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首辅(校对)第1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7/951

  唐慎虽然不算机敏,可是他准确把握了嘉靖的心态,所以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军户制度依旧保留不变,只是降为地方守备部队的规格。缩减编制,裁汰空额,加强训练,所起到的只是守卫地方,防备小股倭寇的作用。
  真正作战主力则是募兵,唐慎提出要效仿汉武帝,选用和倭寇有家仇的年轻子弟,给予丰厚的粮饷,精良的武器,残酷的训练,把他们磨砺成斩倭的利剑。
  但是又不能重蹈汉武帝劳民伤财的覆辙,募兵人马不宜过多,以两万为上限。另外的缺口则是用乡勇弥补,倭寇猖獗,东南很多士绅大户也受到了损失,他们手上有家丁有佃农,缺的就是朝廷的一纸文书,瞬间就能多出几万精兵强将。
  对于乡勇唐慎也提出了限制的做法,要规定每一家可以招募的上限,不能超过三百人,而且训练要朝廷派遣武官,并且乡勇要作为募兵的后备补充。凡是配合朝廷编练乡勇的士绅都可以给予优待,比如子孙的科举考试,经商免税等等。
  倭寇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是内外勾结,朝廷准许编练乡勇,就是在收拾民心,争取更多的大户站在朝廷一边,孤立打击倭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是找对了方法,假以时日,或是三年,或是五载,朝廷军制必然焕然一新,不管面对南倭北虏,都有一战之力,中兴大明,百姓安居,都在圣上的一念之间。
  这篇策略尤其难得的是在后面详细开列可能的支出,以及要注意的问题,洋洋洒洒,七千余言,是别的士子两倍还多。可是却没有一句废话,说得条条在理,而且可行性极强。根据唐慎的估计,需要增加五十万左右的军费,他还担心吓到嘉靖,又提出了几条弥补财政收入的措施。
  总而言之,这一篇根本就不是策略,而是切实可行的方案,只要嘉靖御笔批准,马上就可以动起来。
  嘉靖看完之后,将策论放在一边,看了看已经跪在地上一个多时辰的李本,嘉靖突然呵呵一笑。
  “李本,你觉得这篇策论字数太多,所以不应该取用?”
  李本满脑门是汗,浑身哆嗦,看唐慎这篇策论的时间比起其他十个人加起来还多,不用问,唐慎一定是打动了嘉靖。而他却忤逆皇帝的心思,将这样的卷子压下,想想后果,简直不寒而栗!
  李本颤抖着趴伏地上,卑微地说道:“微臣昏聩,恳请陛下惩罚?”
  “昏聩?好一个借口!”嘉靖从云床上起来,绕着李本走了两圈,李本只觉得自己就是被猫盯上的老鼠,汗毛根都立起来了。
  “呵呵,殿试之前三天,严世藩把你叫过去,你们到底商量了什么?”
  啊!
  李本一下子就懵了,嘉靖怎么连这个都知道,脑袋瞬间短路了,只能跪在地上,汗流浃背。
  “陛下赎罪,臣确实识人不明,绝没有和小阁老商量什么?”
  “小阁老?”嘉靖冷笑道:“麦福,本朝有小阁老这个官职吗?”
  麦福慌忙躬身,说道:“启禀皇爷,严部堂是严阁老的儿子,大家尊着严阁老,就叫他小阁老。”
  “哦,这么说以后你们为了敬着朕,就管朕的儿子叫小皇帝,是吧?”
  嘉靖这话纯粹是找斜茬,可是李本却听得胆裂魂飞,只能匍匐在地,不停磕头请罪,大脑门都红肿起来。
  “李本,朕告诉你,抡才大典,是为了朝廷选却有用的人才!字数多了?谁规定策略有字数限制!就像那些言之无物,大而不当的文章,一个字都嫌多!像这般老成谋国之言,再多十倍,额不,是百倍,朕也喜欢。麦福,传旨六部九卿,把唐慎的策略发下去,让他们好好看看,以后的奏折就这么写!捞干的,说点有用的东西!”
  “是,老奴这就去办。”
  麦福捧着策论慌忙下去,让人誊抄,下发六部。李本还跪在地上,浑身已经被汗水湿透了,脖子下面的金砖上都出了两滩小水洼,别提多狼狈了。
  嘉靖的目光越多李本,注视着殿外的过道。
  “李本,你是殿试的阅卷官,说说吧,这一科该怎么办?”
  李本麻木的脑袋转了转,忙说道:“启奏陛下,既然唐慎之才深得陛下喜欢,臣以为可以点他为状元。”见嘉靖脸色不善,忙又改口,“要不榜眼,或者探花?”
  嘉靖的脸直接黑了,这位次辅真是蠢得可以。
  “如果严嵩,或者徐阶,他们都不会提出这种建议,滚出去吧!”
  李本慌忙爬起来,抱头鼠窜,狼狈出了玉熙宫。主持殿试正是提升江湖地位的好机会,哪知道竟然弄成了这个鬼样子,李本是追悔莫及。尤其让他害怕的是从头到尾,他都没有猜到嘉靖的心思,一个不懂皇帝想什么的臣子,别管坐到了多高的位置,都是无足轻重的。
  霎时间李本都有回去上书请求致仕的冲动了。
  ……
  要说嘉靖打得什么算盘,其实唐毅猜的没错,他要用唐慎,如果给了一甲进士,唐慎就要进入翰林院,学习典章制度,和嘉靖的心思正好相反。
  按照原本的想法,可以给唐慎二甲的进士,但是看过这篇策论之后,嘉靖又有了新的盘算,这样的人才不能落到徐阶或者严嵩手里,必须只听朕一个人的!
  嘉靖默默沉思了许久,脸上渐渐浮现出笑容。
  ……
  奉天殿,也就是后世的太和殿,广三十仗,深十五丈,雄伟高大,金碧辉煌,是当世最大的单体木结构建筑。
  几百个士子站在了大殿的前面,显得无足轻重。这就是帝国的象征,大明的威仪,每一个人都心潮澎湃。江一麟站在了唐慎的身后,两眼盯着大殿的房檐,嘴里念叨着:“一,二,三,四……十!果然是十个啊!”他数的正是屋顶的脊兽,一般的地方最多九个,唯独奉天殿是十个,而第十个就叫做行什,造型颇像传说中的雷震子。
  昨天闲谈的时候唐毅提起过,江一麟还不信,今天一看,果然如此。就在他们左顾右盼的时候,徐阁老短小精干的身躯出现在面前,手捧着圣旨,高声朗诵。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嘉靖三十二年癸丑科,一甲进士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共105名,赐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295名赐同进士出身……”
  虽说是同进士,其实根本就不同,大家的心都悬了起来。
  “第一名,陈谨……第二名,曹大章……”徐阁老不紧不慢地念着,每一个被点到名字的人都喜形于色。渐渐的二甲进士也都念完了,却没有唐慎名字,和他会试的成绩迥然不同,唐慎也不由的心悬了起来,莫非自己的策论出了问题?
  一直等到三甲进士名单,唐慎才出现在第一名,好不容易念完,一甲和二甲的进士要进殿谢恩,三甲的只能等在外面,唐慎难免失落尴尬,不过能中进士就算好事情,王忬不也是三甲吗……
  就在唐慎安慰自己的时候,突然有个老太监笑眯眯走了过来。
  “圣上口谕,令同进士唐慎进殿面圣!”
第167章
皇恩浩荡
  曹大章本是今科会元,自然满心想着再多一元,不过陈谨学识过人,书法更是在他之上,能中状元也是理所当然。只是唐慎竟然会落到三甲之列,让曹大章实在是惊骇。别人不知道,可是他心里头明镜似的,唐家父子有多大的影响力!
  究竟谁能把唐慎压到三甲,怕是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当朝的首辅严嵩严阁老!再加上之前宴会的矛盾,如果说不是严嵩,谁都不信。
  不光是曹大章,就连其他人也都是这么想的。大家对唐慎越发同情,认为一个三甲进士实在是委屈了他,历来反严的斗士都受到士林的追捧和仰慕。
  唐慎这个三甲进士,比起进入二甲的名声还要好一万倍。
  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福祸相依是说不清楚的。
  此刻感到最委屈的人应该就是严阁老,老严嵩悲愤地仰天长叹:“老夫没有打压唐慎啊,没有啊!”
  说什么也不管用了,他没出手,可是他的儿子出手了,这才叫黄土泥掉到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了!
  当听到嘉靖下旨意,宣召唐慎觐见的时候,老严嵩心里忽悠了一下,老眼之中满是骇然神色。由于壬寅宫变的事情,嘉靖对大内有着强烈的恐惧,金殿传胪是不得不来的大典,往常嘉靖不过是露一面,接受新科进士三跪九叩之后,就立刻转回西苑。
  而如今竟然在奉天殿召见唐慎,恩宠之隆,简直超乎寻常!
  既然如此恩宠,那为什么不把唐慎的名次提前?
  不管二甲还是一甲,不都是嘉靖一句话的事情,他为什么依旧要给唐慎三甲同进士?三甲,三甲啊……
  严嵩的眼前突然多出了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嘴角挂着冷笑,轻蔑地看着他!
  那个人就是前首辅夏言夏贵溪!
  夏言也是三甲进士出身,后来担任六科给事中,在大礼议之中,夏言受到嘉靖的赏识,当时首辅是靠着大礼议骤贵的张璁。张璁对于夏言屡屡冒犯自己,十分恼怒,并且仗着权威,发动百官要捏死夏言这只小蚂蚁。
  可是夏言辩才无双,强直豪迈,又得到嘉靖的信任,斗来斗去,夏言的官职越来越大,恩宠越来越隆,竟然达到了和张璁分庭抗礼的地步。
  结果因为诬告首辅张璁翻了船,言官出身的三甲进士竟然打破了历来的规矩,成为了大明的首辅……
  虽然后来夏言栽在了严嵩手里,对于夏贵溪严嵩是一万个佩服。而如今呢,唐慎又是三甲进士,自己则是首辅,和当初的张璁比起来,恐怕名声也好不到哪里去。嘉靖又要抬举唐慎,皇帝究竟打得什么算盘,莫非要重蹈覆辙?
  一想到这里,老严嵩后背都冒出了冷汗,他狠狠瞪了儿子一眼,都怪这个目中无人的畜生,你是给咱们爷俩挖坟啊!
  不提严嵩又惊又惧,单说唐慎,在麦福的指引下,来到了进殿,规规矩矩行了大礼。
  “唐卿免礼平身!”嘉靖的声音有些缥缈,好像来自九天之上一般,唐慎连忙说道:“臣,叩谢圣恩。”
  他站立在众位新科进士之前,恭恭敬敬。
  嘉靖看了看他,突然笑道:“唐卿,你的策论朕看过了,也给六部九卿都看了。他们很多人都赞同你的说法,次辅李本,通政使赵文华,工部尚书欧阳必进都提议要大练乡勇,以浙人守浙土,以闽人卫闽境。你以为如何?”
  唐慎一听,慌忙跪倒。
  就在殿试结束,唐慎找到了儿子,把他的如何写的策论和唐毅说了一遍。
  唐毅听完之后,不由得冒了冷汗,他真心诚意地给老爹竖起了大拇指!
  “爹,孩儿错了。”唐毅一躬到地,而后惭愧地说道:“孩儿是想着抛出惊人之论,吸引注意,然后退而求其次,利用世兵和募兵结合,却忽略了皇帝怕麻烦的性子。比较起来,还是老爹高明!”
  唐慎笑着摆摆手:“乡勇这事也是你说过的,爹不过是借题发挥而已。只是策论做了,接下来要怎么办,爹心里还没有数。”
  唐毅眼珠转了转,立刻和老爹展开了联合推演。
  在过去的两天之中,唐慎已经不知道多少次想过这个问题了。
  当嘉靖发问,他立刻说道:“启奏陛下,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乡勇说白了还是利用地方豪强士绅的力量,这股力量只可利用,而不可重用,朝廷军权,必须系于陛下之手,才能安全稳妥。”
  唐慎说完之后,一旁的赵文华就迫不及待质问道:“唐子诚,策论是你写的,你现在又反对大练乡勇,两面三刀可不好啊!”
  本来赵文华和唐顺之是同科,很支持拉拢唐家父子,可是这对父子不识好歹,把小阁老气成了那样,赵文华也不得不和他们划清界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7/9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