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将门(校对)第2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1/1119

  前两条已经在做了,如果第三条也通过了,大宋的战略就要彻底扭转。
  自从雍熙北伐之后,大宋的战略就是消极防卫,被动应付。
  如果支持渤海国通过,整个战略就会变成积极进取,来一个一百八十度转弯。
  防卫的事情文官在行,打仗进取,就要交给武将,交给皇家银行这些人,等于把朝廷大权拱手于人,他们能答应吗?
  “昔年,汉武帝甫一登基,就要振兴国势,任用赵绾,王臧等人,刷新吏治,大刀阔斧改革,结果就触动了旧党势力,他们鼓动窦太后出手,逼得贤臣自杀,新政戛然而止,武帝险些被废。所幸窦太后几年之后去世,汉武帝重掌大权,提拔了一大批锐意革新的臣子,才能把朝局扭转过来,从无为保守,变成积极进取,北伐匈奴的壮举才能真正落实!”
  梅尧臣讲起了汉朝的典故,这几年六艺学堂出了很多惊世骇俗的言论,尤其是大苏聚集了一伙人,他们热衷颠覆历史。
  替秦始皇翻案,认为他是千古一帝,所谓焚书坑儒,也是有利于天下一统,是对的!
  乖乖,秦始皇那可是被士大夫骂了一千年的暴君,昏君,二世亡国就是对他最残忍的报应,居然还敢给秦始皇说话,你们不要命了!
  这还不算完,接下来他们又替武则天说话,认为武则天治国之能,远在高宗之上,太宗朝尚且没有解决的辽东和西域的问题,都在武则天手里得到解决,女皇之功,光耀千古。
  还有更离谱儿的,他们居然认为隋炀帝修大运河,沟通南北,功劳之大,无与伦比。
  而魏征虽然号称直臣,实则是个沽名钓誉,投机取巧之徒,唐初的时候,就要修订隋书,但几年之间,都无法成书,道理很简单,就是那些经历过隋朝的旧臣没法下笔,秉笔直书,皇帝不满意,皇帝满意了,良心过不去,别人写不下去,结果魏征不管这些,他带着一伙人,用了七年的时间修成了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代史书,平均一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好一个高效率的魏老夫子!
  这部隋书之中,收录了太多抹黑隋炀帝的东西,已经到了颠倒黑白,不顾是非的地步。
  大苏和一帮人居然提议要重修历代史籍,把荒唐抹黑的东西通通去掉,还一些人物公道……
  显然,他们的主张没有人会支持,但是在六艺学堂内部却产生了不小的震动,包括梅尧臣等人在内,都开始用新的眼光来审视过去的历史,他们都有了很深的体会,见解也更加深刻!
  “光复燕云,可以说,但是却不能做!”梅老先生一针见血道:“就拿扶持渤海国来说,这是恢复燕云的一招妙棋,可是真正要做下去,就要投入资金,人力,就要各种手段齐出……皇家银行已经够出彩了,他们能把这么大的功劳,让给别人吗?”
  晏殊也摇头苦笑,“是啊,我们到底是在野年头儿多了,脑袋不清醒了,以为对江山好,对天下好,就能获得支持,殊不知,是我们一厢情愿啊!皇家银行能杀出重围,是二郎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人家反应过来,就不会再犯错误了。”
  到底是老相公,看得就是明白,最初王宁安打着为皇家理财的旗号,弄出了皇家银行,虽然朝臣们也是反对,但是着力不多。
  可接下来一场铜价大战,把王宁安推到了财相的位置,皇家银行又通过借款,把手伸入了三司,监督文官,势力越来越大,文官集团是后悔不跌,可是生米成了熟饭,他们没有办法。
  如果再弄出扶持渤海国,光复燕云的戏码,到时候将门势力,必然快速膨胀,好不容易压下去的武人再度兴旺起来。
  文官们怕是要回到凄惨的五代十国,种种龌龊的心思,搅合在一起,自然引来诸位相公一致的反对。
  不得不说,大家伙想的简单了,也高估了自己的能量,才碰了一鼻子灰。
  还有一点,那就是赵祯的态度。
  咱赵大叔是有心振作的,但是他毕竟不是武帝那种雄才大略的皇帝,也没有和天下人作对的魄力!
  支持渤海国,就意味着真正和辽国斗智斗勇,拼一个你死我活!赵祯还没有做好准备,如果所有人都赞同,他自然会顺水推舟,可是遇到了文官集团的强烈抵制,他又犹豫了……
  几位经历庆历新政的老人,面面相觑,心照不宣!
  “唉,坐失良机,我们对不起列祖列宗啊!”
  范仲淹苦笑连连,“老夫本想以风烛残年,推动光复燕云的大业,奈何有心无力!徒增烦忧耳!”
  “二郎,明天老夫就要动身回学堂了,从此之后,老夫再也不会出山。至于光复燕云的事情,只能留给二郎了!”
  范仲淹的话语中间,带着无尽的萧索,这是一位替天下人争了一辈子的老人!哪怕去六艺教书,他也是存心为国育才,一刻没有松懈。
  直到此刻,范仲淹的心凉了,失望了,甚至说绝望了,他已经找不到方法,可以挽救危局。
  恍惚之间,王宁安觉得范仲淹老了许多,不是外表上的,而是精气神,仿佛一下子抽空了。
  疲惫,无奈,愤恨,伤感,失望,五味杂陈……看老先生衰朽失落的模样,他能不能活着回去六艺,都成了问题!
  王宁安突然喉咙痒痒的,低声道:“范相公,晚生不才,我有一计,能决死一击,把大局扭转过来,只是这个办法要承担太大的风险……我拿不准主意。”
  王宁安素来大胆,几乎没有什么是不敢做的。就连杀一百多岭南官吏的荒唐事,他也干了。
  此刻却犹豫了,把在场的几位都吓了一跳。
  范仲淹老眼含笑,看了一圈,突然说道:“你们几个都出去吧,老夫和二郎单独谈谈!”
  他的话刚说完,晏殊怒道:“希文兄,你未免也小觑天下英雄了,老夫不才,我也想听听二郎的高招。”
  “还有我!你们上断头台,老夫陪着!”欧阳修大声嚷嚷道。
  梅尧臣一声苦笑,“你们都是英雄,就我成了狗熊!想不听都不成了!二郎,你说吧,我们几个胡子一大把了,什么都不怕!”
  几个老头一起盯着王宁安,眼神充满了鼓励。
  王宁安深深吸口气,“范相公,晏相公,醉翁,梅公,要想扭转大局,还要在渤海国上面做文章。”
  “怎么做,渤海国已经灭亡一百多年了,我们能有什么办法?”梅尧臣好奇道。
  “有,据我所知,当年太宗皇帝北伐的时候,曾经找过渤海国,希望他们能起兵反抗大辽!”
  晏殊点头道:“这事的确存在,太宗皇帝还下过旨意,派人去联络渤海遗民,结果却是音信全无,北伐失败,也就没有人再提起渤海国了。”
  王宁安用力吸口气,压低声音道:“诸位前辈,假如太宗皇帝的旨意存在,假如渤海遗民尊奉太宗圣旨,战斗不息,捐躯赴难,父死子继,矢志不渝,我大宋又该如何对待人家?”
  范仲淹几个人互相看了看,脑袋还没有转过来,“二郎,这事有吗?”
  王宁安失声一笑,“我想是有的,毕竟渤海的遗民,当年有百万之巨,如今只剩下区区几百人,莫非不是辽国杀的?”
第331章
很值钱的六艺学生
  自从王宁安提议支持重建渤海国,这个灭亡了一百多年的国家才重新进入大家的眼帘。
  很多人只知道渤海国的名字,好在京城各种资料繁多,从故纸堆中翻出来了许多文件,稍微整理,大家就发现这个渤海国可真是了不得,正好唯有辽国的东半边,隔着鸭绿江,就是高丽。
  在唐朝的时候,武则天先后派遣四次人马,每次都十几万,二十几万的兵力,损兵折将,好不容易平定了辽东,建立起忽汗州,后来升格为渤海国,正式成为大唐的藩属之一。
  伴随着契丹崛起,渤海国被辽太祖攻破,渤海故地成为了隶属辽国的东丹国,后来东丹国也灭亡,整个渤海国并入了大辽的版图。
  看到这些,人们就难免浮想联翩,假如渤海国还存在,辽国的东边就有了一个强敌,到时候大宋受到的压力就会小很多。
  唐代的时候,渤海国和大宋商贸往来,十分绵密,登州一代就是靠着对渤海国的贸易,繁荣起来。
  重建渤海国,走海路通商,不但有利润可图,还能分化辽国,为夺取燕云十六州铺路。
  不得不说,这是一招很妙的棋。
  王宁安的主张在朝堂上遭到了相公们的集体抵制,可是在民间却显得十分受欢迎,很多在京的士子,各个衙门的官僚小吏,凑在一起的时候,总喜欢聊一聊,绝大多数人都怀着收复燕云的念头,扶持渤海国,正式恢复燕云的第一步。
  越来越多的人都忍不住感叹,“王大人年纪轻轻,一心谋国,奈何当道诸公,皆是鼠胆之辈,竖子不足与谋!”
  “人家封妻荫子,高官厚禄,谁舍得冒险啊!万一打输了,岂不是什么都没有了!”
  又有人抱怨道:“当朝诸公那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燕云十六州,多好的地方,要是拿回来,最起码增加十六个知府,上百个知县,没准咱们还能捞到一个呢!”
  “是啊是啊,这京城的冷衙门是真没意思,混来混去,连个仆人都请不起,少不得都想辞官不做,哪怕去皇家银行,能做个襄理也行啊!”
  提到了皇家银行,许多人来了兴趣,讨论越发热烈。
  其实王宁安在朝堂上遇到了铁板一块,到处都是反对自己的声音,那是他没有往下看,折腾这么多年,做了那么多事,得罪了许多人,可是也收获了很多人心。
  就拿这次范仲淹进京来说,他是送六艺学子应考的。
  皇佑五年,是每四年一届的科举之年,和明清三年一次大比不同,宋代是四年一次,六艺学堂也创办了六七年,搜罗了一大批优秀学子,是想在科举场上,一展身手的。
  不过他们很快发现,眼下的科场,很不利于六艺的学生,宋初的时候,仿效唐朝,以诗词作为主要考核内容,从而产生了西昆体,这种诗体追求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很是空洞无物。此时从一点就可以判断出来西昆体的失败,那就是后世之人,都能背得出几首宋词,却鲜有人能背出宋诗。
  扭转这种荒唐现象的人是范仲淹!
  老范在主持庆历新政的时候,其中兴学是很重要的一项,除了在地方广设官学之外,老范还改革科举内容,把诗词降到了次等,考核的主要内容变成了策论。
  他希望通过策论,选择真正有学识的年轻人,充当改革健将,推行庆历新政。
  可随着老范被赶出朝廷,科举改革半途而废。
  虽然策论取代了诗词,但是空洞华丽的文风依旧主导了科场,如今流行的文体是太学体。
  什么叫太学体呢?
  说起来很麻烦,打个比喻,后世的很多专家大家一定不陌生,为了故作高深,故弄玄虚,把很简单的道理非要包装的花里胡哨,弄一大堆概念啊,公式啊,定义啊,倒把人给弄糊涂了……总而言之,就是不说人话!
  专家都是大学出来的,人家“太学体”比专家还多了一点,显然就是更加过分了,太学体的总体特点就是险怪艰涩,非要弄一些看不懂的字,听不懂的话,以彰显他们的学识渊博,不同凡响……
  老范看到自己的改革跑偏了,十分痛心,欧阳修就给六艺的学生一个建议,暂时再等四年,下一科朝廷必然会改革,他已经从赵祯那里得到消息,皇帝已经很厌恶太学体了。
  就这样,六艺学生都答应等四年。
  可问题是京城过日子,花钱跟流水似的,富裕人家还好说,有些家庭条件稍差的,就没法维持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1/11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