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将门(校对)第1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2/1119

  “等等!”王宁安突然灵机一动,哈哈大笑起来。
  “启禀陛下,微臣倒是想起一个下联,只是怕陛下不高兴。”
  赵祯眯着眼睛笑道:“对对子吗,文字机巧,朕怎么会在意,你只管说就是。”
  王宁安点头,“那微臣就说了,我这个下联是——四德亨利元。”
  还没等别人说话,张孝杰突然跳了起来。
  “错了,大错特错了,天有四德,乃是亨利贞元,你随便隐去一个字,就想蒙混过关,简直不知所谓。”
  他这么一喊,文彦博和富弼等人眉头紧皱,随后又舒展开了。
  还真别说,这的确是个妙对,王宁安对上了!
  元亨利贞,乃是易经之中,天道四德,偏偏皇帝叫做赵祯,避讳贞字,就剩下元亨利——三个字。
  “妙,妙极!”
  赵祯也明白了过来,拍着手大笑,“王卿,难为你怎么想到的?”
  “回禀陛下,臣读书之时,遇到避讳的字,常常跳过,久而久之,四德只念三个字,惭愧,惭愧得很。”
  “哈哈哈,你这是把朕记在心头了,果然是世代忠良,朕心甚慰啊!”
  好嘛,又让王宁安抢了风头。不但对上了对子,还搔到了赵祯的痒处,也不知是这小子是真有才学,还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
  张孝杰好容易酝酿出来的绝杀,稀里糊涂被破解了,这算什么?
  分明是马屁精啊!
  “不行,两个字只是同音而已,写的时候却不需要避讳。更何况我乃是辽国大臣,不必避大宋的讳,你这个投机取巧,对不上!”张孝杰恼羞成怒,大声嚷嚷道:“你要是换一个对上来,我才算服气。”
  王宁安白了他一眼,揶揄道:“亏你还是状元呢,输了就是输了,连对子输赢都承受不起,难为你还能干什么?罢了,就当是哄孩子吧,我再送你一个下联。”
  “你说!”张孝杰咬着后槽牙。
  “四诗风雅颂,这个总行了吧!”说完,王宁安又自顾自坐下来,继续剥荔枝吃,丝毫不理会傻掉的张孝杰。
第213章
宋辽新关系
  张孝杰很受伤,他从小就是个天才,父亲是辽朝的大官,自己一路顺风顺水,年纪轻轻考上了状元,而且以辽朝变态的升官速度,他没用几年就混到了参知政事。
  年少多金,才华横溢,身居高位,万千宠爱于一身,他是代表辽国的脸面跑到大宋炫耀的,结果呢,让人给打成了猪头。
  他苦心焦思,弄出来的绝对,被王宁安给随手对上了,最气人的是还对上了两个,第一个是拍马屁,投机取巧,可第二个呢,诗经的确分成四部分,而雅又分成大雅和小雅,合在一起,正好是风雅颂,对的天衣无缝,无懈可击。
  听说这小子连科举都没考,按照当世的学历标准,就相当于学龄前儿童,把他一个北大博士生给秒杀了,最可气的是这小子比自己年轻多了,还特么比他帅……让不让人活了,难不成宋辽的教育差距这么大?
  张孝杰觉得人生观都要崩塌了……其实他也不用这么沮丧,这一联的确号称千古绝对,只是遇上了万古奇才,让苏大胡子给对上了,后世广为流传,弄得臭大街了,王宁安才轻轻松松想到答案。
  当然了,眼下的苏轼兴趣不在这诗词歌赋,文字机巧上了,让王宁安对上来,也算是弥补了遗憾。
  不管怎么说,接待辽使的宴会办得很成功,这是一次友好的交流,这是一次成果斐然的盛会,双方在坦诚热烈的氛围当中,进行了深入愉快的交流,充分交换了意见……说句人话,就是吵得很激烈,啥成果也没有。
  辽国方面还是以往的那一套,坚持敲诈勒索,而大宋这边也寸土不让,一连吵了好几天,脑袋都大了。
  文彦博和庞籍感到心力交瘁,无可奈何。
  “要不让那小子去和辽使谈?”庞籍建议道。
  文彦博黑着脸,道:“老夫或许看走眼了,那小子的确有些门道,若是他再把辽使给摆平了,咱们这些人的脸往哪搁?”
  庞籍苦笑道:“不管往哪搁,总归是国事为重,宋辽之间,不能再扯皮了,河北各地需要休养生息,岭南的大战马上就来了,千头万绪,能按下一边总归是好事……当然了,朝局都在老兄这边,你看着办,我都听你的。”
  文彦博气得直哼哼,什么叫都听我的,分明是让我背黑锅,去那个倒霉的。
  “好,既然如此,就让王宁安去,我倒要看看,他能谈出什么玩意来。”
  ……
  在此坐在了谈判桌上,王宁安满脸笑容,看到他的模样,张孝杰和耶律化葛就脑袋疼,尤其是张孝杰,上一次谈判,刘六符代表辽国过来,结果被骂了一个狗血淋头。
  回去之后,辽国这边还看不上刘六符了,绝对王宁安说得对,丫的心里还念着自己是汉人,对大辽不忠诚。
  把刘六符给贬官了,出了京城之后,刘六符惊恐万状,夜不能寐,总是听到有人在喊:六亲不认,众叛亲离……六……离……
  听得多了,刘六符竟然落下了病根儿,没有多久病入膏肓,竟然死了。
  刘六符也是状元出身,前车后辙,碰上了王宁安,张孝杰就先矮了半头,怎么都提不起气势。
  可是出乎他的预料,今天的王宁安显得非常客气和蔼,全然没有了之前的飞扬霸气。
  “耶律特使,张次使,在金殿之上,关乎朝廷颜面,我不得不多有得罪,先给二位赔罪了。再有,咱们谈判,应该先易后难,燕云十六州,还有岁币的事情,扯不清楚,我也不想浪费吐沫。咱们不妨就说说平县榷场,你们能不能交个底儿给我,倒是要不要办,辽国是不是真心想要贸易?”
  这不是废话吗?
  不说别人,就连耶律化葛贴身穿的都是丝绸,腰上配着玉佩,辽国贵胄,集体汉化,哈宋之风盛行,他们当然想要贸易,只是他们也知道,宋人太过狡诈,和大宋做生意,占不到便宜,所以才想通过岁币,多弥补一些,顺便找回面子,如此而已。
  “王大人,我们倒是想听听,你怎么看待贸易的事情。”耶律化葛凝重道。
  “呵呵,这做生意,就要讲究两条,第一是诚信,第二是有利可图。上次我和耶律仁先还有萧大祐两位使者谈论贸易,有很多还只是设想,最近又完善了许多。首先,我提议咱们要成立一个公平贸易委员会,负责制定商品指导价格,这个委员会的成员,双方各占一半。还要成立一个贸易争端仲裁委员会,一样是两边各自派员。再有,历年来,宋辽贸易,辽国都是吃亏的一方,我准备成立一个贸易平衡办公室,比如我们规定,一年之内,大宋出口辽国的货物总值不得超过从辽国进口总值的百分之五,如果超过了,大宋方面就要派遣专员,前往辽国采购货物,弥平贸易差距,不知道二位意下如何?”
  前面王宁安已经提到了过了要弄公平贸易,让双方派员,各自估价,不许欺诈对方,在弄一个仲裁委员会,无非是前者的补充,算不了什么新玩意。
  可是这个平衡贸易办公室,就触动了两个人。
  宋辽贸易最大的问题就是大宋每年从辽国赚几百万贯之多,把岁币赔的那点全都十倍拿回来。辽国上下为了这个,义愤填膺,却又无可奈何。
  很多人都担心弄出榷场之后,贸易逆差会继续扩大,辽主左右为难,他想勒索一些岁币,也是为了填窟窿。
  哪知道王宁安竟然主动提出来了,还拿出了办法,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王大人,你不是拿我们开心吧?”耶律化葛质疑道。
  王宁安把头摇晃得和拨浪鼓似的,“耶律特使,你不妨去问问耶律仁先和萧大祐,我王宁安是什么人,做生意最忌讳的就是吃干抹净,我王宁安从来都是讲究互利共赢,绝不会占人家的便宜。”
  张孝杰也问道:“王大人,既然这么说,你准备如何平衡贸易?是不是你们捧着钱过来,要什么我们就卖什么?”
  “哈哈哈,张大人说笑了,两边都有不愿意出卖的东西,比如你们的优良战马,我们这边的床子弩,精铁等等,都不会牵连其中。另外我还有个想法,假如你们的商品不够平衡贸易,我们可以派遣匠师过去,在辽国境内设置作坊,对产品进行深加工。”
  又是个新名词,耶律化葛问道:“什么意思?”
  “很简单,比如你们卖木材,只能卖一万贯。如果加工成家具,大床,就能卖到三万贯,偏偏你们没有匠师,挣不到这个钱。我们就可以安排匠师过去,咱们双方合资办作坊,我们的人教你们生产家具,再卖到大宋赚钱,这么一来,贸易不就平衡了吗!”
  耶律化葛和张孝杰都吸了口气,他们俩突然觉得王宁安这小子可爱起来了,要知道历来大宋对自己的技术都是敝帚自珍,舍不得教给任何人。
  要想拿到大宋的技术,只能抢掠工匠,王宁安倒好,不用抢劫,直接双手奉送,这家伙是太傻了,还是怎么回事,真是让人摸不透啊……
  “两位使者,不止如此,在六艺学堂……对了,你们听说过六艺学堂吧?”
  张孝杰点了点头,“这个我自然知道,听说是醉翁创办的,聚集了不少饱学鸿儒,我也是很仰慕。”
  “张大人,我准备在六艺学堂设一个商学院,专门讲授经商之道,我知道贵国对商业缺少人才,以致做生意的时候,常常吃亏。你们可以选派年轻人过来,进入学堂学习。我们这边会毫不保留,把经商的学问都传授给每一个学生……”
  看不懂,真是越来越看不懂了……
  耶律化葛和张孝杰怎么也想不到,王宁安竟然一再抛出大馅饼,把他们都给吃撑着了。平衡贸易就够诱人的,还帮着设立工厂,帮着培养人才。
  “我斗胆请教王大人,你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
  “为了咱们的生意能做下去。”王宁安毫不迟疑道:“还是那句话,双方要互利共赢,有很多争端,其实是因为误会而爆发的,两国之间,要想永享太平,边境的百姓要想安康富足,就必须互相了解沟通,光是有商品的往来,远远不够,还要技术交流,人才培养……榷场不只是交换商品的市场,更是连接两国的桥梁,我们应该扮演好守卫者的角色。宋辽对峙了太多年,双方都损失惨重,失去了太多的机会。我还是那句话,总是盯着双方的矛盾冲突,永远只会双输,多谈合作,多谈怎么赚钱,怎么过好日子,彼此之间的共同利益才会越来越多……我诚恳希望,宋辽之间,能够建立起新型的大国之间的关系,不冲突,不对抗,合作共赢,互利互惠……”
  据说王宁安要和两位辽使谈判,外面都安排了无数侍卫。
  私底下还有人打赌,赌他们能谈多久,有的人认为是半个时辰,有的是赌一刻钟,还有说一盏茶的功夫,也有人说以王宁安那个冲动劲儿,见面就要打起来。
  谁也想不到,足足谈了两个多时辰,出来之后,勾肩搭背,兄长弟短,别提多亲密了……
第214章
再赢一局
  王宁安和辽国使者连续谈了三次,一次比一次热烈,王宁安详细勾勒出双方贸易的蓝图,还许诺制定详细规范,确保双方能够互惠互利。
  王宁安和辽使表示,一两银子,八钱归大宋,八钱归辽国,很难做到,但是上下差一两钱银子,却是可以做到的,如果还不满意,想要拿得更多,那就只有沙场上一争高下了。
  话说的直白,可有了前面的铺垫,耶律化葛和张孝杰都听进去,他们的印象中,王宁安和一般的大宋臣子不一样。那些人一个个口不言利,动辄引经据典,姿态高得很。辽国这些年汉化的很厉害,但是和大宋的臣子谈,还是很费事。云山雾罩,说出来的话非要仔细翻译,才能领会。
  王宁安不是,他说的都是大白话,拿出来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例子。
  比如王宁安让他们上汴京的集市看一看,一块玉雕,价值万贯,大宋境内玉石不多,可辽国地域广阔,向西有和田的羊脂玉,在辽东还有岫岩玉,不过是普通的石头,弄到大宋,经过巧匠之手,就价值倍增。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2/11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