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将门(校对)第4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0/1119

  苏八娘也感到了丈夫浓浓的情谊,狗牙儿和小彘,多可爱的孩子,或许自己也该有一个了。
  苏八娘可不想和萧观音学,满脑子都是阴谋算计,她卖力迎合着王宁安,新年假期,他们都在忘情地忙碌着。
  直到正月十六正式早朝,王宁安差点迟到了。
  他盯着黑眼圈,哈气连天,到了宣德门,相比起去年,由于贾昌朝等人都赶了过来,官员的数量多了许多。
  不过官员再多,比起新落成的大庆殿,就显得空落落的。
  虽然钢筋水泥的东西,没什么美感,当却足够雄伟壮观,置身其中,绝对让人心生敬畏。包括老贾在内,都觉得迁都或许是个不错的主意。
  朝贺之后,例行公事,年年如此,没有什么新意。
  赵祯勉励了所有人,让大家尽忠职守,然后就准备散朝。
  这时候,钱暧突然站了出来。
  “启奏陛下,臣有一提议,请陛下恩准。”
  赵祯还记着年前的事情,对钱暧心中有些不满,可是新年第一天上班,也总不能让他闭嘴。
  “钱爱卿,有什么就说吧!”
  “遵旨。”钱暧突然挺起腰板,显得十分激动,“启奏陛下,臣久在江南,最近有人从岭南引种棉花,用棉花织成棉布,柔软舒适,十分受欢迎。臣以为,天下的好东西,首先要孝敬君父,故此采购了2000匹棉布,献给陛下,以为新年之礼。”
  王宁安眉头一挑,2000匹布,少说三五十万贯,可不是一笔小钱,所谓礼下于人,必有所求,就看钱家打什么算盘了。
  赵祯也想起了那些棉布,的确很不错,他还让人用棉布给太子做了几件衣服,小太子很是喜欢。
  想到这里,赵祯语气柔和了一些,“钱爱卿有心了。”
  “孝敬君父,乃是为臣的本分,臣以为宫中需要稳定的棉布供应,臣愿意为陛下解忧,每年提供20000匹,以供宫中之用。”
  嚯!
  好大的手笔!
  赵祯凝重道:“钱爱卿,眼下棉布可不便宜,甚至比起最好的丝绸还贵,这么多棉布,你们家拿得出来?”
  钱暧连忙说道:“陛下仁德,体恤臣下,为解君忧,敢辞臣劳,不论多么难,臣都愿意替陛下做到。臣只求陛下能准许臣在东南推行种植棉花,所有棉田,一律按照农田纳税,只要做到这一点,臣担保每年有两万匹棉布献给陛下,如果做不到,臣情愿意将人头交给陛下。”
  这是个好事啊!
  将农田改成棉田,税赋不减少,宫中白白多两万匹棉布,怎么想,都没有理由拒绝。
  谁知道,这时候欧阳修突然站了出来。
  “启奏陛下,说来说去,钱大人的意思无非是他给您送两万匹的贿赂,然后就准许他到处兼并土地,强行改种棉花!试问,一亩棉田能产多少,一亩粮田能产多少?如何能交一样的税?更何况棉花不能吃,改种之后,东南粮食不够,要怎么办?如果没有妥善的办法,臣反对钱大人的提议!”
第500章
无耻的栽赃
  王宁安默默听着,钱暧提出改种棉田,立刻让他眼前一亮。
  宋朝人的智慧真是不容小觑,这不就是羊吃人的南方版吗!
  王宁安推动毛纺行业,把辽国都给弄残了,这一招当然不错,可如果操控不好,就会成为双刃剑,先砍伤自己,甚至闹出天大的乱子。
  听了听钱暧的设想,王宁安敢说,只会惹出无穷的乱子,除了对钱家有好处,一无是处……
  钱暧却不这么想,他觉得自己想到了天下最妙的主意,他研究过了王家的发家史,凭什么受到皇帝青睐,不就是理财有方,能找到钱吗!
  论起挣钱的本事,钱家可不怕任何人。
  他谋夺太子伴读失败,就想到这招弥补。
  “启奏陛下,臣以为欧阳修之言,纯粹是胡说八道,危言耸听。棉田收入比良田高,只管从外地调拨粮食就是了,这些年从岭南和交趾每年运进上千万石粮食,再增加几百万石,又有什么难的?臣子孝敬君父,供应宫中开支,乃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怎么就成了贿赂君父?欧阳修信口胡说,妄为人臣,请陛下治他妄言之罪!”
  欧阳修立刻驳斥道:“钱暧,你是血口喷人,老百姓种了千百年农田,骤然改种棉花,有多少风险?万一棉花绝收怎么办?老百姓有多少懂得棉纺的,这些都没有弄清楚,怎么推行?”
  “哼,这就不劳你费心,本官自有办法!”
  “什么办法?无非是欺压盘剥百姓罢了!还想打着陛下的旗号,有辱圣名,你居心叵测!”
  “你含血喷人!”
  ……
  这两位吵得热闹,赵祯突然咳嗽了一声,“都不要争了。”
  说完之后,赵祯看了看王宁安,询问道:“王卿,你什么看法?”
  王宁安刚刚快速盘算了一下,心里头已经有了定见,“陛下垂问,臣以为改变千百年习惯,必须慎之又慎。种棉花,纺棉布,有利可图,应该是不用怀疑的,但是这个利如何落到百姓手里,避免被少数人拿走,却是值得思量。一旦百姓收入没有明显增加,反而弄得粮价飞涨,民怨沸腾,那就不美了……因此臣建议,或许可以在一府先进行试验。”
  “哪里合适?”
  “秀州!”
  秀州位于两浙路,扼守长江出海口,明清的时候,这里是松江府,正好以出产细布闻名天下。
  在后世的记忆里,长江口是世界顶尖的都市区,高楼林立,寸土寸金,成片的棉田早已经看不到了。
  不过只要往前推几十年,上海地区还是有成片的棉田,其中龙华乡的纯黑棉核质量最好,一亩地能产百斤之多,有“满担”之称。
  “陛下,臣以为改种棉花,朝廷只可引导,而不能强制。方才钱大人说要无偿贡献给宫里两万匹,臣以为且且不可,做生意的都明白一个道理,免费的东西最贵,为了这两万匹棉布,就要在税收上面留下空子,就要逼着百姓改种棉花,危害太大。”王宁安道:“那还不如朝廷拿出一笔钱,按照市价收购棉布,百姓见有利可图,自然会主动改种。”
  王宁安看了一眼脸色不停变幻的钱暧,毫不留情道:“凡事正道直行,宫中有需要,公开招标采购就是,需要多少钱,走明账,何必勒索臣下,占臣子的便宜?万一臣子心有不甘,把负担转嫁给百姓,到时候百姓受害,却还要把罪名留给陛下,臣以为大可不必。”
  相比欧阳修的疾言厉色,王宁安的这几句话对赵祯触动更大。
  尤其是那句免费的最贵,让赵祯恍然大悟。
  钱家的算盘打得很精明,无非就是给皇帝一点好处,换来特权,然后大肆胡搞,十倍百倍从百姓那里找回来。
  可以说是用心险恶,居心不良!
  想到这里,赵祯语带不悦,“钱爱卿,朕以为王卿说的很有道理,你以为呢?”
  他怎么说?
  钱暧都快气疯了,好好的一条赚钱的路子,竟然让欧阳修和王宁安给搅合了,他满心怒火,恨不得把两个人都给吞了,但是又无可奈何,不敢再强辩下去。
  他只能哭丧着脸道:“陛下,臣思虑不周,可是臣绝没有他们所说的坏心思,臣,臣大老远到了西京,就是要孝敬陛下,改种棉花,究竟有多少的利,臣也不清楚,所谓两万匹,也只是随口一说,如果朝廷有更好的办法,臣乐观其成。”
  钱暧自打嘴巴,把刚才的话全都吞了回去,比起吃了一嘴苍蝇还难受,在场的重臣不少心中暗笑。
  这个钱家,真不愧是小算盘,可是你们再能算,还能算得过王宁安,被打脸也是活该。
  ……
  终于,早朝结束,各自回归府邸,王宁安一路都在盘算着,其实在东南推广棉花,发展棉纺,是有利可图的事情。
  而且也是必须要走的一步棋。
  丝绸、棉花、羊毛,哪怕到了后世,这也是最关键的天然纺织原料,纺织业能带来众多的就业,还能促进技术发展,要知道工业革命就是从纺织开始的,这是必须要发展的,可问题是,不能按照钱家的设想来。
  做生意将本求利,一切都按照规矩,老百姓种棉花,卖给作坊,织成棉布,商人销售到各处……每一个环节,大家都有利可图,自然皆大欢喜。
  可问题是一旦每年拿出两万匹,无偿给宫里。
  其他的各级衙门也想要,你伸手,我伸手,都当成一块肥肉,没准就能吞了数十万匹棉布。
  拿走了这么大的一块,纵然棉纺利润大,也会入不敷出,还能怎么办呢?就只剩下低价收购棉花,压榨棉农这一条路。
  而且改种棉花之后,粮食需要外调,纵然老百姓能多赚一点,也可以通过粮价都给轻松剥夺了,别忘了,钱家也是东南最大的粮商。
  想到这里,王宁安突然想起了明清时期的江南织造局。
  要知道,明清时候,中国的纺织业冠绝世界,每年海量的白银涌入,可问题是为什么没有发展出工业,一直都在萌芽状态呢?
  问题就在织造局的运营模式上面!
  每年都要拿出一部分的产品,满足各级衙门的无底洞。
  按市场规矩办事的商人,根本就维持不下去,只有那些特殊的关系户才能吃香的,喝辣的。这帮人上下勾结,权势滔天,压榨桑农棉农,肥吃肥喝,宁可拿着大把的白银,去寺庙买平安,也不愿意做技术革新,追求更高的生产效率……如此畸形发展,哪怕再繁荣,也架不住一顿大炮轰击。
  很显然,钱家就想要做那种官商,靠着老赵家给的特权,做舒舒服服的吸血鬼……王宁安显然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发生。
  他这次认真了,回家之后,就找到了苏八娘。
  “我本以为钱家就是个土贼,现在才发觉,我低估了人家,钱家的野心大着呢!”
  苏八娘一阵轻笑,“那可不,老爷准备对钱家下手了?”
  王宁安道:“该让皇家银行去苏杭一代,开设分行,让他们仔细研究一下,制定扶持纺织业发展的优惠利率,我们用贷款引导棉纺发展,走阳光大道,钱家的小人伎俩休想得逞!”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0/11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