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将门(校对)第1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5/1119

  他这么一说,王宁安瞬间明白过来,文彦博和宋庠这是在唱双簧啊!
  果然,欧阳修怒斥道:“宋相公,那按你的意思,该如何处置?”
  “很简单,死了几个人吗,每人赔偿一千贯,伤者五百,除此之外,大宋不承担任何罪责。告诉辽国人,我大宋也不是好欺负的,他们要想打仗,那就放马过来!”
  这位大嚷大叫,好像多勇敢似的。可是他忘了,在几天前,敢和辽使对骂的,只有王宁安一个!
  现在表现勇敢?有什么用?
  除了能毁了来之不易的和谈成果,别的用处都没有。
  可是经过宋庠和文彦博一唱一和,哪怕想要罢相都做不到了。事关两国的颜面,大宋这边退无可退。
  最妙的是前些日子,王宁安还是坚定的强硬派,校阅大军,示敌以力,嚷嚷着要和辽国大战到底。
  几天的功夫,就变成了主和的,拼命平息辽国怒火,这个转变未免也太大了?
  说来好笑,王宁安苦心造势,把文彦博等人逼到了墙角,弄出来一手东华门阅兵,把武人的威风打了出来。
  一转头,这帮文官开始主张对辽强硬,把王宁安又逼到了墙角上。
  要说起来,人家出招的狠辣阴险,绝对在王宁安之上,而且他们不顾一切,连宋辽的大局都能牺牲,真是让人叹为观止,你们要是把这个决心用在对付辽国人身上,那该多好!
  说他们内斗内行,外斗外行,一点也不冤枉。
  此刻,说什么都没有用了,就要看赵祯如何决断。
  其实赵祯也非常为难,从道理上讲,他当然倾向于王宁安这边,利用贸易武器,打败辽国,洗雪耻辱,重塑国威。
  不用说别的,历代王朝,就数大宋的版图最袖珍,身为天子,能不难受吗?
  老赵家的人,比起老刘家和老李家,都差了一大块儿,让后人怎么评说?
  赵祯是一万个同意,无奈,他虽然是皇帝,却没法独断专行。宋辽议和,开通榷场,整军经武,这一切都是王宁安主导的,他的背后是重新集结的将门力量。
  文和武,就好像两个争宠的妃子,原来武将地位高,几乎和皇帝分庭抗礼,俨然正宫皇后。
  至于文官,则是才貌双全,能言善辩,会讨皇帝欢心,终于,皇帝吧根基深厚的皇后给废掉,扶植贫寒出身的妃子坐上了皇后宝座。原来的皇后就不断被欺负,连妃子的地位都没了,弄来弄去,只怕宫女都不如。
  突然之间,落魄的皇后也重新获得宠幸,你说文官能不着急吗?
  深知自己所作所为,文官对武将的防备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为此他们不惜牺牲一切,这就是眼前的局面。
  赵祯懂不懂,他懂,可赵祯有没有办法,没有!
  武将在短时间之内,根本没法撑起这个朝廷,要想天下不乱,还要看这些相公的。更何况宋辽斗了那么长时间,突然扩大贸易,弄得如胶似漆,不少人转不过弯儿。
  这不,那些言官疯狂上书,有人更是跑到了皇宫外面,义愤填膺,嚷嚷着汉贼不两立,逼着赵祯对辽国强硬。如果不改弦更张,就一头撞死,血溅午门!
  赵祯面临着有生以来,第二大难以抉择的题——第一大是罢免范仲淹,推翻庆历新政。明明都是对的事情,却要含着泪废除,这个皇帝,当的是真难啊!
  赵祯想到了这里,他看了一眼王宁安,满心愧疚,小家伙为了大宋江山,可谓是殚精竭虑,拿出了如此妙策,可是朕却没法推行下去,真是愧对世人。
  虽然满心不愿意,可赵祯还是决定向文官们妥协,毕竟亿兆民生还都在他们肩上,相比之下,宋辽关系也是可以牺牲的!
  想到这里,赵祯缓缓道:“朕以为宋相公之言……”
  “陛下!”
  王宁安突然站出来,打断了赵祯的话。
  “王卿,你还有什么话说?”
  “启奏陛下,微臣以为宋辽和谈,来之不易,辽国方面,也是非常珍惜。此时不应该恶语相向,毁了大局。微臣愿意请旨,前往辽国馆驿,去和他们面谈,恳请陛下准许!”
第217章
天子之怒
  赵祯听到王宁安的话,真是有些惊讶。
  “王卿,你以为此事还能挽回吗?”
  王宁安满脸苦笑,不想挽回也不行,他的一片心血不能荒废了。
  而且,而且王宁安不想当范仲淹第二!
  翻开赵祯的历史,你就会发现这个皇帝是很面的,早年被刘太后压着就不说了,好不容易亲政,想要有所作为,大刀阔斧,锐意进取,结果文官集体不配合,把什么公务都塞给了赵祯。
  起初小皇帝还宵衣旰食,不辞劳苦,以为自己苦点累点,天下就能好点,结果呢,忙活了几年,把身体累垮了,赵祯病了。
  这时候一帮言官跳出来了,他们煞有介事规劝赵祯,不要沉溺女色,不管国政,把身体都搞坏了,赵祯这个冤枉啊,简直没地方说去。
  从此之后,他学会了低头,开始任用“贤臣”,并且将天下交给这些人,让他们负责打理,自己专心一意做好皇帝就够了。
  可是这些“贤臣”并没有带来中兴盛世,反而弄出来西夏叛乱,赵祯终于发作了,他果断起用范仲淹,希望老先生能主持变法,刷新吏治,让大宋振作起来。可结果呢,兴冲冲开始,凄凉凉收尾。
  面对着强大的保守集团,赵祯再一次妥协了。
  再一再二,就有再三再四,王宁安很怕,他真的怕了,一手主持和辽国的和谈,力推榷场贸易,假如真的失败了,放弃了,那些文官会放过他吗?
  指着赵祯保护自己?
  简直笑话一样,他连范仲淹都不护着,还能护着自己?
  他王宁安为了身家性命,为了一番心血,必须垂死挣扎,赌上最后一点筹码,务必要把和谈维护下来。
  难,很难,非常难!
  辽国那边为了面子,不会低头,而大宋这边更麻烦,群情激愤,无论自己谈出什么结果,他们都可能不买账。
  榆木脑袋的言官清流,肯定嚷嚷着和辽国一拼到底,什么断绝贸易,老死不相往来……虽然士大夫们早就不种地了,可是脑袋里装得都是老农夫的被动保守思维,王宁安真恨不得把每一个人的脑袋撬开,给他们来一个醍醐灌顶。
  很可惜他没有这个时间,只能祈求赵祯没有彻底放弃,关键时刻,还能挺他一把,只有如此,还可能扭转乾坤。
  虽然王宁安知道希望不大,但他却不想放弃。
  毕竟他知道如果再不改变,几十年后,蛮夷的铁骑就会把花花世界踏得粉碎,后人只能在故纸堆中追忆大宋的繁华……
  王宁安以为自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功利心,更不会为了什么事情冒险。可是真正走到了这一步,他才发现,自己和大宋已经割舍不开了。
  他的亲人,他的兄弟,他的事业……所有的一切,都不允许他放弃!
  “微臣恳请陛下准许,也恳请陛下能约束百官,以宋辽大局为重,不要意气之争,感情用事。须知道几行痛快字,几句豪气话,背后却是无数将士的生命,无数家庭血泪。微臣出身将门之家,马革裹尸,死得其所。微臣不惧死,却不想付出无谓牺牲,好不容易谈出来的结果,无论如何也不能作废了!”
  王宁安说到了动情之处,真的声泪俱下,他做过很多戏,可唯独这一次,发自肺腑,做事难,在大宋做点事情真特么难!
  他的泪水流下,抬起袖子去擦拭,却发现一方明黄色的手帕出现在面前。
  赵祯满脸含笑站在他的对面。
  “到底是没长大啊,快擦擦泪吧!”
  王宁安诚惶诚恐接了过来,赵祯一转身,突然脸色严肃,变成了一块万年的寒铁,从里到外,让人不寒而栗!
  文彦博、富弼、宋庠、庞籍几个人全都打了一个寒颤。
  貌似不对劲儿,一团面似的皇帝,怎么突然翻脸了?都说人善被人欺,赵祯以往也是太绵软了,弄得世人都以为他软弱可欺,可是别忘了,再怎么样,他也是天子,龙有逆鳞,触之必死。
  和谈是赵祯同意的,把贸易当做武器,对付辽国,更是赵祯认可的国策。当时文彦博和富弼也都在场,你们当时不说,没几天的功夫,就闹出了杀死辽使随从的事情。
  你们是在打朕的脸!
  朕把江山交给你们,让你们当家做主,可是归根到底,这江山是朕的!朕不从你们的心意,你们就玩这一手,把江山社稷当成了儿戏吗?
  是可忍孰不可忍!
  赵祯已经不想管是谁唆使的,毫无疑问,这笔账就要算在文彦博等人的身上。你们跑不了!
  “王卿所谈的内容,正是朕认可的,也是我大宋的国策,不容更改。这一次打死辽使随从,错在我方,错在保护不力,朕一定彻查,不管牵连到谁,朕都绝不手软!”
  这么面的皇帝突然雄起了,说出来的话,刀刀见骨,直奔着几个人就来了,文彦博突然感到浑身冷飕飕的,心脏不停收缩。
  坏事了,赵祯没有像往常一样低头,反而更加强硬,更加坚持了!
  “既然错在大宋,王卿只管放手去谈,朕可以赔偿,也可以赔礼道歉,还会严惩凶手。请他们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影响了两国的大局。朕之诚心,苍天可鉴,务必让他们告诉辽主,不要有丝毫怀疑。”
  听到赵祯的话,王宁安彻底蒙圈了。
  皇帝这是什么意思?
  他要力挺自己吗?
  这还是印象当中绵软无能的赵祯吗?
  可以赔偿,可以道歉,还要惩凶,岂不是说,谈出什么结果,赵祯都能扛下来,自己不用担心成为文官们的靶子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5/11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