,什么时候启动,不用看慈善金的积存量,随时都可以开始,但黎大隐依旧不放心。
  没有见到将来收益的真金白银,仅仅凭借着预估就开始花钱,总是令他很不安。万一出了什么意外,这边大笔大笔往外掏钱,那边银子却跟不上了怎么办?这种资金链断裂的情况想起来连睡觉都不踏实。
  如果不是赵然拿着一份四季钱庄江西总店开具的授信额度证明扔在他面前,他恐怕要等到积储量超过二十万两时才敢开始。
  这张证明上明确表示,慈善金账户上全年可随时借贷的上限是五十万两,年息百分之八。这是个很低的收息,是纯阳阁对修行球大赛的无比信任。
  汪宗伊陪同赵然前往聚宝山下,考察官窑村的恢复情况,这里原先有二百多座砖窑,在汪宗伊近月的努力下,已经有一半的窑口恢复了生产。今天正好是开窑的日子,雷善陪着赵然等候了许久,待试制青砖出窖,便立刻带着两位大匠师上前检验品质。等查完之后向赵然点头,于是赵然当场拍板,和窑长签下了包购文书。
  汪宗伊重点陪同赵然考察的是离此不到一里地的另一个窑厂,这里新建了三座砖窑,同样的生产品质令雷善颇为满意,但赵然却注意到,主持这三座砖窑的老匠师与他前些日子过来时所见的官窑村大匠师是同一个人。
  赵然无心追究这里头的猫腻,更不会管这处窑厂归谁所有,同样甩下了一份包购文书,同时让雷善将轮窑法的图纸和说明送给了这位大匠师。
  大匠师粗粗看了一遍顿时惊异万分,不顾上下尊卑上前询问赵方丈这图纸和说明的来处,想要知道究竟是哪位先贤所创,见诸于哪部经典。
  赵然仰望天际,似乎沉浸在了某种回忆当中,然后轻轻叹了口气,告诉这位大匠师,此法来自海外一个叫澳宋的大洲,为五百仙人传世之作,以之为鉴,可启大明之盛世。
  一番话,听得汪宗伊、雷善和大匠师等人倾慕不已,共同仰头追思。
  从二月底到三月初,赵然连续考察了五座窑厂、六处煤矿,汪宗伊全程陪同,这样的热心程度,连赵然都有些不好意思了,说了好几次,让汪府尹无需处处相陪,派个心腹幕僚来便可。
  但汪宗伊却吹胡子瞪眼,直说:“赵方丈你把本官当成什么人了?赵方丈为了京城百姓风吹日晒不辞辛劳,本官身为府尹,更当尽心竭力才是,难道在赵方丈眼中,本官是个养尊处优不通民生的官么?为官一任,自当造福一方,什么在衙中坐镇之类的话语就不要再提了!”
  赵然只得竭力安抚,不停口的道歉:“汪府尹息怒,是贫道错了!贫道给汪府尹赔罪了!”之后又道:“产能还是不够啊,砖窑如此,煤矿亦如此。”
  当汪宗伊再次追问究竟时,赵然将他拉到了上次与黎大隐指点江山的狮子山上,手指大江,豪迈的喊出了相同的话:“我有一个梦想……”
  汪宗伊没有如黎大隐一般说“你疯了”,凡俗之人对于修士的信心,比修士们自己都强得多。他关心的是,这么大的一个工程,赵然可以砸多少钱。
  于是,赵然再次将那张随身携带的四季钱庄授信证取了出来,于是,汪宗伊被上面标明的每年五十万两授信额砸懵了。
  到了晚间时分,赵然正在书房中和前来对账的黎大隐讲述预算编制的概念时,知客来报,说是上元县院监院陆致羽和县令梁友诰联袂拜访。赵然向黎大隐告了个罪,黎大隐头都没抬,摆了摆手示意你忙你的,然后继续埋首于赵然绘制的表格中。
  赵然来到客堂相迎,陆致羽是黎州出身,和部民打交道多了,养成了直来直去的习惯,见面便道:“梁县令说想拜访方丈,却又生怕冒昧了,故此拉着我来。我这些时日颇受他照顾,觉得梁县令人不错,所以一起过来搅扰方丈。”
  赵然热切回应:“老陆的朋友,便是我赵致然的朋友,感谢梁县令对老陆的关照,今后一定要继续支持上元县道院啊!”
  梁友诰忙道:“应当的,应当的。”
  几句寒暄之后,依旧是陆致羽破题,将梁友诰的心思道明,原来这位县令消息灵通之极,此刻已经听说新任的玄坛宫方丈赵致然有一个宏伟的计划,这个计划的名称是“我有一个梦想”。
  对于赵方丈的梦想能否顺利实现,梁县令自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夤夜而来,想要一听究竟,也好出一份力。
  赵然对此自身深表感激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孤家寡人肯定做不成大事,于是兴之所至,连夜拉着陆致羽和梁友诰登狮子山。
  好在京城当真是天下最繁华的所在,哪怕天黑夜深了,江边依旧灯火稠密,看得很是清楚。在赵然关于梦想的抒情诵叹声中,梁友诰反复确认了几次“是这个地段么”“到浦口城吗”、“西边离沙洲多远”、“北边距七里滩几里”,然后携手下山。
  赵然的建桥梦属于核心机密,此事知道的人并不多,反倒是街道和排水改造的事情,在《皇城内外》的大肆报道下,整个京城百姓都知道了。这项工程自是引来叫好声一片,尤其期刊中多次透露,将在每条街道上设立公共茅房时,更是受到百姓们的热烈欢迎。说实话,满大街粪便随处可见的日子,实在糟心透了,百姓们对期刊中所描绘的干净整洁的生活,都产生了浓浓的期待。
  三月中旬,随着第一批青砖的出窖,随着几座轮窖的投产,随着第一笔八百两银子的钱款支付,京城的街道和排水改造工程正式启动。听说这件事情之后,户部在甘尚书的拍板下,特意向应天府拨出一千两银子,令汪宗伊大悦不已。
  赵然要整修的第一条街道便是玄坛宫所在的玄坛坊大街,这条大街也会成为工程示范街。招募来的三百名工匠和力役将用三天时间完成这条全长二百一十丈大街的改造,包括撬除坏砖碎石,重平露土的地面,铺设新砖石,重葺排水沟。三天后,还要在东、西两头建两间公共茅房。
第一百一十四章
第一炮
  为了打响第一炮,赵然将方方面面的负责人都请到了玄坛坊大街,再次确认一遍工期各方应负之责。当然,汪宗伊依旧怀着饱满的热情出席,上元、江宁两县的县令同样热情高涨,个个亲自到场。
  汪宗伊严肃而郑重的向他们表示,街面改造工程是当前京城最重要的事务,朝廷邸报、《皇城内外》等都对此事有大量登载和报道,道门、朝廷、百姓各方都高度关注,绝不能有所延误,否则必然追究相关责任人,甭管是谁,一律严参!若是有京中权贵阻挠破坏,立即予以制止,制止不了的。速速报于本官,本官来处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3/87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