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首辅(校对)第2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5/951

  嘉靖哼了一声,“少拿你爹说事,你可没有你爹老实。”虽然嘉靖还余怒未消,但是语气和缓了许多。
  有门!
  唐毅又跪爬了半步,说道:“小臣父子家人,荣誉全系于陛下一念之间,小臣岂敢胡言乱语,容小臣一点时间,把心中所想,全数说出来。”
  黄锦急忙跪下,磕头作响,“皇爷,奴婢以项上人头担保,唐毅绝对没有坏心思,请皇爷明察啊!”
  嘉靖扫了黄锦一眼,冷笑道:“你在江南这些年,收了人家不少银子吧?现如今知道报恩了,很好,很好!朕最讨厌忘恩负义的人,看在你的面子上,让他说,他要是说不出点东西,朕把你们一起办了!”
  几句话,黄锦浑身就被汗水湿透了,跟从水里捞出来似的,他不停的偷眼看唐毅,心说咱们俩算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就看你能不能扭转乾坤了!
  唐毅面色严峻,看不出一点恐惧,他清了清嗓子,说道:“陛下,小臣所言,乃是历来读史的一点心得,譬如汉武帝朝,经过文景之治,大量财赋藏于豪强之家,武帝为了抗击匈奴,筹措军饷,甚至以白鹿皮做货币,一尺见方的白鹿皮抵得上40万文,唐肃宗年间,曾发行乾元重宝,曾规定一枚大钱抵三十枚小钱,北宋年间也曾有交子滥发的情况,元末也是如此,钞币滥发,造成民不聊生,乃至国力衰败,不可不鉴。”
  “你想说大明也要重蹈覆辙,真真该杀!”袁亨指责道。
  “不!”唐毅突然眼光放亮,磕头作响。
  “陛下,小臣想说历代以来都难以解决货币不足的痼疾,甚至因为货币崩溃,造成亡国屡见不鲜。但是上天厚待我大明,陛下洪福齐天,我朝有望跳出怪圈,建立万世繁荣的鼎盛基业!”
  嘉靖被唐毅的热情吓到了,好奇问道:“何以见得?”
  “启奏陛下,后宫缺少金银,可是海外不缺少,据小臣得知,西夷发现海外蛮荒大陆,上面银矿多如牛毛。西夷贪慕中原物产丰饶,载着整船的金银到大明购买丝绸、瓷器等物。倭国列岛亦发现大量金银矿山,储量之大,远超天朝。小臣说了,金银被大家视作奇货可居,是因为金银数量有限,能够升值。倘若海外金银源源不断流入,市面流通充盈。储藏金银变得无利可图,大家就会想办法把金银拿出来花掉,有了源头活水,大明的经济就活络了。商民富裕起来,朝廷府库充裕,陛下也就不用如此捉襟见肘。”
  唐毅满怀热情地说道:“这就是小臣苦思冥想得到的妙计,倘若真能如此,我大明则可以跳出兴衰治乱的圈子,陛下之功,定能堪比成祖,为后代子孙所敬仰。”
  唐毅从货币入手,把一套货币学灌输给了嘉靖,听起来和儒家主张南辕北辙,可是仔细思量,完全能自圆其说,处处都站得住脚。
  尤其是让嘉靖感兴趣的是海外蛮荒之地竟然有大量的金银,就连贫瘠的倭岛也有银子,令人不敢置信。
  黄锦看出嘉靖的疑惑,急忙跪倒说道:“皇爷,小唐大人所言一点不虚,奴婢也想不明白,可是那样浑身是毛的蛮夷就是有钱。不过他们都笨得要死,不会织丝绸,也不会烧瓷器,比起天朝差得远了。”
  唐毅也忙补充道:“陛下若是不信,大可以派人考察验证小臣所言是否有假。小臣以为丝绸无非是虫子所产,茶叶就是树叶,至于瓷器,更是抓两把土就能烧制。以这些俯拾皆是的东西,换取金银,充实国库,实在是再便宜不过的事情了。”
  唐毅说完之后,嘉靖并没有立刻欣喜若狂,反而长叹一声,“按照你的意思,是要开海禁啊!”
第322章
针尖对麦芒
  面对百病丛生的大明朝,唐毅开出的药方就是两个字:开海!
  王直等海盗头子折腾的目的也就是逼着大明开海通商,只要开海,倭寇的根源就消除了,假以时日,东南能重归太平。
  开海会带来大量的白银流入,缓解通货紧缩的困境,而且货币变得多而且便宜之后,会刺激商人大户的投资冲动。商贸繁荣,反过头来又能带来大量的税收,有了钱,就能整军经武。
  大明和蒙古人斗了一两百年,经验证明蒙古人不是不可战胜的对手,关键是要有钱,一个骑兵的花费是步兵的三倍,而精骑要从小培养,更是耗费无算。可是一旦训练成功,就如同职业运动员对战业余选手一样,能轻松虐杀马背上的民族,这一点汉唐的历史已经证明了。
  更何况如今还有更加犀利的火器,足以克制骑兵。
  其实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只要自己不出问题,四周的蛮夷基本没有机会。
  开海不光是好处巨大,而且从各方面看起来,比起什么一条鞭法,或者摊丁入亩,对既得利益集团触动都最小。
  海贸是讲究实力的,小户最多只能喝点汤汤水水,最肥的一块还是被大户吞下了。
  唐毅思前想后,无论怎么看,开海都是最好的选择,甚至是唯一的选择。
  只是令他惊讶的是嘉靖显然对这个提议兴趣缺缺,相当不感冒。这就好比一个饿了三天的人,面前摆着大餐,竟然不吃,唐毅是怎么也想不明白。
  说到底,唐毅毕竟是个穿越者,他的思维模式和正统的明人有很大差别,比如唐毅坚信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而明人则更加古板,他们认为要想抓耗子就必须用白猫,哪怕黑猫抓到了耗子,那也是旁门左道,是不能长久的。
  若非财政到了不可维持的地步,嘉靖也不会耐着性子听唐毅的这一套论调。哪怕他说的再有诱惑力,嘉靖还是犹豫不决。
  “唐毅,你可知道海禁乃是我朝的祖训,是不可更改的祖金科玉律?”
  嘉靖的语气又严厉起来,作为处处把朱元璋言行奉为圭臬的嘉靖皇帝,他是一万个不愿意挑战祖训,更何况,废除市舶司还是他干的,如果开海了,岂不是自打嘴巴!
  听到嘉靖的话,唐毅心里一动,他忍不住长叹,自己还是低估了明人的固执偏激,思想观念果然不是一时半会能改变的。
  可是他已经铺垫了这么多,如果不攻下嘉靖这个山头,岂不是前功尽弃。
  唐毅发了狠,成败在此一举。“陛下,小臣读书以来,家父时常称赞,说进步极快,孺子可教。小臣的师父荆川先生却屡屡责备,说小臣连皮毛都没领会,不堪造就。家父和师父言词虽然不同,可他们对小臣都是一片爱护之心。长辈教导后辈,有和风细雨,有疾言厉色,只是望子成龙的一颗心是不变的。起止凡夫俗子,就连佛家也有金刚怒目、菩萨低眉。小臣以为太祖留下祖训,所为者,就是大明江山千秋万代,就是为了后辈子孙能治国有道,为了天下百姓安居乐业。至于开海禁海,不过是手段而已,太祖之时认为禁海更能实现目标,到了如今,似乎开海更加有利,陛下又何必犹豫呢!”
  这番话说得朱厚熜心花怒放,眼前一亮。
  所谓手段,就好像是穿丝绸衣服,还是棉布衣服,凭着喜好就行,只要穿暖不冷就可以了。
  老朱同志留下的祖训,是为了子孙好,总不会成心给子孙添乱吧?
  顺着唐毅的思路,不光是海禁,其他许多祖训,只要嘉靖想,都可以此为借口,给悄悄改了。
  嘉靖甚至想到如果这套论调提前三十年出现,或许大礼议就不会绵延那么长的时间了。想想不久之前,看唐毅的奏疏,说他有宰辅之才。当时不过是一句戏言,经过这一番奏对,嘉靖对唐毅的好感直线上升。
  这小子不像那些读书读死的榆木疙瘩儿,也不像寡廉鲜耻,贪墨无耻的小人,而且根据黄锦和陆炳的奏报,唐毅的人品操守都不差,再加上有见识,有办法,的确是可造之材。
  心情好了,看向唐毅的眼神也变了,嘉靖才猛然发现,这小子生了一副好相貌,虽然还未长成,可是身材高大结实,面容白皙英俊,鼻梁高挺,双眼神气十足,算起来嘉靖钦点了十几位状元,还没有一个卖相能超过唐毅的。
  偏偏又是应天乡试的解元,他要是真能把财政危机解决了,让自己能安心修道,就算抬举他一下,赏个三元及第又如何?
  唐毅不知道嘉靖想什么,只能老老实实跪着,听候发落。
  嘉靖在地上走了几圈,来到唐毅的面前,修长的大手按在了唐毅的肩头。
  “开海事关重大,朕还要询问其他人的看法,你先回去好好读书,温习经义。要知道天子门生可不是那么好当的!”
  唐毅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反而有点失落,自己卖力表演,跪来跪去,浪费了多少脑细胞和尊严。结果只换来几句夸奖,哪管给点干货也好啊,人都说嘉靖帝刻薄寡恩,看起来诚不欺我。
  他一肚子委屈,可是黄锦和袁亨等人看在眼里,眼珠子都掉了出来。
  我的老天,嘉靖何时对臣子如此关心过,再有天子门生四个字岂是轻易说出来的,听在他们耳朵里,简直等于直接把状元给了唐毅。
  他们苦心伺候嘉靖几十年,都没有得到皇帝如此明确的承诺,竟然让一个毛头小子摘了头筹。袁亨一肚子晦气,鹰一般的眼睛,不停在唐毅身上扫过。
  至于黄锦黄胖子,那可是眉飞色舞,唐毅可是他推荐的,唐毅深得嘉靖赏识,顺带着他也能鸡犬升天。
  黄锦可是知道唐毅的手段,有了圣眷加身,谁也不知道他能干出什么事情来。
  带着满腹的感慨,黄锦把唐毅送出了宫门。转回头,嘉靖就把他叫了过去,黄锦对东南的情况最熟悉,嘉靖足足问到了大半夜,把黄锦肚子里的东西掏了个空。
  嘉靖还意犹未尽,索性也不睡觉了,把严嵩、徐阶、李默三位重臣都找了过来。和他们商讨开海的事情,一连商讨了三天。
  俗话说天家无私事,嘉靖的反常举动很快传遍了朝堂,当听说陛下要开海的时候,朝廷上下立刻开锅了,街谈巷议,没有一刻消停。
  咱们的清贵闲人曹大章同学又跑到了唐毅的家中,一见面就竖起大拇指。
  “还是行之厉害啊,你可知道,朝野都在讨论开海的,还没考进士,就名扬天下,让我们这些在翰林院混了好些年,还一事无成的人可怎么活啊!”
  他仰天感慨,王世懋夹起一个饺子,塞在了曹大章的嘴里。
  “还能怎么活?吃饱了睡,睡饱了吃呗。和妖孽比较,只能证明你生活不幸福!”王二公子显然认命了。
  这几天王世贞也赶来了,兄弟相见,王世懋把自己的文章拿给了大哥,请求指点,人家王世贞看了一眼,就扔在一边,说道:“从今天开始,敬美可以不用看书了。”
  “哦?”王世懋一喜,笑道:“大哥是说小弟的八股文章已经尽善尽美了?”
  王世贞冷笑了一声,“我的意思是你努力了也就是九十名,不努力呢,也能有一百名,上差下差不会太多,浪费精神头干什么?”
  说完盟主大人潇洒离开,过了好一会儿,书房里才传出一声惨嚎。
  “王元美你等着,要是不考进二甲,我,我,我……”好半天,王世懋也没舍得发什么誓,干脆一倒头,呼呼大睡了。
  从二弟的房间出来,又到了唐毅的房间,恰巧曹子朝也在,王世贞先看了曹子朝的文章,只说了句,“比敬美强不少。”
  等到拿起唐毅的文章,王世贞看了两眼也扔在一边,颓然说道:“行之表弟,凭着你的八股文,拿不到状元,也是榜眼、探花,只是我最讨厌的就是这类四平八稳的文章。”
  “呵呵呵,幸好大表哥不是主考官。”唐毅笑道:“八股文之于我,就是敲门砖,表哥还是看看文长兄的吧。”
  王世贞点头,把徐渭找来,读了徐渭的文章,只有一半,就厉声说道:“此等狂生之言,简直祸国殃民!”
  徐渭那是吃素的,立刻反唇相讥,骂道:“酸腐朽儒,哪能明白我的高论。”
  “高论?看着吧,今科必然落榜。”
  “哈哈哈,你是嫉贤妒能。”
  ……
  这二位你一言,我一语,直接对骂起来,越说越花哨,简直听得唐毅和曹子朝目瞪口呆,落荒而逃。
  原来徐渭和王世贞之间早有矛盾,两个人都是名动天下的大才子,王世贞和李攀龙等同科进士结成诗社,被尊为“后七子”,而这七人之中,有个异类,就是布衣诗人谢榛,此人对诗论有独到见解,起初王世贞很佩服谢榛,可是后来文人相轻的毛病就犯了,他拉着李攀龙等人,把谢榛赶出了诗社,还从七子当中除名。
  徐渭这家伙天生喜欢打抱不平,这一次从江南过来,刚到京城,就四处散播他抨击王世贞的文章。直接导致他们一见面,就像斗鸡狠掐了起来。
  “我说行之,你怎么不劝劝他们啊?”王世懋担忧地说道。
  唐毅翻了翻白眼,“信不信我现在说话,他们两个保证调转炮口,都来骂我。文人啊,就是这个德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5/9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