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首辅(校对)第3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5/951

  阮鹗只觉得一团火在胸中膨胀,几乎不可遏制,要是不出这口气,他都能爆炸了!
  “唐大人,您看该怎么办?”
  “阮大人,您也是老刑名,有了这些罪证,先把七大姓在泉州的产业都给查抄了,我估计至少有个三五百万了不止,市舶司的缺口也就堵上了,而且情况很明白,您只是被他们蒙蔽,朝廷没有理由追究您的罪责。”
  阮鹗眼前一亮,几乎笑了出来,又忍了回去,“唐大人,无论如何,失职之罪是跑不了的,还请唐大人多多周旋。”
  “请阮大人放心,你只管拿出魄力,立刻下手,只要把事情做得漂亮,多弄出一些银子,咱们陛下穷啊,有了钱,出了气,他老人家就会念着你的好的。”
  “明白,明白了!”
  阮鹗欢天喜地,紧紧抱着一木箱的证据,从知府衙门出来,神色狰狞,厉声说道:“都给本官听令,先去查抄李家和蔡家!不许徇私舞弊,否则本官杀无赦!”
  用风云突变来形容一点不为过,一天之前,还是市舶司出了大纰漏,等着关门大吉,阮鹗也老命不保,满世界的商人都找他算账。
  可转眼之间,阮鹗就带着大军去查抄七大姓,变得也未免太快了,快到大家根本来不及反应。
  李家的老太爷叫李东升,做到布政使致仕,老头子快要八十了,还精神矍铄,拄着楠木拐杖,在一群儿孙的环绕之下,来到了府门之外。
  见到了阮鹗,老头子怒不可遏。
  “阮应荐,别忘了当初你能当上提学副使,都是老夫的推举,到了如今,你竟敢反咬恩主一口,你摸摸心口,还有良心吗?”
  阮鹗事到如今,什么都豁出去了,仰天大笑:“李老大人,家国天下,江山社稷,黎民百姓,同这些比起来,区区恩情实在是不值一提!你们李家为了掌控市舶,妄图把泉州百姓都饿死,如今更是勾结倭寇,劫走商船物资。如此丧心病狂,我想放过你们,老天爷不会放过你们!”
  “左右,给我拿下!”
  阮鹗手下人当中,不少都是戚家军改扮的,没说的,一声令下如山倒,众人一拥齐上,哪管你什么李大人,王大人,一律拿下。
  李家传承百年,积累雄厚,李东升还是那位死去的吏部尚书李默的堂兄,虽然李默倒台了,但是李家各脉,在京有一位主事,在外有一个按察使,一个知府,两个知县。势力之大,令人咋舌,家底儿丰厚,更是远超出想象。
  光是银子就搜出了一百七十多万两,黄金十二万两。
  其余的房产地契,更是不计其数,比起赵文华都要丰厚数倍。
  除了李家之外,那边蔡家也被抄了,这一次由于挑头的人是蔡通贵,因此蔡家被抄的更彻底,除了老宅之外,其余的庄园,别院,店铺作坊,一概没跑了。
  光是初步清查金银就有五百万两之巨,更是两倍于李家。
  有人早就估算过,七大姓的财产加起来,至少有五千万两。还不包括田产,船队。也有很多人嗤之以鼻,心说大明朝一年岁入多少,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可是当查抄的结果出来,大家伙都瞠目结舌,五千万两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首先七大姓之中,只有李家和蔡家的老宅才放在泉州,其他五家都在其他的地方,而且泉州的这点东西,远远不是李家河蔡家的全部财产,他们在外还有船队,还有商铺,田产,作坊,钱庄票号,总而言之,富可敌国已经不足以形容他们了!
  大家在惊叹之余,也不由得思索,这些钱是哪来的,很明白,就是吃走私,吃大户,甚至吃倭寇,坐地分赃,巧取豪夺,每一两银子都带着血腥和肮脏。
  尤其是在查抄的过程中,从蔡家的夹皮墙里搜出了一本账册,上面的东西简直令人咋舌。
  嘉靖三十一年,倭寇进犯嘉定,抢掠财物三十万两,其中二十万两金银细软折价一半,交给蔡家处理,蔡家给倭寇提供三万石粮食抵价。
  嘉靖三十二年,倭寇进犯苏州,松江,蔡家派遣向导,并且帮着销赃,获得分红五万两。
  ……
  整本账看完,笼罩在大家心头的谜团总算是解开了,为何倭寇能在大明横行无忌,为什么每一次都有如神助,来去自由。
  就是因为蔡家这种人充当了倭寇的眼睛、耳朵、甚至是大脑。
  “他们的财富就是用无数百姓的血汗和尸骨换来的,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唐毅狠狠一拍桌子,断然说道。
第428章
钦差大批发
  李家和蔡家被查抄,拔出萝卜带出泥,这些年他们干了多少坏事,贿赂了多少官员,有多少案子,用罄竹难书都不足以形容。
  不光是东南,有人用八百里加急,把消息传到了京城,一直闭关的嘉靖都被惊了出来,彻夜不眠,从内阁到六部,全都陷入了震撼当中。
  七大姓剩余的五家惶惶不可终日,动用一切关系,打听消息,寻求帮助,甚至有人暗中准备船只,如果被抄家,就亡命海上,做一个倭寇。
  那些和七大姓有关系的官员更是吓得魂飞魄散,谁知道李家和蔡家藏了多少东西,随便抛出一点东西,那不就要了命吗?
  按照往常的经验,遇到牵连无数的案子,就应该赶快派人去捂盖子,销毁证据,赶快结束乱局,让大家都能安心。
  毕竟不管是严党还是徐党,甚至包括内廷的太监,谁也承担不起超级地震。
  可偏偏这一次的情况就不同,竟然没人敢动作,一个个好像惊呆的木鸡,等着要命的一刀落下来。
  是这些大人物都傻了吗,当然不是,一个阮鹗在他们眼里,屁也不是想要弄倒他,轻而易举,甚至不费吹灰之力。只不过另一个更震撼的消息传来,把他们所有人都打傻了。
  就在货物被劫持的第十天,俞大猷率领着五十余艘战船,奇迹般出现在漳州月港外海。同时戚继光率领着三千戚家军打先锋,杨继盛督着人马随后,水路并举,一战成功。
  是役,斩杀海盗一万三千余名,俘虏三万多人,只有不到三千人逃到海上,为祸多年的走私海盗集团,被彻底摧毁。
  戚继光和俞大猷,一龙一虎,名震天下。
  几乎到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程度,民间的多少热血男儿都以这两位为榜样,更有人要学他们,提三尺宝剑,扫平狼烟,甚至冒出了投军的热潮。
  同民间的欢喜鼓舞不同,官场上却是噤若寒蝉。
  月港,对于嘉靖来说,或许只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可是大凡在东南干过的官吏,心里都清楚,那可是一颗了不得地雷,甚至比起李家和蔡家还要恐怖一万倍。
  这些年来,倭寇的成因不是没人知道,而是知道了不敢说。哪个地方官能说我治理不善,官逼民反,弄得烽烟四起,民不聊生,这和找死有什么区别。又不能像唐毅一样,对海禁发起挑战。
  无奈何大家伙就选择隐瞒,选择推诿,把海盗说成倭寇,从内忧变成外患,至少能减轻一些罪责。
  他们也清楚,所谓的倭寇,来自于破产织工和海商,如果继续厉行海禁,倭寇只会越来越多,不可收拾,俗话说堵不如疏,唯有放宽贸易,才能有一条活路。泉州,福州这些显眼的地方不成。
  弄来弄去,相对偏僻的月港就成了走私的首选。
  漳州和泉州紧邻着,泉州作为昔日的第一大港,底子比漳州好很多,可是近些年,漳州的户口竟然到了三十万之多,比起泉州足足多了十万人,还不算那些黑户。
  如此反常的人口现象,只有一个合理解释,就是走私贸易,造成了月港的畸形繁荣。
  这事情在官场上,不说人人皆知,也是公开的秘密。
  只不过谁都清楚,走私贸易不只是海商大姓,还包括东南的世家,甚至连江西的瓷器商人都卷入其中。
  严阁老是江西分宜人,徐阁老是南直隶华亭人,要真是把盖子都打开,然后依法办事,大明朝的党争立刻就消失了,因为严党和徐党基本上就尸骨无存,剩不下几个人。
  稍微懂点事的人,有些经验的,都不敢轻易碰触月港这颗地雷。
  但是偏偏就出了个愣头青唐毅,他进入官场才一年多,就骤然坐到了关键位置,自作聪明,把月港给端了。
  好多人都把唐毅骂翻了,可是再了解一下情况,这帮人也无话可说。
  要说起来,还真怪不得人家唐状元的头上。
  月港的海盗竟然主动去抢劫市舶船队,三百多万的货物,要是丢了,唐毅这辈子就栽了。多少人听说都捏了一把冷汗。
  可接下来却出乎所有人预料,人家唐毅手段高明,被囚禁之中,还能给俞大猷下令,让他小心提防,竟然反败为胜,把海盗都给消灭了。
  盛怒未息的唐状元海陆并举,端了月港匪巢,这也是情有可原,谁遭了这么大的暗算,能不还手啊!
  更何况,唐毅在攻破月港的第二天,就立刻赶到了漳州,下令把所有带字的文件都给封存起来,不许外泄一份。
  显然唐毅也知道事情大条了,可问题是一场战乱下来,谁知道还有多少罪证流失了,谁知道跑出去的海盗带没带着要命的东西。
  而且月港又不止唐毅一个,还有杨继盛,还有漳州的知府,福建的巡按,大家伙众目睽睽,事情能瞒得住吗?
  月港的事情闹出来,反而弄得没人敢为李家和蔡家说话,这种关头实在是太危险了,谁跳出来当出头鸟,没准就冒出一封书信,说是家族参与了走私,那时候可就黄土泥掉到了裤裆里,说也说不清了。
  自从东南的事情冒出来之后,京里头多少官员,就连严家父子都食不甘味,寝不成眠,老严嵩唉声叹气,不断问儿子,到底掺和没有?
  严世藩也是有口难言,严党的摊子那么大,江西的瓷器商人都走他们家的门路,谁知道能牵连到谁。
  “唐毅这个小畜生,在京城的时候找麻烦,跑到了东南,还不消停,等老子有机会,一定捏碎了他!”
  天下大乱,形势大好。
  别人寝食不安,咱们的唐大状元可别提多舒坦了,整天把自己关在衙门里,和王悦影腻歪着,王姑娘提了一句外面的蔬菜不新鲜,唐毅就立刻行动,一个下午,把后花园的花花草草都给扒光了。
  要说知府衙门的后花园,可是经过了好几代知府的精心打理,引种了不少珍品,其中从大理弄来的两棵茶花就价值五百两银子。
  就连杨继盛那么节省的人,都悉心照料,不辞劳苦,每当处理公文累了之后,都喜欢看一看,整个人都轻松了。
  轮到了唐毅,这位连眉头都没皱,直接给拔了,放在太阳地晒了三天,然后送到厨房给烧了。
  据说此事传到杨继盛的耳朵里,这位足足骂了唐毅一个时辰,都不带重样的。
  把花园收拾干净,又让人弄了好几车稀泥,和上了沙土和草木灰,洒在了花园,然后再用犁杖翻了几遍,土壤弄得又松又软,透气保水,肥劲十足,不用问,这要是种上了蔬菜,一准好吃。
  唐毅穿着草鞋,带着草帽,像模像样地刨坑下籽,别提多认真了,都没注意到有人来拜访。足足种完了一垄,一抬头,两个人正并肩站着,一脸怪异地看着他。
  “啊,是子理兄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5/9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