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首辅(校对)第7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53/951

  吴天成咬了咬牙,又站出来,跪倒在地。
  “启奏陛下,微臣还有一桩担忧,不得不说。”
  隆庆已经不再小看吴天成了,“你说。”
  “遵旨。”吴天成略微沉吟,“陛下,即便诚如张阁老所言,不会产生那些风险,一条鞭法也会产生问题。”
  “什么问题?”隆庆好奇道。
  “按照张阁老的初衷,是从士绅大户手里征收银子,田多的,纳银就多,换句话说,兼并土地的成本增加,或许能抑制兼并。”
  隆庆疑惑道:“这不是好事吗?”
  “陛下,金钱如水流,不往土地上流,就会转向其他方向,最有可能的就是城市,就是工商。诚如是,则工商繁荣,可相应的城市和农村的距离就会拉大,一面是穷苦的农村,要负担朝廷的赋税,一面是兴旺的城市,却不需要缴纳银两。这个不公平,岂不是比富户巨室和普通百姓还要严重十倍不止!”
  用更大的不公平,解决眼前的不公平,一条鞭法的确是问题重重。吴天成的这段话,等于是封喉一剑,不光是张居正大惊失色,包括高拱都没法保持镇定。
  这两位脑筋快速旋转,想要驳斥,却找不到合适的理由。
  倒是隆庆,他突然开口问道:“吴天成,按你的说法,是不是要征收商税?”
  还没等吴天成回答,这时候观看的官吏都大惊失色,我的老天爷啊,一个清丈田亩就够大家伙受的,要是还征收商税,让不让人活了?
  大家把怒火都对准了张居正,甚至包括高胡子。
  言官们跳得最凶,纷纷站出来有的说商人长途贩运,朝不保夕,挣一点辛苦钱,不该纳税。还有人说商为末业,征收商税,本末倒置。
  还有人干脆攻击张居正,说是他别出心裁,破坏祖宗成法,用心险恶,要严惩不贷……
  众人吵吵嚷嚷,乱成一团,弄得隆庆心烦意乱,求助似地看唐毅。
  “诸公都静一静。”
  唐毅黑着脸面对着满朝官吏,“今日金殿论辩一条鞭法,为的是解决朝廷财政困局,诸公要是有可行办法,只管提出来。如果没有,就请你们都退下,不得扰乱金殿!”
  以唐毅如今的地位,俨然首辅相仿,真的发怒,还没谁不害怕。只好诺诺而退。隆庆脸色也很不好看,本来满怀希望的一件事,竟然一下子落空了,户部的亏空要怎么办,隆庆只想静静。
  “退朝。”
  大臣们纷纷行礼,满怀心事下去,隆庆又补充一句,“唐师傅留下。”
  唐毅压根没有迈步,他知道隆庆准要找自己,只好随着太监,前往乾清宫,显然君臣两个要面谈。
  看着唐毅的背影,张居正五官狰狞,咬碎了牙齿,他首倡一条鞭法,竟然被三个无名小卒打败,肯定是唐毅捣的鬼!
  难道你是我张太岳天生的克星吗?
  高拱却更多的在想着吴天成等人的话,果然很多东西不是坐在翰林院,靠着想象就能解决的,要是能和唐毅聊一聊,说不定就不会有今天之败,出山第一炮就哑火了,高拱是忧心忡忡。
  其他人员,有的喜,有的忧,几乎所有人都以为一条鞭法要无疾而终了。
  “陛下,臣以为一条鞭法的方向还是对的,其中的精华要保留。”
  唐毅面对着隆庆,斟酌着说道:“简化征税内容,扩大税基,官绅一体纳粮,的确能增加岁入,方便朝廷百姓。”
  隆庆迟疑道:“唐师傅,那些弊端怎么办?”
  唐毅笑道:“自然是想办法,取其利,避其害了。陛下,臣这里正好有几个设想,想要向陛下启奏,正好完善一条鞭法。”
  ……
  从金殿上下来,吴天成、韩德旺、申时行三个名字,立刻响彻朝堂,高胡子何等厉害,张居正可是有名的神童,竟然在他们的手里吃瘪,究竟他们三个有什么了不起的?
  经过总结,大家伙发现了一个关键:唐学!
  他们三位都是唐学的门徒,研究极深,原来弄懂唐学,就能所向睥睨啊,各个府邸,到处都是捧着唐学三书,用心苦读的身影。
第920章
羞愧的高胡子
  决定人们行为的不是崇高的道德,也不是圣人教化,而是生存的本能,一言以蔽之,趋利避害,追逐利益!
  唐学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唐学的基础建立在正确的利益分析上。
  金殿上的交锋,清楚的展现出,哪怕以实学自居的高拱和张居正,依旧摆脱不了读书人的浪漫情怀,他们或许是很不错的干吏,可是让他们辅佐君王,宰执天下,还是欠着一些火候。
  这是隆庆最直接的领悟,在感情上面,隆庆依旧重视高拱,可是身为帝王,想要中兴社稷,想要建功立业,最起码让他的天下变得好一些,就必须指望着唐毅,指望着他的唐学!
  “唐师傅,您准备如何完善一条鞭法?”隆庆虚心求教。
  唐毅胸有成竹,“陛下,臣以为清丈田亩是没有错的,一家之主要是连多少家底儿都弄不清楚实在是可笑了。而且这几十年来,皇亲宗室,士绅大户,疯狂兼并土地,真正在普通百姓手里的田很可能不足天下田亩的三成,近年来北方灾害频繁,天气一天比一天冷,如果出现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地主为了维持获利,必定疯狂压榨佃农。眼下看起来佃农还能够生存,而实际上他们已经被逼到了悬崖边,稍微一点变动,就是万丈深渊,破产在即。眼下北直隶大量人员逃亡,就是这个原因。”
  小冰河期的威胁越来越近,各地水旱灾害不断,隆庆是有切身体会的,他欣然点头,“先生,既然清丈田亩是对的,那问题就在征收银两了?”
  “没错,金银本身不是财富,只是财富的符号,如果忽略了这一点,错把户部府库堆满了银子,就当成变法成功,是本末倒置,大错特错。”
  隆庆欣然点头,“吴天成提到农村缺少银子,还有北方缺少粮食,这两条可谓是切中要害啊。”
  “陛下圣明,吴天成主持顺天银行多年,主要向普通百姓,中小商贩提供低息贷款,帮着他们渡过难关,他能有这番见识,也不意外。”
  没有人的本事是凭空来的,光靠着在翰林院里坐而论道,弄出来的东西看起来很不错,可是真正落实下去,保证千疮百孔。
  说句不客气的,从翰林院里出来的帝国精英,论起行政能力,能超过韩德旺的也没几个。
  “这就是先生倡导的知行合一。”隆庆突然眼前一亮,“先生,要是在各地仿效顺天银行,给百姓提供低息贷款,如此以来,不就避免了奸商借着一条鞭法,盘剥百姓吗?”
  唐毅颔首,赞许道:“陛下果然敏锐,顺天银行的模式的确可以推行,但是任何银行,都要将本求利,京城冠盖云集,贸易繁荣,货币集中,办银行自然可以赚钱,但是一些中原省份,还有偏远的地方,却是办不起来的。”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也是一条鞭法最大的漏洞所在。
  “靠着银行是没有覆盖天下的,臣以为还必须建立保护价格,征收粮食。”
  隆庆眼前一亮,“先生请讲。”
  “是这样的,假定某年田赋收入为一千万两,其中有六成是征收白银,四成征收粮食。朝廷就可以用市场价格的一半,低价征粮,抵充田赋,百姓可以自由选择纳银,还是纳粮,如此一来,就把奸商盘剥百姓的路子给堵死了。另外朝廷手里还多了大量的粮食,可以用来支付军用,平抑物价,可谓是一举两得。”
  隆庆听完,突然大叫着:“滕祥,李芳,冯保,你们都给朕过来。”
  几个太监撒腿跑过来,也不知道是什么事情,慌忙趴在地上。隆庆在地上转了两圈,指着滕祥说道:“你就是银行的掌柜的,李芳,你是农民,冯保,你,你就是地方官吏。”
  三个大太监一听,都懵了,李芳鼻涕一把泪一把,“皇爷啊,奴婢没犯什么错啊,您老不能把奴婢赶走啊,奴婢离了皇爷,连狗都不如啊!”
  冯保也吓得体似晒糠,不停偷看唐毅,心说别是这位进了什么谗言吧?
  倒是滕祥,他怕了一半,很快反应过来,试着问道:“皇爷,是不是要像金殿上那样,沙,沙盘推演一下?”
  隆庆点头,三个大太监这才长出一口气,心从嗓子眼落到了肚子里。
  唐毅介绍了自己的设想之后,推演就开始了。首先隆庆发号施令,假定所有赋税徭役加起来一百两,都要从李芳身上出,他只能拿出二十两银子,其余八十两都要想别的办法。他要是在相对发达的地方,直接找滕祥借钱,年息二分,到时候需要还九十六两,而春天的粮价,要比起秋天普遍高三到四成。
  也就是说,李芳可以等到粮价稳定的时候,在卖出粮食,避免急于出售,谷贱伤农。
  如此计算下来,农民几乎没什么损失,银行能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至于朝廷,征收到了银两,十分方便。
  再换一种情况,李芳是偏远的地方,没有银行,只有地主可以借“印子钱”,“驴打滚儿”,利息高得吓人,如果朝廷继续征收银两,他被逼着借了八十两,几个月之后,利滚利,就算是卖儿卖女,也还不上借款,要么被逼死,要么就变成流民……弄得李芳不停擦冷汗。
  隆庆也是心惊肉跳,果然,要是按照张居正的主张,像李芳这般的可怜农民,绝对不会少。
  到时候官逼民反,上了梁山,绝非朝廷之福啊!
  想到这里,隆庆对张居正的评价也不由得低了三分。
  那按照唐毅的办法来呢?
  李芳有两个选择,可以纳粮,也可以纳银,他先交纳二十两银子,剩下八十两用粮食抵充,这时候朝廷需要根据各省的情况,每一省选择五个不同县,计算出平均粮价,作为指导价格。
  如此一来,冯保这个胥吏就没有动手脚的空间。
  假定李芳手里的粮食价值三百两,他拿出一百六十两的粮食,交给朝廷,朝廷付给他八十两,剩下的八十两就作为赋税。
  如此一来,李芳避免了被地主商人盘剥,而朝廷低价拿到了粮食。
  掌握了粮食之后,吴天成提到的第二个漏洞就迎刃而解,军需供应没有问题,如果出现了粮价暴涨的情况,还可以抛出来,平抑物价。
  隆庆足足推演了三遍,几个大太监也渐渐感到了这种方式的有趣,就像是游戏一般,却把枯燥的政务变得生动起来。
  不知不觉间,大家都根据自己的利害选择,不会被奏折上华丽的辞藻,动听的话语蒙蔽忽悠。
  渐渐的隆庆露出了欣喜的笑容,脸上都乐开了花。
  “唐师傅果然是朕的股肱宰辅,妙极,真是妙极了。”隆庆又迫不及待道:“这个方法已经没有漏洞,是不是可以立刻颁行?”
  “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53/9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