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首辅(校对)第1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5/951

  “唐大才子是荆川先生的高徒,知道吗,现在流传的昆腔曲子,有一多半是他为了琉莹大家所做。”
  “你说的太旧了,人家唐公子文韬武略,和父亲唐慎唐大人一起练兵,取得沙洲大捷,还面见过皇上呢!”
  嚯,又引来,一阵唏嘘惊叹。
  最后有人说道:“这算什么,唐公子一手创办运河票号,刚刚扩充成交通行,试问东南的世家,谁不知道!”
  完了!
  关二公子脑袋里只闪过两个字,仰面摔倒,直接摔成了脑震荡。消息传回了关家,关老爷腮帮子还和皮球一样,就吓得光着脚在地上蹦来蹦去,发出呜呜的声音,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样。
  他现在满心苦水,唐毅啊唐毅,你要是早点报名,哪里会阻拦,不带这么坑人的!关老爷也不想想,要不是他倨傲无知,唐毅又岂会不和他说清楚。现在什么都晚了,天还没亮关老爷就带着两个儿子,跪在了兵备衙门外面。
  逢人就磕头,见人就作揖。
  “我们错了,让我们见见唐公子吧,见见青藤先生也成,我们认罪来了!”
  看门的士兵被他们弄得烦了,干脆在不惹眼的地方画了一个圆圈。不准出来,不准喊叫,老实呆着。关家三人还真就不敢动弹,只能直溜溜跪着。
  ……
  一天,两天,连着过了三天,关家父子水米不沾唇,关老爷直接昏过去了,两个儿子咬着牙撑着,也是摇摇欲坠。
  “这就是权力的滋味,真好啊!”徐渭坐在酒楼三层的雅间,俯视着如同蝼蚁一样的关家父子,感叹非常。
  唐毅坐在他的对面,笑道:“文长兄,还有更好的感觉,想不想体验?”
  “哦?快说。”
  “简单,我已经派人暗中调查,关家大罪虽然没有,但是他们抢占过三千亩桑田,还吞并了二十台织机,期间都打伤过人员,靠着疏通之后,才免了罪。只要文长兄想,旧案立刻翻出来,关家就要被没收财产,发配充军,女眷都要被贩卖到教坊司,做最卑贱的奴隶,永世不得翻身。发配之后,你还可以用尽各种办法,让他们生不如死。”
  徐渭听得眼红心热,就想张嘴同意,可是话到了舌尖儿,却咽了回去,懊恼地说道:“我娘昨天醒了。”
  “伯母说了什么?”
  “嗯,她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徐渭苦笑了一声,“我读了那么多圣贤书,竟然还比不上我娘的心胸,真是惭愧啊!”
  唐毅微微叹口气,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刚刚死里逃生,竟然能想到别人,徐母的确非同小可。
  “文长兄,怎么处置就依你的心思吧。”
  徐渭眨眨眼,突然兴奋地叫来小儿,拿过笔墨,挥毫泼墨,写下了一副对联。
  “走,请坐,请上座:茶,泡茶,泡好茶。”
  写完之后,徐渭得意洋洋,“关家把卖身契还给我,我送他一幅字,让他们家世代挂着,不许摘了!”
  说完,徐渭撒腿跑下了楼,欣欣然送给了关家父子。
  ……
  一转眼,纷纷扰扰的嘉靖三十二年又要过去了,徐母的身体已经大好,老太太执意坚持,不想麻烦唐家。唐毅只好出钱,帮着他们重新拾掇了老宅,徐渭这家伙整天躲在家里头,孝敬老娘,已经许久不露面。
  唐慎一直忙于练兵,反倒是唐毅闲了下来。早饭的时候,老爹就说道:“毅儿,今年过年我是回不去了,你就回家一趟,给你爷爷和你娘烧烧香……中不?”
  唐慎讨好地说道,他哪里是让唐毅祭祖,真正的目的是让唐毅和续弦的朱夫人见一面,好歹是一家人了。唐慎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就怕唐毅翻脸。
  正在此时,外面响起了大呼小叫的声音,闪目看去,徐渭气喘吁吁跑来,他头戴着方巾,身穿着蓝衫,腰系丝绦,足下蹬着福履,怀里抱着书包,活脱一个大号的沈林。
  “文长兄,你这是要返老还童不成?”唐毅十分诧异,心说这位的药不能停啊!
  哪知道徐渭得意洋洋,笑道:“行之,我娘说了,做人要知恩图报,可是呢,我徐文长一无所有,想来想去,唯有帮着你解决终身大事,才对得起哥们义气!”
  “终身大事?我已经和王小姐定亲了。”
  “你当我说结婚啊!”徐渭翻了翻白眼,“兄弟,科举才是一辈子的大事,试问天下,谁的科举经验比我更多——有哥哥给你当书童,保证你所向无敌!”
第212章
有点尴尬的见面
  科举!
  听到这两个字,唐慎吓得一哆嗦,乡试会试惨痛的经历又在眼前晃过,虽然他两次都明知必中,可是那酸爽只有自己知道。
  “青藤先生,行之刚刚守丧除服,不用急着考试吧?”
  “怎么不急!”徐渭大声说道:“行之现在连一次科举都没参加,还有两年多的时间,嘉靖三十五年的会试就到了,这期间行之要先冲过县试府试院试三关,拿到秀才身份,而后还有岁考和科考,才有资格参加乡试,通过乡试,才能参加会试,也就是说,从明年开始,两三个月就有一场考试,当然如果行之只想试试手,倒不用这么着急!”
  “不!绝不!”
  唐毅一下子蹿了起来,“爹,俗话说谁都有吃屎的时候,只要不嚼就成!孩儿一定从速咽下去,绝对不拖延!”
  噗,唐慎一口粥喷了出来,差点呛得背过气,怒骂道:“你小子能不能说点干净的话,好好的抡才大典,竟然说成吃,吃……”唐慎气得要死。
  而徐文长则是泪流满面,行之说得太好了,只是哥哥十几年,不光嚼了,还细细品味,反复咀嚼,想到这里,徐渭郁闷的好几天吃不下去饭,人都瘦了一圈。
  徐渭提醒的的确不错,县试府试是每年一次,不过院试则是三年两次,掰着手指算算,在乡试之前,只剩下一次机会,万万不能错过。有人要问了,像唐慎的乡试和会试都走了不少巧门,不也顺利通过了吗,唐毅就不能学老爹吗,更何况如今唐家的地位更加尊崇,操作起来应该不难。
  有这种想法,那就大错特错了,唐慎能走到今天,只能说是机缘巧合,如果他继续立功,继续走下去,做到巡抚总督是一点问题没有,甚至能入朝担任尚书。但是,但是……他这一辈子也没法站到文官的顶点,别想入阁拜相,真正操纵帝国大政。
  经过一百多年的演化,文官集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强大的规则,和运作逻辑,哪怕强如嘉靖皇帝,也要通过旷日持久的战斗才能勉强惨胜。
  唐毅可不想一开始就被文官集团是异类,更不想把自己有限的精力都放在内斗上面。唐毅对自己有着清楚的定位,我就是大明的一个文人,凡事都要依照规矩来办,只要这样才能赢得文官集团的肯定。
  至于兴利除弊,大刀阔斧的改革,则是要等自己爬到了高位,有了足够的势力才会推动。还没进入官场,就想标新立异,那纯粹活得不耐烦。
  想到了这些,唐毅越发觉得时间紧迫,忙说道:“爹,孩儿怕是要立刻返回太仓,准备县考了,只是乡勇才刚刚开始编练,孩儿担心……”
  唐慎把眼睛一瞪,气势汹汹说道:“怎么,不相信你爹的本事?”
  “不不不,孩儿总觉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或有一得,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行了,别捡好听的说!”唐慎凶巴巴说道:“就是不信你爹的本事,离开了拐棍,你爹就不会走路了是吧?”唐慎须发皆乍,徐渭吓得一缩脖子,心说这爷俩不会干起了吧,哪知道唐慎接下来的话让徐渭差点喷饭。“不过没关系,我可以给你写信啊,再有还能请教荆川先生,再不行,你给我安排几个助手,怎么样?”
  还有这么当爹的,徐渭算是彻底服了。自己的偏激乖戾,和这对奇葩父子比起来,差着十万八千里。
  唐毅还真就煞有介事地想了想,说道:“爹,练兵的事情由元敬兄掌舵,长枪手和刀盾兵交给田三,至于火铳手,交给杨安,我再让吴天成过来,他负责浙江的交通行,顺便帮你管账,至于作坊的事情,我让钱胖子过来,他虽然不懂武器,但这家伙交际广,能拉来人手,您的只要任务就是和上下沟通,应付朝廷的命令,交好下面的士绅,喝喝酒,聊聊天,差不多就这样。”
  “靠,给唐毅当爹也太容易了!”徐渭都听出内伤,不得不败走,要不然他非得嫉妒死,唐慎这家伙究竟是多好的命啊!
  ……
  喝过了腊八粥,唐毅和徐渭,加上沈林,带上了二十名护卫,离开绍兴,向太仓进发。临走之时,唐慎拉着儿子到了房间,捧出了一个小木匣子。
  “毅儿,把这个带给你姨,她也不容易,刚刚成婚,就独自守着家门,爹对不住她!”
  唐毅默默接过来,咬着嘴唇,点头说道:“我会送到的。”
  一路无话,终于在年根儿,回到了太仓。
  走在大街之上,到处都是做买卖的商人,有卖干鲜果品的,有卖蔬菜蘑菇的,有卖牛羊肉,有卖春联鞭炮,糖豆大枣的。
  卖货的人多,买的人也不少,摩肩接踵,人山人海,到处都是欢声笑语,小孩子拿着糖人,追逐打闹,提前过了年一般。
  沈林忍不住瞪圆了眼睛,叹道:“少爷,太仓比起往年热闹多了!”
  徐渭也频频赞叹,说道:“是不错,行之,咱们也买点年货咋样?”
  唐毅略微迟疑,“我不喜欢人多,头晕。”
  “你只管出钱就行,我和沈林去买。”
  不管唐毅答不答应,这两位一头扎进人群里,转眼就消失不见了。唐毅让车夫把马车赶到了街口,一处空地,靠着车辕等待。
  眼前不时有兴高采烈的人群经过,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太仓自古以来就是富庶的所在,不过最近一两年却是突飞猛进。最关键的就在于盐铁塘,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一点都不假。
  盐铁塘修通,每天都有南来北往的船只,经过太仓,在这里落脚休息。物流人流带来了金流,随着运河票号声音越做越大,商人们已经把太仓当成了南北转运的节点。江南的粮食丝绸运到太仓,集中起来北运,北方和长江上游的货物在这里向整个江南乃至海外输送。
  不光承接外地的物流,太仓自身的产能也相当惊人。美酒,家具,进而拓展到细布,丝绸,珠宝,饰品……所有的一切,都采取开放态度,只要缴纳加盟费用,就可得到技术指导,生产的商品也主动收购,帮着转销。
  由于标准统一,产量众多,使得太仓造成了物美价廉的代名词,甚至在京城都设置了专门的太仓会馆,负责展览销售。
  保守计算,各个作坊雇佣的工人就超过了一万人,其余码头、仓库、票号、酒楼、客栈,统统加起来,做工的人数超过十万,按照一家三口计算,受益的人员超过三十万。
  而且在运河票号手上的农田桑田,唐毅也推广了全新加盟的方式。挑选养殖桑蚕的高手,对所有百姓进行指导,辅助他们生产出质量最好的生丝。桑农的收入提升了百分之二十以上。
  再加上农闲的时候干点零工,补贴家用。很多勤劳的百姓收入都能翻一倍,到了过年的时候,辛勤的百姓大肆采购,犒劳自己也就没有什么意外了。
  完全可以说,太仓的变化都是唐毅在背后推动的。
  看着眼前的人群,强烈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唐毅不由得攥紧了拳头,光是一个太仓还不够,要让整个大明就扭转过来,让所有人都走向富裕安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5/9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