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首辅(校对)第6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6/951

第742章
我们要看《国富论》
  究竟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能让李贽如此推崇呢?
  首先要说说李贽这个人还有他出身的泰州学派,泰州学派作为心学的一支,创派之人是王艮,此人家里头是灶户出身,也就是煮盐的,从小就是苦孩子,只念了四年书,后来随着父亲经商,渐渐富裕,有了钱之后,王艮没有追求享乐,而是苦心求学,读书、辩论、讲学,渐渐的有了名气,后来有人说他讲的东西和一个叫王阳明的家伙有些相似。
  王艮立刻前去拜访,攀谈之下,大受启发,当即拜在了门下,成为阳明公的亲传弟子。受益于经商积累,王艮手头很是富裕,协助阳明公讲学,款待四方同道,地位与日俱增。
  王艮和其他心学大师不同,他没学过八股,也没参加过科举,加上出身寒微,他极大地发展了心学亲民的一面。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的观点,主张工商皆本,男女平等,深受贩夫走卒的欢迎。
  李贽,还有那个被唐毅放逐到东番岛的何心隐,他们都是泰州学派的人物,他们比王艮走得更远,比如李贽就自称异端,把四书五经都不看在眼里,认为那根本不是说圣人之言,只是后人的穿凿附会。
  目睹了东南工商业的发展,他甚至提出“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天尽世道以交”,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商业交易合乎天理。
  要知道这些观点在传统儒家士人看来,岂止是离经叛道,简直大逆不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李贽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奸佞小人。
  李贽虽然辩才无双,不管多厉害的对手,都能被他驳倒,可是李贽也有自己的苦恼,能驳倒对手,却不代表能说服对方。
  他的学说还是不被主流接纳,甚至连他自己都只能以异端自居。
  只不过看过了唐毅的著书之后,李贽豁然开朗,他的那些观点在书中都找到了依据,而且还是谁也驳不倒的依据!
  唐毅的著作,开宗明义,就讲解财富的来源,唐毅认为是劳动创造了财富,从粮食、布匹、到食盐、瓷器、茶叶、家具、房舍、城池,都是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要想富国裕民,关键就是让劳动创造出更多的财富,秘诀就在于——分工!
  唐毅介绍了自上古以来出现的几次大规模分工,首先是畜牧业同农业分离,接着是农业同手工业分离,再之后是专门从事交换的商人出现……唐毅认为不同行业的分离,能够提升效率,使得社会生产和交换更加顺畅。而同一个行业内部,进行分工,则能极大提升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他就以亲自参与的苇席编织为例,一家一户的生产,在入冬前后,一个月之内,最多不过生产一百五十张席子,当全村都参与分工之后,同样的时间,平均每一户,产出近三千张席子,效率提升二十五倍。
  产出增加,卖出去的商品多了,百姓的收入提升,自然富裕起来……
  包括李贽在内,士人都喜欢靠着推想,靠着拍脑门解决问题,哪怕能把对方驳得哑口无言,人家也未必认同。
  唐毅不一样,他的理论建立在事实之上,比如他提到的分工,就以亲身经历为例子,列举了详实的数据,这是谁也驳斥不倒的。
  要是不服气,你们就来看一看,真金不怕火炼。
  泰州学派讲“百姓日用即道”,说的很好听,可怎么往下发展,落到实处,让百姓真心接受,谁也没主意。可是看到了唐毅的著作,李贽豁然开朗,仿佛拨云见日。
  奥妙就在于分工,在于提升劳动效率!
  唐毅认为革新工具,提高劳工水平,都能增加劳动效率。尤其是把复杂的工序分割开,变得简单易学,熟能生巧,哪怕是中人之姿,经过培训,也可以熟练操作。
  如此一来,更多的人都可以参与到社会生产当中,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和兴趣意愿,选择喜欢的工作。
  诚如唐毅所说,效率百倍提升,生产出来的商品越来越多,百姓日用不就充足了吗?而且分工的结果就是工作机会大增,闲散的劳力都能找到工作,养活家人,不就是历代贤者一直追求的安居乐业吗!
  李贽第一遍读此书,就惊喜不断,酣畅淋漓,苦苦追寻的东西,总算有着落,那种奇妙的感觉,简直像飘在了云彩之上,从里到外,都那么舒服,美妙。
  朝闻道夕可死!
  原来不是骗人,哪怕此刻死了,也值了!
  李贽看过一遍之后,又迫不及待地读了第二遍,比起前面一遍,他想的更多了。
  唐毅认为商人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出现晚于农民和工匠,这和儒家认为的士农工商,天生四民,士为第一,农为根本,工商皆末,全然不同。甚至有拔高商人地位的意味,李贽敢说,东南的那帮人看到了这本书,绝对感动流泪,奉为圭臬。
  唐毅不光教给了他们如何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大赚其利的妙法,更给予了他们提升政治地位的理论依据。
  商人不是罪恶,也不低级,只是理所当然,就好像太阳东升西落,生老病死一般,更不是什么奸商小人,他们只是从事交换的职业而已。相比农商皆本的说法,唐毅的观点更家贴心,更有说服力。
  李贽自诩异端,可是在叛逆的道路上,连唐毅的背影都看不到。
  偏偏唐毅的东西建立在详细的论证之上,他引述了大量古书作为证据,讲述的道理又有实例作为依据,比起李贽他们的单纯呼喊更加振聋发聩,震撼人心。可越是真知灼见,就越要小心谨慎。
  “唐大人,是不是——过了啊?”
  李贽读到了第三遍,才敢发问,他生怕自己没领会真意,闹了笑话。
  唐毅就轻松了许多,他参考了《国富论》的观点,又融合了自己的许多东西,才写了出来。
  只是这辈子除了早些年,写过戏文和八股之外,唐毅没什么著述,也不太清楚人们的口味。
  他本打算写好之后,找徐渭和王世贞帮忙修改,没想到李贽却主动送上了门。
  这家伙的心学造诣比徐渭还高,而且更加离经叛道,简直是老天赐给自己的助手。
  唐毅感叹道:“连李狂都觉得过了,那就是过了,我想请卓吾兄帮忙,共同润色一番,怎么能更符合天下人人的胃口,更让人容易接受。”
  “敢不效命!”
  李贽深深一躬,他觉得能参与此书写作,哪怕用了他一个字,都是莫大的幸福。李贽这家伙读书极好,记忆力惊人,还善于穿凿附会,曲解古人意思,正好能帮着唐毅,给此书披上一层漂亮的外衣。
  前后用了半个月时间,总算把大明版的《国富论》弄了出来。
  定名的时候,唐毅还有点犹豫,书中两大观念,劳动价值论,分工与专业化是效率之源,都剽窃了亚当斯密的观点。倒是李贽没有什么顾忌,“大人,此乃是富国裕民之正道,《国富论》恰如其分!”
  唐毅一琢磨,亚当斯密还有差不多两百年才出生呢,用了就用了。当年盗用诗词的时候,都没有犹豫,怎么年岁大了,反而脸皮变薄了。
  就这样,书名正式定为《国富论》。
  只不过按照李贽的建议,唐毅把书目的顺序调整了,开头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唐毅如何指导百姓分工编织苇席,通过详尽的数据对比,显示出分工协作的强悍。
  有了实际例子,往下讲就容易了,书中提出了依照分工的思路,让生产变得更有效率,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产出更多的商品,实现富国裕民的目标。
  在全书的最后部分,梳理历史脉络,用古籍佐证几次社会分工,进而证明士农工商,都是自然发展而来,是社会发展和分工选择的结果,自然就不存在贵贱之分。
  定稿之后,李贽发自肺腑感叹道:“能随着大人著成此书,李贽死而无憾了!”
  “别。”唐毅呵呵一笑,“这才是开头,抛出去试试水温,接下来还有更重要的。”
  “当真?”李贽不敢置信。
  “自然!”唐毅笑道:“卓吾兄,历代以来,读书人把功夫都放在研究虚无缥缈的东西上面,真正关系国计民生的,反而无人问津,唐某不才,愿意开一个头儿,只要能让这些真正学问流传于世,哪怕付出再多,也值得了!”
  唐毅一副舍身殉道的架势,把李贽感动坏了,啥也不说,跟在唐毅身边,死心塌地做起了秘书兼幕僚。
  唐毅也是说得好听,实际上他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要是连《国富论》都接受不了,其他的东西也别指望了,还不如不提呢!
  千万别第一炮就哑火啊!
  唐毅满心祈祷,第一批三千本,悄然出现在了各大书坊,一天,两天,足足五天,都没人过问,只卖出了寥寥几本。
  大家都对这个奇怪的书名没什么兴趣,他们更喜欢八股科举,通俗小说。
  直到第六天,有个商人偶然到了书坊,随手一翻,竟然入迷了,舍不得挪步,足足看了一个下午,临走的时候,把店里的几十本都给买光了。
  有了一个,就有第二个,十天过去,三千本销售一空不说,更有闻讯而来的商人士子,把书坊的门都给堵住了,挥舞着银子,千言万语一句话:我们要看《国富论》!
第743章
眼见为实
  第一批三千本卖光了,加印五千本,三天光了,再加印一万本,一天卖光了,印的越多,卖的竟然越多,莫非人都疯了?
  书坊的老板亲自带着工匠昼夜赶工,一口气加印出五万本,总算顶住了抢购的浪潮,不过也仅仅撑了五天,一队从东南赶来的商旅,直接买了两万本,即刻用快马送回了东南……
  好多想买书的人,不甘心空手而回,就开始手抄,总之街头巷尾,都在谈论着《国富论》,势头之猛,大有席卷天下,囊括四海的趋势。
  一本书能有如此大的魅力,总算让所有人领教了洛阳纸贵的含义。
  其实如此热销,并不算奇怪。
  唐毅在天下人的眼中,本身就是个传奇,千年来第一个六首魁元,大明朝有史以来最年前的大员,入仕七年,东南开海,西北战俺答,上马带兵,下马治民。无论在中枢,还是在地方,都政绩斐然,堪称大明第一干吏。
  谁能不想知道他为何成功,不客气的说,哪怕只是白纸本,封面写上唐毅两个字,也有无数人购买。
  尤其心学门人,大家都知道唐毅是新任的心学盟主,可是他还不到三十岁,年纪轻轻,没有任何著述,凭什么压过那么多的老前辈,执心学牛耳,鬼知道有多少人不服气啊!
  你敢出书,倒要看看,你小子有多少斤两。
  不同的人,怀着不同的想法,大肆购买,不光自己看,还要送给亲朋好友,让所有人一起找唐毅的麻烦。
  可以说,前面的热销,完全是人成全了书。
  只是接下来的情况就有点不一样了,最先发现《国富论》的商人通读下来,他决定仿照唐毅的建议,也给手下人分工。
  他是生产猪鬃刷子的,分工之后,半个月生产出三万把刷子,几乎顶得上过去两个月的量,之所以停了下来,是因为猪鬃不够用了,不然还能生产更多。
  商人几乎晕倒了,原来唐大人不是开玩笑,而是玩真的!
  天啊,区区的一本书,工匠不变,干活的时间不变,只是把分工调整了,效率就成倍提高,堪称点石成金啊!
  不断有人按照唐毅的办法来实验,有烧瓷器的,有做衣服的,有饭馆,有点心铺儿……每一个成功的消息传出,都给《国富论》增加了神秘的魔力,吸引着更多人去疯狂研读,仔细揣摩,越是琢磨,就越是有味道。
  唐毅在书中除了单纯的分工专业化之外,还建议用奖励制度代替惩罚,革新工具,提倡发明,研究新工艺等等,每一项都有人去尝试,有的失败了,有的成功了,不过有一点是确定的,《国富论》和其他的书都不一样,里面没有一丝一毫的空谈,按照书上的方法,能让你的作坊增加几倍、几十倍的产能,用同样的人,发挥出完全不同的效果。
  实在是太神奇了!正如书名,这是传授富国裕民之法的宝典!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6/9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