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将门(校对)第1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0/1119


第174章
老将王德用
  宋辽之间的议和,牵动京城诸公之心,包括皇帝赵祯,一日不能议和,一日无法安眠。只要事关议和,哪怕是三更半夜,也要立刻送给皇帝御览,片刻不得耽搁。
  这不,从沧州发来了两封表文,其一是枢密副使王拱辰的,他弹劾市舶司提举余靖,纵容凶顽之徒,破坏议和,竟然将辽使气得病倒,生死不知,一旦因此激怒辽主,兴兵南下,将不可收拾。
  王拱辰恳请赵祯以大局为重,严惩狂徒,以安人心。
  从头到尾,王拱辰都没提王宁安,实在是那么个小家伙,连个正式官职都没有,堂堂枢密副使去对付他,简直是拿大炮打蚊子,太丢身份了。
  只是王拱辰不知道,就在他的表文送给赵祯半个时辰前,那个被他看不起的小家伙已经把奏疏送到了赵祯手里。
  别小瞧这半个时辰,谁都知道先入为主,一旦失去先机,就可能步步落空。
  小小的王宁安有什么本事抢在王相公之前,把奏疏送到宫中呢?
  这就多亏那位老总管陈琳了,别看宋代的太监不怎么样,但是宰相门前七品官,何况是伺候皇帝的身边人。
  从弄出瑶池琼浆开始,王宁安就通过太监苏桂,不管给宫里送礼,走私烈酒的利润,在庆历八年,就达到了一百万贯!
  如今沧州修新城,建港口,市舶司,最精华的地段,就有不少是归宫里的。
  这就叫利益捆绑,硬生生把不沾因果的陈老太监拉下了水。
  为了保住新城,保住每年几百万贯的利益,陈琳不得不一再弄权,把王宁安的奏疏放到了王拱辰的前面。
  说实话,老太监也捏着一把汗。
  赵祯先看过王宁安的奏疏,接着又看了王拱辰的,难得,皇帝陛下什么都没说。
  “陈伴伴,你去礼部打听一下,辽国是不是要派遣新的使者过来。”
  “老奴这就去。”
  陈琳走了一趟,一个多时辰,就赶了回来,“启奏圣人,辽国方面派了两位新使者,一个是北枢密使萧大祐,一个是大将军耶律仁先!”
  听完这两个人,赵祯的眼睛猛地一缩,浑身上下,涌起一股强烈的怒火,吓了陈琳一跳,心说这陛下是跟谁发火啊?
  “哼,堂堂枢密副使,见识竟然不如一个小孩子,可笑,可笑之极!”
  陈琳恍然大悟,敢情是冲着王拱辰去的,王宁安啊,小猴子是真有本事,又把王相公给坑了!
  王宁安在奏疏里面,没有说王拱辰一个字,他只是告诉赵祯,刘六符完全可以不在乎,真正关键是契丹使者,他才是代表辽国的决策层。
  假如来的人是辽主的,就代表辽国的大权还在辽主手上,朝廷应该小心应付,必要时稍微退一点也是可以的。
  假如来的是耶律重元的代表,那就是说,辽主已经大权旁落,随时会发生叛变,大宋不要拘泥议和,应该增加军备,整军备战,伺机攻击燕云之地。
  不过在王宁安看来,眼下辽国两方势均力敌,很有可能打破惯例,派遣两位辽国正使,这就表明辽国内斗已经明朗化,且谁也奈何不了谁。
  大宋就应该利用二者的矛盾,分化瓦解,至少甩掉岁币之耻,节约财力,积蓄力量,一旦辽国有变,大宋务必要抓住机会,一战成功……
  这一份表文分析详尽,逻辑缜密,不但是关注了眼下,更是将未来的宋辽走势说的头头是道,赵祯看完之后,都豁然开朗,啧啧赞叹。
  相比之下,王拱辰堂堂枢相,纠结在人事斗争,显得格局太差,让人太过失望。当然赵祯没有立刻发作,他还想看看王宁安的预料到底能不能实现。
  当他得知辽国派遣两个使者之后,立刻露出了笑容。随机又暴怒,“王拱辰太死板了,胸无韬略,全然不知为大宋争取利益,不能让他主持和谈了。”
  陈琳暗暗心惊,有了赵祯的评语,只怕王拱辰连枢密副使也做不了了,只能灰溜溜出知地方吧!小小的王宁安居然扳倒了一位相公,真是不可思议!
  拿下了王拱辰,那谁能去主持谈判呢?
  朝中的几位相公,谁能有本事压得住辽国呢……赵祯赤着脚,足足踱步一个时辰,筛选了所有朝中高官,突然有一个人涌上了心头……
  他是一个老臣,也是个武夫,名叫王德用,父亲是跟随赵二的大将王超,世人对王超的评价不高,说他临阵寡谋,拙于战斗。只不过是赶上了好时候,攀附上赵二,才越居显贵,典型的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人都说虎父无犬子,那摊上一个“犬父”又会如何呢?
  王德用十七岁就出征西夏,和李元昊的祖父就干过仗,老将军沉着应战,颇有韬略,乃父王超都自愧不如。
  后来王德用历官无数,功劳不小,赵祯亲政之后,发现了这位将军,立刻提拔他出任枢密副使,王德用百般推脱不过,只能进京为官。
  他进入枢密院之后,没有多久,立刻遭到了各方弹劾,说起来可笑,弹劾王德用的理由竟然是相貌奇伟,不是人臣该有的模样!
  搞笑吧!
  也真该佩服大宋的士人,想要整你,什么话都说得出来!
  连长什么模样,都有错了!
  王德用被赶出了京城,文官们还不罢休,不断攻讦老将军,几次弹劾他,又以一年一个官职的速度,不断折腾老人……熟悉吧,日后对付狄青也是一般不二的手段,只是老将军比狄青坚强,辗转各地,每到一处,都政绩斐然,万民称颂。而且老将军还身强体壮,活得十分滋润。
  弄得文官们牙根痒痒儿,却没有办法奈何他!
  王拱辰的笨拙无能让赵祯越发失望,必须找个不一样的人,老将军王德用就进入了他的眼帘。
  “加封王德用为检校太师,翼国公,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接替王拱辰,主持和谈,加余靖为和谈副使,再有,给王宁安一个录事参军的职位,告诉王老将军,此子不同凡响,要多听他的意见。”
  ……
  大老板一声令下,王二郎拿到了生平第一个正式官职,俗话说当官不自由,旨意还没下来,小驴就被套上车了。
  余靖勉励王宁安,年轻人要多锻炼,多干实事。
  “武溪公,我觉得吧,年轻人还有大把时间,上了岁数的才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对吧?青史留名,谁不想自己多写两篇,万一连一张纸都凑不满,脸往哪放,你说是吧!”
  “呸!”
  余靖气得老脸煞白,“小兔崽子,你咒我死是吧!我可告诉你,王拱辰滚蛋了,是你小子掀翻的,他的门生故旧可不少,还有文彦博那个老东西盯着呢,这次议和弄不好,你小子就要承担所有责任,你看着办吧!”
  余靖说完,扔下王宁安一个人,气哼哼走了。
  王宁安抱着脑袋,这个愁啊,果然不能强出头,非要争一口气,就要付出代价!
  罢了,就让你们看看小爷的本事!
  王宁安立刻下令准备,十天之后,老将军王德用率先赶到了沧州,老爷子都快七十了,可腰板不塌,目光敏锐,银白的胡须散布胸前,好像活神仙相仿。
  王宁安是看不上那些徒有其表的文人,可是对于征杀疆场,真正为脚下土地流过血的汉子,从来都不吝啬崇拜。
  他让人搭建了彩棚,和余靖到了十里之外,迎接老将军驾临。
  王德用显得十分激动,一见面就拉住了王宁安,眉开眼笑。
  “好小子,骂得痛快,听说你把那个刘六符给骂死了?”
  王宁安腼腆一笑,“还有一口气呢!”
  “哈哈哈,有你的!”王德用身形高大,晃着健硕的身躯,笑道:“你或许不知道,当年朝廷在西夏吃了败仗,辽国就派遣刘六符,跑到大宋,狮子大开口,勒索无度。那个嚣张跋扈的劲儿,现在想起来,还让人作呕!你小子是给咱大宋的君臣出了口恶气,干得好!!”
  在王德用赶到沧州的三天之后,辽国的使者也来了,宋辽之间真正的较量,就此上演……
第175章
王宁安的求同存异
  到底是武将出身,王德用可不像王拱辰那样谦恭,相反老爷子匪气十足,见到了新城打着贫民窟的名号,又是好笑又是好气。
  “他娘的,什么贫民窟,就是城!就许他辽国不讲道理,年年违背盟约,南下打草谷,就不许我大宋建个围栏?王小子,这回和谈,咱们决不让寸土,决不拆一城,也决不给辽狗一两银子!你能不能做到?”
  老子真够霸气的,王宁安咧嘴一笑,“还要问老将军有没有魄力?”
  “哈哈哈!老夫年近古稀,胡子一把,子孙一堆,死不死的都不怕,还会怕区区几个辽寇!”
  “真霸气!老将军爽利,请你老放心,辽寇到了咱们家,只能喝洗脚水!”
  这一老一少,差了五十多岁,竟然拉着手,笑得像傻瓜一样,余靖都不忍看了,一个王宁安就够闹腾的,又来了个老愤青,这还有好吗?
  也不知该替两个辽国使者默哀,还是该替和谈大局忧心了……
  余靖怀着忐忑的心情,三个人一起奔赴谈判的大厅,他们三个就位之后,不到一刻钟,辽国的三个使者也赶到了。
  北枢密使萧大祐是典型的契丹人,身形庞大,满脸络腮胡子,凶相毕露,耶律仁先也是辽人,不过相对就文雅了许多,竟有些儒将的味道,至于第三位,就是被骂得很惨很惨的刘六符。
  这位吐了血,养了小半个月,恢复了不少,只是觉得脸上无光,不敢见人,奈何两位使者驾到,他也不敢装孙子了,只能跟着过来。
  看他的样子,脸色很苍白,嘴唇青色,用力抿着,眼睛之中,凶戾之气,比以往更胜无数,看到了王宁安就呼吸粗重,恨不得冲过来把他掐死。
  王宁安根本懒得搭理他,心说姓刘的,狗汉奸!
  听王德用说才知道,你都跑大宋撒野一次了,这是第二次,要是让你安然回去,我就不叫王宁安!
  在王二郎的眼睛里,刘六符已经是个死人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0/11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