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首辅(校对)第5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9/951

  连续的质问,掷地有声,到了最后高拱竟然倒戈了,支持唐毅的态度。
  最后张春无奈,只好辞了裕王府的讲师,请调出京,跑到山西去当了一个知府。
  这件事情使得唐毅收获了顺天府上下的忠诚,而且还是铁杆死忠。跟着唐毅不光是升官发财,更能得到宝贵的尊严,上下的差役懂得自尊自重,办事用心,敲诈勒索百姓商户的事情快速下降。
  只是有一得,必有一失,很过言官都认为唐毅做事太过无情,霸道。衙门的差役本就是奸猾之徒,替他们出头,实在是莫名其妙。
  他们觉得唐毅的真正目的还是要赶走张春,在裕王府获得更高的地位。
  这帮所谓君子的心胸也只是如此,他们看什么都是阴谋诡计,肚子里装得什么,也就可想而知了。
  “默林兄,咱们读书人都是孔孟的子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有一千多年,儒家把持天下,垄断话语,不允许其他的声音,造成的结果就是伪善!就是泛道德化,论人而不论事。就拿评价官吏来说,去民间问一问,他们保证说大宋朝最好的官就是包拯,可是包拯干了什么呢?无非就是两条,清正廉洁,断案如神。光是这两条能行吗?国家大政,兵马钱粮,南北征战,论起政绩,即便是北宋当朝,比起包拯强的人多如牛毛。一个人道德是好的,哪怕做了错事,也是可以原谅的。一个坏人做了好事,也是不怀好意。可是好坏的标准在那里,就在那些清流的嘴里!就在几千年前的几本破书里!”
  唐毅声色俱厉,“孔夫子,孟夫子,他们算是什么东西,活着的时候没人用他们的主张,哪怕是独尊儒术之后,历代也是外儒内法,儒家不过是一件外衣而已!拿儒家修身,或许没错,以儒家治国,那就要坏事!”
  ……
  唐毅借着酒盖脸,痛骂圣贤,骂得胡宗宪都傻了,他从来没有想过,外表温良恭俭让,千年来第一位六首状元,天上的文魁星下凡,竟然藏着如此癫狂,叛逆的灵魂!
  真是让人不敢置信,胡宗宪目瞪口呆。
  唐毅呵呵一笑,“默林兄,你主持抗倭大业,还东南百姓安宁,千年之后,史册彪炳,必定有老兄的一页,至于那些可笑的清流君子,就是一堆臭狗屎!哪怕活着,就已经臭了。别以为他们有什么心思,我不知道,不过就是想讨好徐华亭,想抢夺位置而已,严家父子倒了,满天下的肥缺该换人了。赶走了一帮吸血鬼,又换来一帮饿死鬼,他们忍了二十年,这回总算是能饱餐一顿了。鱼肉天下,贪鄙无能,和严党比起来,他们也就是半斤对八两!”
  天雷滚滚,胡宗宪被雷得外焦里嫩。
  “行之,真没有想到,你看得这么透彻,我还以为,你,你和他们——唉,胡某真是双瞎二目,误会了好人。人生有一知己,我也算老怀大慰,来干杯!”
  从书案下面搬出了一坛子陈年花雕,两个人就用茶杯,你一杯我一杯,喝了起来。胡宗宪打开了心扉,把进京以来的所有遭遇,都和唐毅诉说了一遍。
  换掉了欧阳必进之后,外察就落到了继任尚书郭朴的手里,虽然胡宗宪已经进京,可是科道言官还是不愿意放过他,频频上书弹劾,见一律留中不发,他们更加变本加厉,四处散播流言蜚语,攻击污蔑胡宗宪。
  在东南多年,胡宗宪受的弹劾也不少,他本以为能平和对待,可是他低估了这伙人的无耻。
  众多的流言之中,胡宗宪最难以忍受的就是他们说倭寇不足为虑,都是胡宗宪勾结严党,养寇自重,才会绵延十几年,久拖不决。
  胡宗宪没有救民于水火,相反还陷害忠良,把百姓推到了水深火热之中,用心险恶歹毒,不杀不足以平息东南的民怨……
  抗倭是胡宗宪一生最值得称道的功劳,为了抗倭,他不计毁誉,和严党虚与委蛇。当时的东南,清正的直臣干不下去,庸碌的贪官撑不下去。唯有胡宗宪,东南一柱,国之干城。
  东南倭乱没有绵延北方,在京的这帮人才能有机会到处置喙。
  好不容易抗倭快要成功了,他们跳了出来,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别说胡宗宪,就算唐毅这个外人都看不下去。
  “唉,严党倒了,放出了清流,也说不定要不了多久,就会有人怀念严嵩了。”唐毅自嘲地叹口气,“默林兄,我推想了许久,都在琢磨着严党倒台之后,可能的朝局,可是现实还是超出我的预料,早知如此,我就不该把老兄调进京城啊!”
  胡宗宪大度地一挥手,“行之,我要是还留在南方,说不定就被抓起来,没机会和你痛饮一番了。咱们十年交情,我胡宗宪这辈子最正确的一件事,就是认识了你这个朋友。放心吧,他们还能把我怎么样,功名是我挣来的,大不了再丢给他们,回家做安乐翁就是了,反正我也不稀罕劳什子的尚书!”
  胡宗宪闷着头,一杯接着一杯,唐毅没有劝他,酒伤身,却疗心,醉一场吧!二十几年,宦海沉浮,胡宗宪当初立下的志向已经完成了九成,他可以无憾了。
  可是唐毅的大业才刚刚开始,他没有资格懈怠,更不能醉。
  徐阶接任首辅之后,他的种种作为,让唐毅大吃一惊,不得不重新认识这位甘草国老。徐阶首先提拔了弹劾严嵩有功的邹应龙,擢升通政司参议,连升四级,一跃成为正五品的官员。
  这代表什么,弹劾有功,换句话说,就是严嵩有罪!
  嘉靖没了严嵩的服侍,越发不顺心,尤其是徐阶,表面上恭恭敬敬,可是暗中却频频掣肘,给嘉靖修玄添麻烦。
  嘉靖也没有料到,徐阶竟会如此胆大,和之前的乖觉判若两人。愤怒之下,嘉靖只有抛出了两招,第一是退位传嗣,要把大位交给裕王,第二,是质问徐阶,为何超擢邪物——邹应龙。
  面对嘉靖的发难,徐阶不急不慌,传位的事情臣不敢奉诏,至于邹应龙,那是吏部和通政司奉旨行事,老臣不知。
  好一手漂亮的太极拳,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面对着绵里藏针的徐阶,嘉靖一点办法都没有,他总不能刚换了一个首辅,就再换一个吧!
  衰老的嘉靖承担不起朝局动荡的后果,索性嘉靖就选择了退让,躲在西苑,一心修玄,不理外事。
  徐阶试探了嘉靖之后,确认他可以放手施为,首先开始整肃的就是科道。
  潘恩由于之前的致命错误,被徐阶厌弃,左都御史落到了张永明的手里,右都御史给了王廷,六科廊归了胡应嘉。
  这三个人,都是徐党成员,王廷和胡应嘉更是奉徐阶为师,都是战力不俗,尤其是胡应嘉,更是骂战无敌,同欧阳一敬都是言官当中的佼佼者。
  他们铆足了劲头,大肆弹劾,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尤其借着吏部外察的良机,一口气砍了一百多位官员,其中严党的成员占了九成之多。
  徐阁老的霸道,让人咋舌!
第644章
谁与争锋
  胡宗宪喝了很多,彻彻底底,酩酊大醉。十年以来,这是第一次,醉得这么舒服。肩负抗倭大任的时候,即便是睡觉也要睁着眼睛,倭寇、士绅、商人、朝廷,在各种势力中间走钢索,玩平衡,即便是超级高手,也要小心翼翼,稍微有点差错,就会付出血的代价。
  一度胡宗宪十分自信,能摆平东南的龙潭虎穴,就没有什么能难倒他。可是到了京城,他才发现,什么叫做吃人不吐骨头。
  他在东南的那一套办法根本行不通,明枪暗箭,阴谋算计,层出不穷,每一个人都仿佛无数面孔的小鬼,狰狞可怕。他们可以一面对你笑,一面刺出致命的暗器。都说倭寇狡诈,实则倭寇不过是一群失败者的集合,京城的这帮官员,才是大明智慧的总和,几乎个顶个,都要比王直厉害妖孽十倍百倍!
  累了,乏了,已经不年轻的胡宗宪没有了斗志。
  放马过来吧,无论如何,老子都认了!
  颓丧的胡宗宪让唐毅心疼,也让他稍微庆幸,或许这样,就能避免和言官清流的直接冲突,能保住胡宗宪的平安……
  唐毅变得格外小心,他觉得要先把徐阁老的套路看清楚,才好下一步的行动。为此,他把茅坤,朱先等人都叫了过来。
  除此之外,还有两位新朋友,也就是王寅和沈明臣。
  他们都是胡宗宪的幕僚,铁杆的心腹,托付赵炳然不成,王寅和沈明臣心灰意冷,就想归隐山林。幸好当时东南的几位心学前辈出面,挽留他们,并且推荐给了唐毅。
  这两位没有立刻答应,而是找到了胡宗宪,对于老朋友胡宗宪是够意思的,他带着两个人,找到了唐毅,用命令的口吻,让唐毅必须收下他们,还要给安排好位置。
  唐毅当然是欣然从命,这两位可都是当世大才,垂涎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能把他们收入麾下,唐毅的实力又提升一大截。
  作为严党倒台之后的第一次幕僚集体大会,大家伙都开诚布公,把对朝局的看法说了出来。
  首先发言的就是茅坤,他在京城最久,看得也最清楚。
  “大人,陛下倒严而不倒严嵩,赐嵩致仕,朝廷上下,两京一十三省,还都是严嵩的人马,只要一道旨意,严嵩随时可以东山再起。而事实上,陛下已经流露出对严嵩的眷恋,几次提到要重新起用严嵩,都被徐阶阻挡了!”
  作为唐毅的谋主,茅坤是能看到各种秘密消息的,不管是锦衣卫,还是宫里的珰头,都会有消息传出来,以供唐毅和谋士们参考。
  茅坤继续道:“眼下的情况就是新旧交替,徐阁老要快速清除严嵩的势力,把朝局握在自己的手里,故此他先要掌控的就是科道言官。言官虽然职位不高,可是权力大,还能把握舆论风向。捏住了科道,徐阁老就抓住了倚天神剑,谁也别想争锋。”
  大家伙频频点头,实际上徐阶就是这么干的,胡应嘉,欧阳一敬,辛自修等等骂神崛起,他们把矛头对准了昔日严党的干将,攻势之凶悍猛烈,简直超乎想象,贼咬一口入骨三分,被他们盯上,无休止地弹劾,很快名声就臭了,再也无颜立足朝廷。
  茅坤忧心忡忡,说道:“眼下徐阁老第一步已经成功了,言官挟着弹劾严党的胜利,势如破竹。下一步就是拿下三法司,掌握刑名大权,这样就可以左手弹劾,右手定罪,生杀予夺,全在徐阶的一心!”
  “这两步完成之后,应该就是内阁六部,把有油水,有权力的地方统统换上徐阶的囊中的人马。等到一统朝堂之后,徐阶或许还会对地方督抚下手,总而言之,此老的野心和手段,比起严嵩,有过之而无不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大明朝都要笼罩在徐阶的阴影之中,顺徐者生,逆徐者死!”
  听完茅坤的总体分析,每个人都满脸愁云,他们想说局势不至于如此糟糕,徐阶也不会那么疯狂,可是再三分析之后,大家都不得不承认,茅坤的分析入情入理,几乎就是徐阶的打算。
  关键已经变成了如何阻止徐阁老的脚步,大家伙你一言我一语,一个一个的点子崩出来,唐毅都听在了耳朵里,却鲜有可行的主意。
  最后唐毅都不得不感叹,实力,还是实力啊!
  徐阶入阁十年,苦心经验之下,实力庞大,尤其是斗倒了严嵩,他把严阁老浑身的装备拿到了手里,战力一下子翻倍,变得比严嵩更加可怕。
  徐阶有严嵩的权谋,有严嵩的爪牙,却没有严嵩的弱点,也没有严嵩的骂名。哪怕是嘉靖,都没法随意处置一个声名极好,没有大错的首辅。
  内阁首辅,本来只是天子的秘书,从当顾问咨询的工作,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正德朝的乱局之后。首辅杨廷和统帅百官,迎请嘉靖入继大统,一举奠定内阁的无上权威,内阁首辅也成为事实上的百官之师。
  所谓的大礼议,说穿了,就是内阁想要扩充权力,逼迫嘉靖接受垂拱而治,而嘉靖则是坚持要恢复皇权,圣天子乾纲独断。
  双方借着大礼议的由头,就杀了个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最后嘉靖虽然获得胜利,可是也相当凄惨,造成了君子贤臣离心离德。
  他为了躲避大臣无休止的挑战,不得不退居西苑,把严嵩推出来,充当挡箭牌。
  谁知,这一手用出来,却更加速了皇权旁落。
  严嵩拉帮结派,力压六部,包括吏部尚书,都成为首辅的属吏,朝堂之上,再无人可以抗衡首辅。
  不过严嵩名声太臭,始终无法掌控科道,成为他的最大短板,最后严嵩也是栽在了科道言官手里。
  徐阶不同,他一开始就注重舆论,并且把六科和都察院作为他反击严嵩的大本营。随着严嵩的倒台,徐阶可以自豪地说,老夫再无短板,天下无敌!
  按照茅坤的分析,徐阶第二步就是要拿下三法司,都察院已经落入徐阶的手里,剩下的就是大理寺和刑部,偏偏坐镇两个衙门的万寀和蔡云程都是严党的核心,又是带头投靠唐毅的人。
  该不该保他们,要如何保,一下子成了大家伙议论的焦点。
  朱先就说道:“我看一定要保,刑部和大理寺一旦落入徐阶的手里,正如鹿门先生所说,告状、定罪,都握在徐阶的手里,还不是想杀谁就杀谁,大人的处境也会危急万分的。”
  新进加入的王寅微微摇头,唐毅急忙问道:“十岳先生有什么教导吗?”
  “唉,谈不上教导,只是一点浅见,说出来,大人不妨参考一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9/9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