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首辅(校对)第8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13/951

  这个要求当然符合晋商的胃口,只是会这么轻松吗,唐毅肯让出多少,张允龄心里可没有数。
  “元辅之言,老朽深以为然,奈何眼下东南依旧是交通行的天下,我们晋商可是打不进去啊!”
  唐毅淡淡一笑,“机会就在眼前,看你们干不干了?”
  “还请元辅示下。”
  唐毅道:“连着叛了三位藩王,宗藩的事情不能不处置,但是人家毕竟是天家骨肉,我们身为外臣,怎么办都不合时宜。唯有请二位帮忙,把事情平了。”
  “元辅大人,老朽自然愿意帮忙,奈何老朽势单力薄,只怕帮不上大人啊。”
  “不要着急,你们听我把话说完了。”
  ……
  唐毅说的没错,宗藩问题必须解决,可是一味强硬,逼反了三大藩王,继续弄下去,舆情滔滔,唐毅也承受不住。
  他就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针对镇国中尉以下,最低级的三等宗室,他们除了每年能领几百石的禄米,和普通的地主差不多,甚至有些人游手好闲,日子还过得紧巴巴的。
  唐毅主张准许他们参加科举,可以成为朝廷的官吏,同时开办学校,教给一技之长,让他们能够生存下去。
  不过从世代仰仗禄米为生,变成普通人并不容易。朝廷需要拿出一笔银子,暂时定为五年的禄米折价,最少五百两起步,供给宗室子弟投资经营,寻找活路。
  如果第一年就找到了投资方向,可以全额领取,第二年找到,前一年的禄米照常发放,能得到的银两就折价八成,第三年六成,以此类推。五年之后,他们除了有老朱家的血统之外,和普通人没有任何区别。
  至于镇国,辅国,奉国将军这三级,由于爵位更高,家大业大,转型也困难,唐毅拟定用十年的时间,实现转型,从皇亲贵胄,变成普通的商人地主。
  “张老先生,一句话,就是用银子买下皇家血脉,买下世袭优待。不过你们也都知道,朝廷拿不出这么多钱,没办法啊,还要向你们借钱。”
  张允龄和张允侠互相看了一眼,心里默默算了一下,立刻就摇头了。
  开什么玩笑,以最低级的奉国中尉来说,每年二百石的禄米,实际到手也有一百五十石,五年时间,折成白银,足有六七百两,这样的宗室大明有一万多个。
  要都是让晋商出钱,一年就要上千万两,砸锅卖铁,也拿不出来啊!
  “元辅大人,不是我们不帮忙,实在是没有这个力量。”
  “不是没有力量,是没看到好处!”唐毅淡淡一笑,“那些宗室子弟,未必第一年就能立刻转型,所以你们最多拿一两百万两银子,就应付过去了。而且朝廷不会让你们吃亏的,你们等于是替朝廷垫付银子,以后发放禄米的时候,你们还可以领满剩下的年限,算起来你们不赔钱。”
  张允侠还是摇头,算起来不吃亏,可是和宗室打交道有多难,再说了,朝廷能不能按时发放禄米,中间要费多少人工,费多少精力,怎么看都不划算,他们才不想背这个黑锅呢!
  唐毅见这两位不停晃脑袋,这个无语啊,看来只有拿出杀手锏了。
  “实话说吧,这些中低级的宗室只是开胃菜,大餐还是那些亲王和郡王。”
  “怎么讲?”
  “这还不简单,把中下层宗室处置了,上面只剩下几十个亲王,几百个郡王,朝廷会派遣王府长史和宾客,把他们管得死死的。他们手上可是有不下几千万亩的田产,你们就没有兴趣吗?”
  张允龄心脏猛地一缩,“元辅,您的意思是那些田产都归我们?”
  “当然不成!”唐毅笑道:“朝廷赏赐的田亩依旧归藩王所有,他们私下里兼并的土地,按理说应该归还百姓,为了顾及藩王的利益,采用赎买的方式,土地交给你们经营,由你们按照田赋,折成白银,每年供给藩王府。”
  张允侠听得直摇头,这不还是当钱库吗?
  那么多田,每年又要几百万两银子,我们哪里出得起?倒是张允龄人老成精,听出了一些门道。
  “元辅大人,您的意思是不是这几千万亩的田,都归我们,想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
  “张老先生聪明,你们眼下在河套,在草原大量养羊,试问,光靠着牧草,能养多少羊,没有足够的精饲料,怎么让羊群过冬?没有足够的粮食,又如何雇佣数以十万计的蒙古牧工?”唐毅笑道:“要是这几千万亩的田落在你们手里,立刻草原就可以出现十倍的羊群,利润之丰厚,不用我多说?”
  张允侠不由得呼吸急促,眼前冒起了小星星。
  “还有一点,你们拿出来的银子,通通都是用银元计价的,这一块本阁捞不到一分钱,你们能赚多少,自己心里有数。”
  话不用多,唐毅说的两条,都击中了张家兄弟的要害。
  尤其是最后一条,更是让他们心潮澎湃,血液沸腾。
  晋商的银元生意越来越大,合盛元的风头甚至盖过了交通行,每年保守估计,能带来一千万两的暴利。
  可问题是眼下的银元主要在京城,天津,以及九边和东南流通,至于广阔的中原,由于民风保守,还没有推开,晋商上下,都非常焦急,迫切想要打开中原的市场。
  假如借着这一次处置宗藩的问题,他们向朝廷和宗室提供贷款,要知道宗室多半都集中在北方和中原,等于一下子就把银元在北方推开了。
  以中原为基础,到时候湖广,四川,两广都会纳入晋商的版图,到了那时候,晋商就会彻底超越东南的海商,一跃成为大明最有权势的商帮。
  这不正是历代晋商努力的方向吗,竟然要在他们手里实现了,真是让人兴奋啊!
  张允龄都觉得一阵阵血压升高,几乎要昏过去,但是他毕竟是冷静的,眼下合盛元扩张太快,府库存银已经不够了。
  假如没有银子支撑,银元体系就会崩溃,到时候无数人跑来挤兑,晋商百年基业,就会毁于一旦。
  往前一步,是天堂,还是地狱,真的不好说!
  张允龄强压着激动的心情,声音都变了调,“元辅,这么大的事情,老朽还要去商量一下,请您宽限几天。”
  “好,本阁无所谓的,你们要是不愿意接,交通行那边已经准备好了银子,大不了让他们发银元提供贷款就是了。”
  张家兄弟用力点头,“我们一定尽快商量妥当!”
第991章
一叶知秋
  唐毅在湖广住了不到二十天,就动身回京,他甚至没有公开露面,离开之后,湖广的事情就落下了帷幕。
  辽王造反,罪不容诛,天心仁慈,不忍骨肉相残,辽王一脉,被逐出大明,流放到吕宋,虽然侥幸保住了性命,可是扬帆出海,几乎是九死一生,只怕一辈子再也别想回到大明了,也不知道该高兴,还是该哭。
  反正没有杀人,隆庆觉得他还是仁慈的,包括伊王和代王,也都给流放吕宋,并且要求吕宋王林阿凤,还有总督席慕云小心看管,严防他们有不臣之举。
  湖广巡抚洪朝选身为封疆大吏,防范不周,失职无能,被免去巡抚之职,杖责一百二十,贬为庶民。
  其余董文寀、何宽等人,分别降职外调。
  湖广巡抚落到了左副都御史邹应龙的头上,其余官吏,从上到下,都经过了一场大换血,多半都是唐党的人。
  说起来包括隆庆在内,也挺可怜的,下面人想让他看到什么,他就只能看到什么。唐毅和晋党达成了协议,大臣铁板一块,皇帝也无可奈何,更遑论一帮宗室藩王了。他们没胆子闹事,也没处诉苦,听说好些都在家里头做了小人,上面写着唐毅的生辰八字,天天拿银针使劲扎,扎得都烂了。
  唐毅反倒越活越精神,到了九月份,唐汝楫从宣大赶了回来,他在九边花了大把的时间,详细了解情况。
  在下面走了一圈,和朝中闭门造车完全不一样。唐汝楫认为军制改革固然重要,更为要紧的是九边户口外流,造成边防空虚。
  要说起原因,又要提到朱元璋,他当年征调上百万户口,屯田戍边,军户本来就要承担战争压力,他们的田租还是普通民户的两倍。风险大,田租高,吃得少,干得多,谁愿意留下来啊?
  故此唐汝楫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免除九边田赋,鼓励移民实边。
  不出意外,唐汝楫的主张得到了七大阁老的一致同意。
  会议结束之后,唐毅正想回家看看,俩小子不知道野成什么样子了?刚到了门口,张居正就堵在外面。
  “是太岳兄,请进吧。”
  唐毅把他让到了里面,张居正闷声道:“元辅,下官还要请旨。”
  “去东南?”
  “没错,清丈田亩才进行了一半,现在三大藩王被驱逐,天下藩镇肃然。正是推行官绅一体纳粮的好时候,机会稍纵即逝,还请元辅放行!”
  由于张家和晋商搅在一起,弄得张居正险些栽了跟头,不好在湖广待下去,才不得不回京。
  只是回京之后,他又惦记着东南的事情,怎么也坐不住。
  “太岳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你在东南推行清丈田亩,也有些日子,想必遇到的麻烦不少吧?”
  “的确如此,除了士绅官吏阻挠掣肘之外,最大的麻烦就是能办事的人手太少了。州府县衙,三班六房,养了不少人,欺负老百姓,他们都是行家里手,可是让他们丈量田地,登记造册,计算税额,一个个都成了睁眼瞎,甚至连字都不会写,真不知朝廷要这帮废物干什么,我真想把他们都辞了!”
  唐毅哈哈一笑,“当年我开辟市舶司的时候,也是如此,手上实在是没有可用的人。正好,明年上半年各地选拔秀才,下半年是乡试,后面又是会试之年。太岳兄,你去拟一个办法出来,在院试,还有乡试额外,增加特科,通过院试一级,可以充当六房书吏,通过乡试特科,可以成为县丞主簿,特科不影响科甲正途,该怎么考就怎么考。至于特科,只是选拔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下级官吏。”
  张居正眼前一亮,科举从来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有很多有才华的人,未必能做得好八股文,而做得好八股文的,又未必是人才。有了特科,虽然起步很低,但好歹是正儿八经的官吏,想来一定有很多屡试不第的学子踊跃报名。
  读书人总比那些世袭的小吏,官场的油子要好得多。
  “元辅,这个方略我可以拟定,只是未来增加官吏,难免又要增加吏部开支,朝廷的财政缺口还不小,您看……”
  唐毅笑道:“该做的事情不能拖,该花的钱不能省,你去做吧!”沉默一会儿,唐毅又笑道:“太岳兄,放心吧,明年户部就有钱了。”
  什么意思?
  张居正还想询问,唐毅却紧闭嘴巴,一个字也不肯透露。张居正的心里头痒痒的,追求国库充盈,那是多少理财能臣的梦想。
  此前高拱就估算过,哪怕也最乐观的标准,也要到隆庆五年之后,才能逐渐扭亏为盈。眼下清丈田亩还没成功,唐毅哪来的自信,能解决财政困难?
  换成别人说这话,张居正只当他大言不惭,可问题是唐毅说了,他这个人在财政上,那是公认的天才,莫非他真的有办法?
  张居正想破头,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只能闷着头去办公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13/9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