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首辅(校对)第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5/951

  “这,这是药玉的吧?本官还没看过这么大的药玉摆件,义修兄,只是这东西是什么意思?你可明白?”
  唐顺之扫了一眼唐毅,强忍着心头的气,含笑说道:“梅村公,这叫做‘马上封侯’,您看可恰当?”
第111章
用心良苦
  药玉,既不是药,也不是玉,真正的名字叫做琉璃,也就是有色的玻璃,放在后世,烂大街的东西,可是在大明却不一样,人们认为药玉“比之真玉,光不殊别”,专供宫廷使用,一般的官僚都没法得到,除非熬到了四品官,或者考中了状元才能得到赏赐,想想三年才出来一个的天之骄子,捧着一块彩色玻璃感激涕零,也是够滑稽!
  其实早在春秋战国开始,古代的炼丹家们就弄出了琉璃,不过作为炼丹的副产品而已,没准所谓炼石成金,就是拿沙子炼出来黄色的琉璃,在当时也的确价比黄金。
  不只是出于什么原因,或许是点歪了科技树,中国一直都只能做出不透明的铅钡玻璃,功能也局限在礼器,装饰品,以及替代一些珠宝上面,由于价格昂贵,又十分易碎,餐具都很少用到。
  尤其是经过了元朝,统治者的审美观念和传统不一样,致使很多传统技艺流失,大明虽然恢复了一些,但琉璃的制作工艺依旧落后,使得药玉越发显得珍贵。
  直到最近一些年,西洋商人带来了一些琉璃,额不,应该说是玻璃制品,很多豪富之家争相购买,一面巴掌大的镜子,甚至能卖到几百两银子。
  眼前的“马上封侯”至少几十斤重,而且色泽艳丽,造型完美,光泽华润,就算是宫里也未见得有这么好的摆件,赵文华又怎能不怦然心动。绕着桌子转了好几圈,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看了个仔细。
  “好东西啊,做工好,药玉也好,立意更好!”
  他不停的赞叹搓手,垂涎之意再明白不过了,就差脑门上写上“我想要”三个字。
  唐毅识趣地站出来,躬身说道:“启禀钦差大人,此摆件是太仓琉璃坊上百位能工巧匠,耗费无数功夫制作出来,专门进献给钦差大人的,您可还满意?”
  挺上道的,赵文华欣然接受,不过听唐毅的话,他又皱起了眉头。
  “怎么,太仓能制造药玉了?据本官所知,这可是内廷银作局独门的绝技,你们是怎么会的?”
  唐毅笑道:“回钦差大人,说起来我中华自从春秋战国就会制作琉璃,传承一两千年,蒙元倒行逆施,使得秘技失传,人人引以为憾。荆川先生遍览古籍,搜寻方法,经过数月苦功,总算是烧制成功,不只是有色的琉璃,还有透明如同水晶般的妙品。”
  唐顺之名气够大,在世人的眼睛里,就是无所不知的百晓生,发明一点琉璃,根本不在话下。
  可是自己有多大本事,自己清楚,唐顺之哪懂得烧什么琉璃玻璃的,他倒是曾经记得,唐毅提到过要烧制玻璃,做什么透明酒具,配合葡萄酒,行销天下,大赚暴利。
  唐顺之只当他是吹牛,现在才知道,这小子是玩真的,竟然不声不响弄了出来。他到底还瞒着自己多少事情,唐顺之越发迷糊了,就在他迟楞的时候,赵文华却信以为真,急忙问道:“义修兄,真是无所不通,竟然能造出药玉,还有什么好东西,可要让我好好见识见识。”
  什么叫见识,摆明是索贿,唐顺之看得明白,谁惹出来的麻烦谁收拾,他索性看着唐毅,让这小子解决。
  唐毅不慌不忙,一摆手,有丫鬟端着托盘走了上来,托盘之中,摆着各式的玻璃制品,有透明的酒杯,有手串,有十二生肖,有花瓶,琳琅满目,不下几十种。看得人眼睛都花了,不只是赵文华,就连王崇古都来了兴趣。
  “唐神童,别的不说,那个酒杯可要卖给我一套,不管多少钱都行!”王崇古是富商之家,说出话来财大气粗。
  唐毅连忙笑道:“知府大人客气了,荆川先生花费功夫,研究琉璃的工艺,并非为了他自己。想必诸位大人都知道,年初的时候,数万难民云集太仓,嗷嗷待哺,府库乏粮。荆川先生不忍百姓受难,为了给大家伙找一条来钱的路子,才研究琉璃的。小子不才,协助先生,数月之间,竟然成功,也是上天垂怜,老天保佑。”
  唐毅说的入情入理,可是唐顺之知道根本就是糊弄人,他没有研究,唐毅这小子也没费什么功夫,纯粹是自我吹嘘,往脸上贴金。可他这么说,一定有道理,唐顺之模模糊糊,能猜到一丝唐毅的打算,索性听他说下去。
  “琉璃是佛门七宝之一,华美无双,妙用无穷,小子岂敢独占。更何况这是老天赐给受灾百姓的,让他们能凭着此物渡过灾年。小子觉得应该把琉璃卖到各地,无奈此物极其易碎,运输不便,小子一筹莫展。恰巧锦衣卫七太保周硕办差,经过太仓,他听说之后,非常欣喜。说锦衣卫能帮着运输各省,并且开店售卖,小子答应除了南直隶之外,其余各省都请他们帮忙。”
  这个唐毅没有说假话,大约在五天前,周硕和他畅饮一番。那时候唐毅就献上了两大桶葡萄酒,有送了好多玻璃酒具,让周硕带进京城,献给陆炳,并且许诺按照酒精的模式,合作出售玻璃器具。
  其他人听在耳朵里,简直有骂娘的冲动!
  药玉药玉,价钱堪比玉石,透明的玻璃镜子价值更是远超同等重量的黄金。谁不想分一杯羹,可是一想到锦衣卫,大家伙都蔫了。就算赵文华都没有勇气从陆炳的嘴里夺肉吃。他干爹虽然权倾朝野,可是论起圣眷,总归比不上光屁股和嘉靖长大,还救过驾的陆炳。
  看来琉璃坊这块肥肉是吃不上了,大家伙都有些失落,甚至埋怨,却听唐毅继续说道:“诸位大人,琉璃虽然珍贵,可毕竟能够人工生产,比不上天然之物。从今往后,一个透明酒杯一两银子,一面镜子五两,其余价钱不等。总之小子绝不敢多挣一分暴利,不然,荆川先生也不会放过我!”
  说着,还冲唐顺之拱手讨饶,这话好似强心剂,大家都来了精神。比起世面的价钱,唐毅定的价格直接贯穿地板价,成了地狱价,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原本大家都以为是超级暴利,现在看起来只是挺肥的一块肉而已。想要据为己有的心思淡了很多,购买的意愿却成倍增加,一个杯子一两,一套酒具十两银子足够了,对于有钱人来说,真不算什么。
  唐毅卖家具便宜,卖琉璃也便宜,果然是厚道的好孩子……不过要是这帮人知道眼前这些花里花哨的东西只是沙子石块烧出来的,肯定会大口喷血,给唐毅送上大大的“奸商”二字!
  唐毅早有烧制玻璃的心,不光是为了赚钱,玻璃能制造望远镜,显微镜,还能制造化学实验的用具,简直就是改变世界的材料。接收难民之后,唐毅发现有十几个烧砖瓦的工匠,还有两名铁匠。
  立刻把他们集中起来,将烧制玻璃的原料和工艺大致说了下。人到了绝境都会超常发挥,这帮工匠不眠不休,用大半个月时间,愣是用石英砂,石灰石,长石,纯碱等,在坩埚中烧出了熔融状态的玻璃。
  清澈无色,没有丝毫杂质,那一刻,工匠们喜极而泣,他们知道一扇财富的大门向他们打开了。
  下面的工作就容易了多了,用铁管沾取玻璃液,按照模具,吹成想要的样子。别说是男人,就连女人都可以做。
  弄出玻璃之后,唐毅没有急着拿出去卖,而是让工匠们放心大胆摸索工艺,开发不同颜色的玻璃,制作器皿和饰品。
  几个月来,唐毅一共投入也就二百两银子,制作坩埚,购买煤炭等等,一个寻常的玻璃杯就要一两银子,一个工匠两三天时间,就能把本钱都捞回来,就连抢劫还要踩盘子,都没这个容易。
  所有人都饶有兴趣地欣赏眼前的东西,可有一个人却眼圈发红,感动无比,那就是唐顺之,他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要把他和玻璃扯在一起,如今玻璃算是锦衣卫的生意,他唐顺之和锦衣卫就有了联系,陆炳多多少少都要照顾他,如此一来,除了严阁老和徐阁老之外,唐顺之又多了一个坚强靠山。
  甚至唐毅压低玻璃的价钱,吐血大甩卖,都是给他唐顺之出山造势,帮他买好,让官员们不敢小觑他唐荆川,唐毅这番举动,可谓是用心良苦,让人动容。
第112章
扬帆起航
  江南富庶之地,苏杭人间天堂,在京做官的怕是没几个不想到江南办差,赵文华也不例外。明知道是烫手的山芋,还屁颠屁颠跑来,更是给严世藩许诺,事成之后要献上一份厚礼。
  严世藩是严嵩的独子,聪明绝顶,贪婪无厌,整个一个狐狸和貔貅的结合体。身边妻妾成群,每个人都要备上一份礼物,光是为了应付干兄弟,赵文华都绞尽了脑汁。他先是毒刑拷打沈良,从他的手里掏出了遍及苏杭的五十多个铺面,折合白银将近十万两,又到处索贿,弄到差不多二十万两。
  赵文华盘算了一下,勉强能满足严世藩的胃口,可他自己不能白忙活啊。这家伙也真够胆大的,竟然把主意打在了织造局身上。
  织造太监杨璇在苏州没几年,暗中弄到了八千亩桑田,本来是给自己留着养老的,挂名在织造局的下面,赵文华竟然给一口吞下了,另外还有织造局下属的三座丝绸作坊。敢吃内廷一口,他赵某人绝对称得起胆大包天!
  弄到了桑田,弄到了丝绸作坊,就等于拿到了摇钱树。
  不过要想摇出钱来,还要借重盐铁塘,把丝绸运到各处,正巧还有运河票号,可以储存赚到的银子,给自己弄一个小金库。这也是赵文华欣然前来的原因。
  来到之后,唐毅给了他更大的惊喜,那些精致的镜子丝毫毕现,能把女子的美貌一览无余,严世藩的姬妾一定会喜欢的。虽然唐毅说五两银子一个,可京城毕竟还不知道,能糊弄一时算一时。这样自己就能多拿三五万两银子,毕竟地主家也没有存粮。
  想到这里,赵文华心情大好,站在彩棚,眺望运河码头,青绿的河水潺潺流淌,岸边移栽不少杨柳,抽出嫩绿的枝条,草长莺飞,桃红柳绿,码头停靠十几艘商船,密密匝匝飘扬着彩旗,喜庆热闹。
  看过之后,赵文华不由得点头称赞。
  “真是想不到,数月之功,竟然能修出一条运河,真是了不起!”赵文华笑着看了看唐顺之,说道:“义修兄,你可是收了个好徒弟!”
  唐顺之脸色一红,他可是记得当初唐毅说什么都不愿意加入心学,自己后来靠着科举学问引他上钩,但是两个人只有师生之实,没有师生之名。说出来丢人,其他人巴巴求着拜在他的门下,唯独面对唐毅,一肚子经天纬地大学问的唐顺之没了自信。
  “梅村公,我和唐毅之间……”
  没等唐顺之说完,突然唐毅撩起袍子,抢步跪在了唐顺之的面前。
  “荆川先生,晚生仰慕先生人品学问日久,近一年以来,先生言传身教,晚生受益匪浅,今先生出山为国操劳,怕是再没有耳提面命的机会,还请先生收晚生为徒!”
  说完,唐毅干净利落行了拜师礼,跪伏在唐顺之面前。
  这时候一直没有说话的魏良辅笑着走了过来。
  “义修,孩子是一片赤诚,收下吧。”
  唐顺之一愣,不解道:“上泉公,您老不怕我抢了学生?”
  “哈哈哈,你问问这小子,他会不认我这个师父?”
  唐毅急忙说道:“小子不敢,二位先生俱是小子的师长。”
  知府王崇古也抚掌笑道:“我早就听说唐神童的大名,名师高徒,乃是千古佳话,我辈读书人,多拜几位师父,博采众长,乃是正理。就连孔夫子不也是拜师多人吗,荆川先生就不要推辞了。”
  唐顺之没有急着点头,而是俯身低头,盯着唐毅,缓缓说道:“你可愿意?”
  这四个字只有他们明白,不只是拜师,更是加入心学一脉,从此之后,唐毅就是有组织的人,当然也要承担弘扬心学的使命,为阳明公正名,为生民立命。
  唐毅咬了咬牙,郑重说道:“学无止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后人未必不如前人,前人未必不希望后人超越自己,学生能拜在先生门下,自当弘扬学问,不辱先生英名。”
  几句话听在旁人耳朵里,只当唐毅是年轻气盛,憋着劲头要超越老师。可是唐荆川和魏良辅听得明白,这小子要超越的人是王阳明,要更新改革的是心学!说到底他还是不太认同现在的心学,那也好就看你能改到什么程度!
  “上泉公,既然如此,咱们就收下这个弟子吧!”唐顺之欣然应允。
  魏良辅笑道:“也好,既然做了我的徒弟,老夫就赠你个字,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就叫弘远吧!”
  “多谢老师!”
  唐顺之也笑道:“上泉公对你的期许何其之高,为师只盼你真正做事,胸有万千不如行之一策,成功成仁,贵在行之,我给你的字就是行之!”
  王阳明讲知行合一,唐顺之经过和唐毅的相处,他的思想已经转变很多,由知行并重,变为更重行,不做事知道的再多又有什么用!如果能再进步一点,说不定就能冲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至高境界。
  他给唐毅取了“行之”二字,也含着他的名字,师徒情深,不言而喻。
  赵文华欣然笑道:“义修兄喜得嘉徒,可喜可贺,对了,有酒吗?”
  唐秀才急忙站出来,说道:“大人,早准备了美酒,还请大人品尝。”
  有侍女托着托盘上来,清一色的玻璃酒具,晶莹剔透的杯子,装着艳红的葡萄美酒,离着老远,香气就让人醉了。
  “哈哈哈,早就听说江南有美酒,今日一见,果不虚言!”
  赵文华拿起酒杯,满饮一口,香醇的味道在舌尖绽放,顿时全身的毛孔都打开了,他喝过不少葡萄酒,可从没有如此香醇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5/9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