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将门(校对)第4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2/1119

  王宁安倒是觉得很正常。
  历史上的赵祯没有儿子,年老体衰,得过且过,才不愿意惹麻烦。
  如今的赵祯,儿子越来越大,每次王宁安都能发现,赵祯看儿子的目光,简直就跟火一样,小太子就是他生命的延续!
  再有不可忽视,幽州一战,打出了赵祯的自信,原本觉得是一座大山,真正做起来,最多是个土丘。
  有了动力,又有了自信,当然干劲十足。
  通常殿试会有三道题目,一首诗,一篇赋,一道策论。
  这次赵祯破天荒,只出了两道题,一首诗,一篇政论!
  显然,诗不过是检验文才,真正值钱的就是那篇政论,谁能做得好,就能成为今科的状元!
  从上午考到黄昏,士子们全都交了卷,然后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等待最后的宣判。
  大苏腿最快,自从上次很不义气地抛弃了二苏和曾布之后,他就成了全民公敌,六艺的小伙子们抓到他一起,就海扁一次,绝对不留情。
  弄得苏轼跟过街老鼠似的,能溜就赶快溜儿。
  其实他也多虑了,这回大家伙有了新目标。
  从金殿下来,许多人就把王韶给围住了。
  章敦和吕惠卿最是积极。
  “王兄千里赴青唐,斩杀崔氏,功莫大焉,真是当世的好男儿,让人敬佩!”
  王韶微微一笑,“如果我没有记错,吕兄可是出使过契丹,章兄也去过倭国,王相公对你们可是推崇备至,说是他的弟子不少,能担大任的,非你们莫属!”
  章敦和吕惠卿一愣,先生平时打打闹闹,看起来很随便,对哪个学生都一样,只是没有想到,他竟然会这么高看自己……此时的吕惠卿和章敦毕竟距离大奸臣还有很远的路,心中颇有些热血,英雄相惜,满脑子建功立业的念头。
  吕惠卿就说道:“王兄要是不嫌弃,咱们一醉方休,好好谈谈心!”
  “求之不得!”
  在他们的心中,竟然没把殿试当回事!
  都说有什么师父,教出什么徒弟。
  这几个小王八蛋琢磨着老师连个进士都不是,却能出将入相,叱咤风云,他们有什么不行的!
  要是让王宁安知道六艺出来一帮狂妄疯癫的货儿,他保证得气死。
  不过眼下王宁安也不轻松,赵祯公然在殿试上说出了要收复云州,收复河套,覆灭契丹的豪言壮语……对别人来说,就是一番豪言壮语,可是对王宁安来说,却是要实实在在,落实下去的任务!
  他现在算是明白了,领导一句话,下面跑断腿。
  赵老板说的轻巧,却要自己绞尽脑汁。
  最要命的是不但要替赵老板谋划,没准还要继续辅佐小的,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啊!
  王宁安愁眉苦脸,躺在竹椅上休息,过了好一会儿,睁开眼睛,却发现身上多了一件披风,狗牙儿和小太子正伸着脑袋,盯着他呢!
  小彘也终于不穿开裆裤了,小家伙拖着一条小狗,咧着嘴笑,“哥哥,哥哥……”
  狗牙儿怒火中烧,冲上去。
  “这是狗,不是哥哥!不是!”
  小彘还并不在乎,依旧傻呵呵叫着,弄得狗牙儿都要疯了。
  “你等着,回头我就养一只小猪!呃不,是小彘,小彘啊!”
  这哥俩较劲儿,小太子却是充满了期待。
  “嗯,有事说吧,看在殿下这么乖的份上,多难师父都勉为其难!”
  “师父最好了!”
  小太子乐颠颠拍巴掌,“弟子想骑马!”
  “骑马?”
  “嗯,狗牙儿都会了,弟子还不会,所以……”
  王宁安点头,“好啊,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是个好时候,等后天先生带你们去踏青!”
  “明天不行吗?”狗牙儿突然凑过来,不知足问道。
  “当然不行了,明天是殿试放榜的日子,你爹没空啊!”王宁安看了看小太子,笑道:“殿下,你觉得哪个重要?”
  “殿试重要,弟子能等的。”
  狗牙儿虽然不满意,但是也只能勉强接受,很快三个孩子又兴奋地跳着,乐着。
  连带着王宁安心里的阴霾都减轻了不少。
  ……
  终于到了传说中东华门唱名的日子,赵祯亲自圈定了名次,依次开封。
  嘉佑二年殿试,状元——福建泉州吕惠卿!
  榜眼——福建浦城章敦!
  探花——开封韩宗武!
  二甲——王韶、苏轼、曾布、范纯仁、苏辙、朱光亭……整整前二十五名,除了一个王韶之外,其余全数出自六艺,相比会试,殿试的结果更是让人瞠目结舌!
  相比这些耀眼的新人,一个更让人高山仰止的名字,那就是王!宁!安!
  大宋第一名师!
  当之无愧!!
第521章
有人要抢六艺
  人们常说名师出高徒,其实王宁安却说更多时候是高徒出名师,君不见多少人碌碌无为一辈子,只因为教了一个好学生,就时来运转,名震天下了。
  当然了,以王宁安的名气,是不需要学生来加持的,但是这次六艺的辉煌大胜,依旧给他增加了一顶巨大的教育家光环……
  六艺学堂,包揽整个甲科,绝对是轰动天下的壮举,超级大新闻!
  就连那些宰执重臣都坐不住了,宋代科举有一点和后世不同,是可以调阅试卷的,如果评价不公,大可以去告状。
  当然了殿试是皇帝钦定,寻常人是没胆子和皇帝作对的。
  唯有那些成了精的相公,还有什么都不在乎的言官。
  只是他们调出了殿试的试卷,挨个看下去。
  越看脸色越难看,甚至看得不停冒虚汗。
  比如这次赵祯定的策论题目是富国强兵之法,这是个很笼统的概念,可写的东西很多,但是想写出彩,却十分困难。
  比如这一次的前两名,吕惠卿和章敦,作为王宁安最看重的学生,他们侧重各有不同,吕惠卿写的是有关土地的部分。
  众所周知,大宋朝并不抑制兼并,显然,这是向士绅集团妥协,放纵他们随意兼并土地,立国到如今,大宋缴纳田赋的土地不足三成,另有七成不用缴纳田赋,换句话说,七成的土地都被士人给侵占了,并且通过种种手段,隐瞒下来,朝廷征收不到一丝一毫的税赋。
  吕惠卿深知其中弊端,可他没有直接针对土地下手,而是提出了两条对策,其一,是通过银行系统,向百姓发放优惠贷款,帮助自耕农渡过难关,防止乘人之危,将土地低价剥夺走。
  其二,吕惠卿提议要区分粮食和其他商品,对大宗粮食转运和交易,要征收5成以上的税。
  这一刀砍得可是够狠的!
  士大夫动辄十几万亩,几十万亩的土地,粮食堆满了仓库,显然他们不会留在家里发霉,一定要卖出去换来收入。
  以往粮食和其他商品一样,朝廷只能按照二十税一的标准收取过路费。
  吕惠卿提议提高到五成,一下子增加十倍。
  这一手的确够狠,等于瞬间废了贩运粮食获利空间,搞不好还要赔本。
  提供贷款是增加兼并土地的难度,多收过路费,是降低土地的获利空间,一记组合拳下去,士大夫兼并土地不但不会赚钱,相反,还要赔钱。
  如此一来,自然就能降低对土地的热情,能够客观起到抑制兼并的作用。
  这种做法,颇有王宁安应付铜荒的风采。
  只是吕惠卿也看得出来,征收高昂的过路费,会影响粮食贸易,搞不好会造成缺粮,他提议要拓展海外市场,大宋每年卖出上亿贯的丝绸和茶叶,应该拿出固定的份额,比如三成获利,或者更多,去采购粮食,充实各地的常平仓。
  只要朝廷手里的筹码多了,就不怕打一场消耗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2/11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