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将门(校对)第4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3/1119

  “醉翁,咱们不妨分析一下眼前的局面,为什么会被诬陷?”
  “对,死不怕,怕的是不知道怎么死的。”欧阳修努力挺直身体,深吸口气,才缓缓道:“老夫本以为改良儒学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竹书纪年》就摆在那里,无可辩驳。可是现在看起来,是老夫低估了此事,低估了几千年来的传统啊!”
  欧阳修蹙着眉头,眼神当中,闪烁着光彩。说起来好笑,在大堂之上,他想的竟然不是案子,而是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东西,当他出来的时候,迎着夕阳,火红的彩霞,欧阳修在那一瞬间,突然醒悟了,他找到了自己苦恼的根源,多年的困惑一朝解决,老夫子显得非常兴奋,颇有朝闻道,夕可死的幸福之感。
  “二郎,你说他们污蔑老夫和张氏有染,是为了什么?”
  “为了毁掉先生的名誉。”
  “那为什么要毁掉老夫的名誉?”
  “因为那样一来,你说的话便不可信了,他们就可以浑水摸鱼,添油加醋,歪曲事实,继续混下去……”
  “说得好!”
  欧阳修笑道:“那老夫再问一句,为何我的道德名誉毁了,说的话便不可信了?古人也说过,不因人废言,为什么到了老夫这里,就行不通了?”
  王宁安笑道:“醉翁必有高论,我洗耳恭听!”
  “呵呵,二郎,这些日子,老夫苦苦思量出来的一点心得,你和老夫一起参详一下。”
  ……
  众所周知,孔子生活在礼乐崩坏的乱世,在他老人家生活的年代,没有经历过焚书坑儒,显然保留了更多的上古文件。
  《竹书纪年》上的东西如果是真的,孔老夫子应该都清楚。
  可吊诡的是孔老夫子拼命修改上古的历史,不断美化皇帝,捏造禅让,编造君臣相得的神话,说什么百姓安康,物阜民丰,三代之治,堪称后世典范……
  显然,三代之治有太多问题,经不起推敲。
  孔老夫子为何一定要捏造一个并不存在的东西呢?
  这就涉及到了孔老夫子的思想,也涉及到了儒家话语权的逻辑核心。
  首先,孔子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虽然屡次碰壁,但是孔子是希望让世间变得更好的,他给这个混乱的世界开出了一剂药方,那就是道德。
  读《论语》就会发现,孔夫子从头到尾,都在谈道德,该如何做一个有德行操守的人。
  孔子认为,人人都是君子,都讲究仁义礼智,这天下就没有乱子,一切都会秩序井然。
  有了想法,还要说服别人,这就涉及到了如何构建话语权的问题。
  在春秋战国,各个诸侯国战乱不断,比得上智计权谋,阴险狡诈,显然,没有一个国家是靠着道德强盛起来的,唯一的宋襄公还成了千古笑柄。
  孔老夫子放眼望去,没有国家能作为榜样,无奈之下,孔夫子只能从过去的历史当中,寻找治世,寻找明君,然后不停美化他们。
  大搞春秋笔法,为尊者讳,这一套东西。
  愣是把贤君的成功,归结到个人品德上,然后让其他君王效仿。
  如果有兴趣,再去翻翻《孟子》,这本书里面更是把这一套东西,发挥到了极致。
  孟夫子不愧是孔夫子的继承人,他见这个诸侯,见那个国君,都是那一套,先王如何行王道,天下大治,上古的君王是怎么样仁慈厚道……如果做得好,那就是继承先王的遗志,如果做得不好,那孟子就说要向先王学习……
  貌似这一套无懈可击,其实里面存在一个很阴险的骗局,作为国王,继承了祖先的基业,总不能说祖先的坏话吧?
  你只要承认祖先是完美的,道德完人,就等于落入了孟夫子的陷阱,只能被老先生像孙子一样教训。
  可问题是先君创业成功,是因为道德好吗?
  显然不是啊!
  哪个白手起家的,不是一堆问题。
  什么坑蒙拐骗,阴险欺诈,无所不用其极……如果老老实实,循规蹈矩,他们就不可能成就霸业!
  弄清楚这个,也就弄清楚了孔夫子和孟夫子,为什么忙活到七老八十,也没人用他们!
  因为春秋战国的时候,上古文件还保留了很多,他们的说法明显存在漏洞,所有的国君都是务实派,当然不会接受。
  接下来,更哭笑不得的事情出现了。
  被儒家骂了两千年的秦始皇,却帮了儒家一个大忙!
  秦始皇焚书坑儒,结果却是上古的典籍大量流失,三代究竟如何,没人能弄得清楚了……这回可好了,儒家士人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不断美化,穷尽一切的力量,打造出一个理想国度。
  在这个理想国度里,儒家可以随意往里面填充东西。
  君王是仁慈而英明的,又有自知之明,所以就有了禅让。
  大臣是忠诚能干的,所以就有了伊尹放逐皇帝,却不自立为王。
  还有一心辅佐侄子的周公,忠勇无敌的将领,富足安康的百姓……除了夏桀,商纣,周幽这三个倒霉蛋,其他都是好人。
  而且为了减轻三个亡国之君的罪孽,还把罪责推给了女人,让她们变成了亡国祸水。
  经过千百年的灌输,儒家终于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
  随着上古历史远去,没人质疑他们的话语,渐渐的,三代之治,道德治国,就成了金科玉律。
  如果不出意外,随着程朱理学的出现,儒家最终完成思想大一统。
  只是骗局终究是骗局,三代之治是假的,建立在虚假基础上的儒学也是假的,至于儒家的集大成者——理学,更是这棵树上结出来最毒的果子!
  前面提到过了,孔老夫子的立论基础,是道德决定论。
  在道德决定论之下,所有的盛事都是贤君名臣创造的,朝廷选官,也要挑选品德过硬的,德在才先。
  甚至发展到只要道德无敌,就什么都能胜任!
  实在不行,还有天降甘霖,鲤鱼从冰窟窿冒出来……
  随着这套论理逐渐走向极端,什么冻死事小,失节事大。什么存天理,灭人欲。什么满世界的贞节牌坊,就变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但是显然,这套道德决定论,有着致命的弱点!
  “可悲啊,老夫虽然看到了这些,却还要拼命维护自己的名誉,然后才能推翻道德决定一切,二郎,你说有趣不?”
第513章
很尴尬的贾相公
  和王宁安在一起久了,欧阳修的想法也改变了不少,尤其是经过这一次的事件,可谓是天翻地覆,彻头彻尾……
  不光是儒家,包括我们的历史,从来都是记录帝王将相,名臣大儒的事迹,在记录这些人的时候,不可避免就带入了道德对错的评价和取舍。
  例如认为只要是明君贤臣,励精图治,天下就能变好,反之国家大乱,一定是皇帝昏庸,臣子无能……为了佐证这个观点,又会选择相应的事例,加深这种观念。
  只是在如今的欧阳修眼里,显然这一套说辞是经不起推敲的。
  譬如最初的河北救灾,解决难民生计的是海里的鲸鱼,是拼命地劳作,换来的粮食……假如不是王宁安主持赈灾,换一个道德无双的老夫子坐镇,绝对想不出办法,还要饿死一半的人。
  难道趴在冰上,就能冒出无数鲤鱼,跪在地上,就能天降稻米?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让老百姓安居乐业,靠的是找到产业,给他们创造合适的工作环境,做这些事情,当然需要一颗为民之心,可光是有心,显然不够,还要有办法,有策略,有精算——这恰恰是儒家缺少的东西!
  再有去审视历史,也会发现,光是君王仁爱,百官清廉,远远不够强国。
  例如,在泛道德化的眼光之下,儒家士人眼里的贤君,不是秦皇汉武,也不是唐宗宋祖。而是汉文帝!
  三代以下,文帝最贤!
  文景之治,堪称历代的表率!
  可文景之治真的那么好吗?
  朝廷积累了财富,百姓的日子安稳,固然不假,可整个北方边境时时受到匈奴威胁,还要拿女人去和亲,才能换得安宁。
  直到汉武帝全力暴兵,选用猛将精兵,反击匈奴,这个帝国才有了尊严!
  但在大多数文人的眼里,汉武帝一味好战,为了维持战争,到处搜刮民财,任用酷吏,打得国库空虚,户口大减,甚至将大汉盛极而衰的罪名加到了武帝的头上。
  幸好汉朝没有很快灭亡,不然武帝就成了和秦始皇一样的人,要背负骂名。
  其实对比汉文帝和汉武帝,就该明白,以纯粹的道德评价,并不能带来国家强盛。再看唐朝,不也是如此。
  无论如何,不能否认,李二杀了哥哥和兄弟,囚禁了父亲,夺下了不属于他的皇位。
  从道德的观点来看,这些事情是李世民永远无法摆脱的魔咒。
  可问题是,作为一个帝王,李二的功绩不消说,在历代的皇帝之中,至少能排进前三。相比他巍峨如山的政绩,杀兄弟,囚父亲,又算不了什么了……
  明君靠道德,道德能成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3/11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