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首辅(校对)第2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2/951

  当然这些还是后话,除了唐毅有个朦胧的念头之外,其他的小菜鸟对自己在做什么是一无所知。大家只是知道朝廷要开海,想了解各省的情况。他们努力搜刮肚肠,把自己知道的都说出来。如果侥幸能被陛下采纳,不啻为一条升官扬名的终南捷径。
  唐毅介绍了情况之后,就让大家分别讨论,每个省的进士聚集在一起,唐毅,徐渭,王世贞,王世懋,诸大授,陶大临,他们每个人都拿着一个小本,不停穿梭,把大家伙的观点都记录下来。
  最初的时候。还很拘谨,不怎么敢说话,可是架不住唐毅他们鼓动。大家都是初入官场,满腔热血,盼着建功立业。
  尤其是听说陛下要广纳谏言,更是血脉喷张,经过了一个上午之后,到了下午时分整个会馆都沸腾起来。
  一个女人顶得上五百只鸭子,而一个文人顶得上五百个女人,大家伙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吵得不亦乐乎。有支持开海的,有反对开海的,有主张在福建开海,有主张在松江开海,大家互不相让,辩论之激烈,简直难以形容。
  可苦了唐毅几个,他们要维持局面,防止打起来,还要记录各方建议,这里面就有问题了,你写了他的,不写我的,就是看不起我!
  为了公平起见,他们甩开膀子,运笔如飞,把每一条都要记下来。一连讨论了三天,好不容易到了人都散去,兄弟几个胳膊都肿得抬不起来,靠在椅子上,一动也不想动。
  就听王世懋哼哼唧唧说道:“行之,三天啊,光是毛笔我就写图了三支,胳膊都折了。”
  徐渭白了他一眼,“哼,三支算什么,我写秃了五支,这怎么比会试还折磨人,我宁可再从县试考一遍,也不愿意干这个活儿!”
  诸大授和陶大临两个身体不算好,嗓子都喊哑了,说不出话来,一个比划了“六”,一个比划了“七”,小脸都跟吃了苦瓜一样。
  王世贞看了看没吱声的唐毅,好奇道:“行之,你写秃了多少?”
  唐毅默默举起来拳头,王世贞艰难地咽了下口水,“行之,这是何苦呢!实不相瞒,我看了一下这些建议,坦白说,可用的不多,有人居然说他们家乡的酱菜好吃,要卖到西洋,人家大老远的跑来,就缺酱菜啊?”
  “或许能卖给朝鲜!”
  唐毅苦笑道:“表哥,我也给大家伙交个底儿,我压根也没指望他们的建议有用。”说话之间,唐毅起身从书架上拿下一份厚厚的报告,摆在了大家伙的面前。
  “大概从前年开始,交通行就在做开海的评估调查,这是吴天成亲自撰写的报告,半个月之前,就送到了京城。”
  大家伙都是一愣,不解地看着唐毅,满脸疑惑,心说你都做好了准备,还挨这个累,图个什么啊?
  唐毅轻笑一声,“佛祖讲经尚且要八百罗汉,孔圣人也有三千门生,要想开海,除了要务实,也要务虚,把势头造起来,才能事半功倍。而且,最关键的是我要个大家伙一个露脸的机会,陛下已经决定要举行廷议,最终决定开海与否。此一战,就是咱们丙辰科第一次,作为一个团体发声!”
  唐毅突然变得热情洋溢,攥着拳头说道:“我们这一科先天不足,又面对着朝局动荡,稍微不甚,就会成为别人的炮灰。要想在官场上生存下去,就要有一个够强大的靠山,只要替陛下把开海的事情做好,在陛下的心中丙辰科的地位就会不一样,有了陛下做后盾,我们之间再互相团结,互通有无,守望互助,别看我们的官小,地位低,但是蚂蚁多了,也能吃掉大象。我们谁也不能指望,只能指望自己!”
  “说得好!”徐渭站起身,用力拍着唐毅的肩头,“果然是我徐文长的兄弟,就是有魄力,有胆子!”
  陶大临毫不客气给了徐渭一拳头,“行之光是你的兄弟,就不是我们?”
  “就是,别忘了我也是丙辰科的榜眼,也该为大家伙做点事情。”诸大授也说道。
  王世懋和曹子朝也频频点头,激动地攥着拳头。
  王世贞看在眼里,不由得心里吃味,要说起来他们丁未科才是公认最强的一科,要文有文,要武有武,人才齐备,欣欣向荣。可是同如今的丙辰科比起来,怎么就差了一股子味道。
  说白了,能人太多也不好,缺少了一头足以领袖群伦的雄狮,各自为战,永远形不成战队。
  不过吃味归吃味,王世贞也真心盼着丙辰科能兴旺,他的亲弟弟,表弟都在这里,他们好了,自己也好不是。
  弄清楚了唐毅的打算,大家伙也不在抱怨,打起万分精神,白天和同学们沟通感情,商讨事务,到了晚上,他们几个还要凑在一起,把开海可能带来的问题都想清楚,一个一个化解。
  还要感谢嘉靖,道君皇帝给了唐毅宝贵的观摩机会,让他对三大巨头都有了清楚的认识。
  虽然不至于把三巨头玩弄股掌之中,但是至少他不会高山仰止,不知所措。
  而且除了三巨头之外,真正让唐毅感到侥幸的是他把嘉靖给看透了。
  论起手中的权柄,嘉靖绝对是朱老四之后,最为强大的皇帝,他可以呼风唤雨,为所欲为,可是嘉靖又是最不负责,最得过且过的皇帝,他能为了大礼议和朝臣展开二十年旷日持久的大战,他也能容忍严家父子祸国殃民二十年。说嘉靖强悍,是真强悍,说嘉靖懦弱,也真懦弱。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既自负狂妄,又敏感脆弱,加之喜怒无常,反复不定,绝对是大明历代皇帝当中,最难把握的一个。
  他支持开海不假,可是他的支持并不靠谱,曾经嘉靖也支持过复套提议,可是没三天就变卦了,原因很简单,就是开疆拓土太麻烦了,还不如过小日子修长生舒服,结果曾铣就死了,首辅夏言脑袋也掉了。
  唐毅提出开海也是一样,如果嘉靖觉得开海付出太多,麻烦太多,搞不好唐毅也会步曾铣的后尘。
  只是唐毅比曾铣幸运的是他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唐毅要用蜜糖把他的方案包装到尽善尽美,至少绝对符合嘉靖的脾胃,哪怕是糖衣炮弹,也要让嘉靖欣然服下。
  终于,经过紧张的筹备,反复的推敲,唐毅和大家伙一起,总算把方案做好了……
  清晨的微风中,嘹亮的三声鞭响,划破宁静,严嵩领头,三十几位身着红袍,腰里系着玉带或是金银腰带的高官迈步走进了万寿宫。嘉靖还穿着道袍,正襟危坐在帷幔的后面,严嵩带领着官员行过大礼,抬头一看,却吃了一惊,只见在嘉靖八卦云床的旁边,五个蓝袍的小鬼头排成一溜儿站好,为首的正是那位六首魁元唐行之!
第346章
奸字别解
  按照明制,凡朝廷遇有重大政事,或遇有文武大臣出缺,皇帝必诏令廷臣会议,以共相计议,衡量至当,然後报请皇帝,取旨定夺,其有关政事得失利弊之研商者,谓之廷议;其有关人事升补任用之拟议者,则谓之廷推!
  值得君臣大动干戈的事情不多,只要有:一、议立君立储。二、议建都。三、议郊祀。四、议典礼。五、议宗藩。六、议漕运。七、议边事等等。至於参与廷议之人员,计有六部尚书、都御史、六科给事中、通政使、大理卿及掌道御史等。
  唐毅、王世贞、诸大授、陶大临、徐渭五个既不是部堂高官,也不是科道言官,按照道理是根本不能出现在廷议之上的,偏偏他们就来了,成了一群红花当中的君子兰,卓尔不群,别提多扎眼了,就连严嵩都愣了一下。
  铛,紫铜钟清脆一响,嘉靖不带感情地说道:“他们五个是朕找来的,你们只管议事,不必管他们。”
  “是!”
  对于嘉靖的话,严嵩已经习惯先答应,至于破不破坏制度,并不在乎,首辅如此,其他人也不好说什么,唯独李默铁青着脸色,不时扫过唐毅,又是这个臭小子,自从上次对呛之后,李默就把唐毅恨透了。
  唐毅也能感到李默的充满荼毒的目光,不过唐毅并不怕,我心光明,不管是谁,敢和我作对,你就是黑暗的,无关清浊!
  唐毅胸膛挺得笔直,斗志昂扬,当然了这种最高级别的会议,他只能看着,没有嘉靖的准许,他连说话的资格都没有。有劲头,只能攒着。
  诸位大佬站好,须发皆白的严嵩当然不让坐在了首位,严世藩紧跟着老爹的身后伺候,在严嵩的对面,就是吏部天官李默,双方剑拔弩张,心里都动了刀子,但表面上还是一团和气。
  只听严嵩说道:“都到齐了,就开始议事吧……各部有什么想法,都说出来。”
  工部尚书赵文华应声站出,大声说道:“陛下前番将咱们唐六元的会试文章明发六部,征询开海意见,经过数次商议,工部以为应当立刻开海,通商贸易,充实国用。”
  严党迫不及待表明了态度,李默当然不能示弱,他不会急着出来,而是使了一个眼色,刑部尚书何鳌站了出来。
  此老是正德年间进士,因为谏言正德挨了廷杖,嘉靖即位,又因为大礼议之中抗旨,又挨了板子,几乎丢了命。
  众所周知,在大明朝挨廷杖不是丢人的事情,相反还是一笔雄厚的资本,何鳌挨了两任皇帝的板子,简直就是清正直臣的代表。他不结党,不贪污,威望又高,就算严党声势如天,也不能拿老头子怎么样。
  本来何鳌并没有卷入严李的党争,算是朝中少有的中立大臣,只是大家伙不知道为何,此老竟然会当出头的椽子。
  默默观察的唐毅都是一惊,看来还是低估了李默的实力啊!
  何鳌面色凝重,说道:“前些日子,南兵部尚书唐顺之,浙江巡抚胡宗宪,谭纶,唐慎,刘焘等等东南官员,联名上奏,提议开海。可海禁乃是我朝祖制,岂能随意更改?况且东南战乱不断,人心不宁,自古以来农为本,商为末,务农则民心安定,百姓易治,经商则民心思变,奸猾之徒横行。试问百战之地,民心不宁,东南几时才能安宁?咳咳……故此,开海之举,万万不可行。”
  何鳌身体不好,说到激动之处,咳嗽得老脸通红,讲不下去,但是他的意思大家伙都明白了。
  上有祖制压着,下有东南一团乱麻,的确开海不是小事情。
  何鳌毕竟威望崇高,他一说话,不少严党的人都闭了嘴巴。气得严世藩脸上的肉乱蹦,他忙给赵文华眼色,作为最忠诚的走狗,赵文华毫不客气扑了出来。
  “何部堂,您老说的容易,可是眼前的困难怎么办?别的不说,去岁地震,死亡上百万的百姓,到现在还有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没有种子和农具。更为重要的是陛下还住在万寿宫,玉熙宫迟迟没有银子修复,正所谓君贵臣荣,君忧臣辱,君辱臣死,身为陛下的臣子,一想到陛下住不安稳,心里就跟刀割一样。”
  说话之间,赵文华还抹了抹眼泪,配上那份羞愧难当的表情,简直能冲击影帝。
  李默一边的也不会客气,鸿胪寺卿当即站了出来,“给陛下修宫殿,乃是臣子的本分,开海和修宫殿本来就是两件事情,不要扯在一起。”
  严世藩抓住对方的漏洞,立刻说道:“怎么就是两件事?没有开海的银子,难不成你隋大人用肩膀抗,能把玉熙宫修好?”
  双方越吵越厉害,李默也忍不住加入战团,“严部堂,说得好听,就仿佛开了海,银子就源源不断一般,从嘉靖二年废除市舶司,已经有三十几年,要重建市舶司,花费多少钱,你心里有数吗?”
  严世藩气急败坏道:“纵然要投入一些,可是日后定能赚回来。”
  “我看不见得,没把银子赚回来,倒把倭寇给招来了。”李默讥诮道。
  什么叫唇枪舌剑,引经据典,这些朝臣们吵得比起后世辩论赛也激烈一万倍,唐毅几个也目瞪口呆,和眼前的架势比起来,会馆的那些小菜鸟差着好几个数量级啊!
  就在他们目瞪口呆的时候,突然急促的钟声响起,一声挨着一声,吓得在场的众臣都闭上了嘴巴,战战兢兢,垂手侍立。
  嘉靖从云床上下来,缓缓走到了大臣的面前,犀利地目光扫过每一个人,突然哈哈一笑:“吵得好,吵得好,廷议吗,就是要说话。俗话说玉皇有事问土地,朕特意把五个土地爷叫过来,你们都过来吧。”
  王世贞在后面捅了唐毅一下,低声说道:“叫咱们呢!”
  唐毅一激灵,急忙领头小跑着过来,在嘉靖面前跪倒。
  “臣等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唐毅,你们都起来回话。”
  “是!”
  唐毅恭恭敬敬站起身,垂手侍立,其他四个也都站在身后,大气都不敢出,这里面四个新科进士不说,就算王世贞这根老油条也因为级别不够,无法参加廷议,甚至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远远看到嘉靖一眼,能如此近距离站在大明至尊的面前,一阵一阵脸红心跳。
  “唐毅,你刚才听了这么多大臣的意见,有什么想法?可还是坚持主张开海?”
  唐毅毫不迟疑说道:“小臣不过新科进士,能侥幸旁听廷议,乃是陛下仁德。诸位大臣远见卓识,小臣唯有细心聆听,兼容并蓄。至于开海一事,小臣听过之后,觉得更应该尽快推行?”
  “哦?为何?”
  “很简单,因为诸位大人的担忧并不存在。”
  好狂妄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2/9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